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采访记录范文.docx
- 文档编号:28682898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45.35KB
读书采访记录范文.docx
《读书采访记录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书采访记录范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书采访记录范文
读书采访记录范文
采访记录卡
1.您的工作时间?
2.您在春节仍然坚守岗位累吗?
3.您有什么遗憾吗?
寒假期间老师安排我们采访心中的榜样,我要采访的这位阿姨在春节依然坚守岗位,是我心中的榜样。
节后一天,我来到妈妈单位,现场采访了这位黄阿姨。
我开始了提问:
“阿姨,您好!
您在春节仍坚守岗位,我想采访一下您,好吗?
”阿姨热情地接待了我,说:
“好的,可以呀!
”我好奇地问:
“请问您的工作时间是几点到几点?
”阿姨微笑地回答:
“早上八点到下午五点。
”我点头,又问:
“您在春节坚守岗位,工作辛苦吗?
”她回答:
“当然。
每天要接待前来反映问题的用户,首先要耐心倾听用户的问题,然后做好解释工作,有些问题还要想办法处理好,这样用户才能带着问题来满意而归呀!
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但想到能帮用户解决问题,立马不觉得辛苦了。
”“恩。
”我敬佩地说,“最后一个问题,请问您有什么遗憾吗?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
“就是没能照顾家人,没能多陪陪他们。
”在这一刻我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个舍小家为大家的微笑。
感悟:
社会上有太多这样的人,值得赞颂。
在他们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付出着,可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但也正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这和谐社会、祥和节日啊!
向他们致敬!
一个会计的采访记录
作者:
紫珊含黛联系作者xx-07-1707:
04:
15
问:
什么是会计?
答:
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清焦循《孟子正义》)
问:
原来是给人算帐的呀!
那应该很不错吧?
答: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唐秦韬玉《贫女》)
问:
不管怎么样,收入还可以吧?
答: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唐白居易《卖炭翁》)
问:
这么谦虚,难道做会计的没有一点灰色收入?
答: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明于谦《入京诗》)
问:
还很廉洁,看来你对公司还挺忠诚呢?
答: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唐张籍《节妇吟》)
问:
财务工作怎么把关?
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问:
这么多会计毕业生,会计行业竞争压力一定很大,你没想着改行吗?
答: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问:
刚毕业,工资太低,怎么办?
答: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问:
会计不就是写写算算,技术含量不高,对不对?
答: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问:
会计男的多,还是女的多?
答: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问:
我倒是听说会计尤其是男会计现在改行的不少哦,你们班的情况怎么样呢?
答: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宋晏殊《木兰花》
问:
这几年做会计工作,还开心吧?
答: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宋宋祁《木兰花》)
问:
做会计的是不是都很忙?
答: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问:
天天起早贪黑的,身体怎么吃得消?
答: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
(唐杜甫《寄韩谏议注》)。
问:
那要多注意身体哦。
看来做会计的确够操心的。
答: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唐李白《将进酒》)
问:
这么多年了,车买了吗?
答: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宋苏轼《定风波》)
问:
那房子总应该有了吧?
答: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
歌》)
问:
想不到做会计这么清贫!
怎么还有那么人前赴后继呢?
答: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问:
说说你的感情经历吧?
答: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唐李商隐《无题》)
问:
不会吧?
你这么优秀,还是单身?
答:
我本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明陈仲琳《封神演义》)
问:
做会计的不是MM很多吗?
答: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
(宋俞国宝《风入松》)
问:
这么多漂亮MM,选择余地不是很大?
答: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宋欧阳休《戏答元珍》)
问:
这么多漂亮的会计MM都到哪里去了呢?
答: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唐王驾《雨晴》)
问:
不会吧?
是什么原因呢?
答: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宋梅尧臣《陶者》)
问:
看来这才是根本,抓紧时间多挣钱吧!
