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61165.docx
- 文档编号:28474141
- 上传时间:2023-07-1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0KB
最新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61165.docx
《最新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6116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61165.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61165
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200篇161-165
今天我推荐给大家的资源是“高考语文阅读题天天练”。
这个资源不错,内容皆是从各地大考试卷中精选出来的。
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个原因,这些篇目也是学生写作文的极好素材。
相信大家下载后会用得上,以后遇到好资源我还会在首页推出。
161、映照死亡的是生命162、永远的布花163、永远的门164、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165、雨
映照死亡的是生命孟晖
在我们这个犬儒的时代,像曹丕《与吴质书》、江淹《恨赋》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被人理解的。
《与吴质书》中,曹丕直视死亡的勇气首先就让我们陌生。
谈到建安七子中的四位以及其他亲友忽然遭瘟疫而死的情况,他竟然用了这样的语句:
“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而此诸子,化为粪壤”。
我们不得不承认,魏晋人观看世界的方式,是和我们太不一样了,他们固执地坚持真相,坚持直视死亡。
他们似乎对死亡这个主题异常执著,一次次地,他们谈论着各种各样的死亡,谈论生命的短促,宿命的必然。
人们常说魏晋时代是一次生命意识的觉醒,其实,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这时代同时也是死亡意识的觉醒。
随着文章的深入,我们看到了曹丕更深一层的痛苦。
一方面,他对人间痛失才俊,自己痛失知音,而感到难以抗拒的孤独感;另一方面,“既痛逝者,行自念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
对朋友吴质,曹丕吐露道,自己“年行已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
朋友的死去,自己的年岁渐长,都使他对人生产生了极端的焦虑感,以至急得终夜难以成眠。
可是,这种焦虑并非出于对死亡的恐惧。
在接下来的一段倾诉中,我们能够清晰看到曹丕的思路:
他感到自己没有年轻时的“志意”了,还没有白头,就已经在精神状态上成了“老翁”,这是在谴责自己丧失了朝气;同时,他更对自己的功业、成就,以及整个的人生状态感到不满。
在痛切的自责之后,他得出的感慨却是“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
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应该抓住青春,抓住人生的每一寸时光,来努力创造丰盛的人生!
直视死亡,并没有让魏晋南北朝士大夫们畏缩,相反,这成了让他们无比眷恋生命的最大动力。
与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相反,魏晋精神,恰恰是“未知死,焉知生”。
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尽情展现生之美丽,没有实现抱负和理想,没有达到人之为人的最美境界,因而留下无限遗恨。
这个主题,也是我们所不熟悉的。
恨,就是不解脱,这样岂不是不够达观吗?
可是,魏晋南北朝人好像不知道“达观”是怎么一回事。
《恨赋》满篇的怅恨之情,皆因生命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生命不能自主。
这种想法让我们惊异;一种观念早就深深地浸透了我们的血液:
这就是所谓“知天乐命”的人生观。
魏晋人是“知天”的,在这一点上,他们远比我们要更达观得多,所以,他们才不回避死亡,才把死亡当作返照人生的一个坐标。
但是,他们“知天”,却不肯“乐命”,恰恰相反,他们“恨”命,并且在文章中反复吟啸着这种恨意。
也许,在这个时代,佛教还刚刚传入,道家也还在成形之中,中国人还不像后来那样,有那样多的退路,那样多自我解脱的方式,于是,他们的生命热情就像火一样炽烈,燃烧着他们自己。
因此,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不肯“苟活”,“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在江淹看来,正因为人生的注定不能圆满,因此,人之死,就无一例外地成为一种痛苦的结局。
但这痛苦不是因为死的来临,而是因为在死亡到来之前,没有让生命如花绽放。
今天的人普遍更喜欢《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赋》,当然是有原因的,因为逍遥和隐逸,更合乎我们的犬儒态度。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仿佛已经是很久了,知天乐命、宠辱不惊的达观精神,就支配着我们的灵魂,也支配着我们的散文写作。
像《与吴质书》和《恨赋》中这种直面死亡因而对生命绝不苟且的态度,不仅为我们所陌生,而且也让我们难以接受。
然而,这种态度的存在,正证明了中国思想从来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单一。
是不是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我们终于厌倦了把散文当作犬儒精神的传声筒,而重续起中国文学史上另一种精神的散文写作?
