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4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063629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228
- 大小:133.64KB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4Word文档格式.docx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4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4Word文档格式.docx(2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
诗人听到些什么?
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
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
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
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
五、感悟意境,体会情感。
1.把握事物,体悟情感。
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2.熟读古诗,创设意境。
学生齐读古诗,并想象,如你是大诗人李白,在敬亭山,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李白看到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想到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引导学生找出与“孤”相同意义的词,让学生体会出李白的孤独,并朗读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幽静。
六、熟读成诵,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情画意,现在你的大脑中有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
)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呈现这些画面呢?
2.学生试读,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教学《望洞庭》
一、简介洞庭,引入课题。
1.齐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写景也写情;
看《望洞庭》,又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呢?
揭示课题并板书《望洞庭》。
2.介绍洞庭湖。
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
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3.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教师卡片出示一组词:
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初读正音,读熟明义。
1.初读古诗,注意音形。
“螺”,常见有田螺、海螺等;
“庭”“潭”“螺”都是形声字,“庭”的中的“廴”,要注意“横折折撇”和“平捺”的笔势。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
“和”,和谐。
水天一色,和谐漂亮。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像“螺”的形状,因为“君山”上树木葱茏,故称“青螺”。
3.互读古诗,相互交流。
同桌互说对诗句的理解,不明之处一起探讨。
三、放飞想象,加深理解。
读古诗要会悟,而悟来源于多读多问多想象。
1.吟读古诗,想象画面。
学生边读古诗,边想象,再说说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2.出示问题,讨论交流。
(1)望洞庭能改为“看洞庭”吗?
(2)“和”是和谐、协调的意思。
你头脑中,怎样的“湖光秋月”画面才“两相和”呢?
(3)古代“镜”是由铜磨平而成的。
“镜未磨”是一种什么景象?
(“有微波”,湖不是绝对的平,有粼粼波纹的景象)。
这与“潭面无风”有矛盾吗?
(4)“翠”是什么颜色?
山“翠”易懂,水“翠”是怎么回事呢?
(5)“白银盘”指什么?
这里的湖水“白”,与前面的水“翠”有矛盾吗?
(6)文中几处用了比喻手法?
体会妙在哪里?
3.全班汇报,师生探究。
(1)交流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我是这样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的。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我是这样理解“两相和”的──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我是这样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的。
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的意思是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2)交流汇报: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就是远望。
“遥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翠:
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
白银盘和一个青螺):
你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像吗?
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用心读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四、诵读古诗,画出意境。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这首诗意境很美,看看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一遍并背诵。
2.诵读古诗,想象画面,画出意境。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
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
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学生动笔画一幅简笔画,即一幅图配一句诗,看哪谁画得更符合诗意。
第三课时教学《忆江南》
一、激趣导入,释题入情。
1.背诵有关赞美江南的诗文佳句。
江南处处是小桥流水人家,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自古以来有许多文人墨客曾写下赞江南的诗词,谁愿意把你积累的诗词背一背?
2.初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家喻户晓的名篇《忆江南》,同时认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词。
“忆江南”是词牌名。
什么是词牌?
通过你们的预习或搜集的资料,你对词有了哪些了解?
教师小结: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来自民间文学;
词牌名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关系,作者只是以谱填词。
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
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也许这正是作者选取此词牌来抒发自己的江南情结。
3.师生交流诗人创作的背景。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回到洛阳多年以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67岁那年,写下这首绝唱《忆江南》。
二、初知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正音:
注意“曾”是多音字,这里读cé
ng,是“曾经”的意思。
谙,ān,熟悉。
“能不忆江南”是反问句,要注意读出反问语气。
2.反复练读,述说大意。
三、借助学法,探究明义。
1.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你问我答,释疑解困。
3.教师提问,一起讨论。
(1)江南好,好在哪里呢?
朗读相关词句来回答。
(2)“风景旧曾谙”,既然作者对江南再熟悉不过了,为啥只说江南的“江花”“江水”的景象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最典型景物来表现江南春色的写法。
)
(3)“红胜火”,你想到了什么?
“绿如蓝”又写出了什么景致?
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红”“绿”色彩鲜明,对比强烈,体会诗人对江南风景由衷喜爱之情。
(4)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
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手法)
四、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1.教师提问引读:
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能不忆江南?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用词来回答)
2.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反问句补写完整。
江南的____________景色,让我怎能____________?
五、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1.白居易一共写了三首《忆江南》,现在赏读其它两首──
《忆江南》之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再重游?
《忆江南》之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2.学生再次诵读感悟,可以进一步感受诗人对江南无限的赞叹和思念。
六、比较异同,总结全课。
1.背诵三首诗词。
学完了这三首古诗词,你能将三首诗词连着背一遍吗?
