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外观造型设计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7867560
- 上传时间:2023-07-05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6.58KB
建筑外观造型设计教案.docx
《建筑外观造型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外观造型设计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筑外观造型设计教案
《建筑外观造型设计》课程授课教案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
建筑外观造型设计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性质:
必修□选修□
课程类型:
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总学时:
48(其中理论12学时,实验36学时,课程设计周)
总学分:
二、课程地位
《建筑外观造型设计》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中一门旨在对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综合设计的专项训练课程。
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在作计划、设计过程中灵活用,加深对形式和空间这些要素的理解,为学生在处理外部空间环境和实体建筑形态设计方面奠定基础。
三、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张建涛.《建筑设计与外部环境》ISBN:
7-5618-1601-4.天津大学出版社,20XX年8月出版
四、课时分配
序号
授课内容提要
学时
1
第一章早期城市建筑及其外部环境的发展概况
2
2
第二章建筑外观造型表现特性
2
3
第三章建筑外部环境要素与设计
4
4
第四章建筑外部环境设计构思与方法
4
5
第五章课题考察与设计实践
36
五、考核方式与成绩核定办法
1.考核方式:
通过阶段作业评定和最后一张综合作业加平时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考核评定。
理论认识的理解,创意能力的表现以及完成效果。
2.成绩核定办法:
课程结束的课程作业按百分制评定成绩,成绩不及格的必须重修。
建筑外观造型设计:
创新表达占40%,材料应用占20%,制作效果占20%,综合表达占20%为作品成绩。
但该成绩只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市场调查报告、资料收集、设计进度等)占30%。
六、授课方案
第一章早期城市建筑及其外部环境的发展概况
1.教学内容: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人口迅速增长,建设拥挤,密度过高,居住条件恶化;
●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引起了城市功能结构的变化,工厂盲目布局,工业与居住混杂;
●城市盲目扩展,造成车辆剧增和交通阻塞;
●工业的盲目发展,使废水、废气、废垃圾污染了环境;
●缺乏整体建筑的规划,建筑艺术衰退,使城市环境景观质量低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工业和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
20世纪5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在交通、通讯手段现代化的基础上,城市人口出现了向周围郊区发展的现象,城市核心地区衰退。
支了20世纪70年代初,人们开始从节约能源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评价郊区的开发和建设。
也就是城市环境的“复苏”和“演变”活动。
今天人们的环境意识,确立了保护城市历史的文化活动。
同时也出现“行色危机”,旧有的传统城市风格被大量的自我表现的“陌生者”巨大的惊讶生硬的形体、刺眼的色彩冲淡,甚至破坏。
