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李凭箜篌引虞美人苏幕遮导学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7693038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7.04KB
阁夜李凭箜篌引虞美人苏幕遮导学案含答案.docx
《阁夜李凭箜篌引虞美人苏幕遮导学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阁夜李凭箜篌引虞美人苏幕遮导学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阁夜李凭箜篌引虞美人苏幕遮导学案含答案
科目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备课人
高二语文备课组
第1课时
阁夜李凭箜篌引虞美人苏幕遮
学习目标
1、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方法,把握诗歌节奏,朗读并背诵。
2、了解四位作者及写作背景,赏析《阁夜》《李凭箜篌引》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方法,赏析《阁夜》《李凭箜篌引》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
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方法,赏析《阁夜》《李凭箜篌引》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任务驱动
本学期学习了杜甫的几首诗歌,请大家找出来。
知识链接
1、阁夜
“阁夜”,即西阁之夜。
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
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
于是写下了这首“有无穷之思”的诗篇。
诗歌归类:
按照形式,属七言律诗;按照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是一首抒情诗;按照内容,属于即景感怀诗。
2、李凭箜篌引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
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最后因抑郁而死,年仅27岁。
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
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引:
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箜篌:
又名“坎侯”、“空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
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3、虞美人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
南唐中主的第六个儿子。
他从不向往帝王之位,一生笃信佛,向往田园归隐的居士。
由于前五个哥哥相继去世,他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称帝。
但是他不好政事,更不喜军事,南唐在他手中开始衰败。
他即位时南唐已是宋的属国,他对宋俯首称臣,苟安一隅。
宋太宗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夕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人歌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将他毒死。
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
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
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国君,过着奢华的生活。
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风花雪月、儿女情长。
亡国后,词多数是写思乡之情、国破之痛、亡国之恨,题材广大、意境深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后有诗人作诗评价他说: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惜薄命做君主”。
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没有什么说的,但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
4、苏幕遮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久被尊称“正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为《片玉集》。
苏幕遮,唐教坊曲名。
来自西域高昌国(今吐鲁番一带)“浑脱舞”,即“泼寒胡戏”,头戴油毡帽,高昌语称为“苏幕遮”。
幕,一作“莫”或“摩”。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条:
“‘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
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
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
”后用为词调。
曲辞原为七言绝句体(如张说的《苏摩遮》五首),以配合《浑脱舞》。
《新唐书·宋务光传》载吕元泰上唐中宗书曰:
“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为《苏莫遮》。
”可见此曲流传中国尚在唐玄宗之前。
后衍为长短句。
敦煌曲子词中有《苏莫遮》,双调六十二字,宋人即沿用此体。
课堂探究
1、阁夜
阅读首联思考诗人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其中哪两个字最具有表现力?
颔联中诗人描写了什么声音?
声音特点、效果怎样?
颈联写了什么内容?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怎样的情怀?
尾联中卧龙、跃马指谁?
他们有怎样的功业?
写这两个人物的用意何在?
2、李凭箜篌引
第一节(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
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第二节(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第二节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
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第三节(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第三节描写乐声,是从哪个角度描写?
用了那些表现手法?
总结提升
1、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感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2、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课堂检测
1、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2、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请在阅读这三篇作品后,比较他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科目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备课人
高二语文备课组
第2课时
阁夜李凭箜篌引虞美人苏幕遮
学习目标
1、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方法,把握诗歌节奏,朗读并背诵。
2、了解四位作者及写作背景,赏析《虞美人》《苏幕遮》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方法,赏析《虞美人》《苏幕遮》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
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方法,赏析《虞美人》《苏幕遮》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任务驱动
1、找出《虞美人》中的韵脚和重音。
知识链接
1、南唐历史
南唐的成立可以追溯到吴国权臣徐温的身上。
徐温原本是吴国(南吴)的开国功臣,后来他渐渐掌握了吴国的实权。
他年老的时候,信任养子徐知诰,也渐给与他继承人的地位。
徐温去世后,937年,李昪(原名徐知诰)代南吴称帝建国。
根据《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南唐书》、《十国春秋》等史籍记载,徐知诰篡夺政权所建国号为齐,都金陵,号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史家称之为徐齐。
939年,徐知诰回复原来的李姓,并改名李昪时,为了附会已灭亡的唐朝,把国号改为唐,以其位于南方,史称南唐。
不过,《资治通鉴》却记载937年徐知诰即帝位时,即以唐为国号,并不认为徐齐曾经存在过。
后又称江南国。
李昪称帝时期是南唐的盛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中主李璟时由于与周边各国多次兴兵,灭闽国,入侵楚国等使国力衰退。
958年后周世宗率兵南下,南唐大败,被迫将长江以北十四州割让给后周,并且称臣,去帝号改称唐国主,而周世宗称其为江南国主。
971年,又向宋朝称臣,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
而后主李煜时更是因拒绝入朝而被宋灭国。
极盛时统治地区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福建、江西、湖南、湖北东部。
2、《苏幕遮》朗读技巧:
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课堂探究
1、虞美人
(1)阅读本篇作品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请用一个字概括。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呢?