2.比较诗词异同。
大家来比较一年级下册三首诗词,看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师生小结:
同──作者朝代同、景物地点同、诗词内容同;
异──体裁形式不同、诗人情感不同、表现手法不同。
中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
2、桂林山水
教学
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句子.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1重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一.整体感知
观察图画,说一说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你的感受?
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你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
为什么?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波澜壮阔:
指大海波浪翻滚,景象壮观。
翡翠:
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拔地而起:
从地面上突起。
屏障: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危峰兀立:
危,高;
兀立,直立。
高高的山峰耸立着。
怪石嶙峋:
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2)通过预习,说一说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内容?
(3)小组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学生质疑问难。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它以其高大坚固、气魄雄伟成为世界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成为外国人到中国不能不去的旅游区。
在我们祖国的南方也有一个外国旅游者不能不去的地方,它就是以山水清秀闻名的桂林。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桂林山水》。
(板书课题)
(2)出示彩图,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感受。
3.出示图、结合课后题进行提问。
(1)先整体观察,再部分观察。
分部观察时先看水,后看山,最后把山、水和游人结合起来进行观察。
(2)在分别看水和山时注意它的特点,边看边想象,用欣赏的方法看。
(3)说说观察内容时要说出从哪儿看出来的?
(桂林山水清秀玲珑,优美动人。
漓江的水平静、清澈;
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象山、老人山、骆驼山等,山围绕着水,水倒映着山,山水交融在一起;
江面上几只小船青山、绿水、红花、小舟汇成一幅锦绣山河的美景。
(4)学生试说图意。
①请学生说说漓江的水。
(深绿色的漓江水,从眼前伸向远方,平静、清澈。
近处渔人的竹筏和小船,两只货船平稳地行驶。
对岸几条木船静静地停靠着。
远处有一只大船牵引着小木船正缓缓地开来。
每座山在水中的倒影都平直清晰,山形、山色、山林都一一再现于水中。
②请学生说说桂林的山。
(近处的三座山,左边的像骆驼,右边像大象,中间的像老人;
远处的山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这些山大小高低不一,颜色各异,色彩明丽,有的危峰兀立,有的怪石嶙峋,有的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③请学生说说山水交融的情景。
4.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课文中哪些内容与课文中的插图配合、分别介绍了桂林山水的什么特点?
你读懂了什么?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介绍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4)讨论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5)按分好的段落指名朗读课文。
5.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
2、学习“总—分—总”的叙述方法,分点把特点突出来;
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习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2.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
“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
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讲解“观赏”与“欣赏”的异同。
(“观赏”中的“赏”,就是“欣赏”的意思,“观”就是“看”的意思,我们常说“欣赏夜景”“欣赏交响乐”这说明“欣赏”可以是看,也可以是“只听不看”。
而“观赏”却非看不可。
(3)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4)试背这一段,指名背诵。
3.学习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的水。
轻声读课文问:
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
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
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
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
(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
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
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
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6)指导朗读
①“真静啊”一句,轻轻地拉长声音,给人以静的感觉。
②“真清啊”一句,读轻声,但比上旬的声音稍高些,略带惊奇之感,好像让人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③“真绿啊”一句,声音响亮些,饱满些,给人以充满生机的感觉。
(7)学生仿读后齐读。
(8)启发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①假如我们荡舟漓江,能听到“哗哗”或者“叮咚”的流水声吗?
能看到漓江水在流动吗?
②假如我们往江底看,可以看见什么?
③抬起头,向远处看,漓江的水多绿啊!
书上打了个什么比方?
这个比方用什么比什么?
4.学习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自学为主。
(1)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以下问题。
①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
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
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a“奇”。
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
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
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b“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
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c“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
“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朗读一首描写桂林山的诗,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特点的认识。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五女相逢,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⑤,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都是什么样子?
可自由发挥想象,比一比看谁画的最好,找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⑥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⑦引读排比句,老师读每一分句的前部分,学生读后一部分。
⑧指导朗读
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⑨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A.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
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B.“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C.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
“好像一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
5.学习第四段
(1)刚才同学们仿佛游了漓江的水,又观赏了桂林的山,你们对桂林的山水一定还有总的感受。
现在,让我们先看看第四段,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
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①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困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
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
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
“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
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6.朗读全文。
(三)总结扩展
1.根据板书,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画面与课文内容基本一致。
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强烈的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贯穿全文,作者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3.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1)课文描写了什么?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描写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桂林山水的?
参照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课文先总后分再总结的方法来描绘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总起,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 语文 下册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