人们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城市环境不再只是简单的几块草坪,几张长椅子,而是应该能够满足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需要,同时又能充分展示自身环境的特殊魅力。
在这种环境下,怎样遵循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原则进行城市环境设计与旧建改造就出了当务之急。
这也给设计师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要求:
了解早期城市建筑及其外部环境的发展概况
3.教学难点:
早期城市建筑及其外部环境的形成原因
4.教学策略:
用讲授法让学生充分了解早期城市建筑及其外部环境的发展概况,对于形成原因,则要结合图片举例说明,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5.教学预习:
预习第二章:
建筑外观造型表现特性;查阅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图书。
6.习题:
无
第二章建筑外观造型表现特性
1.教学内容:
建筑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决定了建筑外观造型的表现特性,一般说来,建筑造型的表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即突出量感性、空间性、动态性、表意性。
(一)量感性
建筑以其实体展现于人们面前,人们对体的感知则从它的量感中获得。
量感是一种物理量及心理量之综合,心理量依存于物理量。
物理量是指可丈量的三度空间,可计测的重量,可明确指出界限的量。
而心理量是人们依视觉而感知的量,具有量感的形态表现出对外的抵抗感,自在的生长感和运动感。
建筑的量感反映在实体量与空间量。
1.实体量
体的形态、材料、组构关系是实体量表现的影响因素。
有机形态及几何形态反映出不同的量感。
摩尔的作品量感十足,那是“来自自然形态和知识的积累”,他追求有机而生动的造型,创造具生命力的作品,他通过有机形态表现对象的量感。
有机形态的量感是通过形态所具的生长感,圆凸曲凹的形状,似乎有一种强大的抵抗力、生命力的存在。
几何形体的量感的表现在于形态整体饱满和表面连续的封闭性。
体的凸凹变化以及产生的光影,使简单的体块产生了更多的视觉量。
建筑的量感表现正是以有机与几何形态量感的表现为基础,加之人与环境的尺度关系因素。
建筑实体量感的另一因素是材料特性,肌理的表现。
粗糙而坚硬的材料具有稳重、坚实的感觉;质地密实、色彩深沉也会改变形体的轻飘感,而具重量感。
建筑中利用毛石、混凝土材料的粗糙、钢铁的质地密实及颜色的稳重产生力量。
建筑中的线和面限定的空间及要素构成的动态感建立了新的量感含义。
2.空间量
空间量是由构成要素限定的容积量,是使静态的形体关系让位于动态的空间关系。
空间的量由线要素即可围成,线框内的空间具方向及形状的模糊性,量感一般不强。
而由面所围合的空间已基本确定了容积量,量感较强。
常选用最小限度的面材,发挥最大的容量,如:
建筑中的薄壳的扭折翻转感觉轻盈,具有动感,同时也表达了由它所包含的空间量。
波特曼空间即是空间量的最好例子,它不仅要满足人看人的要求,还要满足众多人在室内聚集所需大空间的要求。
波特曼空间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具有足够大的空间,才不致使众人共聚时感到拥挤,产生心理压抑感,这就是空间量的作用。
人们也常说世界人口之多,以致于感到地球要爆炸,这也是在表明地球表面的空间在众多人的簇拥下感到太小了,心理上承担不了。
(二)空间性
空间是建筑的主角,是建筑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特征之一。
人在空间中的行为活动,会感受到不同空间迭加的综合印象,这是时间的引人,使空间产生了流动连续感,即所谓的时空概念。
空间的存在形式有多种,我们按造型原理,谈谈实体与空间、动静空间以及行为空间。
1.实体与空间
实体反映建筑形象,而实体间隙是建筑的功用空间。
实体构成了空间,空间反衬实体,实体的塑造可运用构成原理,用分解手法及组合的手法,空间是在设计目的前提下,考虑实体内的空间形式,两者同时形成互为影响、互为补充的统一整体。
以圣马可广场为例,如果房屋是构成空间的实体,那未由它们围合的空间广场却是空间造型的目的。