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2、苏幕遮
(1)本词从结构上可以分上、下两阕;在内容上,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些什么呢?
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
描绘成了几幅图画?
(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
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总结提升
1、直接点明“愁”的是哪个句子?
词人用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2、王国维认为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课堂检测
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李煜的词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试联系作者的身世,结合这首词,谈谈你对这种评价的理解。
2、在同一时期,李煜还写下了另外一首词《浪淘沙》,下面请同学们讨论:
这两首词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又分别说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体验?
科目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备课人
高二语文备课组
第1课时
阁夜李凭箜篌引虞美人苏幕遮
学习目标
1、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方法,把握诗歌节奏,朗读并背诵。
2、了解四位作者及写作背景,赏析《阁夜》《李凭箜篌引》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方法,赏析《阁夜》《李凭箜篌引》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
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方法,赏析《阁夜》《李凭箜篌引》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任务驱动
本学期学习了杜甫的几首诗歌,请大家找出来。
提示: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蜀相》;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
——《登高》
知识链接
2、阁夜
“阁夜”,即西阁之夜。
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杜甫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蜀中发生了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感慨万千。
他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力图在内心超越令人悲伤的现实。
于是写下了这首“有无穷之思”的诗篇。
诗歌归类:
按照形式,属七言律诗;按照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是一首抒情诗;按照内容,属于即景感怀诗。
2、李凭箜篌引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中唐的独树一帜的诗人。
生于福昌昌谷(今河南宜阳)是唐宗室郑王后裔,到李贺时家道已经彻底没落了,父亲李晋肃只不过是边疆上的一个小县令。
李贺少年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被诽谤讳父名而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后只做过一个九品的奉礼郎,不久辞官归故里,最后因抑郁而死,年仅27岁。
正是因为这样的身世,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诗鬼”。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李凭:
唐朝著名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
引:
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箜篌:
又名“坎侯”、“空侯”,是我国古代的弹拨乐器。
箜篌酷似一只顾盼生姿的大凤凰。
3、虞美人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
南唐中主的第六个儿子。
他从不向往帝王之位,一生笃信佛,向往田园归隐的居士。
由于前五个哥哥相继去世,他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称帝。
但是他不好政事,更不喜军事,南唐在他手中开始衰败。
他即位时南唐已是宋的属国,他对宋俯首称臣,苟安一隅。
宋太宗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夕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人歌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将他毒死。
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
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
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国君,过着奢华的生活。
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风花雪月、儿女情长。
亡国后,词多数是写思乡之情、国破之痛、亡国之恨,题材广大、意境深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后有诗人作诗评价他说: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惜薄命做君主”。
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没有什么说的,但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
4、苏幕遮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久被尊称“正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为《片玉集》。
苏幕遮,唐教坊曲名。
来自西域高昌国(今吐鲁番一带)“浑脱舞”,即“泼寒胡戏”,头戴油毡帽,高昌语称为“苏幕遮”。
幕,一作“莫”或“摩”。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条:
“‘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
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
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
”后用为词调。
曲辞原为七言绝句体(如张说的《苏摩遮》五首),以配合《浑脱舞》。
《新唐书·宋务光传》载吕元泰上唐中宗书曰:
“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为《苏莫遮》。
”可见此曲流传中国尚在唐玄宗之前。
后衍为长短句。
敦煌曲子词中有《苏莫遮》,双调六十二字,宋人即沿用此体。
课堂探究
1、阁夜
阅读首联思考诗人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其中哪两个字最具有表现力?
写出冬季日月催促日光变短,漫天的霜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止的场景。
这是一幅寒冷孤寂的冬夜图景,抒发了作者孤寂、悲凉的感情。
“催”,这个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
“寒”,蕴含了作者心境。
颔联中诗人描写了什么声音?
声音特点、效果怎样?
鼓角声;悲壮;震动了江水,使倒映在峡江中的星光随着水波动荡摇摆,气象雄浑。
表现了国家战事紧张的社会背景。
是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颈联写了什么内容?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怎样的情怀?
夜晚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很多地方传来渔人樵夫的歌声。
因为战争的消息传来,百姓的哭声、渔樵的歌声都是乱世的音响。
夔州本已地处偏远,在这战乱的岁月里哀声遍野,可见战争的残酷。
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中卧龙、跃马指谁?
他们有怎样的功业?
写这两个人物的用意何在?
诸葛亮、公孙述。
卧龙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豪杰。
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之中,所有的一切最终化作历史的尘埃。
诗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宇宙的永恒,人生的无常。
2、李凭箜篌引
第一节(1—4句)先声夺人,李凭出场。
诗人是如何安排李凭出场的?
这样表达有何妙处?
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
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
第二节(5、6句)正面描写乐声,各具特色。
第二节正面描写乐声,分别运用什么方法?
