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一中等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28741603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37.12KB
山西省忻州一中等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山西省忻州一中等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忻州一中等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西省忻州一中等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山西省高三年级第二次四校联考
语文试题
命题:
康杰中学长治二中忻州一中临汾一中
【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
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
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
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
了考古资料的支持。
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
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
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中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
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
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地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
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
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
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既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由西向东的路径上是否就都比中原早呢?
科学的考古材料告诉我们:
很遗憾。
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
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
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摘自《青铜文明源流考》有删改)
1.下列关于“西来说”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A.“西来说”兴起于十九世纪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B.“西来说”起初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西来说”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他们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西来说”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证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
地区及云滇地区。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和甘肃东乡出土的公元前
3000年的铜刀,是中国最早的铜制品和青铜器。
C.龙山文化遗址中发掘的铜器及与熔铜有关的遗物,应该可以证明我国铜文化是由中原地区向四周传播的。
D.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大量考古资料表明,其源头是中原地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应该不晚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的面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
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
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
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
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
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
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
“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
”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
“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
“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士谦曰:
“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
”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
“债了矣,幸勿为念也。
”各令罢去。
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
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
收埋骸骨,所见无遗。
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
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
“此乃李参军遗惠也。
”或谓士谦曰:
“子多阴德。
”士谦曰:
“所谓阴德者何?
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
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
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
“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
”会葬者万余人。
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隐逸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讽朝廷 讽:
劝说。
B.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德:
道德高尚。
C.士谦罄竭家资罄:
尽
D.会葬者万余人会:
恰好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士谦乐善好施的一组是()(3分)
①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②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③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④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⑤吾家余粟,本图振赡 ⑥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③④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士谦侍奉母亲以孝闻名,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
(后来)赵郡王睿以德行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
B.李士谦遵循孔子、荀子重黍稷的习俗,每逢社日先摆上黍米饭。
前来聚会的亲朋从士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C.李士谦虽家境殷实,但厉行节俭,在乡里扶危救困,甚至对待有过失的人他也极尽体恤之心。
D.李士谦为人处世多积阴德。
他把阴德比作耳鸣,意思是阴德只能心知,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
“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遽令放之。
(5分)
译文:
⑵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5分)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水
调歌头
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
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
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
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
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
想见姮娥①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②。
酾酒问蟾兔③,肯去伴沧洲④?
注:
①姮娥:
嫦
娥。
②黑貂裘:
用苏秦典。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战国策·秦策》)。
③蟾兔:
传说月亮中有蟾兔,常用来借指月亮。
④沧洲:
水滨,此借指隐者所居之处。
8.上阕前四句写了作者怎样的经历和感受?
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9.下阕借月抒情,作者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
(《诗经·氓》)
(3)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用之不竭,,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苏轼《赤壁赋》)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的一个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开锁
作者:
林海茫茫
糟糕!
林大婶回到家,准备开门的时候,一摸兜,心里咯咚一下,坏了,钥匙丢了。
她翻遍身上所有衣服兜,也没找到钥匙,她努力想回忆钥匙前前后后的事,可无论如何也想不起钥匙丢在哪儿。
“这死记性……”林大婶喃喃自语的说。
林大婶今年四十七岁,属羊的。
按说林大婶年龄不十分大,可记性就是不好。
弄什么事搁爪就忘,因为丢钥匙,林大婶已经连续砸了六把锁啦。
这不,钥匙又丢了。
叹口气,准备想办法怎样把门开开。
可一时间,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
看看天色将晚,林大婶进不去屋,心里十分着急。
林大婶焦躁的情况,惊动了正准备回家的柱子,柱子跑过来看了看锁头,看看天色越来越晚,对林大婶说:
“砸了罢,没别的办法。
”林大婶一听说砸了,赶忙说:
“不行不行……”柱子见林大婶不同意砸锁,这小伙子本来是个球子,喜欢开玩笑,他故意挤弄挤弄眼,用一种逗弄的口吻说:
“大婶,不砸锁劈门罢。
”
“狗嘴吐不出象牙,”林大婶本来心里窝火,恨恨地骂道:
“想不出办法来赶紧给我滚!
