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各省模拟试题汇编卷重庆专版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29042312
- 上传时间:2023-07-20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06.11KB
届高考历史各省模拟试题汇编卷重庆专版解析版.docx
《届高考历史各省模拟试题汇编卷重庆专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各省模拟试题汇编卷重庆专版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各省模拟试题汇编卷重庆专版解析版
2022届高考历史各省模拟试题汇编卷重庆专版
一、选择题
1.在江东地区,在文王以前,就有太王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东北岸建立吴国,江苏丹徒出土的矢簋铭文中有“虞侯矢”,后来周康王把他改封为宜侯。
这反映出西周时期
A.国王诸子政治地位平等B.金文主要记录政治活动
C.制度变革推进开疆拓土D.周初国家经济实力强大
【1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就有太王的长子太伯和次子仲雍渡江南下,在太湖东北岸建立吴国”“后来周康王把他改封为宜侯”体现的是西周通过分封制拓展了疆域范围,C项正确;西周社会等级森严,国王诸子政治地位平等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与金文记载的内容无关,排除B项;周初国家的经济实力并不强大,排除D项。
故选C项。
【点睛】
2.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朝廷召集各地著名儒生于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
由各家儒生讨论形成共识后,再由章帝亲自裁决,会后班固将会议内容编订为《白虎通义》刊布于世。
据此可知,这次会议
A.推动学术的自由发展B.强化了思想大一统
C.带来思想活跃的局面D.确立儒学独尊地位
【2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这次会议是在儒学不同学术流派讨论基础上,达成共识后,再由皇帝裁决刊布于世,确立了君主的思想权威地位,巩固了自西汉武帝以来的儒学独尊地位,从而强化思想大一统局面,B项正确;会议只是在儒学范畴内的讨论,而且最终由皇帝定夺,不是学术的自由发展,也不会带来思想活跃,排除AC项;西汉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排除D项。
故选B项。
3.南北朝时,南北政权各有国史,南谓北“索虏”、北谓南“岛夷”。
这种称谓在唐初所修撰的南北朝正史中发生改变,多为国号加“帝”或国号加官称与人名。
唐初修史方式的调整意在
A.肯定少数民族政权功绩B.革新传统的史书体例
C.适应大一统的政治需要D.论证政权的正统地位
【3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唐初编写历史淡化对少数民族的歧视,这主要是为了迎合封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C项正确;材料与肯定少数民族的政权功绩、革新史书体例及论证政权的正统地位说法无关,排除ABD项。
故选C项。
【点睛】
4.北宋东京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全城饭馆、酒楼非常多,大酒楼就有72处。
南宋临安是大型消费城市,有瓦子23处。
政府对城市的管理也由原来的直接监管到“以税代管”。
这主要表明当时
A.社会上享乐之风盛行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放松了市场管理D.城市的商业职能增强
【4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提到东京(今河南开封)饭馆、酒楼多,临安(今浙江杭州)是大型消费城市,有娱乐场所瓦子,政府对城市的管理以税代管。
这些都是城市的商业职能增强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奢靡之风,排除A项;材料的主语不是商人,是讲两宋的城市,另外,也没有提及“政治”的角度,排除B项;材料有三句话,是并列关系,政府放松了市场管理仅仅体现在最后一句,故C项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排除C项。
故选D项。
5.某学者指出,明代“抑商”政策仍旧存在,但经日浸月蚀,已成强弩之末,而“通商”之意已落实到治国理政的操作层面,贯穿于明代多项经济社会制度。
至迟到万历时期,“通商”政策正式确立。
所谓“重商”只不过是“通商”的构成内容和表征而已。
据此可以推知
A.明代商业地位得到政府肯定B.明代重农抑商政策得以废除
C.通商是重商的表现形式之一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转型
【5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而‘通商’之意已落实到治国理政的操作层面,贯穿于明代多项经济社会制度。
至迟到万历时期,‘通商’政策正式确立。
”可知,商业政策在明代逐渐松弛,商业的影响力不断增大,到万历年间政府肯定了商业的地位,故A正确;B项史实错误,故排除;C项与材料“所谓‘重商’只不过是‘通商’的构成内容和表征而已”逻辑关系恰好相反,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社会转型,故排除D项。
6.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
五口通商,英商交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而交纳的标准须与英人“秉公议定则例”;后来中法《黄埔条约》第六款中规定:
“如将来改变则例,应与佛兰西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
这反映了当时
A.中国已完全被卷入到世界市场B.英法资本在中国占主导地位
C.中外贸易基本实现了平等自由D.中国关税自主权遭严重破坏
【6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税则标准需与英国商定,税则的改变需与法国商议,这反映了我国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英法在华资本所占比例,排除B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破坏了中外贸易的自由平等,排除C项。
故选D项。
7.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大生纱厂的经营迅速恶化。
1922年8月,日本《大阪朝日新闻》报道了张謇派人前往日本交涉借款800万元的事实,并评论说此次借款的意义不在单纯的金融收入上的得失,其目的是为了图谋中日实业家的相互提携及亲善。
面对随之而来的舆论压力,张謇否认了借款交涉。
这说明
A.民族主义情绪决定了企业决策B.日本意在缓解中国排日情绪
C.一战导致中国纺织业陷入困境D.对日借款交涉并非张謇本意
【7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日本炒作张謇与日本人交涉借款,将其上升到两国实业家“相互提携及亲善”的高度,以及国内舆论对此的强烈反应等,说明五四运动后,日本意在缓解中国排日情绪,B项正确;民族主义情绪“决定”企业决策说法绝对,A项错误;一战期间中国纺织业得到了较快发展,C项与史实不符;对日借款交涉并非张謇本意与这一事件的发展和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8.1943年11月在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刊载文章,表达了对开罗会议的高度重视,强调了“中国及其他殖民地的解放和民主”,主张坚决反对“独霸世界之谬说”“列强共管之妄论”和“计划瓜分殖民地”等帝国主义思想。
这体现了
A.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
B.国民党抵制日本侵略的决心
C.共产党参与战后世界重建的愿望
D.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具有霸权思想