18.通观全文,文末“犬儒精神”和“另一种精神”分别指什么,试作概括。
(4分)
19.结合文意,说明为什么说“像曹丕《与吴质书》、江淹《恨赋》这样的文章,是很难被理解的”。
(4分)
20.文中“知天”“恨命”在曹丕身上如何体现,试分条概述。
(6分)
21.下列是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曹丕和江淹的两篇文章为引子和线索,在对魏晋精神的肯定和赞扬中中肯而委婉地批评了当代某些人身上的犬儒精神,对改变这种精神寄予了热切的希望。
B.第六段中“把死亡当做返照人生的一个坐标”的比喻含义隽永,突出了魏晋时代人们对死亡意义的深刻认识。
C.本文结构上由总而分,再由分而合,章法严谨;写法上对魏晋精神的分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语言上,质朴与绚烂结合,风格多样。
D.用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之语并加以翻新,准确揭示了魏晋士人看透了死亡的本质,也就懂得了生命的意义所在,因而也就更加珍视生命的心态和精神实质。
A.作者将《五柳先生传》、《归去来赋》与《与吴质书》、《恨赋》相比较,肯定了后者直面死亡因而对生命绝不苟且的态度,而否定了前者的逍遥和隐逸。
答:
[][]
参考答案
18.(4分,每一要点2分)“犬儒精神”,指当代人身上存在的知天乐命、宠辱不惊的达观精神,“另一种精神”指魏晋精神,即直面死亡因而对生命绝不苟且的精神。
19.(4分,每一要点2分)
(1)曹丕直视死亡的勇气首先就让我们陌生;
(2)在活着的时候,没有尽情展现生之美丽,没有实现抱负和理想,没有达到人之为人的最美境界,因而留下无限遗恨,这个主题,也是我们所不熟悉的。
(意思对即可)
20.
(1)直视死亡,谈到建安七子中的四位以及其他亲友忽然遭瘟疫而死的情况,他竟然用了这样的语句:
“观其姓名,已为鬼录”,“而此诸子,化为粪壤”(知天);
(2)他对人生产生了极端的焦虑感,以至急得终夜难以成眠谴责自己丧失了朝气(恨命);
(3)同时,他更对自己的功业、成就,以及整个的人生状态感到不满(恨命)。
21.AD(B项,想并非对“意义”的认识,而是一种对待死亡的态度;C项,“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无依据,语言“绚烂”之说也不妥;E项,作者要否定的是今人对作品的态度,而不是作品本身的思想情调)
永远的布花王梅芳
大战过后的德国,一片废墟。
两个记者步履沉重地走过,其中一个问:
“他们还有重建家园的信心吗?
”另一个指指地下室窗台上的花,肯定地回答:
“有!