答:
路漫漫兮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新闻采访读书笔记
在《丁聪不老》这篇人物专访中,作者使用引导的方法先以丁聪老先生的健康谈起。
抓住了老人家都比较注重健康的这一话题开始了访谈。
这也引起了丁老先生的兴趣,找到了采访对象的去之点,激起了被采访对象愿意继续谈话的热情。
再通过下一个引导,作者又谈到丁老先生的爱好、幽默等。
这下就找到了丁老先生话匣子的突破口,使丁老先生谈到了更多关于自己的一些看法,然而更为厉害的是,在谈到关于幽默的话题之前,作者将事先准备好给丁老先生签名的书——《中国当代漫画家辞典》递给丁老先生签名。
其中也使用了引导方法,让丁老先生按着作者所安排的“剧情”顺利的发展下去,同时也让他的夫人不时地插话,这正是当时作者希望的。
记录着主角、配角以及作者的言行,再加上作者在当时观察丁老先生的容貌;在描写丁老先生的语言、动作、肖像的描写及定老妇人语言的描写,采用抒情等手法,在线了当时的场景,让人在阅读时感到身临其境一般。
在任务采访过程中,作者把采访看作是排演一台戏,要将自己看做导演,把采访对象当成主角,把采访对象身边的人当成配角,利用语言和行动两种方式引导主角和配角,并记录下主角、配角的言行举止。
柴静对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关于他殴妻事件进行的专访,柴静对采访对象李阳以及他的妻子kim的专访中,在文章中写到:
两个星期前,疯狂英语的创始人李阳被传出发生家庭暴力事件,他的名人身份,让家庭暴力这个往往隐藏于家里的*浮出水面,让公众正视家庭暴力存在的领域之广与程度之深,这些天来,李阳一直在高调接受访问,而他的妻子kim一直保持沉默,与她沟通后,她同意接受我们的访问,最重要理由是:
她知道,在中国,有很多像她一样的女性,她知道,只有说出来,才能寻求帮助。
这一段中明确地写出了这专访的原因和目的。
在专访李阳时,柴静首先从李阳他是一个公众人物的形象为切入口对李阳阐述作为一个社会的公众人物是对社会有责任的,在问到对于当时是怎样打妻子的过程则采用借问法(柴静从他的妻子口中知道),同时我认为还有用了侧问法,在接下来询问李阳暴力过程以及关于对于孩子的问题则采用正问法,在这采访中不时地进行对人物背景资料的补充,使得内容更丰富以及人物的形象更鲜明。
同时柴静在问李阳妻子的时候也采用与以上相同的引导法,在柴静的慢慢引导询问下,李阳的妻子将这她所经历的家庭暴力事件告知所有人。
在柴静的采访中会有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在采访时也特别注意用词以及问题的尖锐性。
乐在游走享受绘画
——军旅青年油画家郑春龙先生访谈
画廊业(以下简称画):
郑先生,看了您的专著《游记·油画》,形式比较新颖,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
您怎么选择出版这样的书而不是一本专门的画册呢?
郑春龙(以下简称郑):
我这个人最喜欢的事,第一是旅游,第二才是绘画。
《游记〃油画》是我游走采风的一些经历和感受。
这些年来,我游走于祖国的大江南北之间,游历过许多偏远的地方。
我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全国地图,每走一个地方就在上面标上一个圆圈,看着不断增加的圆圈,心里那份满足感无以言状。
我曾被西双版纳秀丽的景色所陶醉,也为西藏辽阔的山峦、苍凉的天空、粗犷的藏民所感动。
仔细想来,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些秀美的山川、河流、乡村、田野,那些生活在大山里的善良朴实的少数民族。
那里层层叠叠的独特民居和缤纷绚丽的民族服装、服饰,总在我的脑海中时时浮现,令我无法忘却。
每当节日,一群群、一队队青年男女穿戴着耀眼的民族服装,唱着山歌,跳着欢快的舞蹈,还有那里自然、淳朴、快乐的生活方式,都深深地感染着我。
每一个场景都是那么生动,每一幅画面都是那么迷人。
强烈的创作欲望鼓动着我创作了许多油画来表达那些独具民族特色的美。
这也是我这些年来迷恋于游走的主要原因。
可以说,我的创作得益于游走,游走提高了我的创作。
我总是以轻松和玩的心态来干正经的事儿,包括画画。
我游、我想、我写、我拍、我画、我设计,这本书从头到尾都是我自己完成的。
可以说这本书也是我的一个作品,是我实践与创作的阶段性总结。
画:
看了您的游记,文笔很好,感情真挚,感悟也颇多。
可以看出,游历对于您的创作是大有裨益的。
古人云: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同样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您怎么看?