” 柱子哈哈大笑着跑出林大婶的院子。
不大一会儿又跑回来对林大婶说:
“南边的春春好像会开锁,不行你找他试试,要不你到镇上找开锁匠,可是天太黑了,人家不能来。
你总不能这么靠着,今晚不进屋罢。
一会儿林大叔就回来啦。
”
望望天色,林大婶发愁地说:
“镇上开锁匠不来,劈门,我也不求那个小杂种!
”林大婶一提春春就气不打一处来。
柱子知道林大婶因为春春和春春妈吵过架。
但这小伙子虽然球,有时,也能说句靠谱的人话:
“婶子,那过去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过去这么多年,一个屯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谁不求谁?
你这么靠着进不去屋,治气不养家呐,婶子。
”
柱子最后一句话,把林大婶说笑了,这小子球二巴即的,关键时刻说的还真在理呢。
林大婶心里想。
她在心里暗暗决定到前边舍下脸求春春。
要不,总不能当真劈门砸锁吧?
柱子走后,林大婶又犯了一阵难。
必竟现在要恬着脸去求一个被自己打骂过的孩子。
想想过去的事,林大婶也有些悔,觉着自己当时也有些太过份,那时,春春必竟是一个不太懂事的孩子……
几年前,在春春还是七、八岁的时候,这孩子经常偷人家的锁砸着玩。
每逢春春到家里来,林大婶都象防贼一样防着他。
一天,春春又到家里来,林大婶赶紧把锁藏起来,春春一双眼睛贼溜溜地在林大婶家四处噱摸,林大婶眼睛一寸不离的紧盯着春春,不一会儿春春走了。
林大婶松了一口气。
可不一会儿女儿回来后,找她那把密码锁,怎么
也找不到。
林大婶想到春春刚才来过,立即赶出去,在街上见春春正把密码锁砸得粉碎,拿着碎片在那研究。
林大婶立即气不打一处来,上前给了春春一记耳光。
嘴里恨恨地骂道:
“有爹娘养没爹妈教的小杂种,到处专门害人,长大了出息不了个好东西,早晚进监狱的货!
”林大婶的吵闹引动了左邻右舍出来看热闹,也引动了春春妈出来和林大婶对口骂。
两个女人,撕破了脸,把凡是女人能骂出口的荤话全骂了出来。
让全屯老少爷们看了一场不花钱的女人辣相声。
春春妈是一个不记仇的直肠子女人,事后见面依然还是嫂子长嫂子短的问。
林大婶却是记在心里,对春春妈的发贱待搭不理。
现在让她去求春春,脸上还真有些挂不来。
但现在不求人不行,不求人进不了屋。
林大婶不再顾老脸皮下决心去求春春。
林大婶来到春春家时,春春一家人正在家吃完饭看电视。
春春正在写作业。
林大婶一进屋,春春妈忙起身给林大婶让座,林大婶说明来意,春春妈赶紧吩咐春春:
“快去,给你大娘把锁打开,什么时候了还进不去屋。
”春春妈的热情,让林大婶着实很感动。
这时春春放下作业,带了工具来到林大婶家。
春春用小手电照着看了看锁,轻轻的一小锤,啪!
那锁竟神奇地叭地一声跳开了。
把个林大婶喜的一个劲地夸春春手巧。
春春不好意思地说:
“大娘,我这还不是拿你家的锁学的。
”林大婶有些不大自然的赶紧给春春让座。
林大叔开开灯,春春看到钥匙就放在里屋地的桌上。
春春拿起来插进锁孔连开了几下说:
“这会儿省的配钥匙了。
”更把林大婶喜的嘴合不上。
春春这时起身要走,林大婶说什么也要留春春吃了炒花生再走。
春春说要写作业,林大婶留不住,只好送他。
第二天,林大婶到镇上买来十几把锁让春春砸着研究,说最好能研究一种不用钥匙的锁……春春望着林大娘诚挚地表情觉得很受感动,他对林大婶说:
“大娘,我现在不砸锁了,我准备研究一种不用钥匙,用声音控制的声控电子锁。
”
“噢,嘻嘻!
