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重点班 新版 新人教版.docx
- 文档编号:28251087
- 上传时间:2023-07-09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132.04KB
精品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重点班 新版 新人教版.docx
《精品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重点班 新版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重点班 新版 新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重点班新版新人教版
高一重点班6月份学月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30题,60分)
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对其原因的叙述( )
①中国人民建设富强国家的巨大热情 ②三大改造的完成为工业建设创造了条件 ③计划经济体制使资源得到集中利用 ④“一五”计划强调了重工业的突出地位
A.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B.①②③④均正确
C.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D.①②③④均错误
2.1956~1965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呈现的趋势是( )
A.初期问题严重,后期逐渐纠正
B.初期后期较好,中期问题严重
C.初期中期较好,后期问题严重
D.整个十年,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3.邓小平说:
“1977年和1978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
”其主要原因是( )
A.“两个凡是”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
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
4.右图反映出中共在农村实行的政策是( )
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
A.进行土地改革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1953年开始的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都是( )
A.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
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性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
D.为纠正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6.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主要成就是( )
A.结束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历史
B.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C.完成了三大改造
D.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7.下表为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比例成分的比较,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
92.9%
7.1%
工业总产值
100%
—
商品零售额
95.8%
4.2%
A.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
B.“一五”计划已经完成
C.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完全排挤了私有制经济
D.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刚刚完成
8.1956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有( )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 ②阶级结构 ③主要矛盾 ④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D.新中国的成立
10.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
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C.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11、下图是我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的实施推动1952经济增长率迅速提升
B.国民经济比例的调整推动1964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
C.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1984年经济增长率的提高
D.中国经济增长率呈现出平稳增长的趋势
12、下图是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单位:
万吨),对该阶段理解正确的是( )
①“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②对“左”倾错误的纠正还没有进行 ③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出现严重失误 ④自然灾害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3、1979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指出:
“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
不许分田单干。
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
”这反映了()
A.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中央肯定
C.对“包产到户”的认识有待突破D.农村经济形势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
14、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颁布,规定开始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此项政策()
A、承认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并行发展B、全面否定了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成果
C、标志着农村经济进入商品经济发展阶段D.农村经济活动开始以市场调节为主
15、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在县以下设立乡、民族乡、镇一级人民政府,作为一级行政机关,以此取代人民公社行使行政权力。
下列属于这一规定出台背景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推行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
C.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已普遍实行D.经济体制改革全面从农村转向城市
16、右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甲线段”
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得益的经济理论是
A.社会主义的高度计划经济
B.自负盈亏的分配管理制度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17、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20世纪50年代至1978年,我国物价水平总体稳定,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粮食由政府统购统销,二十几年价格几乎没变。
出现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农轻重比例失调B.计划经济体制
C.人民消费水平低D.人民公社体制
19、下表是中共中央为1962年制定的粮棉产量指标。
其数据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建设中
会议
粮食产量指标
棉花产量指标
1956年中共八大
2500亿公斤
4800万担
1958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7500亿公斤
15000万担
A.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B.出现大跃进运动
C.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D.实施“一五”计划
20、语言的变化记录了历史的变迁。
中国近代人们叫煤油为洋油、火柴为洋火、自行车为洋车。
改革开放以来,洋油、洋火、洋车这些名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消失了。
这说明
A.人们喜欢追求时尚B.中国人不再崇洋媚外
C.中国脱离了世界市场D.中国民族工业有了长足发展
21.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开始时的主要特点是( )
A.合理调整工商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步进行D.依靠苏联帮助
22.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有人把总路线比喻为“一体两翼”,一体是实现工业化,两翼是消灭私有制
B.小明的父亲拿着土地证高高兴兴申请入社(合作社)
C.当时全国出现了一片建设的热潮
D.民族资本家害怕改造,不断破坏工厂设备,藏匿财富
23.“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
”诗中反映的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24.下表主要反映了( )
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成就
钢产量
原煤产量
发电量
机床产量
食品加工
纺织
粮食产量
棉花产量
年增
长率
60%
19.70%
35.20%
354%
8.70%
7.50%
3.70%
4.70%
A.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
B.“一五”计划期间农、轻、重协调发展
C.“一五”计划钢产量的增加得益于武汉钢铁公司的建立
D.“一五”计划期间中国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25.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
“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大跃进”导致了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经济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右倾错误
C.对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人们有不同态度
D.毛泽东认为在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是不对的
26.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年﹣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
1988年﹣2002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
2003年﹣2007年的历史跨越五年。
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与之对应的关键词是( )
A.“粮食布票”“信用卡”“互联网”
B.“合作社”“包产到户”“三下乡”
C.“国企改革”“现代企业”“股份制改造”
D.“乡镇企业”“民工潮”“新农村建设”
27.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货币、商品不能废除,价值范畴、价值规律应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
因此,为了提高效率,应以市场价格的自由涨落,即真正的市场规律来自发调节生产。
”该观点体现出当时中国( )
A.计划经济体制尚未正式建立
B.急躁冒进思想己经初露端倪
C.市场经济理论己然引发探讨
D.经济建设道路出现严重动摇
28.从“一五”计划开始,我国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到1978年为止,我国社会总产值从557亿元增加到6846亿元,年均增长9%.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我国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整及独立的工业体系
B.工业化为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C.我国社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居世界领先地位
D.没有苏联的经济援助就没有我国工业化的实现
29.“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为此中共中央( )
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推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发起了大跃进运动
D.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
30.当今,被海内外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地方是( )
A.海南岛
B.深圳
C.大连
D.上海浦东
二、综合题(共40分,每题1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
一次是在20年代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
材料一
1921年列宁说:
“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
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
﹣﹣《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
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美国在参战前的1940年,联邦政府的科研拨款仅为7400万美元,1952年达18,2亿美元,1965年升至130.1亿美元。
国家对科研的拨款占全美科研费用的三分之二。
……除科研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社会保障开支在战后年代也大为增加,各种保险、保健形式的福利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60年代一般为15%,70年代已接近20%.……日本在1948﹣﹣1949年两次制订了“经济复兴五年计划试行方案”,1951年又编制“自立经济的三年计划”。
法国从1947年“莫内计划”起,已编制过7个中期经济计划。
﹣﹣摘自王斯德、钱洪主编的《世界当代史》
材料四
邓小平模式是如何从历史上演变过来的?
