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版教师用书电子版资料.docx
- 文档编号:24685922
- 上传时间:2023-05-31
- 格式:DOCX
- 页数:190
- 大小:430.97KB
广东版教师用书电子版资料.docx
《广东版教师用书电子版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版教师用书电子版资料.docx(19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版教师用书电子版资料
《信息技术基础》教师用书体例
前言
为了帮助老师们领会和使用好《信息技术基础》这本教科书,我们编写了这本教师教学用书,为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本书主要内容:
教科书是怎样编写的,用这本教科书如何教学,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
关于教科书怎样编写的问题,本书分三个层面阐述:
第一层面是教科书编写说明,对整本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编写体例说明等进行了较详尽的介绍;第二层面是章教材分析,对该章教材的主要内容、体系结构和功能,以及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第三层面是节教材分析,对该节内容的教学重点、难点等进行了分析。
通过这三个层面的阐述,老师们可以从整体和局部来把握这本教科书。
关于用这本教科书如何教学的问题,本书对教科书全书和各章、节都给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内容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活动指导、课前准备等,希望对老师们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于如何对教学进行评价的问题,本书对教科书各节都给出了教学评价的建议,内容包括评价内容、评价要求和评价方法,希望学生养成对学习进行评价的习惯。
关于提供参考的课程资源,本书对应教科书各节书给了一些参考资料、参考网站,练习题或实践项目给了参考答案或提示。
本书的体系结构基本按照教科书的章节体系,编写体例:
章设置“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课时分配建议”,节设置“教学目标、教材分析、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练习参考答案、参考资料、参考网站”。
本书仅供教学参考。
教师教学活动的安排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按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要求来进行。
本书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有:
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尚需教学实际的完善,我们诚恳地希望老师们为这次课程改革提供宝贵的经验。
对于书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我们欢迎老师们及时批评、指正。
来函请寄:
,E-mail:
编者
2003年12月
目录
前言
教科书编写说明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
本章概述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第二章信息的获取
本章概述
第一节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
第二节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
第三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
第四节综合活动:
设计一个旅行计划
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上)
本章概述
第一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第二节图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第三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第四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下)
本章概述
第一节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
第二节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
第三节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第四节综合活动:
可爱的家乡
第五章信息资源管理
本章概述
第一节认识信息资源管理
第二节使用数据库
第三节设计数据库
第四节综合活动:
世界文化遗产之旅
第六章信息安全
本章概述
第一节信息安全及防范策略
第二节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网络道德规范
第三节综合活动:
信息技术问题辩论会
教科书编写说明
一、编写指导思想
1.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课程改革有关文件为依据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等文件为依据,充分体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有关要求。
2.注意层次性和开放性
教科书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高中校际差异和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注意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延伸或拓展课程内容;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注意内容的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教科书内容力图科学、客观、准确,语言表达要严谨且通俗易懂;选择具有广泛适用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蕴含着信息技术的基本思想方法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适当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学习中的作用,激发学生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4.注意贴近生活,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让信息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的顺利开展;注意展现信息技术发展、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并有意识地设计人文、社会教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不断内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5.注重“过程与方法”,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思想
教科书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针对不同的学习资源,展示形式多样的学习方式,尤其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交流、协作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并设置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交流与评价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能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6.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软硬件条件和积极健康的信息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营造良好的信息氛围。
二、内容体系结构
教科书突破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学科体系,以“认知•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来构建教材的体系结构。
即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生已有经验,并考虑《信息技术基础》主题内容及其特点,以及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按照认知、技术、社会三者的规律及关系重新编排,构建教科书的体系结构。