【8题答案】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延安……《解放日报》”,这属于共产党机关报,“开罗会议……其他殖民地的解放”,“反对霸权主义……帝国主义思想”体现了共产党积极参与战后世界重建的愿望,C项正确;题意主要是体现了共产党的主张,A、B、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C项。
9.卢旺达农夫咖啡公司总经理乌韦马纳表示,“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开放和自信。
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惠及自身,还有益于世界,卢旺达的咖啡种植农户正从中获益。
”由此可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
A.促进世界各国加强经贸交流合作B.促成发展中国家间的深度结盟
C.消除计划经济对中国外贸的影响D.标志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
【9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现了中国经济
开放和自信。
中国经济的发展不仅惠及自身,还有益于世界,卢旺达的咖啡种植农户正从中获益”,可知,乌韦马纳认为,中国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中国受益,而且使包括卢旺达在内的世界各国受益。
这说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促进了世界各国加强经贸交流合作,A项正确;中国奉行不加盟政策,排除B项;“消除计划经济对中国外贸的影响”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意义,无法体现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排除D项。
故选A项。
【点睛】
10.苏格拉底说:
“如果你们以为你们用杀人
办法就能防止别人谴责你们的罪恶生活,那你们就错了;那是一种既不可能而又不荣誉的逃避方法,最容易最高贵的办法并不是不让别人说话,而是要改正你们自己。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10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最容易最高贵的办法并不是不让别人说话,而是要改正你们自己。
”可知苏格拉底主张让人表达自己的想法,这表明了其捍卫思想自由,D项正确;材料虽然捍卫人的权利,但是与生存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贵族专权,排除B项;材料与司法不公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点睛】
11.13世纪,牛津大学是欧洲的希腊典籍翻译中心之一,翻译了包括亚里士多德著作在内的大量希腊科学典籍。
学者罗杰·培根还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现象,他撰写了《神学概要》,攻击经院哲学,批判教士的道德败坏。
这反映出
A.英国成为欧洲文化中心B.人文主义文化观的发展
C.文艺复兴已扩展到西欧D.基督教的腐化日益严重
【11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3世纪以来,伴随着欧洲经济的发展,人文主义思潮逐渐复兴,要求突破教会对人性的压制,因此材料“他撰写了《神学概要》,攻击经院哲学,批判教士的道德败坏”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文化观的发展,B项正确;英国并非是欧洲的文化中心,排除A项;文艺复兴兴起于14世纪,排除C项;材料与基督教的腐败说法无关,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睛】
12.下图为欧美四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量中所占比重示意图。
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
A.英法两国工业生产呈现衰退B.欧洲中心国际格局开始动摇
C.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竞争加剧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2题答案】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从欧美四国在世界工业生产总量中所占比重示意图可以看出,英法两国
比重有所下降,结合所学可知,美德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法开展的较慢,出现衰退现象,A项正确;当时,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竞争,排除C项;D项不能体现,排除D项。
故选A项。
【点睛】
13.1921年11月至1922年2月,美、英、法、日、意、中、荷、比、葡等国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先后签订了三大条约(如表)。
据此可知,该会议
条约
主要内容
《四国条约》
缔约国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所获得的权利;英日同盟终止
《五国海军条约》
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主力舰吨位的比例为5:
5:
3:
1.75:
1.75
《九国公约》
各国尊重中国的领土主权与行政政治的独立;中国承认“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A.满足了中国作为战胜国所提要求B.导致了国际政治力量新的分化组合
C.确立了美国战后超级大国的地位D.使中国再次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13题答案】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三大条约构成了华盛顿体系,美国获得了和英国同等的制海权,实现了其在中国“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因此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受益者,同时华盛顿会议抑制日本势力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膨胀,削弱了日本,导致了国际政治力量新的分化组合,故B项正确;《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没有满足中国作为战胜国所提要求,排除A项;二战后美国确立了超级大国的地位,排除C项;《九国公约》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排除D项。
故选B项。
【点睛】
14.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粮食大量出口,甚至在大饥荒的1933年,粮食出口量不降反升,而政府却大幅提高日常消费品的价格。
报告显示,当时的1美元可以在波兰购买1.3千克~1.8千克黄油,可以在法国购买600克~750克黄油,而在苏联只能购买250克~400克黄油。
这反映出当时苏联
A.“斯大林模式”已经确立B.遭受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C.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革D.政府设法解决工业化资金
【14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粮食大量出口,甚至在大饥荒的1933年,粮食出口量不降反升,而政府却大幅提高日常消费品的价格”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粮食大量出口并且政府大量提高日常消费品的价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正在进行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政府通过这种方式设法解决工业化资金,D项正确;“斯大林模式”确立与193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排除;苏联当时实行计划经济,西方经济危机对苏联影响有限,B项排除;这一时期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结构没有发生重大变革,C项排除。
