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精析.docx
- 文档编号:24252475
- 上传时间:2023-05-25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27.51KB
考点精析.docx
《考点精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精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点精析
第一章:
一、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学的含义
古往今来,不同的思想家对政治的概念作出了不同的解释。
我们将其大致归纳为两种:
一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关于政治的解释;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的解释。
1.历史上剥削阶级思想家和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对政治的解释
(1)把政治等同归结为伦理道德;
(2)把政治说成是立法和执法过程;
(3)把政治视为争夺权力以及施展谋略和玩弄权术的活动;
(4)把政治看做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5)把政治解释为围绕政府制定和执行政策而进行的活动。
2.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的科学解释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定义
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国家是政治学研究的中心问题。
(三)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1.政治学基础理论(包括政治思想史)
2.中国政治
3.比较政治
4.公共政治
5.行政管理
6.国际政治
(四)政治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关系
20世纪以来,在传统学科的基础之上,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边缘学科。
如政治领域就出现了新政治经济学、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政治文化学等边缘学科。
在基本理论方面,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二、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一)中国古代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学的历史演变
1.中国古代的政治学
(1)儒家的政治思想:
“礼治”、“德治”、“以德行仁”的“王道”。
(2)法家的政治思想:
“以法治国”、“霸道”。
(3)道家的政治思想:
“无为而治”。
2.西方的政治学的发展脉络
(1)西方的政治蹙额最早发端于古希腊社会,其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帕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帕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一直被视为西方政治思想的最初萌芽。
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被公认为是西方政治学的真正开山之作,他本人由此成为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
(2)中世纪是西欧社会的黑暗时代,基督教神学一直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统治地位。
(3)文艺复兴是西方政治学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阶段。
(4)15世纪至16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形成时期。
被马克思成为新时代第一个政治思想家放入马基雅维利,他在《君主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政治问题与伦理问题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
(5)17世纪至18世纪,是西方近代政治学的繁荣阶段、在这段历史时期,在欧美各国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
他们所提出的各种主张,构成了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原则的理论基础。
(6)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是西方政治学发展和变革阶段。
(7)19世纪后期。
资本主义世界范围不段扩大,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也开始日益加剧,政治、阶级矛盾愈演愈烈。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
《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政治纲领。
它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其主要内容是:
1.它提出了国家是阶级组织的观点。
2.《宣言》明确指出了有文字记载以来,人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的核心是政权问题。
3.《宣言》提出来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这不仅是马克思政治学的核心和主要观点,同时也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阶级性。
4.《宣言》强调指出,无产阶级在政治上不是用共和制来代替君主制,不是简单的要求国家形式的改变,而是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5.《宣言》系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的政党学说。
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
2.制度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结构——功能研究法
(二)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意义
1.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提高政治化水平。
2.学习政治学有助于借鉴和吸取外国政治的合理因素,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3.学习政治学有助于提高广大干部的管理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管理的民主化。
第二章
一、国家的起源
对于国家的起源的研究,概括地说,主要阐明了两个观点:
第一,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带一定的阶段的产物。
第二,国家的产生,是社会内部发展的结果。
它是生产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形成、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的产物。
(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
第一,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氏族制度的根本规则。
第二,氏族制度中的决策组织——议事会,是一切成年男女平等表达意见的议事机构。
第三,氏族成员由互相帮助、互相保护的义务。
(二)国家的产生及其与氏族的区别
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是氏族制度解体和国家产生的社会根源。
而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则是原始社会三次大分工的结果。
恩格斯的著名论断,表明了三点:
第一,国家是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第三,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在阐述恩格斯上述经典结论之后,进一步概括说:
“国
家是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
”
国家是在氏族组织瓦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氏族组织既有着历史的联系,又有着根本的区别。
国家根本区别于氏族组织的主要特征有两点:
第一,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氏族组织是以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第二,公共权力的设立。
(三)剥削阶级思想家关于国家起源的理论
1.神权论
2.契约论
3.暴力论
二、国家的本质与职能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定义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
它有三层含义:
第一,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它说明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
国家是某个阶级的政权,而不是超阶级的组织。
第三,国家是由许多部件组成的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有特殊的机器,其特殊性是它具有公共权力。
(二)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亦称政治权利,这里指狭义的;或称公共权力)是统治阶级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其意志的能力。
(三)国家的基本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容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
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外部职能是、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依据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国家的内部职能可以相对地划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两种。
国家的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三、国家的消亡
(一)国家消亡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出现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当生产力高度发展之后,随着阶级的消亡,国家也必然随之消亡。
1.国家消亡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应有命题。
2.国家消亡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果
3.“自行消亡“的国家只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任何剥削者类型的国家。
(二)国家消亡的条件和途径
国家必然走向消亡,但国家的消亡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是要消灭阶级。
消灭阶级不仅是要消灭一切阶级,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彻底铲除阶级产生和存在的一切根源,使阶级及其差别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国家才会消亡。
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国家消亡的条件。
国家的消亡不仅需要一定的条件,而且,国家消亡的途径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国家消亡,既表明了过程的渐进性,又表明了过程的自发性。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具体途径的一般原理。
关于国家消亡的具体途径将有待于未来的实践加以证明。
目前,我们只能对国家消亡的途径,从大体方向上加以考虑和预测。
第三章