郑:
您说得对。
旅游的确能够增长知识。
我以前对少数民族总是分不清楚,每当我到一个少数民族生活聚居的地方采风,就会对那里的民族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比如苗族,我们所知道的苗族只是笼统的。
虽然同属一个民族,但是生活的地域不同,所穿的服装、佩戴的银饰、生活习惯等都各不相同。
生活在云南的苗族和生活在贵州的苗族就明显不同,生活在湖南的苗族和生活在贵州的苗族也不完全相同。
即使都生活在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其服装、服饰也不一样。
甚至两个相邻的苗寨,所穿戴的服装、服饰也差别很大。
只有亲身去了,才能分辨得清,才能真正了解。
我在城市住久了就会烦躁,无形的压力就会令我身心疲惫。
这时,只
要走进乡村,吹吹山野的清风,心情就会变得异常愉悦轻松。
游走是要用心去体验的,用眼去发现,用脚去丈量,用手去触摸,用脑去思考。
这个过程是艺术的、轻松的,是激发灵感的重要环节。
走得越远,走得越多,思考的也就越多。
有时你会感觉到,生活的旅途和人生旅途极其相似,有苦有乐,乐在其中。
往往越是艰苦的地方,感悟就越多,其回味性就越大。
画:
能否聊聊您近年来游历中的趣事或印象深刻的地方,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其中的快乐。
郑: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这么几个地方。
一个是坝美,一个是占里,还有一个地方是哈达铺。
坝美是云南的一个封闭的小山村。
去那里的路途十分遥远,山路崎岖,坡陡弯急,汽车下坡时刹车的声音就像被踩了尾巴的小狗在惨叫,非常吓人。
许多重载大货车靠水刹车,远远看去热气腾腾,路面上就像下雨一样湿漉漉的。
在大山里转悠了一天,看着太阳从山头慢慢滑落,天黑前才赶到一个小山村。
距坝美还有一公里,汽车不能前行了,一块小木牌上歪歪扭扭地写着“禁止机动车入内”。
我们只好弃车步行。
身背旅行包行走在寂静的山路上,流水潺潺随路而行,这才是真正的旅游。
虽然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但心情是愉悦的。
顺溪而行到达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几户人家临水而居,树木参天,竹丛一组一组掩映着房屋,遮蔽着溪流。
路已到尽头,一座陡峭的大山横在面前,山脚下有一个巨大的山洞,像怪兽张开的大嘴,吐出一泓清水,似乎在等待吞食过往的游客。
这就是进入坝美的惟一通道。
两个船工驾着一叶小舟漂过来,当时我们3个男人3个重包加上两个船工把船压得左摇右晃。
船工一前一后,前面的用手电探路指航,后面的撑杆划船,飘飘摇摇划向洞里。
洞内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也搞不清山洞有多高,只有叮咚的划水声在空旷的山洞中回响。
两个船工之间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话,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气氛。
走了一段时间,洞顶露出一缕微弱的亮光,我们以为到了,可船工说:
“从这里进入坝美,要三暗三明才能到达,这是第一明。
”果然,这是洞顶透进的光,往前走又进入了黑暗。
有的狭窄处只能过一条船,头都不能抬高,不然就会碰着。
真的像误入怪兽的腹中,四周阴森恐怖,黑暗中似乎潜伏着什么可怕的东西,令人毛骨悚然。
自己完全处于陌生无助的环境里。
据说洞中水最深处有6米多,万一翻了船,后果是可想而知。
我们的安危完全系于两个素不相识的船工身上了。
船行的速度很慢,又经过两暗两明终于安全穿越水洞。
走出山洞,坝美已被夜色笼罩,仿佛来到另一个世界。
第二天清晨,我环顾这世外桃源,发现这里四周高山环抱,堪称绝壁,中间是一个直径不足一平方公里的盆地,一条小河从中穿过,村子就建在河边的山坡上,几棵高大的榕树为小村遮风挡雨。