《信息技术基础》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呈现学生的学习内容。
全书共分五章,各章节的目录详见教科书,各章的学习目标参见各章书的第一页。
各章书的设计意图如下。
“信息与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模块的第一章,通过“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及其发展”两节书的阐述、活动交流以及相配套的教学光盘“生活在信息社会”的展示,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有关概念,信息的基本特征,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并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是想让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六个模块的内容和基础模块各章书的内容总体上有个大致的认识。
“信息的获取”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中的首要一环。
本章分为四节:
第一节“获取信息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意义,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懂得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这一节是让学生对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方法有个总体的认识;第二节“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使学生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几种主要策略与技巧,能够合法地获取网上信息,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第三节“信息的鉴别与评价”使学生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第四节开展一个综合活动,一方面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开展合作,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经历获取信息的过程,巩固其方法,另一方面能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本章是全书的重点章。
本章内容安排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从信息加工的人性化开始,依次设置文本、图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三节;进到信息加工的智能化,设置信息的智能处理一节;然后进到信息加工的深层次问题:
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工作过程与基本方法;最后进行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为了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巩固,本章最后一节同样设置一节综合活动。
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中需要对信息进行储存和管理,因此设置第四章“信息资源管理”。
本章分四节,
在信息社会,信息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专门设置一章来学习和探讨这个问题。
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尤其是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
三、教学内容选择
以“技术•人文•生活”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来选择教科书的内容。
即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人文精神的例子来呈现技术的学习,例如,有奖问答活动、设计“旅行”计划、开展班级评优活动、制作家乡名人作品、制作可爱的家乡作品、解决电子秤问题、操作学生学籍管理数据库,等等。
教科书充分体现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并设置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式综合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在参与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提高综合素质。
例如,制作“家乡名人”的多媒体作品(第三章)、设计“旅行”计划(第二章)、制作“可爱的家乡”的多媒体作品(第三章)、建立“世界文化遗产”数据库(第四章)、开展信息安全及网络道德辩论会(第五章),等等。
四、教学活动设计
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充分体现教学过程,按照现代教学设计的思想,以及教科书的具体内容及学习目标来设计,并按照教学过程序列呈现相关内容,以发挥教科书对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引导和组织作用。
以“任务驱动”方式或“问题解决”等方式展开学习过程,并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
例如,在“信息的获取”的教学中,设计成学生根据任务需求,自主寻找获取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合作解决问题;合作探究高效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自主选题,合作制作多媒体作品;综合活动以主题活动的方式设计,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等等。
教科书充分考虑校际差异和学生起点水平与个性差异,教学活动的内容及形式设计成多层次、多样化,供不同学校和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例如,在学习认识信息资源管理的活动中,提供了4个活动项目(并且鼓励学生自拟活动及项目),而且这些活动项目要求的条件不同,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中选择一个或几个合适的项目开展活动。
许多学生活动主题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与开放性,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主题。
此外,教科书还设有拓展栏目,内容包括知识的拓展和活动的拓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五、编写体例说明
教科书以“任务驱动”方式或“问题解决”等方式展开学习过程,并充分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
每章第一版面(章首页)的内容包括三方面:
(1)本章学习目的。
说明本章内容有何作用,为什么要学习本章。
(2)本章学习目标。
根据体系结构划分和本章的功能,依据课标内容标准的要求,提出本章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将落实到各节中,具体目标在教师用书该节书中有说明)。
(3)本章学习内容。
列出本章各节目录,给学生有个总体认识。
各节一般先设计一段“情景引入”语,然后以“任务驱动”方式或“问题解决”方式展开学习过程。
设置如下一些栏目:
任务、问题、调查、观摩、操作、实践、交流、探究、总结、过程、评价、练习、拓展等。
希望通过这些栏目引导学习进程,方便教师组织教学。
不同学习内容由于采取的学习方式不同,因此包含的栏目情况也不一样。
各个栏目大致含义如下:
任务:
指为完成学习目标而设立的具体要做的事情(或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
引起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寻求方法解决的问题。
调查:
为了收集材料而进行的访谈、问卷等的活动。
观摩:
观察实际事物,围绕某些问题思考分析。
操作:
实际操作计算机的活动。
实践:
按照示范的方法,为完成一定的任务而进行的实际操作。
交流:
同学之间的问题讨论、交换意见及成果等活动。
探究:
对某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的探讨、研究活动。
总结:
对活动及其成果进行的归纳、概括。
过程:
为主题活动而设置,显示主题活动的进程,一般包括小组分工、收集资料、分析研究、讨论交流、展示成果、总结评价等活动。
评价:
对活动过程或结果的评定,一般包括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
练习:
一节书后设置的巩固习题。
技术性较强且需要较多时间才能完成的内容,一般在其间设置了实践活动,因此节后一般不再设练习。
拓展:
扩展正文内容的参考材料,一般为阅读性的,有些也具操作性。
教科书也非常注意评价活动、实践活动和巩固练习等的系统设计,以巩固和促进学生的学习。