有花的地方就有信心和创造生活的激情。
”
忘不了外婆的布花,在那些贫瘠灰暗的日子里,那些北风卷着雪花呼啸着掠过村庄的寒冬,寂静简陋的农舍里,因为外公而被遣返还乡的外婆盘腿坐在蒲团上,打开从江西带来的一卷卷色泽鲜艳的布头,带着安祥的微笑,舞动剪刀,剪出一个个瓣,一片片叶,一朵朵花,一束束花。
玫瑰、百合、月季、石竹,娇艳欲滴,层层的花瓣里似有幽香袅袅散出。
待嫁的姑娘们蜂拥而来,羞答答地围着外婆,想要一束花放在未来的新房里。
外婆慷慨赠予,老脸笑成了一朵花。
外婆还把布花送给左邻右舍的农人们,让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粗砺的心感受到了美的震动和明亮而温暖的照耀。
那么灰冷的草屋,那么荒凉而寂静的岁月,因了几朵布花而刹时生动美丽起来,日子也就过得有盼头了。
满腹诗书的外公死得很惨,他是饿死的。
他曾有良田千顷,可死的时候肚里一粒米也没有。
外婆在他的身边摆满了布花。
没有面包可以,没有阳光可以,但生命里不能一日无花啊,那是一个人心灵的家园。
表姐萍下乡插队到湖南时带走了外婆的两束布花,我记得那是两枝嫣红的欲绽未绽的玫瑰。
一年后,表姐乘的小船翻了,淹死在她养鱼的湖里,同船遇难的还有另外两名女知青。
二十岁的表姐长眠在黄土之下,陪伴她的是那两束欲绽未绽的布玫瑰。
表姐一米七六的窈窕身材,爱打篮球,梳着两条长辫子,笑起来酒窝忽闪忽闪的,她还没有来得及接受爱情,品尝生命所赐予的甘关醇酿,就遽然凋零了青春的容颜。
但她拥有两束花所拥有的春之希望与梦想啊,在那无边的冷寂的黑暗里。
浪迹天涯时,我在随身的行囊里放了两束已显陈旧的布石竹,是家乡山野上那种小小的淡淡的野石竹,像母亲忧郁的目光,又像岁月深情的回望。
其时祖国大地已是花的海洋,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醒了角角落落,繁花处处如云锦。
但,我还是喜欢外婆的布花,有着温暖的质地和朴素的颜色,带着悠远的怀旧情调的布花让我的心灵沉静,让我时常想起那段日子,想起故乡积雪的山峦,冰封的河流,杨林梢头的喜鹊窝,以及青石农舍里的外婆和她永不颓丧与妥协的生活。
让我在面对挫折与失败时,能挺直脊背,坚定对命运说声:
不!
外婆八十六岁那年溘然长逝,至死前几天都还在摆弄花。
她的梳成美丽圆髻的长发,漆黑漆黑的,不掺一根白发,我仔细找过,一根白的也没有,这让人惊奇。
这使她总是漾着淡淡微笑的脸庞显得高贵,纯真而静谧,像一张天使的脸,苦难在这里留不下丁点痕迹。
我知道外婆一生都在花瓣上舞蹈。
一个有花的心灵永远不会萎落尘埃。
一个有花的民族注定会强盛起来。
18.本文主要写的是“外婆的布花”,为什么要写记者在战后德国的对话?
(4分)
19.你如何理解“我知道外婆一生都在花瓣上舞蹈”。
(6分)
20.作者用“永远”来修饰“布花”,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分)
21.下列对本文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以“花”为线索,以外婆的“布花”与改革开放后祖国大地上四处盛开的鲜花形成对比,表达了对民族未来的希望。
B.叙写表姐遇难的文字虽深含痛惜,却强调了表姐曾拥有“春之希望与梦想”,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我们中华民族是爱“花”的民族。
C.“在那无边的冷寂的黑暗”的年代里,作者携带布花浪迹天涯,此时的布花是母亲气质、外婆精神的象征,给作者勇气与力量。
D.写外婆“梳成美丽圆髻的长发,漆黑漆黑的,不掺一根白发”是强调外婆出身的高贵。
E.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对一位女性在生活的磨难中剪制布花的描写,含蓄的表现了关系着民族以至人类的深刻而厚重的主题。
18.用记者的话点明主题(2分)增强主题的普遍意义(2分)
19.外婆一生都爱花,爱剪布花(2分)外婆以花赠人传播美(2分)写出了外婆精神境界的美好(2分)意思对即可
20.对外婆以及过去生活永远的怀念(2分)对美与希望永远的追求(2分)
21.BEA没有“对比”C“携带布花浪迹天涯”是在改革开放年代D并非“强调外婆出身的高贵”
永远的门邵宝健
江南古镇。
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
一式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
”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
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
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暂,五官端庄。
衣饰虽时髦又很素雅。
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
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
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
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
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有那双眼睛大大的,闪烁着年轻的光,闪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束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
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
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
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娥的卧室隔开了。
一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
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那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之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
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经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
当然,这个奇迹就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
“你早。
”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
“出去啊?
