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 文档编号:28882800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53.16KB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东莞市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019届东莞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
这种变化表明编者
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
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
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
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
【答案】C
【解析】
【详解】《国语》记载了各国公卿之“语”,侧重公卿的言论,《战国策》主要记载游士之“策”,主要是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崛起,侧重点由公卿转向游士,体现了社会权力由贵族向士阶层转移,即社会权势的变动,故C正确;《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史书体例的创新,《战国策》仍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已经不能算是创新了,故A错误;两本书不是法家思想家著作,不能体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故B错误;两本书主要记载的是言语而不是各国历史风貌,故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理解,强调由公卿之“语”到游士之“策”的变化,是由于士阶层的崛起,记载对象由公卿到士的变化。
2.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D.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答案】D
【解析】
【详解】综合表格信息可知,政府对贫贱庶人变卖永业田及富豪大商、寺观和王公百官等占田行为无力管控,这体现了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听卖永业田”、“比置田庄,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可知唐代土地买卖并未得到法律保障;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只有《全唐文》提到了租佃经营,其他文献无法得出此信息,因此无法得出唐代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宋、元以来的进士中榜后直接被授予官职。
明初开始实行“观政进士”制度:
进士中榜后,并不立即实授官职,而是将其分派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
这一变化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完善了科举制度
D.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所述,明初时期进士中榜后,一改以前直接授官的惯例,而是将其分派中央各衙门观政,之后方实授官职,这种制度使新任官员增加了处理事务的阅历,完善了科举制,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A项错误;材料的变化无法体现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排除B;材料是提高官员处理事务的能力,不是提升官员文化水平,D项错误。
故选C。
4.有学者指出,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
虽然每户所织之布数量甚微,但众多的户数聚合成惊人的产量,仅仅一个松江府每年所产棉布就比英国大出6倍。
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国内市场狭窄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B.低廉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C.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西方
D.科学技术的落后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障碍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引发西方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在中国之所以没有产生同样的变革,是因为明代中国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幼老小都通宵达旦从事纺织。
”可知因为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积极生产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阻碍了中国生产方式的改革,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中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并不狭窄,而是因为中国廉价劳动力的积极生产基本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所以阻碍了生产方式的变革;C选项错误,中国家庭手工业产量的提高依靠的是人力和时间的增加,其生产效率低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西方;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廉价劳动力对生产方式变革的阻碍,并未涉及科学技术因素。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则由皇帝派遣钦差大臣负责办理。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
咸丰十年,清政府宣布在北京正式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旅程
B.清政府己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来看,中国近代外交事业是受到外国的侵略而产生的,而且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的加深而不断发展的,所以体现出时代特征,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与材料信息不符;B选项错在“彻底”二字;C选项错在,中国融入外交体系是被动的。
6.《20世纪的中国•政坛风云卷》认为:
新政“某些措施已触动清朝统治的根本,如政治上宣布预备立宪,在中央设资政院,在各省设咨议局”。
这反映出,新政
A.使中国出现民主社会的雏形B.促使中国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C.促使民主革命时机日益成熟D.导致清王朝统治的名存实亡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政治上宣布预备立宪,在中央设资政院,在各省设咨议局”可知清末新政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制度进行改革,使中国出现民主社会的雏形,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清末新政使民主立宪政体建立,结合史实可知,新政并未促使中国建立民主立宪政体;C选项错误,新政时宣布预备立宪,设立资政院和咨议局是政治体制的改革,与民主革命无直接关系;D选项错误,新政宣布预备立宪,设立资政院和咨议局是对清政府政治体制的改革,并未导致清王朝统治名存实亡。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1944年,当美军观察组全部到达延安后,毛泽东称这是“中国抗战以来最为令人兴奋的一件大事”,周恩来认为“不能把他们(美军观察组)的访问和观察当成普通行为,而应把这看作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是我们外交工作的开始”。