一、国家的历史类型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含义
所谓国家的历史类型,是按国家本质对国家进行的历史分类,是对各式各样的国家的具体形态的共性进行的分析和概括。
系统地对国家进行分类,最早是从亚里斯多德开始的。
他以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为标准,把国家划分为三类:
君主国,贵族国,民主国。
(二)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
马克思主义对国家的经济性质的分析出发,提出了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
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四种国家历史类型:
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
(一)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规律,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
(二)国家历史类型的更替方式
国家历史类型更替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政治革命。
三、国家的历史类型概述
(一)奴隶制国家
1.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不仅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而且还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
2.奴隶占有制社会的这种阶级结构,就必然的形成奴隶阶级同奴隶主阶级的尖锐矛盾,自由贫民与奴隶主之间也存在矛盾和斗争。
3.在这种经济基础结构上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利益,压迫和剥削奴隶的政治组织,其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专政。
(二)封建制国家
1.封建制国家是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
2.封建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农业是最基本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决定生产资料与劳动结合方式的土地所有制则是封建社会生产方式中“现实的关系“,即生产关系的核心。
因此,分析封建社会的所有制,是我们研究封建社会生产关系,认识封建制国家的出发点。
3.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四种:
地主占有制、领主占有制、国家占有制和自耕农占有制。
(三)资本主义国家
1.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关系为经济基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制,决定了生产劳动者是出卖自己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反映这种生产关系的社会阶级结构,是在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与剥削被压迫的无产阶级。
2.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政治统治,是资产阶级专政,是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阶级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工具。
(四)社会主义国家
1.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形态。
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以及由此形成的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经济和利益特征,是社会主义国家区别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根本标志。
2.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是无产阶级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和要求,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工具。
第四章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
1.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是封建社会末期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发展和壮大的政治结果。
(1)雇佣劳动关系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的确立,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后,促进了当时修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又转而刺激和推动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运动和扩展。
(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既有封建生产关系相容的一面,又有雨其相冲突的一面。
(4)封建社会的所有制关系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16~17世纪,封建生产关系在西欧国家已经趋于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英国等国家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的经济基础趋于成熟。
2.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力量对比不断变化,资产阶级在斗争中逐步获得胜利的结果。
(1)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都不是先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因此,在封建社会末期,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突破和抛弃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时,便注定了这两大阶级必然随着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衰败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在西欧社会产生了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和生产方式联系在一起。
资产阶级是一个新兴的阶级,是封建社会末期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的阶级力量在这一时期不断得到成长和壮大。
(3)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和变化,使得它与封建地主阶级的阶级关系随之不断发展和变化。
1)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是一种相互利用关系。
2)在资本主义手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成为“等级君主国或专制君主国中同贵族抗衡的势力”。
它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成为双方关系的主要特征。
3)当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后,资产阶级与风渐渐地主阶级及其国家政权的矛盾日益尖锐,斗争日益激烈,这就使得资产阶级把建立自己政治统治的任务提上了历史发展的日程。
3.资本主义国家的产生一般都是通过政治革命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成果。
(1)在16~19世纪,资产阶级革命主要由三种类型,发别以英国、法国和德国的革命模式为典型代表。
(2)从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所采取的斗争方式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力量对比情况的不同也不尽相同,但是,资产阶级都是通过各种形式的革命斗争获取政权的。
资产阶级获取政权并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之后,资产阶级革命即告完成。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是资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阶级利益、剥削与压迫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机器。
1.资本主义国家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经济基础
2.资本主义国家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目标
(1)为了保障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资本主义国家设计和实施两党或多党竞争的资本集团和阶层之间的利益。
(2)资本主义国家具有镇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反抗和斗争的职能,还具有承担和执行公共事务的职能及对外职能。
(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方针,是围绕着资产阶级利益着一中轴制定和实施的。
3.资本主义国家是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一)自有资本主义国家
1.自有资本主义国家,是指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国家形态,也就是列宁所指的“正常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
2.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的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的实现方式是自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3.自由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统治是以资产阶级国家,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是以自由主义方式为主,暴力方式既是自由主义统治方式的后盾,也是其实施统治的补充。
(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
1.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指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
2.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实现的基本方式。
3.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特征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深,构成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
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特征是垄断资产阶级取代自由资产阶级成为资产阶级的主体,成为控制和支配社会的阶级,垄断资产阶级国家的内外部矛盾加深甚至时而激化。
5.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在各国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社会内外部矛盾的加深和尖锐化,资产阶级运用自由主义方式已经不能有效的控制各种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因此垄断资产阶级往往通过加强国家政权甚至不惜采取军事强制方式,来维持自己的阶级利益和政治统治。
6.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大基本形态。
第五章: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一)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前提