实体的立面、外形、式样、体量构成了广场空间的丰富变化。
2.动静空间
空间由于划分及限定的程度不同,反映出动态与静态的特性。
空间构成中使周边连续,特别是四角封闭,空间具静态。
如四角不封闭,则空间有渗透及流动感。
空间的渗透还可利用顶与底界面的局部错位、重叠产生。
空间的方向性是由不同限定要素决定。
如果用柱子限定空间就具模糊不定性,用平行面限定空间就会使空间产生明确的轴线,用L形界面则在转角处产生强烈的限定,用U形界面则产生一个内向的焦点,同时方向朝外。
3.行为空间
人们利用空间时总希望它满足人的心理要求。
行为的公共、私密、聚集、独处等不同需求就要求不同的空间形态。
公共空间一般开敞、呈动态,私密空间一般需封闭呈静态。
一个人很难在四壁通透的具流动性的卧室内得到安逸。
人们的集聚与独处行为则要求空间有一定的限定构成,以求心理依托。
建筑形体的塑造及空间的限定要以人的行为、心理为前提条件,运用空间构成手法,创造出不同的空间。
(三)动态性
动态造型是使人心理造成一种不平衡感,建筑的动势是视觉上的,是让静止的建筑给人以动的感觉。
现代建筑的实体或空间,一般力图表现具有生命力的动态感,组织成具有动态的结构。
建筑的动感给人视觉以一种非稳定平衡状态的力感,具有方向性张力。
具有动感的建筑让人激动而印象深刻。
如郎香教堂不仅造型奇特动人,而形象具有一种强烈不稳定感,弯曲的墙体似受到了压力而形变,有一种反方向扩张的趋势,倾斜的墙面由于偏离了其原来位置的运动趋势,大小各异的窗洞,重复地在倾斜墙面上不规则地出现,似乎有一种跳动感。
向上翻起的屋顶有一种扩张感,直冲苍穹。
这种造型的游离不定感和神秘的宗教气氛取得了高度的吻合,郎香教堂是运用多种动态造型手法于一体的佳作。
建筑的动感可由错位、不均衡、体量偏倚、穿插、建筑组合的延展、闭合,内部空间的流动、渗透等手法表现,动态造型常见的构成手法有:
倾斜、波状、螺旋、无秩序、及建筑特有的力能表现。
1.倾斜
使构成要素偏离垂豆、水平等正常平衡位置,造成一种动态的“向心”与“离心”力感,形成一种相互排斥向外扩张,或相互吸引向内集聚的趋势。
建筑设计中常利用倾斜的线,倾斜的面,以至倾斜的体造成空间内外的动感。
悉尼歌剧院三组大小不等,方向相反的薄壳屋顶,构成了一个向外飞驰“离心”的动感,似要向大海扬帆待征。
萨伏伊别墅中以倾斜的交通坡道贯于上下两层空间,造成了空间的渗透与动态。
2.波状
将要素以曲线,曲面状造成动势。
曲状象是受到力后在运动中要恢复原状之势,并还能使人联想到流水似的动感。
圆曲的外观使人感到流畅、亲切,在直面的组合中加入一片波状窗,会顿觉有生气、有动感。
迈耶的设计中常采用“波状钢琴墙”强调重点,增加生机,并使建筑产生流动感。
3.螺旋
将要素按螺旋状造型,具有很强的生长感及动感。
莱特设计的古根汉姆美术馆,将内外空间按参观者行走路线由上至下螺旋前进,造型也就螺旋而至,极具动感。
南开大学东方艺术馆的设计造型用双向螺旋展开的画卷气使建筑潇洒飘逸。
4.无秩序
这里谈的无秩序是统一中的无秩序,即将相同要素以不定手法随机组织,或将不同要素按某一规律组织而获得相对不定的形态。
如西柏林艺术剧院不仅平面组织呈不规则状,而在立面及檐口均采用弧形起伏的形式,造成了整体造型的跳动感,似一篇交响乐章。
5.力能
建筑中的力能表现,是以打破静态气氛,追求建筑的动态效果,以强化建筑造型。
力的表现,首先在于力的合理性与建筑形式的有机统一。
现代结构技术如薄壳、悬索、帐篷、充气等均能很好表现力能。
建筑具有了力能,不管显现的是内降力与发散力都显得有生气,富于视觉紧张感。
(四)表意性
建筑的表意性是以表达物质与精神功能为目的,表达人类的情感,是形式创造的动因。
美国波特兰大市政大厦力图表现一个普通公民的自豪而纯朴的身份,使人回想起美国拓荒年代的民主精神。
还象征地运用了许多当地传统市政厅的建筑片断,用平面化的图象学手法,用几十年前曾一度盛行的浅雕图案,加上色彩的感染力,赋予该大厦与生物间“形性相通”的联系。
这座市政大楼蹲踞在市中心,好象长着浓密的露毛,力量贯通全身的守护狮,隐喻性地表现市政大厦精神。
建筑的表意性有视觉美感,环境文脉,隐喻象征等。
1.视觉美感
建筑的表现形式具有表意性,人们通过视觉而接受了信息并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美感。
美感的体验过程是人们视觉作用在对象时产生的,即对象本身存在着形式特征。
其特征表现为形式美,即统一与变化,节奏韵律,比例尺度,对比调和。
它的表现反映了人类情感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化、社会的含义。
2.环境文脉
