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4887429
- 上传时间:2023-06-02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52.61KB
初二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初二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二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6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qing4)忙碌(lu4)脂粉奁(Iian2)
灼灼(zhuo2)嘻笑(xi1)褪尽(tui4)
朔方(shuo4)凛冽(lin3lie4)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见识广博。
凛冽:
刺骨的寒冷。
天宇:
这里指天空。
宇,上下四方。
精魂:
精灵,魂灵。
消释:
消溶。
升腾:
(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
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
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教师借助多媒体电脑,演示江南的雪,北国的雪,让学生感受漫天..,《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
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
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
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
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初步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体会。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明确: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提问:
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
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
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
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
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
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
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提问:
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t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种、热闹、有趣。
雪罗了人的生命。
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
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六、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
虽是回忆,却是展望。
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
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
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
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朗读课文。
听写词语:
博识、消释、褪尽、凛冽、嘻笑、朔方。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4至6段,思考:
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明确:
第二部分可概括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
第二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提问:
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
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
在这里作者不仅如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
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
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提问:
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
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
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
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
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
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
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
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虽流露孤军奋战的心绪与深受黑暗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想是积极的、战斗的。
三、理解语句含义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题,这里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同
时对“暖国的雨”提出问题,又为后文写朔方飞雪埋下伏笔,反衬出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
第2题,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第3题,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
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四、学习文章写法
引导学生谈自己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互相交流。
明确: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
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
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
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五、拓展训练
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
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
试写二段文字描述出来。
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学生完成之后,互相交流,教师加以评价。
六、小结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
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
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
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雪
鲁迅
暖国的雨单调
礼赞独立与张扬江南的雪丰富多彩之美
的个性精神(“滋润美艳之至”)雪罗汉(未经磨练,不能长久)
朔方的雪(如粉,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
沙,蓬勃奋飞)“雨的精魂”
7雷电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
体会作品第雄伟气氛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2.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补充:
(1)屈原介绍:
屈原:
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仍心系祖国。
楚国被攻占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2)作者介绍:
郭沫若:
进步文化界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既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3)写作背景: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2.课堂范读:
播放《雷电颂》的朗诵带。
要求学生:
注意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
3.模仿朗读:
根据刚刚所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自由朗读全文。
4.整体感知:
(1)教师问:
同学们,你们觉得本文在气势上有何特点?
明确:
激情澎湃,气势雄浑。
(2)问:
与以往的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在有什么特点?
明确:
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3)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明确:
课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
一是对风、雷、电的期待与歌颂,一是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据此,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
(从“风!
你咆哮吧!
”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与向往。
第二部分:
(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
”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三、小结本课内容
《雷电颂》出现在《屈原》第五幕第二场。
屈原被囚禁在东皇太一庙。
他手足带着刑具,颈上系着长链,散发披肩,独身徘徊。
这时,狂风咆哮,电闪雷鸣。
面对这黑暗的世界,他想到祖国就要沦亡,听着风吼、雷鸣,看着闪电劈空,他感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他激愤的心情发展到极点,他的心像火一样燃烧起来,铸成了这大气磅礴,动人心魄的独自——《雷电颂》。
它是屈原斗争精神的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
是全剧高潮中最强力的一个音符。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中的基础积累
板书设计
雷电颂
郭沫若
风、雷、电追求光明
土偶木梗的群象憎恨黑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2.理解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重点
领会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文章语言所包含的深意。
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知了屈原的形象,那么本文中的雷、电具有怎样的寓意呢?
二、新授
1.检查上节课所学内容: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伫立(zhu4)睥睨(pi4ni4)咆哮(xiao4)波澜(lan2)污秽(hui4)
犀利(xi1)劈开(pi1)稽首(qi3)驰骋(cheng3)虐待(nüe4)
(2)解释下列词语。
睥睨:
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污秽:
不干净。
犀利:
(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播弄:
摆布。
虐待:
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雷霆:
雷暴;霹雳。
踌躇:
犹豫。
鞭挞:
鞭打。
比喻抨击。
祈祷:
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
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觉痛心。
罪孽:
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罪恶。
拖泥带水: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3)要求学生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2.品味语言:
(1)跳读、精读:
讨论:
《雷电颂》既然是屈原的内心独白,那么我们就能够从这些话中读出屈原的内心世界。
请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读给大家听,并说说这里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教师作出要求:
要求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朗读及分析分别给予评价。
(2)教师点拨:
A.“风,你咆哮吧!
咆哮吧!
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对风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对风的急切的渴盼!
风即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对风以及后面的雷、电的呼唤实际也就是对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的呼唤。
朗读时应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B.“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
爆炸了吧!
”
“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你劈吧,劈吧,劈吧!
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
一连串的反复,“爆炸了吧!
爆炸了吧!
”、“劈吧,劈吧,劈吧!
”、“劈开,劈开,劈开!
”一个比一个强烈、一个比一个坚决,我们朗读时语气应不断加快、加重,以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断的决心。
C.“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呀!
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
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的呼喊,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朗读时应把握那如火一般炽热的感情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D.“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
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
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
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
“啊,你,你完全是一片假!
”
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土偶木梗”实际上就是指的世间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
表现了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3.概括屈原形象:
通过前边的朗读及对屈原内心情感的分析,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
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4.理解本文的象征手法
在前面的朗读中,我们还发现,课文中作者将很多事物都赋予了其它的含义。
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以什么特别的含义?
这又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
风、雷、电:
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
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
指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群像:
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象征手法。
5.讨论:
《雷电颂》这段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点拔:
从句式,修辞等角度
明确:
A.运用拟人兼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
B.运用排比与反复,使句式整齐,铿锵有力
C.多用短句,表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
6.全体学生朗读,再次体会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三、语文实践:
1.举办班级朗诵会。
同学们自行选取《雷电颂》中的片段进行朗诵,优胜者给予奖励。
2.另: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结合《屈原》的剧情,进行话剧表演。
四、小结
本文是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段,是主人公屈原的长篇独自,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
这篇散文诗,是“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波澜壮阔,气势磅礴,撼动人心。
“雷电独自”是“侮辱增加到最深度,彻底蹂躏诗人自尊的灵魂,,喷薄而出的诗。
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是屈原斗争精神最突出的体现,而且它使全剧主题思想鲜明地突现出来。
这篇散文诗,想像瑰丽奇特,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
板书设计
雷电颂
郭沫若
风、雷、电追求光明
象征
土偶木梗的群象憎恨黑暗
8.短文两篇
巴金
教学目的
(一)知识储备点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二)能力培养点
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蕴含的美感。
(三)情感体验点
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二、教学设想
1.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难点:
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疑点:
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而写与日月无关的东西?
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
自读课。
诵读,感知文意。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贯通理解两篇文章引用传说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一撮灰(cuo1)皓月(hao4)妲娥(heng2)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
明亮的月亮。
露台:
晒台。
yang谷:
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yang,日出。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
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
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
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
思考:
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如何理解
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
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
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
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
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
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
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
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术精品。
五、指导学习《月》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月>。
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
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六、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七、小结
<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
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二 语文 下册 第二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