1.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即产品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俱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本身无法克服,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矛盾越来越尖锐深刻。
2.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资本主义单位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造成了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下降之间的矛盾,而这些矛盾的运动和发展,其结构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3.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张的趋势和社会购买力下降的这种双向运动,使得资本主义生产过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经济危机。
4.要根本摆脱周期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制度及产品私人占有制,建立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制度。
5.在社会政治制度领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即产品私人占有制的矛盾,造成了无产阶级和垄断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尖锐化。
6.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使得这一矛盾在阶级关系各社会关系方面突破了一国范围,在资本主义国家内外部构成并加深了三大主要矛盾:
(1)无产阶级与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3)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使得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尖锐。
7.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级所表现的三大矛盾集中地表明,以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制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历史发展过程的趋势看,必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8.无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国家与国家当时的内外部环境分不开,在特殊历史条件的作用下,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俄国、中国这样的国家取得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二)社会主义国家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
1.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首先体现为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的历史性的否定。
2.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也体现为无产阶级统治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否定,并且在这一否定中根本改变了阶级发展的历史命运。
3.社会主义国家队资本主义国家的否定还体现在无产阶级对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否定。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及其历史地位
(一)社会主国家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1.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和各项公民权利的民主。
它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
2.新型专政是工人阶级和规定人民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是居民中绝大多数人对少数人的统治。
3.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是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的两个方面,只有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构成社会主义国家的完整概念。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
1.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
2.社会主义国家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作为国家的阶级基础。
3.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住能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4.社会主义国家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国家,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构成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特征。
5.社会主义国家已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1.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2.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反抗和破坏活动,维护社会主义的秩序和稳定。
同时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
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
3.组织和管理社会主义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
同时,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承担经济宏观调控职能,并且调整和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和体制。
4.协调人民内部的利益和矛盾,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5.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6.创造条件消灭的三大差别,逐步向构成主义过渡。
第六章
一、国家形式的含义及其基本内容
(一)国家形式的含义
国家形式是指统治阶级为实现本阶级的统治而组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是组织、管理和控制国家机器的制度和体制的总和。
国家形式既包括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又包括国家的结构形式。
(二)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
从国家形式的基本内容上分析,它包括:
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尤其是中央(全国)政权的组织形式。
2.国家的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3.国家机关权力的具体运作方式和具体制度,在中国的政治术语中,他们通常被称为“政治体制”。
(三)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一定的国体要求一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
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政体是相对变化的。
二、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政体
(一)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含义及其划分标准
1.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政体,是统治阶级根据自身需要对国家政权结构设计,是最高权力机关内部权力分配的形式。
2.划分标准
1)古代思想家划分的标准
2)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政体的划分
3)马克思主义划分的标准
(二)剥削阶级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君主制
(1)专制君主制
(2)立宪君主制
1)二元君主制
2)议会君主制
2.共和制
剥削阶级国家实行的共和制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
贵族共和制和民主共和制。
(1)封建制度下的中世纪后期欧洲的一些作为商业、手工业中心的新兴城市,也曾经出现过民主共和国和贵族共和国。
(2)在奴隶制共和国没有出现过贵族共和制的例子,而民主共和制成为许多资产阶级国家采用的一种整体形式。
从总统、议会和政府三者关系上看,可以把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两种主要形式。
(三)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民主共和制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国家唯一能够采用的基本政权组织形式。
2.社会主义国家所采用的民主共和制又是与任何剥削阶级的民主共和制根本不同的,它实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是一种完全新型的政权形式。
3.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已经出现过多种多样的民主共和制,其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有:
(1)公社制——巴黎公社的政权形式
(2)苏维埃制
(3)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
三、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含义
1.概念
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处理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个部分以什么形式和方式整合为国家的问题。
2.现代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
(1)单一制
(2)复合制
1)邦联制2)联邦制
(3)区别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
1)国家主权的归属
2)全国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力来源
3)全国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如何划分
4)双方权力划分的依据
3.选择国家结构形式的依据和原则
各国的国情不同,历史条件不同,所采用的国家结构形式也会不同。
和选择政体形式一样,国家结构形式的选择,最终职能有个各国人民独立自主的根据本国的国情决定。
(二)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最好选择。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政区制度是我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两大特色。
第七章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和一般原理
(一)国家机构的含义
国家机构是组成国家机器的一切,国家机关的总和,包括全部中央和地方机关。
在现实上,它是实现国家权力,执行国家职能,进行日常活动的组织体系。
(二)国家机构的特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