其中有棵树长在岩石上面,树根像流淌的水一样展开片。
这是个壮族山村,不通路,没有电,没有汽车,没有井,没有污染,人们过着原始的生活。
出入坝美只有两个山
洞的水道。
河上架一个简易的竹桥,是村民汲水、洗衣、洗菜的地方。
我沐浴着雨丝,走在村前的石阶上观赏雨中的坝美。
不知是云太低还是山太高,云与山总是缠绕在一起。
粉色的桃花静静地开放着,枝条上挂满了晶莹的水珠,小鸟成群结对地飞舞,鸭子在河中嬉戏,不时地放声“大笑”,黄牛在山坡上吃草,脖子上的铃铛随着走动发出清脆的声音。
不知是谁家炖了鸡,味道随风飘散,香了半个村子。
晚上,在月光下散步,看云行星走,坐在河边听流水欢歌。
坝美,因封闭而落后,因落后才得以保存了古朴的美。
画:
占里有什么特特别之处。
郑:
占里给我的印象更深,是因为那里很“绝”。
占里是深藏在贵州黔东南大山深处的侗族山寨。
从从江县城到占里只有一条翻山小路。
路况极差,我们坐的吉普车以牛车的速度艰难地爬行。
翻过几座大山,出现了繁茂的森林,一个原始的村落淹没在丛林之中,高大的树木与古老的木楼混杂在一起,树干和木楼都呈灰绿色。
寨子四面竹林滴翠。
站在对面的山上,整个寨子尽收眼底。
炊烟缭绕在吊脚楼上空,远远望去,高大的鼓楼耸立在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楼群中,清澈的小溪在寨前流淌,一排排禾晾与木楼交相辉映。
占里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方面显示出自己的智慧。
他们在木楼边、谷仓下建造鱼塘,既美化环境又能起到消防的作用。
他们在水田里养鱼,而鱼的排泄物则作为水稻的肥料。
他们砍柴时从来不砍伐整棵的树木,而是只砍树木的枝条。
有孩子诞生时,父亲要在山上为孩子植上几棵杉树;人死后就埋在山上不留坟墓,再植一棵树,树是他们不死的灵魂。
他们的祖先是聪慧的,他们虽然没有留下自己的坟墓,却为子孙留下了繁衍生息的最佳环境。
如果我们能够学习侗族人这一优秀习俗,我们的河山将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
占里在生育习俗方面有很多“绝”的地方,让你不能不惊讶,不能不赞叹。
“绝”之一,在当今全世界人口都在增长的大环境中,而占里村总人口几十年都保持700人左右。
多少年来一直保持156户,这个村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的确让人大为惊奇。
真是名副其实的“全国计划生育第一村”。
“绝”之二,占里每家都是两个孩子,大部分是一男一女。
据说这种生育现象已保持了500多年。
在占里,儿子和女儿拥有同等的继承权。
“绝”之三,占里有一种神药叫“换花草”。
这种药堪称神药,可以改变胎儿的性别,如果第一胎生了儿子,第二胎吃了“换花草”就可以生女儿。
秘方只有寨子里少数妇女知道,绝对不外传。
据说有个内地商人出百万元想购买神药“换花草”,但占里人不为利益所动,他们以神药外传就会失效为借口婉言谢绝了。
占里人不仅有“换花草”,还有特特效避孕药,吃上一次就可以终身不孕。
“绝”之四,占里女孩子大多晚婚,她们二十六七岁才出嫁,而且占里女子从不外嫁,只和本寨几个家族间通婚,几百年来的近亲繁殖却从没有痴呆病人,甚至没有疑难杂症患者,普遍长寿,寨子里
有许多八九十岁的老人。
“绝”之五,占里社会风气非常好,家家门无锁具,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多少年来从未发生过任何刑事案件。
“祖公的地盘好比一张桌子,人多了会垮掉;一棵树上只能有一窝雀,多了一窝就会挨饿;山林树木是主,人是客;占里寨是一条船,有树才有水,有水才有船……”古老的生育寨规,被人们编成侗族大歌,一代传一代,形成了占里人独有的生育习俗。
每当寨里的孩子从少年步入青年,就必须举行生育许愿仪式,向祖先宣誓,绝不多生。
寨中鼓楼边上有一青石板砌成的祭台,农历正月初一、八月初一,都要在这里举行仪式来祭祖宣誓。
我经常在想。
随着山外的文明不断侵入,会不会冲击山里古老的传统和她那宝贵的古老文化呢?
画:
哈达铺是甘肃宕昌县吧?