为方便学生学习,正文旁边设置了一些提示、建议,表示教师的引导,另外还设置了一些旁注,对某些内容作解释。
六、课时分配建议
各章教学时间建议按如下课时进行安排:
信息与信息技术:
2课时
信息的获取:
课时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课时
信息资源管理:
8课时
信息安全:
5课时
第一章
信息与信息技术
本章概述
课程内容标准
1、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一、教材分析
1、本章的作用和地位
本章是本书及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开篇章,旨在引导学生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应用及发展趋势等情况有个总体上的了解,由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已经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章旨在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并通过列举和剖析典型例子,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另外,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较为系统地把握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和特征,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方法和活动有个较为清晰的了解,为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2、本章主要内容介绍
在现代社会里,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要,谁能更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掌握并有效地运用信息,谁就可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优势。
对于个人而言,提高自己的信息意识和分析、综合并创造性地运用信息的能力,十分重要。
本章设置了两节内容: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本节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典型例子,从中归纳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并让学生围绕主题内容通过探究活动来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从而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及了解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发展”。
本节以讲述信息技术应用的“生活真奇妙”故事作为引子,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含义,通过设置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交流活动,由此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探讨其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学习生活方面的影响;通过交流和讨论,帮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一节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上所做的提炼和概括,而第二节内容不仅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继承和拓展,而且也是第一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宽,它们都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地向学生展示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有关内容,并根据高中生已逐渐丰富起来的、能对具体现象或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等特点,有层次、有选择地设计了实例分析、讨论归纳、合作探究等活动,这些体验式的学习活动是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的,也是符合并充分体现出国家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从不同角度去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这对准确把握信息的基本含义,以及有效地应用信息都十分有帮助。
例如:
如何识别信息的真伪问题,这使得学生对于合理地参与网上信息活动、增强信息安全意识以及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习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另外,信息是有时效性的,也可以经过处理加工之后得到增值的,这对于学生如何鉴别信息价值有很大用处;等等。
(2)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及并了解其影响。
正是由于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各个领域的不断渗透和广泛应用,如何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并改善生活质量,帮助自己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则成为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技能。
通过学生实地考察和归纳分析,既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又要关注到信息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从而辩证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学习的影响。
(3)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信息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探讨和认识,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有个整体上的了解和把握,而且认识到在科学探索的进程中人们积极进取、智慧发现的重要性,发掘信息技术应用及信息活动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
如何把握和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如何从典型实例和代表性的学术解释中,引导学生把握信息概念的具体内涵,则成为值得考虑的教学手段。
而对于信息技术的概念,在书中重点从信息技术的技术手段、作用和性质进行描述,并特别指出本节所讲述的是特指现代信息技术。
(2)信息的应用价值。
如何从实际应用例子中探讨信息的基本特征,从中体会并关注到信息的应用价值问题。
二、教学建议
本章内容多,课时少,必须抓住重点,理顺思路,有序地展开教学活动。
1、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性格渐趋稳重,逻辑思维趋于严密,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经验,只是对所学内容尚欠系统的提炼、重组和内化。
因此,对于必修模块的内容,我们可以适当提高技术含量和技能水平,引导学生注意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和提炼其中的方法和思想,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方式,在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信息文化的形态和作用,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使他们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做好心理准备及提高适应能力,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教学策略
由于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再加上起点水平参差不齐,这肯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不便。
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一些有效的办法(如课前让学生填写调查问卷、与个别学生访谈或者课堂上交谈等),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班级学生群体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要等方面的差异。