”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
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
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雪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
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
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似的,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那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
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
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
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衷情奉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能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5年7期,有改动)
13、下面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品的标题“永远的门”:
“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可理解为人们的心灵之门;“永远”,既表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两位主人公最终被隔绝开来,也可理解为作者的深意所在一改造国民思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B.作品的现实意义在于:
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在日渐走向现代化的今天,国民的封建意识依然存在,“尊重每一个个体”还没有最终实现,而一些“无恶意的侵犯”还在相当多的领域里产生着作用——不仅仅是爱情。
C.作品中的两位主人公,一位是普通的花店花员,一位是“缺乏才华”的影院美工。
作者之所以做这样的设计,意在表明地位卑微者也有爱的权利。
通过与院内人们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关怀小人物命运的创作观。
D.一只透明的蓝色花瓶,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多次,与沉闷、凝滞的冷漠情调形成很大反差,它既象征着主人公纯洁、高尚的情感,也包孕了两个孤寂的人企望相通的微妙心意。
E.一位文艺评论家说:
“在一部戏剧中,如果我们看到第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一定会在后面的剧情中听到这支枪响。
”《永远的门》中,画师屋内那只老式的花竹书架便是这样一支“枪”。
F.作者最后写人们为画师整理遗物时,发现那花瓶被人擦拭过,瓶中的菊花依然盛开。
我们从作品中不难得出结论:
这一切无疑是潘姓女子迟到的表白。
作品结局这种潜在的圆满,寄寓了作者对笔下人物的祝福。
1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6分)
15、小说中的人物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这里的“莫大的缺憾”是针对那些人而言的?
(4分),
16、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什么?
请结合作品对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简要说明。
(6分)
13.CF(每项2分)
14.开篇的环境描写中,“古镇”“古井”“古老的平屋”“格局多年未变”,暗示着这里的生活、人们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极易成为一种陈旧定势,成为一种难以改变的积淀;
“普通的小杂院”普通人家”,则暗示这样的聚居地,这样的人群具有普遍性(2分)。
这正是小说主人公郑若奎、潘雪娥,促使其生活、形成其性格、驱使其行为的特定环境。
作
