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届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抽测试题解析.docx
- 文档编号:24689042
- 上传时间:2023-05-3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7.93KB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届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抽测试题解析.docx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届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抽测试题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届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抽测试题解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届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抽测试题解析
2017年九年级语文检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山西太原人。
B.《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讽刺小说,描写了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
《儒林外史》的作者施耐庵,字敏轩,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C.《红楼梦》,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作者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
小说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
D.“闾左”是指居于里门左边的平民百姓,里门左侧是古代贫苦人民居住的地区,也指贫苦人民;“社稷”是指土谷之神,古代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后来“社稷”就被用来指国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B《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
2.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将《水浒传》翻译成英文时,为小说取名“四海之内皆兄弟”。
请从下面“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故事中选出最能体现译者意图的一项()
A.武松醉打蒋门神B.李逵打死殷天赐
C.鲁智深大闹野猪林D.鲁智深拳打郑关西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C“鲁智深大闹野猪林”的故事,鲁智深看见自己的朋友林冲饱受恶人欺凌,遂拔刀相助,制服恶人。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①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的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整个世界,注释周围的人。
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释。
②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注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③。
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A(锻炼锤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B(渲染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而每当做错一件事情,我们又总是百般地想给对方一个解释,通过对自己行为的注释,来赢得一点点的谅解以及内心的安宁。
(1)请为文中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A:
B:
(2)文中第①段画线句有语病,请修改。
(3)联系上下文,为第③段横线处补写一个概括性的句子。
【答案】
(1)A锻炼B染绿
(2)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
(3)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注释。
【解析】试题分析:
(1)锻炼:
①指锻造或冶炼;②通过体育运动使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警和维护集体利益等品德。
锤炼:
①磨炼;②刻苦钻研,反复琢磨使艺术等精炼、纯熟。
渲染:
①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②比喻夸大的形容。
染绿就是染上绿色、染成绿色的意思。
(2)分句间的语序错误。
把“整个世界”与“周围的人”对调即可。
(3)属于补写。
补写语段或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
此题要注意补写的语句是段落的首句,应当有概括段落中心的作用。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徒属皆曰:
“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
是时恒楚亡在泽中。
梁曰:
“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
“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
”守曰:
“诺。
”须臾,梁睨④籍曰:
“可行矣!
”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
会稽郡的郡守。
②梁:
项梁,是项羽的叔父。
③籍:
项籍。
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
④睨:
斜眼看。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籍弟令/毋斩B.陈胜等/起大泽中
C.祭以/尉首D.于是/梁为会稽守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吴广素爱人素同
(2)比至陈比
(3)此亦天亡秦之时也亡(4)诫籍持剑居外待待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2)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7.从甲乙两文的叙述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4.C5.
(1)素,向来。
(2)比,等到。
(3)亡,灭亡。
(4)待,等待,等候。
6.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7.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确人。
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解析】
4.试题分析:
考查断句能力。
C项“祭以/尉首”断句错误。
应改为“祭/以尉首”。
这是一句状语后置句子。
意思是:
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
5.试题分析:
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
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此题的四个字都是古今异义词,如“比”:
等到。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6.试题分析:
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数”“亡”“以”“为”“徇”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愤恚尉”使动用法的翻译。
点睛: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7.试题分析:
把握好文言文的人物精神品质,概括人物的性格的特点,我们可以分析具体事件,因为事件可以反映人物的品格;分析各种描写,因为通过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等情节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确人。
如“须臾,梁睨籍曰:
‘可行矣!
’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等句可以看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甲)文翻译:
吴广向来爱护士兵,士兵大多愿意听(他)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将尉恼怒,让他侮辱自己,以便激怒那些士兵们。
将尉果真用竹板打吴广。
将尉拔剑出鞘想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利剑杀了将尉。
陈胜帮助他,一起杀了两个将尉。
(于是陈胜)召集并号令部属的人说:
“你们诸位遇上大雨,都已误了期限,误期是要杀头的。
假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去守卫边塞死掉的本来也会有十分之六七。
况且壮士不死便罢了,要死就该成就伟大的名声啊,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么?
”部属的人都说:
“愿意听从您的号令。
”于是就假称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顺从人民的愿望。
个个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
用土筑成高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个)将尉的头祭天。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
他们攻打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义军之后攻打蕲县。
攻下蕲以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军巡行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则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占下来。
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
等到到达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士兵好几万。
(乙)文翻译: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
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
“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
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
”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
项梁说:
“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
”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
“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
”郡守说:
“好吧!
”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
呆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
“可以行动了!
”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
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
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
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
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
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
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候、司马。
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
“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
”众人听了都很敬服。
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小题。
①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
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一定要好读书,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②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不求甚解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到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
此外,还告诉我们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③在读书不求甚解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
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8.请简要分析第①段的论述思路。
9.阅读第②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10.第③段运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事例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答案】8.首先提出本段的观点:
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然后通过正反对比来论述好读书的益处(正反对比内容也可以分开论述);最后用陶渊明的事例进一步论述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这一观点。
9.