故选D项。
15.有学者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并没有像大部分人想象的那样,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相反,世界还是处在一种“冷和平”、不安全的环境中。
世界大战可能打不起来,但普遍的、完全意义的和平还没有到来,人类还没有完全告别冷战。
该学者意在说明
A.国际局势的动荡成为世界主流B.地区性争端处于急剧上升状态
C.和平与发展并非当今社会主题D.国际关系新秩序尚未确立起来
【15题答案】
【答案】D
【解析】
【详解】题干所示为学者的观点,他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并不稳定,人类并未真正告别“冷战”,表明他认为当今国际关系的新秩序尚未建立起来,D项正确;ABC三项说法既不符合题干主旨,也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荀子是先秦时期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家之一。
他认为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同时,“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
荀子还将强国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王、霸与强三种霸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只有“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进而选贤任能才能真正成为霸者。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隋唐时期是中国粮食储备辉煌发展的时期,粮食储备仓库有正仓、太仓、转运仓、军仓、常平仓等六种仓库,其中太仓(含嘉仓)是专为皇室、京官提供俸米的粮仓,主要盛纳全国州县所交租米,并起着关东和关中之间漕米转运站的作用。
下图是唐代洛阳含嘉仓十九号粮窖出土的四方铭文砖及铭文。
——摘编自王高阳《先秦诸子粮食安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张。
(2)根据材料二,提取含嘉仓铭文信息,并据此说明对研究唐朝社会经济的史料价值。
如果要了解唐朝的粮食仓储制度,还可寻找哪些类型的史料?
(3)综上,谈谈你对古代粮食安全的认识。
【16题答案】
【答案】
(1)主张:
重视立法;轻徭薄赋,保证生产;减少关税,促进粮食流通;藏粮于民;注重粮食储存。
(2)参考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含嘉仓铭文砖属于出土实物史料
是研究唐朝粮食仓储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的一手史料。
材料内容
东门、从西、右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糙米、耗在内、正刚录事、仓史等信息记载了仓窖的位置、储量、品种、来源、存入时间,管理官员等粮食储存的详细情况
可用来研究唐朝粮食储备制度以及漕运等问题;
综上所看,含嘉仓铭文内容丰富,为研究隋唐经济、漕运、官制、历法以及我国储粮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是唐代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
苏州粗糙米白反映了含嘉仓粮食来源于江南
可用来研究唐朝时期东南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重心南移等问题;
仓史、监事、监仓御史等反映了粮仓管理官员的设置情况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职官制度;
通天二年、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等反映了当时的纪年方法
可用来研究唐朝的天文历法等问题。
还可以查找文献史料。
(3)古代粮食仓储制度是保证国家安全、政权巩固和人民安定的国家战略,对救济灾民、安定人心、平抑物价、巩固统治等有重要作用,对后世中外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有重要借鉴。
【解析】
【详解】
(1)主张:
根据材料一中“法律要规定好赋税的缴纳”可知,重视立法;根据“轻田野之税,省刀布之敛,罕举力役,无夺农时”可知,轻徭薄赋,保证生产;根据“山林泽梁,以时禁发而不税”“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可知,减少关税,促进粮食流通;根据“王者富民,霸者富士”可知,藏粮于民;根据“‘辟田野,实仓廪,便备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可知,注重粮食储存。
(2)史实价值:
根据材料二中“唐代洛阳含嘉仓十九号粮窖出土的四方铭文砖及铭文”可知,这一史料来源即含嘉仓铭文砖属于出土,是实物史料,对于研究唐朝粮食仓储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来说,是一手史料;通过阅读材料二中铭文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门”“右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糙米”“耗在内”“正刚录事”“仓史”等信息,记载了含嘉仓的仓窖位置、储量、品种、来源、存入时间,管理官员等粮食储存的详细情况,可用来研究唐朝粮食储备制度以及漕运等问题;这些信息说明含嘉仓铭文内容丰富,为研究隋唐经济、漕运、官制、历法以及我国储粮史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史料,是唐代社会经济状况的缩影;其中“苏州粗糙米白”反映了含嘉仓粮食来源于江南,可用来研究唐朝时期东南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重心南移等问题;“仓史”“监事”“监仓御史”等反映了粮仓管理官员的设置情况,可用来研究唐朝的职官制度;“通天二年”“圣历二年正月八日”等反映了当时的纪年方法,可用来研究唐朝的天文历法等问题。
史料类型: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除了材料二中提供的实物史料,要了解唐朝的粮食仓储制度,还可以查找文献史料。
(3)认识:
综合以上两则材料和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粮食安全问题
经验教训说明,古代粮食仓储制度是保证国家安全、政权巩固和人民安定的国家战略,对救济灾民、安定人心、平抑物价、巩固统治等有重要作用,对后世中外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有重要借鉴。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从中国近代史长时间段来看,同光时期(指1862年—1908年)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关键词:
危机、开放、自强与觉醒。
这四个关键词相互引领,相互激荡。
——摘编自熊月之《西风东渐与近代社会》
根据材料提供的关键词围绕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演进拟定一个观点,并用中国近代历史知识予以阐述。
(观点明确,阐述逻辑清楚,史论结合。
)
【17题答案】
【答案】论题:
自强与觉醒体现近代中国人的抗争探索。
阐述: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了知识分子中的有识之士,开始有了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林则徐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甲午战败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促进了中华民族真正的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如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的传播,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到来。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国。