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A.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积极开展官方的外交活动
C.积极争取国际外援的支持
D.与美国有了军事上的合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应把这看作是我们在国际间统一战线的开展”说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争取国际援助的作用,故C项正确;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提出是新中国初期,故A项错误;抗战时期中国对外政府是国民政府,此次活动不属于官方外交活动,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中国共产党与美国有军事合作,故D项错误。
8.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2枚:
“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8枚:
“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两套邮票相比,后者
A.突出中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B.强调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C.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
D.呈现了抗战中不同侧面的历史地位
【答案】D
【解析】
后者的邮票不仅体现出国民党抗战,还体现出中国远征军的入缅作战以及华侨华人的贡献,这些邮票呈现出不同阶层的抗战地位,故D项正确;前者主要是中共抗战,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美苏对中国抗战的支持,故B项错误;后者只是提到国民党抗战,还有其他方面的抗战史实,故C项错误。
9.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
“我写下法律,同为高贵者与低微者,为每个人调谐公平的正义”;在《致城邦》体现了“分配性正义”,指责城邦公民“他们毫不尊重圣洁的或者公共的财产”。
据此可知,梭伦
A.批判专制制度B.维护公共利益C.抨击社会不公D.主张权利平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为每个人调谐公平的正义”、“公共的财产”可知,梭伦维护的是公共利益,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当时雅典实行民主政治,材料中并未涉及批判专制制度;依据材料可知梭伦并不只是强调每个人的公平正义,还强调公共财产至上,因此C选项表述不够全面,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梭伦并不只是强调每个人的公平正义、权利平等,还强调公共财产至上,因此D选项表述也不够全面,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1835年,美国巴尔的摩、波士顿、纽约、布鲁克林和新奥尔良的煤气公司,为一些工厂以及少数有钱人的私人住宅提供照明。
四十年后煤气公司达到四百多家,但街道煤气照明依然限于大城市,住在小城镇和农场的美国人仍依仗蜡烛和油灯。
这反映了
A.美国农村更注重环境保护
B.电的广泛运用造成煤气照明的衰弱
C.城市化有利于新技术推广
D.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工业发展迟缓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显示美国的大城市中煤气用于照明公司有多家,而农村或者小城镇却没有如此的现象,说明城市化的规模有利于新技术推广,故C正确;A中环境保护不符合题意;B中主要是利用煤气照明,不涉及电;D中发展缓慢错误。
11.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89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称马克思的“每一学说”“皆属错误的”……“大危机”爆发后,在西方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热烈气氛”。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2年就用“伟大”一词来形容“马克思的道理”,指出“马克思的分析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
材料表明
A.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逐渐深化
B.马克思主义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C.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的影响发生变化
D.西方学者逐渐认同社会主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在1894年时,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这种认识的变化是因为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故A正确;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故B错误;材料是西方部分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变化,不是影响,故C错误;D选项以偏概全,不能因为部分学者的赞同就代指全部,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暴露,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逐渐深化。
注意对不同时期出现不同认识的比较。
12.西方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其所著的《主流:
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中认为,世界文化大战已经爆发,这是通过文化与信息的传播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而展开的战争。
作者意在说明
A.文化竞争背后所隐藏的政治角逐
B.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减弱
C.世界在多极化下矛盾趋向于缓和
D.文化碰撞引发新的地区矛盾冲突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赢取新的地区影响力”属于政治角逐,材料体现了表面上文化竞争背后其实隐藏着激烈的政治角逐,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美国仍然是文化大国,美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影响并未减弱,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矛盾趋向于加强而非缓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文化碰撞引发新的政治角逐而非地区矛盾冲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
古籍记载很多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
在清初废除“匠籍”制度以前,工匠都受政府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职业世袭,一业终生。