建筑的文脉是强调历史的延续和发展,强调特定场所的特定意象。
造型中运用符号要素,表达建筑与环境及历史的整体意象。
不少新建筑设计时注重了文脉的表现,在形式中注人传统文化的遗码,表现出与环境的对话。
曲阜阙里宾舍是一个现代化旅游宾馆,用与环境建筑形式类似的“自融”式态度,表现出对传统形式简化、提炼,创新后的新建筑仍与文化遗产协调。
贝幸铭的卢浮宫扩建方案中毫无古建筑形象的痕迹,用晃常简单、干净、光洁的透明金字塔,完成着与特定环境形成一种新的层次的和谐。
3.隐喻与象征
建筑的艺术表现是形式的创造,即符号化了的人类情感形式的创造。
人们用符号形式表达某种隐喻象征,开拓建筑形式新意境。
用抽象的形式语言表达某种深层含义时,一种是自然象征,即直觉象征,是以表现力和生命为主题,如莱特的有机建筑形式,奈尔维的具有力感的混凝土大跨度建筑等。
2.教学要求:
掌握建筑外观造型的表现特性
3.教学难点:
建筑的文脉与场所意义的综合表达
4.教学策略:
用讲授法让学生充分了解早期城市建筑及其外部环境的发展概况,对于形成原因,则要结合实例图片说明,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5.教学预习:
预习第三章:
建筑外部环境要素与设计;查阅与本章节内容相关的图书。
6.习题:
无
第三章建筑外部环境要素与设计
1.教学内容:
一.现代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构成要素大概可以分为视觉性与非视觉性
视觉性:
建筑、绿化、环境小品、道路、辅地、构筑设施、水体和其他一切可视形象。
非视觉性:
人的行为和空间、情感要素、环境的文化内涵等。
下面,我们将外部空间环境设计要素中的建筑、绿化和环境小品部分体分析。
1.建筑
“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为“建筑”定义,是泛指一般的建筑物或行为。
富有创造性的建筑物必须有时代感。
所谓“时代感”,包括运用那个时代的科技、物料、设计手段,满足使用者在物质上、空间上和精神上的需求,更能表达或代表那个地方的人,对追求居住或工作上的一种理想、环境。
2.绿化
绿色空间是外部生态、环境的基本空间之一,它使人能够重新认识在成千上万然,维护大自然。
绿化植物分为两类:
自然绿色设计,即利用自然的植物去构成各种环境空间;另一类是人工绿化设计,利用高科技手段,创造理想的绿色环境空间。
绿化可以使空间具有尺度感,可以衬出建筑体室,小品形象及在空间中的位置。
树林、绿草本身还具有引导和遮阳作用,又有分隔作用,可以减少噪音,保持空间环境完整。
3.环境小品
环境小品泛指花坛、廓架、坐椅、街灯、垃圾箱、指标牌、雕塑等种类繁多的装饰物,它为人们提供识别、洁净等物质功能,更能为人们提供点缀、烘托、活跃环境气氛的精神功能。
总之,一件完美的雕塑、指示牌等作品,不仅依靠自身的形态,使环境有了明显的识别性,同时更加增添了整体空间环境的活力和凝聚力,对整体空间环境真正起到了烘烧、制控作用。
二、建筑外部空间环境设计原则
探讨建筑在外部环境中的设计原则,有助于综合考虑建筑外部环境的三个层面,从而使建筑的整体环境和谐统一。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建筑的性质、规模、内容组成与使用要求,结合建筑外部环境的三个层面,把握不同环境层面的主要矛盾,建立整体环境的新秩序。
2.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建筑及其构成空间环境的各个要素形成的整体,体现建筑环境在结构和形态方面的整体性。
2.1.1结构的整体性
结构是组成要素按一定的脉络和依存关系连接成整体的一种框架。
建筑和外部环境的构成要形成一定的关系才有存在的意义,外部环境才能体现出一定的整体秩序。
整体性原则正是立足于环境结构的协调,并使建筑与其所处环境的整体框架相契合,建立建筑及其外部环境各层面的整体秩序。
建筑外部环境的每个层面均具有一定的结构。
城市环境由不同时期的物质形态叠加而成。
每个城市的发展都有独特的结构模式,城市的各个部分都和这种结构具有一定的关系,并依据一定的秩序构成环境。
建筑设计应当植根于现存的城市结构体系中,尊重城市环境的整体结构特征。
地段环境应当是城市环境中的构成单元,是符合城市自身结构逻辑的、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境。
建筑设计应当尊重城市地段环境的整体框架,与已建成的形体环境相配合,创造和发展城市环境的整体秩序。
场地环境是指由场地内的建筑物、道路、外部空间、绿化、各种管线工程及其他构筑物等组成的有机整体。