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路径障碍,试错反弹”。
更具体地说,极“左”思潮体现的路径,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到了绝境,形成“路径障碍”,而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并不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种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在实践与试错中,不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进行政策调整……
﹣﹣摘自肖功秦《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俄调整经济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经济发展中美国政府政策的主要变化。
(3)依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策发生的主要变化?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列举中共在经济体制上摆脱“路径障碍”的主要措施。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社会进程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对于“全球化”的起源问题学术界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有人认为全球化源于16世纪;有人认为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还有人认为20世纪90年代是全球化真正开始阶段……一般认为,全球化包括各个领域的内容。
但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巨大,且是全球化的根本推动力,因此备受关注。
——摘自《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全球化起源”问题选择一种观点,并说明你的理由。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0分)
解析:
选择材料中有关“全球化起源”时间的观点分析。
选择全球化源于16世纪,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包括“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世界市场雏形出现,说明新航路的开辟推动欧洲社会转型,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全球化由此开始;选择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结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说明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货币以及贸易混乱的局面结束,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出现;选择20世纪90年代是全球化真正开始阶段,可从两极格局的结束、科技的进步、资本的流动、跨国公司的推动等因素,推动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33.(10分)在全球化日渐加速的今天,公司影响着世界经济的运行。
自19世纪中期公司登陆中国以来,经过一次次试验和修正,崭新的中国公司终于找到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
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
材料三 1949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终于拥有了立足的基础,一个主权完整的新国家。
此时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是国营工厂……计划体制下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国家巨型公司,政府成了一应事务的总管……又一次公司热到来了……1992年的中国南方,象征着激情、梦想,以及一切的可能性……在北京,公司以每个月2000家速度递增。
——央视专题片《公司的力量》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
其中哪一航运企业推动了我国交通近代化的进程?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大生纱厂的性质和创办的主要动力。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造成近代中国企业曲折发展的社会根源。
(3分)
(3)材料三中“又一次公司热”的出现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有何变化?
试从全球化的角度指出这一变化对中国公司发展的主要意义。
(3分)
(4)公司的兴起、发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密相连。
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中国近现代公司发展的主要因素。
(2分)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
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
有何具体背景?
(6分)
材料二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
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
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
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
(4分)
参考答案
1-5.BBADA6-10.BAABB11-15.BCCCA
16—20.CCBBD21-25.CDCAC26-30.DCBBD
31.答案:
(1)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影响:
(经济上)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摆脱困境,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治上)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2)措施:
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额产品.
变化:
由自由放任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
(3)变化:
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政府科研经费的投入;通过福利政策的手段调节社会收入;制定国家经济发展计划.
(4)措施: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党的“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2.答案:
同意第一种观点:
全球化起源于16世纪。
说明:
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是全球化开始的标志。
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各大洲的物种交流频繁,从此,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在“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推动下,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同意第二种观点:
全球化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说明: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全球化开始的标志。
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
1947年,关贸总协定的签订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经济的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国际经济组织标志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已经纳入到全球管辖的范畴,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从此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出现。
同意第三种观点:
20世纪90年代是全球化的开始。
说明: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是全球化真正开始的标志。
20世纪90年代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冷战”的结束,为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推动了全球化的迅速发展;绝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33.答案
(1)运动:
洋务运动。
企业:
轮船招商局。
(2)性质: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民族工业)。
动力:
实业救国(经济民族主义)。
根源: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变化: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意义:
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
(4)因素:
民族独立(国家主权);政府政策(社会制度)。
34.
(1)态度:
孟子:
农商平等;商鞅:
重农抑商。
认识: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背景:
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状况:
近代中国大量输出农产品;大量输入技术和工业品;洋人控制关税(操纵市场);双方交往中西方占主导地位。
原因:
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并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学年高一历史月考试题重点班 新版 新人教版 精品 学年 历史 月考 试题 重点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