但中国古代工匠以道德精神为中心,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尊师重教”的求学态度,陶铸了中国匠师“强力而行”的敬业奉献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不断超越”的创新改造精神和“兴利除害”的爱国为民精神,一定意义上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古代技术文明。
——摘编自余同元《传统工匠及其现代转型界说》
材料二:
德国在中世纪末期以来逐渐培育出了现代工匠精神。
在工业化时期,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
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
德国工匠精神的产生和传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德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
同时,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
最后,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
然而,仅把“工匠精神”归因于民族特性和文化基础有失偏颇,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的更重要因素。
——摘编自钱宇虹《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的异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
【答案】
(1)异:
中国工匠以手工劳动为基础,德国工匠以机器生产为主;中国工匠多来源于奴隶罪犯,地位很低,德国工匠地位与其他职业平等;中国工匠通过心传身授的学徒制方式加以培养,德国工匠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方式培养。
(每点,答出3点给,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如果考生把中国工匠和德国工匠分别作答同样得分)
同:
都有精湛的技艺且精益求精;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匠精神;都受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都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每点,答出3点给,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原因:
德意志民族文化底蕴和德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中世纪城市行会工作观的推动;宗教改革的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的培养;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工业革命以来科技的发展;德国政府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
(每点,答出4点给,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认识:
加大职业教育力度,注重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完善工匠的培养机制;结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创造尊重技能人才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提高工匠的地位;形成正确健康的工作观念;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国家管理体制。
(每点,答出3点给,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
【解析】
(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关于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不同方面:
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们追求完美和极致,在使用的材料、设计环节、生产工艺流程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完善”可从工匠生产方式归纳不同;根据材料“工匠来自于奴隶、罪犯刑徒”“德国人认为各种职业对社会的贡献可能大小不同,但性质与地位没有尊卑之分”可从工匠地位归纳其不同;根据材料“强调‘以德为先’、‘德艺兼求’,通过‘心传身授’和‘体知躬行’的教育过程”“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可从工匠技术传授方式归纳其不同。
关于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相同方面:
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工匠是指具有专业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德国工匠的技能技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从技艺精湛方面归纳其相同之处;根据材料“陶铸了中国匠师的敬业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精神、创新改造精神和爱国为民精神”“国家的管理体制、工业化以来经济和文化发展是决定‘工匠精神’”可从特色精神归纳其相同;运用所学知识还可以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归纳其相同。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小问原因:
根据材料“国人思辨能力强,喜欢探究世界底蕴、寻求终极真理”可归纳为德意志民族文化底蕴和德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工作勤勉、遵守纪律、讲究效率、质量意识等工作观在中世纪的行会里已经形成”可归纳为中世纪城市行会工作观的推动;“宗教改革提出的‘天职观’赋予每一项世俗的工作以神圣的、宗教的、道德的意义”可归纳为宗教改革的推动;“德国的现代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的培育基地和摇篮”可归纳为现代职业教育对工匠的培养;还可以联系所学知识从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工业革命的推动、德国政府对科技和教育的重视等方面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
第二小问原因:
关于培育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认识,本问开放性问题,可以从教育、科技创新、业务培养、职业道德、管理体制方面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举了这样的例子:
“您想,他(朱)看到了什么?
一间又湿又低的地下室,家具就只有两把旧椅子、一张三条腿的圆桌、一只箱子,没有床,只是墙角有一堆陈麦秸,上面盖着两条脏床单,火炉旁有两个木墩子。
我这位可怜的朋友走进去的时候,可怜的杰克坐在火炉旁的一个木墩子上正用缝衣针替老婆补袜子。
”杰克很不好意思地说:
“我知道这不是我干的活,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她早晨五点半就到那里去,一直要工作到晚上八点钟,回家时已累得啥也不能干了。
所以只要是我能做的,我就得替她做。
我没有工作,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了,我这一辈子再也找不到事情了。
”说着就痛哭起来。
朱后来告诉我,他听了这些话以后,就用他所有从小在工厂里学会的骂人的话咒骂工厂、厂主和政府。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
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
【答案】示例:
情节:
杰克已三年多没有工作,但是他的妻子却在工厂工作。
历史现象:
