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和《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
- 文档编号:2301886
- 上传时间:2022-10-28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1.90KB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和《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和《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和《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和《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
《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主要为客观性试题。
题型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等。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
政治、法律、经济、公文写作、道德、国情市情、时事常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相关制度以及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包含教育政策法规、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心理学基础、教师职业素养等四部分)等方面的知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
第一节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育基本制度、受教育者、其他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师法律地位、教师的权利义务、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教师待遇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义务教育的原则、新《义务教育法》的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立法背景,主要内容(高等教育的含义与义务、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学校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立法宗旨,主要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立法宗旨,主要内容(学生伤害事故的含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原则,学校责任事故情形,学校无责任事故情形,学生或监护人责任事故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立法宗旨,主要内容(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各类教育的发展任务、教育体制改革、保障措施。
第二节地方教育政策法规
一、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
重庆市义务教育条例的基本原则。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学校。
教师。
教育教学。
法律责任。
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背景。
指导思想。
重大战略。
基本理念和目标。
城乡教育。
教育发展措施。
教育体制改革。
加大教育保障力度。
第三节教育政策法规的实施
一、教育政策法规的实施的概念
教育政策执行,是将教育政策内容转变为教育现实的过程。
教育法的实施,是指教育法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
教育法实施的方式分为教育法的适用和教育法的遵守。
二、教育政策法规实施现状
教育政策法规实施的成就。
教育投入比例增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两基”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推进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规范化取得实效、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成就显著、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完善、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社会力量办学规模扩大。
教育政策法规实施的问题。
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教育法规实施过程中的问题。
三、教育政策法规实施措施
教育政策执行问题的解决措施。
教育法实施问题的解决措施。
四、教育政策法规实施评估
教育政策评估。
教育法的监督。
第二章教育基础理论
第一节教育目的与教育规律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定义、教育目的的结构与类型、教育目的的特点、教育目的的功能、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及原则。
教育目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重要理论依据。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规定、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二、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的概念。
教育规律同规律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本质性联系,以及事物(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就是教育现象同其他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结构要素之间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教育与人的关系。
人类的可教性、人性与教育、身心发展特征与教育。
教育与社会。
社会要素与教育(第三节详讲),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
现代化与教育发展、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知识经济与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与教育改革。
第二节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教师劳动的特点。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劳动任务的综合性、劳动手段的主体性、劳动过程的创造性、劳动成果的长效性。
教师的工作价值与角色扮演。
教师的工作价值、教师的角色扮演。
教师的素养及其培养。
现代教师的素养、教师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
学生的本质特点。
学生的地位。
学生的社会地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学生的发展。
学生发展的含义、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第三节教育与发展
一、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概述。
人的全面发展的定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影响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素质、环境、教育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主导作用。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教育的人口功能。
教育与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系。
教育发展是人才发展的先决条件。
经济发展是人才发展的必然结果。
正规教育发展中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
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
第四节德育的实施
一、学生思想品德的特点
幼儿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二、德育的基本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理解相结合。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三、德育的实施途径
德育途径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
包括课程、团队活动、校园文化、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校外活动、大众媒体。
四、德育方法及运用
说服教育法。
含义、运用。
榜样教育法。
含义、运用。
陶冶教育法。
含义、运用。
自我修养法。
含义、运用。
学校心理咨询法。
含义、运用。
品德评价法。
含义、运用。
五、德育方法的创新探索
德育方法创新的基本思路。
现代德育方法的创新。
第五节课程与教学
一、课程
课程的概述。
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
二、教学
教学的概述。
教学的定义、教学的主要作用、教学的任务。
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古代教学过程的萌芽、近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现代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本质的争论、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概念、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当代我国主要教学模式。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确立的依据、教学原则的运用。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的意义、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评。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含义及功能、教学评价的分类、现代教学评价的改革。
第六节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主任的定义。
班主任是指受学校校长的委托,为学校班集体设置的专门负责该班教育和管理的教师。
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二、班集体的培养
班集体的概述。
班集体的概念、培养班集体的意义、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三、班主任工作的职责和任务
班主任工作的职责。
调查研究学生情况。
组织管理班集体。
教育指导学生全面发展。
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沟通各种渠道。
定好班主任计划。
班主任工作的任务。
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班主任工作的具体任务。
班主任工作的特点和方法。
班主任的工作特点、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第七节课外校外教育活动
一、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概念。
课外教育活动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以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如课外活动、团队活动等。
校外教育活动指校外教育机关或社会团体、家庭,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校外组织学生开展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工作,如少年宫、艺术馆以及业余体校等举办的活动和家庭教育活动等。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内容。
二、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群众性活动。
小组活动。
个人活动。
三、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实施途径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实施原则。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组织管理体系。
课外校外教育活动实施特点和评估管理。
第三章教育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学生心理
一、学生的认知发展
认知的概念。
认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
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按照一定的关系组成一定的功能系统,从而实现对个体认识活动的调节作用。
在个体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个体认知的功能系统不断发展,并趋于完善。
认知的要素。
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言语、想象、思维等要素。
认知方式的概念。
认知方式指个体感知、理解、记忆、思维、问题解决以及信息加工的典型方式。
认知方式类型: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和沉思型,深层加工型和表层加工型。
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二、学生的情感发展
情感的概念。
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只是情绪更倾向于个体基本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更倾向于社会需求欲望上的态度体验。
情感的要素。
情感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和自尊等要素。
情感的功能、发展规律及积极情感的作用和培养。
三、学生的人格发展
人格的概念和结构。
人格又称个性,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的特征。
人格具有独特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等特征。
人格理论。
人格结构的动力理论、人格机构的类型理论、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发展差异。
人格发展差异主要表现在气质差异和性格差异上。
四、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自我意识,健康的情绪体验与自我调控,对现实的有效知觉等。
学生容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等。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防治措施。
一方面采用心理辅导;另一方面通过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渗透影响学生的行为,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和整体性发展原则。
第二节教师心理
一、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教师的职业角色
1.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概念。
指教师从自身优势和特点出发,根据时代、社会的要求和所在学校共同愿景做出的能促进教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 重庆 综合 基础知识 教育 公共 考试 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