郑:
对。
哈达铺是甘肃宕昌县的一个小镇,初闻哈达铺,以为是藏族聚居区。
去了才知道那里并没有藏族,也没有卖哈达的铺子,是个汉族、回族混居的小镇。
正是这座小镇,被称之为红军长征的里程碑,万里长征的转折点,红军长征的“加油站”。
哈达铺位于岷山东麓的丘陵川坝之中。
红军长征时期,哈达铺属富饶之地。
1935年9月,*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来到哈达铺。
那些一路跋山涉水从枪林弹雨中走来的红军将士,身心疲惫至极亟须休整。
另外,已经走过2万多里漫漫征途的红军该往何处去,无疑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巧合的是红军在这里得到了一张*的报纸。
*在这份《大公报》上看到一则*叫嚣着要剿灭陕北红军的消息,他怦然心动,一个伟大的决策在他心中迅速形成。
在哈达铺关帝庙召开的团以上干部会议上,*作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报告。
长征以来第一次明确具体地提出了长征的最终目的地。
当年红军将士在哈达铺得到了体力上、生活上、物质上、精神上全方位的“加油”,并对部队编制进行了调整。
为了尽快恢复红军指战员的体力,红军来了个“别致的命令”:
全军上下每人发一块大洋改善伙食。
总政治部还特别提出了“大家要吃得好”的口号。
各伙食单位杀猪宰羊,买鸡买蛋,大办伙食,并把驻地周围的群众请来军民一起会餐。
经过休整补给,红军官兵的体力得到了恢复,士气得到了提高,为北上抗日做好了全面准备。
这就是著名的“哈达铺整编”。
随后,中央红军在哈达铺改编为抗日先遣陕甘支队。
然后,*率中央红军按照既定方针,挺进陕北,星星之火开始燎原。
哈达铺在我党、我军史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时隔70年,当我站在这个小镇时候,惊讶于这里的不变。
70年是个不小的时空跨度,虽然红军的脚步早已走远沉寂,可这里似乎仍停留在70年前,完整地保存着当年的原貌。
房屋还是那些低矮的木板黑瓦老屋,已考
究不出建筑年代,像一排排高龄老者饱经风霜,满面皱纹守候在街边,静观世间风云。
那些红军当年留下的重要的历史文物和遗址都保存完好如初。
因此,这条街被称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
不变的还有这里的百姓,一张张笑容就像自己慈祥的父母和亲切的兄弟姐妹。
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善良、随和、热情、朴实,看见外面来的人,就会像亲人一样对待。
那些大多穿着黑旧衣服的老人,满脸笑容地坐在自家的门口。
如果你与他们交谈,他们会像年轻人一样腼腆,有时还会脸红红的兴奋不已。
他们会热情地操着生硬的普通话与你聊天。
还有那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当我坐在街角写生的时候,他们便会兴高采烈地围在我身边,好奇地问这问那。
当烈日高悬时,他们便轮流为我撑起阳伞,能一气儿陪我几个小时,直到我画完,他们才会恋恋不舍地各回各家。
想起哈达铺,我的思绪就会不停地在历史与现实间跳跃,既有欣喜又有莫名的心酸。
*长征早已结束,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早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高速路,可哈达铺建设的长征好像还没有开始。
这个拥有天性温厚山民的小镇,这个像泛黄的老照片一样的小镇,这个曾是长征的转折点和决策地的小镇,令我牵挂。
画:
谈谈您的学画经历吧。
郑:
我学画的经历和大多数画家差不多,只是我学的晚了一点。
17岁我高中毕业那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正好招暑期美术短训班。
报着学点技术的目的我报名参加了学习班。
到哈尔滨之前我不知道啥是素描,啥叫色彩,更弄不明白什么结构啊、关系啊这类专业术语,明明是用颜色画出来的东西,老师愣说*色彩,所以闹出不少笑话。
好在是一张白纸,从零开始。
跟随老师和同学懵懵懂懂,照葫芦画瓢地学习了一个月。
也多亏那个班给了我美术的启蒙与引导,也多亏掌握了点美术知识,当兵后就算是有了特长,很快就被调入师电影队当放映员。
在部队,也只有放映员这个职业能够从事和美术有关的工作。
很多部队画家都是从放映员走上画家道路的。
当时我的工作除了放电影就是画幻灯和电影海报。
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就得提高自己的绘画能力,到地方找老师求教,经常参加军区和地方举办的美术培训班。
那时侯,部队正好提倡和培养军地两用人才。
所谓“两用”,就是所学的技术是军队和地方都能够用得上的。
我很快便在全师崭露头角,被师里评为两用人才标兵。
一个人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外,在关键的时刻必须得到别人的帮助。