这一情节反映了英国工业革命造成工人失业,百姓生活困苦等社会问题。
概述和评价:
英国工业革命使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改变了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因工厂机器的操作不需要很大的体力,资本家可以付极低的工资给妇女,让她们进入工厂工作,但也使男子失业现象更加严重,这反而加剧了工人家庭的贫困,也激化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示例”仅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是2018年全国卷Ⅰ的变式,本题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相关情节为素材,通过开放式设问,引导考生发现问题,运用已有知识分析材料中蕴含的历史现象。
本题解题思维过程是,首先阅读材料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世界近代史的重大历史现象,如“我知道这不是我干的活,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我没有工作,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了,我这一辈子再也找不到事情了”杰克已三年多没有工作,但是他的妻子却在工厂工作。
其次,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史实即可知道该现象是英国工业革命造成工人失业,百姓生活困苦等社会问题。
再次对该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工业革命的影响方面思考作答。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
《学制序文》中说:
“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业,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
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
故有学校之设立。
”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族、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遥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
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
1901年清末新政伊始,清廷就启用管学大臣张百熙着手学制制定工作。
1902年8月,清政府正式公布中国近代第一部学校系统章程《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学制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修业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多参照日本学制。
1904年1月,清延再次颁布由张百熙等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强调,“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注:
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
——刘翔《论明治维新对清末学制改革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日本的教育改革特点。
(2)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指出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相似之处。
【答案】
(1)特点:
重视基础教育曾及小学义务教育);推行全民教育女子与男子同样享受教育的权利);推行军国主义教育;注重专业技术教育。
(2)相似:
建立了近代学制;重视道德教育;政府主导。
【解析】
(1)根据材料信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概括出明治维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特点。
(2)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两国的改革相似之处可以结合材料归纳即可如两国都有自己学制---《学制》“壬寅学制”均重视儒学道德教育---“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还有既借鉴外国经验也不忘记自身特点政府主导等。
16.【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爱国将领,但他的事迹在不同时期被给予了不同的对待。
南宋封授忠臣烈士及其祠庙。
元代没有因为岳飞非我族类就漠视、诋毁,前贤之后反而优待,对于岳飞后人也是如此。
朱元璋本人就非常敬重岳飞,为他的事迹而落泪,曾亲自书写匾额“纯而不曲”,并下诏书曰:
“岳飞仍称武穆。
从祀历代帝王庙,配宋太祖享。
”1905年同盟会建立,因为岳飞反抗的金女真被满族人视为祖先,反清先驱即以岳飞等反抗异族的英雄为榜样,革命党人借机号召起义反清,皆以岳飞为精神领袖。
民国时期,留洋归来的胡适开始为秦桧感到冤枉;“一二八”事变时,汪精卫曾与蒋介石争论秦桧是否为好人;抗战后,岳飞在再度成为热点人物,激励着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岳飞的历史地位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扬岳虽是主流,批岳思潮出现且有发展态势。
1951年,署名石英的《岳飞,他是对人民有罪的》一文中,说岳飞是封建奴才。
1966年,在这个非常历史时期,岳飞难逃厄运,杭州岳王庙变成了“搜租院”,岳飞墓甚至被捣毁。
1979年岳飞庙被重修,并镶嵌有岳飞手书“心昭天日”横匾。
——摘编自宋浩《论岳飞历史地位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岳飞历史地位的变迁历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岳飞历史地位变迁的因素。
【答案】
(1)历程:
从宋以后整个封建时代以褒扬为主;民国时期岳飞地位出现反复;新中国成立后岳飞以被批判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又恢复褒扬。
(2)因素:
救亡图存的需要;近代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官方政治的需要;民间信仰的推动;阶级斗争的需要;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改革开放后拨乱反正。
【解析】
【详解】第
(1)问,“变迁历程”,依据材料信息“南宋封授忠臣烈士及其祠庙。
元代……对于岳飞后人也是如此。
朱元璋……下诏书曰:
‘岳飞仍称武穆。
从祀历代帝王庙,配宋太祖享。
’1905年同盟会建立……皆以岳飞为精神领袖。
民国时期,留洋归来的胡适开始为秦桧感到冤枉;“一.二八”事变时,汪精卫曾与蒋介石争论秦桧是否为好人;抗战后,岳飞在再度成为热点人物,激励着中国人民反对侵略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岳飞的历史地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扬岳虽是主流,批岳思潮出现且有发展态势……1979年岳飞庙被重修,并镶嵌有岳飞手书‘心昭天日’横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
从宋以后整个封建时代以褒扬为主、民国时期岳飞地位出现反复、新中国成立后岳飞以被批判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又恢复褒扬等。
第
(2)问,“因素”,依据所学知识从民族危机、近代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东莞市 届高三 第二次 调研 考试 文科 综合 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