这些锁你砸了研究,大娘等着用你研究的新锁……”
林大婶脸上的笑容,活象夏日盛开的向日葵……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开头一至三段写林大婶为丢掉钥匙而着急,主要作用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故事情节展开做铺垫,同时也表明林大婶在生活中一直是一个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人。
B.柱子这个人物在文中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作用不小,一是通过他的话把文中两个主要人物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二是他说的话对小说的主题有暗示作用。
C.小说在刻画林大婶这个人物形象时综合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既有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有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
D.春春妈比林大婶心胸开阔、通情达理,对于邻里矛盾毫不计较,在小说中体现了一种社会正能量。
E.小说通过对林大婶丢钥匙后,经过思想斗争,最后请经常到家里拿锁偷学开锁的春春给自己开锁的故事,表达了邻里之间要互助互爱,互相理解的主题思想。
(2)标题“开锁”在整个故事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小说主人公林大婶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4)春春“偷锁”学习开锁的行为,有人认为可以理解,有人认为不可取,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衰年变法——齐白石是如何成为第一流大画家的
①有这样一个人,活到高寿九十四岁,一生作画四万多幅,“为万虫写照,代百鸟传神,只有天上之龙,无从见得,吾不能画也”。
如今,称他为百代宗师、伟大的艺术家,都已决然无疑,可他五十七岁时,国内还只有寥寥几位别具慧眼的大师能评估出他的真实价值。
——这大器晚成者是谁?
他就是齐白石,一位实打实的山民老艺术家。
②齐白石,原名齐纯芝,人称“芝木匠”,在湘潭四乡揽些雕花的木工活儿做,因为心灵手巧,渐渐有了名声。
他也是个不安分的小伙子,看见别人画像,不过瞟学了几招,便去写真,居然形似,还能神似。
鼎鼎大名的本乡绅士胡沁园,主动找上门来,问他你愿不愿意学习正宗的绘画,芝木匠犹豫不定,来人说,你可以一面读书学画,一面靠卖画养家。
芝木匠一听二话没说,当即焚香,纳头便拜。
③师傅给他改名齐璜,当时他已二十七岁,学习篆刻。
有一天,他问好友铁安:
“我总刻不好,怎么办?
”铁安说“南泉冲的础石,挑一担归,随刻随
磨去,尽三、四点心盒,都成石浆,就刻好了。
”他真就这么下了一番苦功夫和笨功夫,直弄得满屋子水,满屋子泥,仿佛遭了灾似的。
④齐璜中年治印“白石山人”,以此名世,世称齐白石。
他一生作画不辍,几乎没有节假日可言,惟有抗战时滞留南京,听说母亲去世,悲痛不已,停工三天。
老舍夫人曾深有感慨地说:
作家能著作等身,至于白石老人,则要用“画作等屋”甚至“等楼”方足以形容。
⑤齐白石的性情也如他的画,不拘一格,饶有变化。
王森然先生是这样描写的:
“先生性柔时如绵羊,暴躁时如猛虎,无论其如何暴躁,过时无事。
其情常似闲云,其心极如烈火。
”北京艺专的曾一橹教授与白石老人时相过从,前者给后者画过一张维妙维肖的头像,齐白石的自嘲颇为风趣:
“曾君一橹,工于画,此头颅,能得衰老之神,见者必曰,此不合时宜之齐白石也。
余曰:
是矣!
先生真能识人。
白石记。
”他自认为是个不合时宜的人。
1903年,齐白石的好友夏寿田劝他去京城发展,诗人樊樊山也答应荐他去做宫廷画师,给慈禧太后画像,这无疑是平步青云的好机会。
然而,对他们的好意,齐白石敬谢不敏。
在他心目中,绘画是寂寞之道,必须心境清逸,于绘事才能精益求精。
他出身卑微,但从未因此自惭形秽,我们从其闲章便能看出齐白石的志趣,“木人”“木居士”“大匠之门”“芝木匠”“白石山人”“湘上老农”“有衣饭之苦人”“立脚不随流俗转”“我行我道”“自成家法”“三百石印富翁”,诸如此类闲章,透露了十分丰富的信息。
⑥而让人更佩服的,是他在五十七岁的年纪上,仍有衰年变法的勇气。
⑦白石老人衰年变法,起因于他对自己的工笔画越来越不满意。
“余昨在黄镜人处获观画册,始知余画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
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
”
⑧齐白石勇于衰年变法,强有力的赞成者和推动者是同时代的大画家陈师曾。
陈师曾在欧洲学习西洋油画,但中国画的造诣也颇高。
他凭慧眼看出,齐白石有天纵之才,若打破定式,往大写意方向发展,成就未可限量。
几经琢磨,白石老人霍然悟出“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传神”,“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陈师曾是齐白石的益友和畏友。
他对齐白石的绘画也不是一味猛夸,他曾在齐白石的《借山图》上题诗,劝这位山民老艺术家“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⑨赞成齐白石衰年变法的还有著名的大师徐悲鸿。
在京城,他们曾多次合作,而且是大幅大幅地泼墨渲染,画完了,相对莞尔一笑,“仿佛宇宙之大,惟使君与我耳”。
有陈师曾和徐悲鸿这样当世无几的国手在一旁大力鼓动,白石老人衰年变法就底气十足,信心十足了。
⑩齐白石衰年变法终于大功告成,真正达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由之境。
他从自发而迄于自觉地追求“自然的精神”,
他追求到了,脱却了一身匠气,直抵造化之美神秘的殿堂。
一个人要衰年变法,勇气之大,并不比“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侠士小,因为没有几位两鬓星星的老人肯拆掉自己多年营建而成的八宝楼台,哪怕只是几间破落的草庵茅庐,他们也要苦苦守成,又何尝有什么再建华宇的胆气和心劲?