这个时候我遇见了改变我命运的一个朋友——张长山(一个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诗人)。
我曾在油画《1987〃大兴安岭》当中画过他。
他当时是坦克旅的政治部主任,来我们师选拔人才,就把我调到了他的部队。
他本身是个文人,所以对我比较偏爱,照顾备至。
“是龙送下海,是虎送上山”是他遵循的格言。
在他的安排下,我被选送到哈尔滨脱产学习。
那是我在美术上飞跃的时期。
在哈尔滨师范大学正规、
系统地学习了绘画基础知识,造型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后来,在他的帮助下我被破格提升为军官,为我的前途铺平了道路。
1991年,我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艺术学院美术系,终于有机会实现画家的梦想了。
北京的艺术氛围浓厚,名家荟萃,各种展览、讲座频繁,还经常有外国美术馆的世界名作来展出,令我大开眼界。
在军艺那几年,我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地学习,在名师的指导下,我的创作能力提高很快,不断有作品参加全军、全国美展。
1994年,我顺利地加入了中国美术家协会。
画:
自1994年至今年,您的作品连续入选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并且第八届是两幅作品入展,这对于美术工作者来说,是比较少的,您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郑:
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美术展览,也是画家的盛会。
可以说每个画家都希望在全国美展中展示自己的作品。
因为从市、省、全国层层筛选,就增加了这个展览的入选难度。
现在全国有多少油画家,画得好的少说也有几万人,可每届入选的油画只有几百幅。
入选的概率至少是百里挑一。
就拿十一届全国美展油画展为例,全国选送了众多好的作品,最后参展的作品只有488件。
很多作品的质量是够入展水平的,但受入展的数量限制,大多数人只能望展兴叹。
入选难,这也是全国美展的魅力所在。
这些年也许是我的运气比较好,所以作品入选相对多一点。
要说有什么经验的话,就是我的创作从不抱什么目的性,都是有感而发,有情而作,更不为展览而专门创作(凡是急着、赶着创作的作品入展率都很低)。
我的很多作品没有参加过任何展览,基本是一种在兴趣支配下的快乐劳动。
遇有展览便从中选一件送去,至于是否能入选,是否能获奖,我并不是很在意。
画画首先是自娱自乐的事儿,别搞得太累了。
要想让所有人都喜欢你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众口难调呀!
我的作品是给与我感受相同的人看的。
伯牙弹琴遇一钟子期足矣!
画画是能够让人成瘾的,一但沾手就无法摆脱。
其中,既有成功时难以名状的快乐,又有创作过程中难以形容的痛苦。
有时甚至想扔掉画笔洗手不干了,可没过几天又回头拣起那支扔掉的画笔开始涂抹起来……学画之初,自己也雄心勃勃,梦想有朝一日成为绘画大师。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绘画的理解,觉着当不当大师并不重要,此生能进入画者的行列,能与艺术同行,也是幸事。
乐在其中,享受绘画。
在我看来,每件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虽然孩子身上不乏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但父亲更看重的是孩子们的优点和他们所带来的快乐。
拥有作品远比拥有财富更充实、更富有。
只要我的作品能被人们喜爱,只要我的作品比我的生命长久,就足够了。
画:
军旅自古多出艺术家,如晋代王羲之是右将军,唐代的李思训、李昭
道父子称为大小李将军。
大家都知道,军队对军人的要求是做到整齐划一,利于管理。
而艺术的追求恰恰相反,是不拘一格,是与众不同,是张扬个性,应该说二者之间是有矛盾的。
作为军旅画家,您是怎样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的?
郑:
如果您了解部队,就不会觉得二者之间有矛盾了。
在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文化大繁荣的今天,部队并不落后。
相反,在文化建设上走在了前列。
部队很宽容,也非常重视艺术,重视艺术家,更注重培养和吸纳人才。
您看,许多艺术家(包括歌星、影星)成名后都被部队文艺团体特招入伍,成为部队文艺工作者。
现在文艺界包括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书法等等各个领域都有一些将军级艺术家活跃在各自的舞台上。
他们的成长,他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读书 采访 记录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