建筑设计的目的就是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他要素建立新的结构体系,并和城市环境、地段环境相关联,从而和外部空间各个层面形成有机的整体。
建筑和外部环境空间秩序的关系存在两种方式。
其一是和外部环境空间秩序的协调。
由于外部环境空间的秩序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往往存在一种维持原有结构秩序化组成的趋向,使秩序结构具有稳定性等特点,从而对建筑设计形成一种制约。
其二是对外部环境空间秩序的重整。
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演变,环境秩序也随之发生变化。
由于原有的环境秩序往往很难适应发展变化的要求,环境内部组织系统的变化总是滞后于发展变化,从而导致城市的结构性衰退。
因此,建筑设计必须使各组成要素和子系统按新的方式重新排列组合,建立起一种新的动态平衡。
西门子办公建筑位于慕尼黑市中心地区。
建筑周围的主要街道是林阴大道,街道两边多为新古典主义建筑。
西门子办公建筑场地北面的十字路口是林阴道轴线的交点。
该设计注重和城市整体结构的协调,整个建筑的布局和城市的网格相协调,特别是建筑的U字形骨架和城市网格走向相协调。
建筑的北立面和城市网格斜交,从而突出建筑的北立面,并结合地形形成完整的室外公共街道空间。
该建筑是新老建筑和谐相处的一个杰作。
德比市中心方案注重和城市的历史文化环境、社会环境相协调。
如何在满足城市现代生活要求的前提下,恢复当年城市生活节律是设计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斯特林把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组合成一栋主要建筑,设计成为一个连续的拱形平面,并以此来围合形成一中心广场空间,形成一个露天剧场,为市民提供交往、娱乐以及集会等场所。
斯特林所追寻的曲线形成主体空间,表现出很强的内在连贯性,从而模糊建筑独立存在的意义,使人感到的多是相互联系与融合,形成一个总体环境,揭示出将某种建筑处理简化为一种纯语言的处理方式。
它显示出了现代建筑运动的精髓,但又不形同于传统的现代建筑。
德比市中心与城市文化、城市历史、现实的城市环境形成一个整体。
2.1.2形态的整体性
建筑形态是外部环境结构具体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部环境任何一个层面的形态具有相对完整性,出色的外部环境具有的富于变化的统一美的表现在于整体价值。
建筑设计要与外部环境层面的形态相关联,从而形成与外部环境层面整体性相连续的空间形态,保证建筑空间、形式的统一。
新建筑能否融合于既存的建筑环境之中,在于构成是否保持和发展了环境的整体性。
各环境层面都具有相对明确的功能和主体。
功能的完整与建筑和环境密切相关。
建筑实体的布局首先要注意把握环境功能的演变,建筑实体的功能要符合城市功能的演变规律,从而使建筑功能随城市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防止建筑功能的老化。
对一些功能较为混乱、整体机能下降、出现功能性衰退的地区,建筑设计要担负起整合环境功能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建筑的外部空间具有功能的相对完整性。
许李严建筑师事务所参加的巴黎国家新歌剧院竞赛方案兼顾巴黎市一般的和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渊源。
它朝着广场和七月纪念柱展示出强烈的形象,充分考虑了临近的街道、建筑物及其类型、尺度和肌理,再次肯定了原有街道的轴线,保持了原有街道的线条轮廓以及传统城市的边界特征,与原有建筑具有清晰的对位关系的同时,对该地段环境起到重整作用,拓要展并完善了环境空间。
2.2连续性原则
建连续性原则是指建筑及其外部环境的各个要素从时间上相互联系成一个整体体现建筑及其外部环境构成要素经历过去体验现在面时的演化过程。
2.2.1时间的延续性
就时间的特性,外部环境是动态发展着的有机整体。
建筑及其外部环境把过去及未来的时间概念体现于现在的环境中。
随着历史的演进,新的内容会不断地叠加到原有的外部空间环境中,通过不同时间的内容的增补与更新,得以不断地调整结构以适应新时代。
这种时间特性使建筑形态在外部环境中表现出连续性的特征。
建筑及其外部环境的设计应体现连续性特征及动态的时间性过程。