在保证全体学生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设立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的学习方式,变学生的个体差异为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合作中相互学习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各有所得。
(1)本章作为开课之篇,既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发其学习热情和潜能,又要注意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引入课堂教学。
(2)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充分理解教材中的概念和内容,灵活地安排教学活动。
(3)教师要避免把本章内容进行满堂灌,要理解和挖掘教材中的案例及其价值,并加以分析和提炼。
(4)本章正文内容设置了多个栏目,如:
“任务”、“交流”、“探究”等,是依据认知活动过程设置的,意在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线索,有助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参考这些栏目设置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所学内容并参与活动。
(5)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思考和探索等方式,结合视频教学、实地考察、案例学习、问题驱动及交流展示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信息的基本含义及信息技术的概念,对信息及信息技术应用进行提炼和概括,让学生领略并感受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
三、教学评价
本章学习评价主要针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水平,引导学生对技能知识和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要求学生对一些概念加深理解,例如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
对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要有所了解,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懂得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习惯的必要性。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历程要有所了解,对发展趋势也要有一定的认识。
另外,促使学生对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
四、课时分配建议
教学内容
建议课时数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1
第二节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1
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
课程内容标准
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
一、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
本节是本书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开篇,是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也激发学生对今后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为此,本节共设置了两部分的内容:
“一、信息”;“二、信息的特征”。
从认识信息的基本含义作为出发点,然后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这是全书及整套书的基础内容。
本节在于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内涵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和讨论等学习方式,了解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拓宽学生对信息文化的形态和内涵有新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教材中列举了几个典型例子,并设置了探究活动,目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探讨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
这对学生认识到利用信息创造财富的重要性以及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来说是十分有益的。
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
基于信息资源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以及信息在社会活动、个人发展等方面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帮助学生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加明晰的方向和目标,教材中有必要让学生对以往已有的感性经验有一个提炼、归纳和理解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信息的基本特征,这对学生认识信息的本质和有效应用将起到积极的帮助。
本节采用了“案例呈现→理解含义→探究特征→评价练习→拓展视野”的线索组织内容,具体如下:
“案例呈现”:
本节以“北京申奥----世界选择了中国”的短文及富有感染力的宣传画作为开篇,让学生从该案例中了解到:
当时这样重大的事件一瞬间便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让学生在感受民族自豪感的过程中,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里信息越来越多地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传递,这些途径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
由此引入对信息含义的理解和信息特征的探究活动。
“理解含义”:
教材通过设置三个典型例子,并从这些例子中提取有关信息,以帮助理信息的基本含义。
教材中的三个例子及其用途如下表所示:
表1-1教材中“一、信息”的例子及其用途
例子
主要内容
信息的载体
信息的传播途径
信息的表达形式
例1:
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
人们用语言、文字、图像、符号等并通过书籍记载了事件和知识。
语言、文字、图像、符号等
书籍
事件、知识
例2:
“看云识天气”
气象业务部门把气象观测网捕捉到的各种气象信息制作成各种图表、数据等,通过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为人们提供天气预报等服务。
数据、图像、表格等
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
天气预报(报道)、消息
例3:
网络的发展推动社会变革
人们利用信息网络学习和生活。
网络
资料、网页
信息
而教材“表1-1事例信息分析表”中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就例子中的事实,围绕“信息载体、传播途径、接收方式、产生作用”等方面进行提炼,帮助学生对信息的基本含义有一个较为具体、深入的理解。
由于目前对信息的概念还没有一致的认识,教材中只列出了几个对信息概念的代表性定义或描述,此外也从一般意义上概括出对信息所作的解释性说明。
教材中还提出了“什么样的信息对我们有用”,突出了信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探究特征”。
探讨信息的基本特征问题,有利于更全面挖掘信息的内涵,有助于准确把握信息的应用价值。
教材中例举了5个例子:
表1-2教材中“二、信息的特征”的例子及其用途
例子(分类)
主要内容
主要的信息特征
几点启示
例1:
体育盛事(体育)
即使路途遥远,人们仍然可以通过电视节目观看体育赛事。
信息的可传递性。
信息可以在时空之间实现传递。
例2:
分享销售的经验与技巧(经济)
公司设立了每季度一次的销售方案评奖,每位销售人员积极参与,乐于分享,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销售业绩攀升。
信息的可共享性。
彼此分享成功的经验和技巧,这是学习和进步的表现。
例3:
啤酒与尿布(经济)
超市老板敏锐地从计算机自动收款系统的统计数据中发现,啤酒与尿布的销售量同时增长,于是改变销售策略,结果销售量大增。
信息是可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 教师 电子版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