(1)读书的态度,要虚心不要骄傲自负(虚心的读书态度);
(2)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10.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答出一点即可)。
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比徐庶等人“务于精熟”取得更大成就的例子,有力地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
【解析】
8.试题分析:
读第①段可知,本段是提出观点,进行论证的过程。
首先提出了“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的观点,然后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
9.试题分析:
读第②段内容,可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不求甚解”的意思在于告诫,第二部分指出“不求甚解”指出了读书的方法。
理解了语段内容,答案自然就明确了。
10.试题分析:
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引用诸葛亮“观其大略”与徐庶等人“务于精熟”的事例,既是举例论证,又是对比论证。
两种方法都证明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没有充分理由的这一观点。
也就是“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的观点。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小题
遗嘱
她跟他居住在美丽的香格里拉的一幢小木楼里。
他是一位小提琴演员,音乐,仿若就是他的生命。
每天清晨,一觉醒来,他都会跟尚在梦中的她吻别,独自到楼下的河边练琴。
而她总会在他悠扬的琴声中醒来,起床为他准备早餐。
然而,不幸,总是伴随着幸福降临。
这天早上,她尚在睡梦中,突然被一阵刺耳的噪音吵醒。
噪音,正是来自于他拉琴的河边。
她惊讶,一向练琴宛如天籁之音的流连,怎么会拉出这种难听的琴音?
拉开窗,他仍在楼下。
他似乎浑然不觉,仍旧像往常一样,忘情地投入在演奏中。
惊疑,一阵阵袭来。
她快步来到他身边,疑惑地问他,亲爱的,你的小提琴是不是出了问题?
他似乎被吓了一跳,小提琴?
没有什么问题呀。
他张着大嘴,跟她讲话时声调高得吓人,一切的一切,都那么奇怪。
这是她往日从未曾见过的。
她只会更加心生疑虑,难道,是他的耳朵出了毛病?
那一天,她故意走在他身后和他说话。
她的声音很小:
“父母最近身体不太好,我们一起去看望他们好吗?
”
以往,他一向都对父母身体极为关心的。
但这一次,他竟然一声不吭,就像没听到。
果然,就在那天下午,跟她和他都是好友的医生榛证实了她的疑惑。
榛把她叫到一边,语气十分严峻,你先生的耳朵出了问题,他的听力下降得非常厉害。
明知事实如此,她却不相信这是真的,急着问他,这是什么意思。
榛摊摊手,表示无可奈何,也就是说,也许用不了多久,流连就什么也听不见了。
她的脑子嗡的一声,差点晕倒:
对于一个依靠敏感听觉去创作人生的音乐演员来说,耳聋,代表着他将彻底告别自己钟爱的音乐生涯。
可榛,这位优秀的耳科医生都表示束手无策,绝望便袭遍了她的全身。
她没有告诉他耳聋的坏消息,她一如既往地陪伴在他身旁,做他忠实的听众。
幸好,他对自己的听力并没有怀疑,他每天仍然兴致勃勃地去河边拉琴。
她则每天强装笑颜,暗地里,却到处打听医治耳聋的办法。
榛给了她一个好办法,他建议她在流连他彻底失聪前,先去学习手语和唇语。
因为耳聋之后,随之而来的将是语言障碍,最后导致又聋又哑。
她明白,倔强的他一旦失去音乐,会发疯的,她得早点劝慰他,必须先学会与聋哑人交流。
她偷偷学起了手语和唇语。
进步非常神速,几个月后,她已经能熟练地与聋哑人对话交流了。
而此时的流连,已经濒临彻底耳聋的边缘。
他虽然仍旧坚持每天去河边拉琴,可他似乎也明白,自己身上出了问题。
一天早上,他的脸色突然变得难看起来,他对她说,最近许多人开始对他的音乐水平持起了怀疑态度,为了证实自己的实力,他将随演出团到外地进行演出。
听了他的话,她自然十分着急,不,你不要去管别人说什么,在我心目中,你永远都是最棒的。
他哼了一声,他当然知道他是最棒的,可是许多人不这样认为,他要证明给他们看。
不论她怎么劝,他都执意要去外地演出。
第二天,他就悄悄买好了机票,只给她留了张字条就跟随演出团出发了。
她又急又气,却又毫无办法。
噩耗,是在半个月后得知的。
那一天,她突然接到演出团的电话:
流连,也就是你先生,半个月前住院了,经诊断为血癌晚期。
接到电话,她早已天旋地转。
当晚,她乘坐最快的航班赶到他身边,可三个小时前,他已永远闭上了眼睛。
望着他毫无血色的脸庞,她当场晕厥。
醒来时,榛站在她的床前。
突然,她想起了什么,问他,流连不是只患了耳聋吗?
怎么会这样呢?
榛默默地掏出一封信,说,这是流连留下的,你看看吧。
信上,是他歪歪扭扭的笔迹:
亲爱的颖:
原谅我独自一人先一步去了天堂。
其实早在一年前,我就已经被确诊患了血癌。
我知道,这种病对于医学界还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难题,与其让我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等死,我更愿意与你共同度过剩余的时光。
我并没有耳聋,请原谅我欺骗了你,因为如果不是这样,你就不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手语和唇语,亲眼看到你能用手语与别人交流,我彻底放心了。
你知道吗?