表现了乐声的什么特色?
前句以声写声,后句以形写声。
有密有疏,有悲有欢。
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
“昆山”句是以声写声;而“芙蓉”句则是以形写声。
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
第三节(7—14句)描写音响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
第三节描写乐声,是从哪个角度描写?
用了那些表现手法?
这长长的一段都是从侧面写出了李凭弹奏乐曲时所产生的动人心弦的效果。
以音响效果,侧面烘托弹奏者的技艺高超。
同时想象丰富,动静结合。
月宫中的吴刚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玉兔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
诗人回味整个演奏过程,美妙的乐曲使人宛在仙境,进而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总结提升
1、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感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提示:
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岁暮阴阳催短景
客居天涯的凄寒——天涯霜雪霁寒宵
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卧龙跃马终黄土
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无奈——人事音书漫寂寥
2、这首诗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提示: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课堂检测
1、请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阁夜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星随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提示:
意境:
相同:
恢弘、雄阔
不同:
《旅》疏朗、壮阔;《阁》悲壮、萧瑟。
章法:
《旅》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
和情互相对照、生发。
《阁》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景中寓情。
2、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之至文”。
请在阅读这三篇作品后,比较他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提示: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面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这三首诗风格迥异。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面的八句写诗人听音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这首诗的风格悲怆含蓄。
科目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备课人
高二语文备课组
第2课时
阁夜李凭箜篌引虞美人苏幕遮
学习目标
1、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方法,把握诗歌节奏,朗读并背诵。
2、赏析《虞美人》《苏幕遮》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和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方法,赏析《虞美人》《苏幕遮》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学习难点
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方法,赏析《虞美人》《苏幕遮》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任务驱动
1、找出《虞美人》中的韵脚和重音。
提示:
韵脚:
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重音:
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知识链接
1、南唐历史
南唐的成立可以追溯到吴国权臣徐温的身上。
徐温原本是吴国(南吴)的开国功臣,后来他渐渐掌握了吴国的实权。
他年老的时候,信任养子徐知诰,也渐给与他继承人的地位。
徐温去世后,937年,李昪(原名徐知诰)代南吴称帝建国。
根据《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南唐书》、《十国春秋》等史籍记载,徐知诰篡夺政权所建国号为齐,都金陵,号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史家称之为徐齐。
939年,徐知诰回复原来的李姓,并改名李昪时,为了附会已灭亡的唐朝,把国号改为唐,以其位于南方,史称南唐。
不过,《资治通鉴》却记载937年徐知诰即帝位时,即以唐为国号,并不认为徐齐曾经存在过。
后又称江南国。
李昪称帝时期是南唐的盛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中主李璟时由于与周边各国多次兴兵,灭闽国,入侵楚国等使国力衰退。
958年后周世宗率兵南下,南唐大败,被迫将长江以北十四州割让给后周,并且称臣,去帝号改称唐国主,而周世宗称其为江南国主。
971年,又向宋朝称臣,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
而后主李煜时更是因拒绝入朝而被宋灭国。
极盛时统治地区包括今江苏、安徽两省淮河以南、福建、江西、湖南、湖北东部。
2、《苏幕遮》朗读技巧:
上片写景的整体格调是活泼的,诵读时要有一种欢快之感,同时又要读出词人情感的变化“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鸟雀呼晴,侵晓窥言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叶上初阳”三句,词人已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课堂探究
1、虞美人
(1)阅读本篇作品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请用一个字概括。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呢?
请结合诗歌进行分析。
提示:
“愁”
A囚徒屈辱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思考:
“春花秋月”是美景,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结合本词的创作背景)作者可能会想起哪些“往事”?
明确:
春花最美,秋月最亮,他们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春花年年盛开,明月岁岁悬挂,这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但是对于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而言,却是无尽的痛苦,它们只是意味着屈辱生活的延续罢了。
词人厌倦了这样的囚徒生活,无限的绝望。
这里透露出了作者的亡国之恨。
“往事”:
(物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等
(精神)欢乐、尊严、自由,甚至是生命安全感等等
B亡国去乡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思考:
“又东风”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什么?
明确:
“东风”即春风,感叹时光的流逝,宇宙的永恒不变。
(“又”)
C人事无常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这一句词,作者在感慨什么?
明确:
改变的“朱颜”,既可以理解成后宫佳丽的容颜,我们还可以认为是词人的容颜,当然还有国家的容颜。
这一句词,表达了词人对于物是人非,人世无常的感慨。
2、苏幕遮
(1)本词从结构上可以分上、下两阕;在内容上,上、下两阕分别写了些什么呢?
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
描绘成了几幅图画?
意象:
沉香、鸟雀、荷、初阳、水面
图画:
燎香消暑、鸟雀呼晴、风荷摇曳
(2)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
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
提示:
情与情的关系,见景生情。
风荷。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有荷花的家乡,转入虚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阁夜李凭 箜篌 虞美人 苏幕遮导学案含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