品这里的环境描写为推进情节、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作了有力的烘托(2分)。
[评分标准]①环境是怎样的,2分;②环境描写的作用,2分。
15.①对潘雪娥而言。
郑若奎的去世使她失去了情感的依傍(2分)。
②对小院中的人们而言.郑若奎的去世,使他们对“郑、潘二人产生爱情”的盼望一下子落空了(2分)。
[评分标准]①指出针对的双方(人们、郑潘二人),各1分,②针对的双方怎么群了,即“缺憾”的是什么各1分。
16.纵观全文,推动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是小院人们对郑、潘二人的感情变化(2分)。
开始,人们热切盼望郑、潘二人能产生感情(1分);接着,人们对二人的缺乏温情表示遗憾与同情“分);后来,人们为郑若奎的突然去世、也为郑潘二人永远无法结合而悲痛,同时对二人的行为表示敬意(1分);最后;人们看到墙壁上的门,为郑潘二人
暗中“私通”而倍感愤懑(1分),
[评分标准]①“线索”是什么,2分;②“线索”在文中如何体现,4点每点1分;③“线索’:
的确认不当,本题不得分。
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黄文山
小溪远在闽西北的泰宁,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上青溪。
在地图上找到这细细的一抹绿痕时,不知为什么,只是一眼,心里已然与它订下了约期。
抵达泰宁的那天晚上,下着雨,旅枕上落满了动听的声音,分不清是溪声还是雨声。
我们下榻的金湖宾馆面临杉溪,上青溪就是它的一条支流。
想到翌目的漂流,恍惚间似乎听见了上青溪轻轻的呼唤。
漂流,便是隔着一面薄薄的竹筏和溪水结伴同行。
竹筏是用数根碗口粗的毛竹绑就的。
造筏用的毛竹,是一例削去青皮的裸竹,据说这样做既可以减轻竹筏自身的重量,还可以防裂。
毛竹两端则用炭火烤弯,形成高昂的船头和微翘的船尾。
一面竹筏可乘坐三位游人,由一名艄公以竹篙掌控方向和速度。
竹筏刚放下水,浪花便簇拥而来,看来它们已是老朋友了。
一路上,不论穿岩过滩,溪水只是轻轻地咬啮着竹筏,好像有说不完的亲热话。
不像武夷的九曲溪,更不似桂林的漓江,上青溪两岸没看太多的风景。
其实,对于漂流而言,过多的风景,也许是一种精神负担,免不了让人牵肠挂肚的,而漂流追求的则是一种无羁绊的自由自在。
作为城市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在极其狭窄的时间和空间里讨生活,心灵之累,如坠重铅。
而在上青溪漂流,感受最强烈的也许就是这一点。
一坐上竹筏,就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自然,也就没有了狭窄和窘迫的感觉。
那当是一种心灵的放生。
上青溪的好处:
就在于它十足的野性。
由于人类无止境的垦伐,已经很难找到这样仍然保存着原始风貌的土地。
十五里的水程,没有村庄,没有寺庙会引诱你作短暂的驻足。
自然,也没有一切人文的痕迹,诸如崖画、岩葬,更遑论历代文人的题刻。
就连艄公扬起水淋淋的竹篙向游客讲述的种种神话传说也是“新编”的,这让人有点啼笑皆非。
其实,上青溪完全用不着这些,那碧莹莹的一湍激流,那叠若累卵的巨大岩石,那林林总总的花草树木,分明是有别于人寰的另一个世界。
你闯进了别人的世界,还要用俗不可耐的种种比拟去附会,去演绎人间世相,岂不可笑!
你只要端坐竹筏,让流水执导,用心去感受那一种清幽,那一分闲适,用不着解说,也无须想象。
人生太累了,什么时候能够这样,既不用费力,也不用劳神,只是默默地漂流,在漂流中悠然忘机,品尝自由奔放的快感,那才是人生最丰美的享受。
周遭是草木的世界:
也是岩石的世界。
人只是其问的一个匆匆过客,就像身边这条轻轻唱着的欢快流水。
或许它们自己也不知道将流向何方,只是随形就势,时而跌宕,时而宛转,时而飞泻千丈,时而百结回肠,率性由情,无牵无挂。
与这样一条小溪结伴同行,心情自然格外轻松自在。
不过,这仅仅是相对于人世而言。
其实尘寰之外,万物一样有高下之分、强弱之别。
在上青溪,占统治地位的是岩石。
两岸巨壁亘天,我们只能和身下的溪水一起,小心翼翼地、委委曲曲地从强大的岩石让出的一道缝间屏声息气,慑然前行。
有时,霸石横道,溪水不得不三回五折,才觅得一条出路,从夹岸森然的峭崖间通过。
乾隆年问重修的《泰宁县志》上,关于上青溪有这样一段文字,读后不禁让人掩卷动容:
“奇岩跋扈,天为山欺,水求石放。
”只有身历其境,才能体会到这12个字的绝妙,一“求”一“放”,写尽了天地万物生存的况味。
而无生命的山水世界,也由于一份人生世情的关注,忽然就生动起来。
岩边的草木何尝不是这样?
在这片原始的次森林里,肥沃之土自然全是大树的地盘,于是小树们只能挤占在贫瘠的溪滩,与涨落的溪水作生存的殊死搏斗。
你会看到,在刚刚消退的洪水留下的一道赫然在目的水线上下,是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场面!