将要耳聋的不是我,而是你呀……我们在举行婚礼时,我就从你父母那里得知,你先天性的耳疾会使你在30岁时失聪,我担心我离开后,你无法独自去面对这无声的世界,所以编造了这个谎言!
最后,我想告诉你,榛是个好男人,我们没结婚前,他一直暗恋着你。
我想,他以后一定会好好照顾你的。
泣别,你的流连
看完信,泪,早已淌满她的双颊。
多年以后,她与榛举行了婚礼。
红地毯上,两人的手中不约而同挽着的,是一把美丽的小提琴。
11.联系全文分析小说中流连的形象。
12.请概括出小说中出人意料的情节。
13.试简要说明榛在文中的作用。
14.请探究小说以“遗嘱”为标题的原因。
【答案】11.是一个深爱妻子,很有责任心的丈夫。
12.①耳聋的并不是丈夫,而是妻子;②丈夫得的病不是耳病,而是血癌;③最后与妻子结婚的医生是榛;④流连要执意外出演出
13.①是推动情节发展关键人物;②第一次告诉流连妻子,她先生耳朵出了问题,并无法医治;③第二次为妻子出主意,引导她学手语、唇语;④第三次妻子昏厥醒来问榛为什么流连的病会这样,引出这遗嘱。
14.示例:
“遗嘱”是整篇小说的关键情节;最后揭晓悬念,更加吸引读者;直击小说深爱的主题。
【解析】
11.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流连给妻子留下那封感人的信等情节即可概括出他是一个深爱妻子,很有责任心的丈夫。
12.试题分析:
概括出小说中出人意料的情节。
小说是以情节取胜的体裁。
小说的悬念比较多,所以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前文出人意料的是耳聋的并不是丈夫,而是妻子;后文最出人意料丈夫得的病不是耳病,而是血癌。
这种材料安排很能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
13.试题分析:
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
写次要人物主要为了写主要人物或中心事件。
推动情节发展:
如是他把流连生病的消息告诉妻子,为流连妻子出主意,最后的引出遗嘱等情节。
这些都与榛密不可分。
14.试题分析:
考查标题的含意。
这需要读懂全文内容。
首先“遗嘱”是整篇小说的关键情节;“遗嘱”也是吸引读者的悬念,等到最后再揭晓悬念,这样就更加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使小说深爱的主题更加深留读者的脑海中。
点睛: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四、写作(45分,含书写分5分)
15.请以“又是一年好风景”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②正确使用标点,不少于五段;③书写正确、规范、整洁;④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
【答案】又是一年好风景
坐在书桌前,眼睛却不知不觉的望向了窗外,满目皆是喜庆的红,耳朵里灌满了鞭炮声,不自觉的,笔握得更紧了。
又是一年,回首凝视,落樱纷飞,夏荷初绽,红枫飘舞,落雪成白……中国的确是一块宝地,拥有美丽的一年四季,瞧!
江南春,西湖夏,香山秋,雪山冬,不知不觉,已悄悄地轮换了一圈儿,又回到了最初的春,一年的开头。
“一年之计在于春”对这句家喻户晓的谚语,谁也不觉得陌生,只是遵循着去开辟自己新的天地。
又是一年,回首凝视,神七升空,四川地震,北京奥运,大雪封山……中国这悲喜交加的一年,想必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想必有许多人会去回味这杯先苦后甜的酒。
地球似乎不适应变暖的气候,忍不住“咳嗽”起来,这一咳,,死神便找上门儿来,带走了中国无数同胞的生命,人们来不及哭泣,来不及悲伤,立刻援救,刻不容缓。
这一灾难平息了,接踵而来的是令中国人民激情高昂的奥运会。
当中国的国旗在鸟巢中缓缓升起时,整个会场红旗翻滚,会场外,人群静了,车辆停了,他们同唱一首歌——国歌!
又是一年,回首凝视,慈母盼儿,悲泪满目,浪子回头,合家欢乐……团团圆圆地吃一顿年夜饭,一起看联欢晚会,这是中国的传统习俗。
这习俗对我们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也许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一个母亲倚着门,盼望着离家去外地打工的孩子快点归来,甚至连桌上的菜冰凉了也未察觉。
又是一年,又是崭新的一年!
我会满载着希望去追逐梦想。
梦想是什么?
是成绩提高?
是工作顺利?
是家庭和美?
还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梦想,那就尽情地去追逐、超越吧!
成功只属于有准备的人。
【解析】试题分析:
作文标题“又是一年好风景”。
“风景”指代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社会风景,可以是自然风景,也可以是传统文化的某个方面,都可以找到切合主题的材料。
“又是一年”强调时间范畴,指的是以往就有这种好风景。
总之“好风景”的写作的重心。
要把“风景”的“好”写出来。
点睛:
中考命题作文写作技巧。
第一:
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
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
第二:
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
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
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
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
第三:
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
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
第四:
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
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
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教版 语文 九年级 上册 上学 第二次 月考 抽测 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