因此,建筑形式的产生不是偶然的。
它应与既存环境有着时间上的联系,是环境自身演变、连续的必然。
建筑设计要重视环境的文脉,重视新老建筑的延续,这种时间性过程又被称之为"历时"的文脉观念。
在文脉主义和符号学者的理论与实践中,对如何实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做了不少探索。
他们认为,建筑形式的语言不应抽象地独立于外部世界,而必须依靠和根植于周围环境中,能引起对历史传统的联想,同周围的原有环境发生共鸣,从而使建筑在时间、空间及其相互关系上得以强调白身的延续性。
传统空间环境中形式符号的运用可以丰富建筑语汇,使环境具有多样性。
由于传统怀境形态和建筑形态与人们的历史意识和生活习俗有不同程度的关联,合理运用这些因素将有助于促进人们对时间的记忆。
和歌山县现代美术馆与博物馆十分注重历史环境及自然环境的时间延续性。
建筑基地原是古代和歌山城堡附属环境的一部分。
它的设计在建三号古城堡及其环境之间建立了一种共生的关系。
黑川纪章实现这一关系的方式不是古城堡简单的模仿,而是采用现代技术与材料,采取抽象的方式,将历史因素结合到现代社会的建筑中来。
日本的城堡建筑兴建于15-17世纪,其屋顶轮廓十分优美。
和歌山县美术馆的设计以抽象的形式与此风格相呼应,体现出时间的连续性,创造出含义丰富的意境。
2.2.2形态的连续性
外部环境的形态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加入建筑环境的每一栋新建筑,在形式上应尊重环境,强调历史的连续性。
其形态构成应与先存的环境要素进行积极对话,包括形式(如体量、形状、大小、色彩、质感、比例、尺寸、构图等)上的对话,以及与原有建筑风格、特征及含义上的对话,如精神功能表现以及人类自我存在意义的表达等。
历史不是断裂的而是连续,外部环境中建筑形态的创造也应当体现出这种形式与意义的连续。
建筑与外部环境的构成应将现存环境中有效的文化因素整合到新的环境之中,而不能无条件地消极地服从于现存的环境。
建筑设计应在把握环境文脉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新的姿态积极开拓新的建筑环境,体现和强化环境的特征。
这种特征不应是对过去的简单模仿,而是在既存的环境中创造出一种新的形态。
它延续、传承并发展原有的秩序,建立新的秩序。
它既和原有环境存在有机联系又不同于过去的建筑,体现出整体环境的动态性和外部环境形态的连续性。
巴黎有线电视公司新总部大楼位于巴黎塞纳河边。
反射到天空的光线造就了巴黎"黑白之城"这一显著特征。
天空吸收着建筑群中的大量白色又尘埃中的灰色,而光线自身漫射着城市上空的这种灰白格调。
建筑与天空保持着同样的连续性,弥漫着一种理性的白光。
该建筑充分利用白色以及纯洁、精致、生动的现代主义风格与城市环境相协调。
其处理并非采用传统视觉轴线的手法,也并非是纪念碑式的建筑,而是一种国际建筑师的样板。
该建筑以规范的语言直接对抗着传统建筑形态的内向封闭性,其形式是开放的并与城市是相互关联的。
建筑的大面积网状窗户实现了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从而改善了城市景观的连续性特征。
3人性化原则
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是要充分认识人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关系,把关心人、尊重人的概念具体体现于城市空间环境的创造中,重视人在城市空间环境中活动的心理和行为,从而创造出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理想空间。
3.1意义性
意义是指内在的、隐藏在建筑外部环境中的文化含义。
这种文化含义由外部环境中的历史、文化、生活等人文要素所组成。
由于审美意识不同,不同的人对环境意义的理解也不同。
因此,建筑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空间环境更有意义的空间环境。
在漫长的时间历程中,它积淀了城市居民的种种意志和行为要求,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精神和历史的内涵。
在这个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 外观 造型 设计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