新文化运动中民主、科学的传播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促进了中华民族新的觉醒。
以后,中国共产党登上了政治舞台,将领导中国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取得最后的胜利。
总结:
因此,民族意识的兴起和演变推动着社会的革命和变革,与近代中国的进步息息相关。
【解析】
【详解】首先需要理解四个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
危机刺激觉醒,危机促使自强;开放有助于觉醒,开放关乎自强。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总体特征理解的基础上,拟定观点,观点拟定需要围绕材料提供的关键词。
观点示例:
19世纪晚期的民族危机刺激民族觉醒;同光时期的对外开放推动自强运动;自强与觉醒体现近代中国人的抗争探索。
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近代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史实和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运动等方面论述。
18.近现代科技。
材料一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这不仅是因为自然科学在19世纪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因为科学本身的面貌、它与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科学成了一种社会建制,即科学事业已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成为一种职业。
科学内部也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门化。
同时,科学也更加国际化。
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技术的发明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知识。
这样,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成为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给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材料二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革命继续深入发展并出现了新的变化。
同以往科学更多表现为个体劳动的特征相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研究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科学技术成了集体的劳作和创新,科学制度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程度大大提高。
过去是科学指导技术,而今,是技术的需要引领科学理论的深入研究,科学成了技术性的科学。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互动日益明显,科学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普遍提高。
自然科学的发展因其自身愈来愈成为一种社会劳动,因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已不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领域,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之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近现代科技与思想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20世纪下半叶科技的变化及影响。
【18~19题答案】
【答案】
(1)原因∶自然科学理论
突破性成果(如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进化论);科学的社会建制的形成(职业化);专门化、国际化;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2)变化∶科学制度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程度大大提高;科学成了技术性的科学;科学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普遍提高;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联系加强。
影响∶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但也造成新的生态问题。
【解析】
【详解】
(1)原因∶根据材料“19世纪被称为"科学世纪",这不仅是因为自然科学在19世纪取得了辉煌成果,而且因为科学本身的面貌、它与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知,自然科学理论的突破性成果(如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进化论);根据材料“科学成了一种社会建制,即科学事业已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成为一种职业”可知,科学的社会建制的形成(职业化);专门化、国际化;根据材料“从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技术的发明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知识。
这样,科学、技术与生产的结合,成为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给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可知,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2)变化∶根据材料“科学技术成了集体的劳作和创新,科学制度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程度大大提高”可知,科学制度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程度大大提高;根据材料“而今,是技术的需要引领科学理论的深入研究,科学成了技术性的科学”可知,科学成了技术性的科学;根据材料“随着科技与社会的互动日益明显,科学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普遍提高。
”可知,科学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普遍提高;根据材料“自然科学的发展因其自身愈来愈成为一种社会劳动,因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已不再是两个彼此独立的领域,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之中”可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联系加强。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技提升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科技发展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科技发展客观上造成新的生态问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各省 模拟 试题 汇编 重庆 专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