水线下,一片破败狼藉,到处是枯枝败叶残根;水线上,一棵棵小树东倒西歪,惊恐万状,崩坍的溪岸,露出它们紧紧缠绕着的根须。
生死只在瞬间,躲过了这场劫难,只能说是一次侥幸。
严酷的环境,使得生存的意义变得那样实在,而生命本身则显得格外美丽。
在几乎不见一星土的峭崖上,还魂草觅到了自己的归宿,那焦黄焦黄等待着一场雨水让它返青的一片,似乎在诉说着与命运抗争的艰难。
至于在树梢上悬挂的青藤呢,别看它们悠哉游哉的样子,那可是一些费尽心机的经营者,当一棵棵幼树刚刚破土而出,它们便要窥测方向,把握机会,然后以自己的生
命做一次冒险的投入。
这以后的等待也许漫漫无期,也许,经营的对象半途夭折……终于:
它们的攀缘有了结果,但悬在半空中的感觉一样让人心旌摇摇。
泛筏而下,从岩石和草木的世界中悄然而过,仿佛经受了一场洗心涤肺的沐浴。
这里是大自然原始的舞台,没有掺杂任何人为的因素。
万物都在悄悄演示暑它们各自的生命内容,同时把生命的真墟揖示得那样深刻。
春浓似酒,筏行如风,一个半小时的漂流让人从此记住了上青溪,闽西北的这条野趣盎然的小溪。
14.请简要说说第4段中“心灵的放生”的意思。
(4分)
15.文章第5段写到“上青溪的好处,就在于它十足的野性”。
你认为这种“十足的野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分)
16.简要回答第9段中“万物都在悄悄演示着它们各自的生命内容,同时把生命的真谛揭示得那样深刻”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分)
17.就文章的语言、景物描写、构思或其他某一方面作简要分析。
如下列两题:
(10分)
(1)野性上青溪——简析《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景物描写的特点
(2)与小溪同行——谈谈《与一条小溪结伴同行》艺术构思的特点
14.心灵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没有了狭窄和窘迫的感觉,摆脱了束缚,从如坠重
铅的负累中走出来,体验到无羁绊的自由自在。
15.①保存着原始风貌;②没有一切人文的痕迹;③周遭是草木的世界,也是岩石的世
界;④溪水随形就势、率性由情、无牵无挂:
⑤大树和小树为生存竞争,小树与涨落
的溪水作生存的殊死搏斗;⑥这里是大自然的舞台,没有掺杂任何任何人为的因素。
万物在悄悄演示各自的生命内容,揭示生命的真谛。
16.①收束全文,在描写评议溪水、岩石、草木各态后作一个总收;②启发读者理解文
章主题:
天地万物都在竞争拼搏中,求得生存,焕发生机,实现发展。
17.赏析范例
雨巴金
窗外露台上正摊开一片阳光,我抬起头还可以看见屋瓦上的一段蓝天。
好些日子没有见到这样晴朗的天气了。
早晨我站在露台上昂头接受最初的阳光,我觉得我的身子一下子就变得十分轻快似的。
我想起了那个意大利朋友的故事。
路易斯•发布里在几年前病逝的时候,不过四十几岁的时候。
他是意大利的亡命者,也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不能和解的敌人。
没想到他没有看见自由的意大利,在那样轻的年纪,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1927年春天在那个多雨的巴黎城里,某一个早上阳光照进了他的房间,他特别高兴地指着阳光说,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可喜的事。
我了解他的心情,他是南欧人,是从阳光常照的意大利来的。
见到在巴黎少见的阳光,他又想起故乡的蓝天了。
他为着自由舍弃了蓝天,他为着自由贡献了一生的精力。
可是自由和蓝天两样,他都没有见到。
我也很像发布里那样热爱阳光。
但有时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高考 语文 阅读 天天 200 16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