⑾如此,齐白石的伟大之处便愈加鲜明地凸显出来。
真正的天纵之才,其强大的创造力只受风格的羁縻,而不受年龄的限制。
齐白石暮年获得的由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国际和平奖”,也不过是飘落在珠穆朗玛峰顶的一片雪花,根本不足以增添其高度。
至于“文革”中革命小将仆毁其墓碑,则说明,艺术家在这个国度不仅生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死后也得不到必要的安宁。
然而即便官方纵虐如此,仍无损其凤凰一毛。
(选自王开林博客,有删节)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齐白石作为一流的大画家,特点鲜明,他心灵手巧,绘画天赋高,勤奋多产,尤其在57岁的年纪上,勇于改变画风。
B.文中说“他一生作画不辍,几乎没有节假日可言,惟有抗战时滞留南京,听说母亲去世,悲痛不已,停工三天”是为了说明齐白石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
C.对北京艺专的曾一橹教授给自己画的头像,齐白石不乏自嘲,但内心还是颇为满意。
D.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他人的帮助,齐白石也不例外。
在他的成功中,胡沁园、铁安、夏寿田、樊樊山、徐悲鸿等都给予他很多帮助,尤其是陈师曾,敢于规劝,更加难能可贵。
E.文章结尾一段写齐白石暮年获“国际和平奖”,写他死后“‘文革’中革命小将仆毁其墓碑”的事情,是交代传主的人生遭际和最后的结局,不无同情和惋惜之情。
(2)传
记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3)大画家齐白石的“衰年变法”具体指什么?
他变法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6分)
(4)文中第五段说“诸如此类闲章,透露了十分丰富的信息”,请你就其中感受最深刻的一点,结合文本联系实际,探究它对一个人成功的意义。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稳健成熟,他们以无所不为的精神和为民造福的情怀,勇挑中国发展重担,充分展示了深邃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领导水平。
B.自从火车站通了公交车,这里长期以来一直就是公交车安营扎寨的地方,到现在少说也有快40年了。
C.法国电视一台提醒,不要忘记印度洋海啸救灾中的教训。
当时因各援助机构间缺乏协调,通往灾区的道路因被物资、人员运输堵塞而走投无路,影响救灾效率。
D.我们认为,日方应该改变这种扭曲心理,摆正自己位置,习惯并接受别国合理合法的军事活动。
否则,他们只能深陷所谓灰色地带这种顾影自怜、自说自话的误区。
1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要加快重大改革,推进框架体系建设,健全建立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统筹协调机制和纵横联动有序推进的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地形成改革合力。
B.太原市统计局相关人士表示,随着经济大洗牌,电子信息等创新型经济高速增长,太原传统工业行业低迷的局面还会延续一段时间。
C.三中全会公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在新时期的宣言书,是党和国家高举改革大旗、锐意创新、带领全国人民迈向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的动员令。
D.办理公共自行车租用需满足下列条件:
晋城市市区户籍居民,持二代身份证或有效居住证原件及复印件申办租赁卡。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旦夕祸福是无所不包的人生课题中的应有
之义,任何人不可心存侥幸。
。
。
, 。
。
。
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忻州 一中 四校高三 第二次 联考 语文试题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