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心得体会.docx
- 文档编号:2918730
- 上传时间:2022-11-16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2.04KB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docx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教学心得体会.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1
今天观看了三位专家的关于阅读教学方面的学习,感触颇深。
作为一名新教师,能够有幸参加此次研修感到非常的荣幸。
针对阅读教学,我们应当怎样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重点在哪里?
先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阅读教学注重多读多思
过去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分地强调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思想方面,而忽视了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一味地抄、背词语解释、段意和中心思想,以应付考试,使阅读教学缺乏情趣、缺乏活力。
新《课标》在各阶段目标的阅读要求中均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阅读教学应抓住“阅”和“读”。
“阅”即看,实际上是用心读的过程。
“读”一般指看着文字读出声音来。
无论是“阅”,还是“读”,都是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不能过度的阐述课堂内容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训练和语言积累,不能过度的阐述,比如说有些老师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在简介作者时过分的讲述了作者的背景,纵观历史全局了,没有把握好课堂的重点,学生没有学到该学的内容,教学目标不明确,我们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多让学生思考。
其实一篇文章是不能够面面俱到的,所以不能过度阐释,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学会引导学生。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2
课外阅读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一条重要途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无时无刻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品质。
从任教本班起我就给班级制定了阅读计划,打造书香班级。
每个学期都要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引导孩子们读一些好书。
一本好书会带领学生遨游瑰丽多姿的知识海洋;一本好书会引导学生探索古今中外的无数奥秘;一本好书会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分清美丑。
给学生图书、给学生时间、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与好书交上朋友。
每天午读为学生读课外书时间。
要求孩子们每天带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中午一进班就开始读,如今我班的孩子午读时间不管我在不在班上,孩子们都能够认真的去阅读。
每次中午进班看着孩子们在温暖的阳光的照射下认真读书的样子,我就不由自主的打心眼里高兴。
让孩子每天晚上坚持阅读课外书20分钟,为了鼓励孩子,我给家长设计了阅读记录表,让家长在“阅读记录表”上签字,给孩子的阅读进行评价。
帮助孩子养成养好的阅读习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让孩子与书共舞,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3
辨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彼此联系,相互关联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把联系得比较紧密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形态称之为“场”,如“电场”“磁场”等等。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处于立体的、互动的、多层次平等对话的教师、学生、文本实际上也存在一个“场”。
在这个“场”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学生身心无比愉悦,知识体系得以建构,能力得以形成,方法得以掌握,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养成。
我们把这样的理想化的课堂教学境界可以称之为“对话场”。
而这个“对话场”的创设与形成,正是我们改变课堂教学现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以至于最终形成和谐、融洽的“对话场”呢?
(一)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进行对话。
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学生自身在外因和内因的相互作用下,自我建构的过程。
没有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理解,内因不发挥作用,学生是很难无法完成知识体系等方面的自我建构的。
怎样才能使学生和文本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对话呢?
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学会做一个“隐藏者”,在课堂中隐去我们的身影,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而要确实做到成为一个“隐藏者”,我们的教师要努力做到“两个保证”。
一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时间。
二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
第一个保证中要特别注意保证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
质疑问难是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一个重要形式,也是帮助学生形成“对话场”,完成意象建构的一种基本策略。
它能引导学生真正经历与文本对话的全过程,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明确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出现障碍的真正原因,便于集中火力,解决根本问题。
学生也能通过在“对话场”中解决这些问题,而获得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阅读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培养阅读的兴趣,进一步树立学生自主阅读的信心。
二是要保证学生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
一个教师在教学《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时,在总结阶段,让学生完成了这样一个填充题:
你认为花木兰是个()的女英雄。
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谈一谈对花木兰的整体印象,相互交流对课文的整体感受。
但学生交流起来很困难,甚至出现了“花木兰是一位巾帼英雄的女英雄”的状况。
这就是因为这位教师没有给学生充足的和文本独立对话的空间,学生被紧紧地束缚在一个小小的框子里。
如果我们这样问:
学完了课文,你想对花木兰说些什么?
你觉得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
则对话的空间要大出许多。
(二)在教师的科学整合中进行对话。
学生和文本的独立对话,是“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基础,但它并不是全部。
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学习之初,肯定是肤浅的,不完整的。
仅仅依赖这种对话,是不能完成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和感悟的。
而教师的科学整合,则是对话场得以形成的关键。
教师的整合一般有这样的两种形式。
1、预设性整合。
一般在上课之前,教师都要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设,都会设想如何在学生独立对话的基础上,通过一两个大的问题,不断把对话引向深入。
而这一两个问题的确定,关键是要看教师是如何对“三个思路”进行整合。
“三个思路”即作者的写作思路、学生学习的思路、教者的教学思路。
而对“三个思路”整合的关键,则在于教师确定怎样的“三个思路”的交叉点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这种预设性整合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对话场”是否最终形成。
2、生成性整合。
(三)在文本的多向拓展中进行对话。
文本,不仅仅指教材这种文本,也包括其他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其他各种教学资源。
“文本拓展”可以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
一个层面是从“客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
什么叫“客观文本”的拓展呢?
我们说,教师、学生、文本三者进行对话时,教师不仅仅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还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以及其它各种背景资料、音像资料来共同参与对话,我们就认为它对“客观文本”进行了拓展。
这种拓展是文本在外延上,在横向上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另一个层面是从“主观文本”的拓展来说的。
学生对文本是否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关键是要看学生头脑中的“主观文本”是否已经通过对话,经过激活,而变得鲜活、灵动起来;是要看文本中的那些冰冷、生硬的铅字是否已变成活灵活现、有声有色、充满情感的画面。
这就是以往我们所说的人物形象是否“立”了起来,课文内容是否“活”了起来。
这是从纵向来说的,从文本的内涵不断得到充实、丰满的过程来说的。
1、在“客观文本”的拓展中进行对话。
这是现在很多老师经常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位教师在教学《孔子游春》一文,引导学生体会的“泗水春景”之美时,学生卡住了。
让学生讲出美在何处十分困难,教师尝试着让学生读出景色之美,学生读得也不行。
这时,学生和文本对话出现了障碍。
但这位教师处理得十分巧妙:
播放课件,让学生一边听描写春天景色的音乐,一边欣赏描绘春天明媚景色的画面,唤醒学生对春天美景的已有感知。
再让学生吟诵一下描写春天美景的古诗。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练读、指名读。
这时,学生的朗读果然出现飞跃。
“不着一言,而尽得风流。
”为什么这里他教得如此成功呢?
关键是因为教师在这里,对“客观文本”进行了拓展。
这时参与对话的文本,不再仅仅是教材了,还包括了一些能激活学生对春天已有感知的音乐、图画,诗歌等等各种教学资源。
正是在这种与多种文本的对话中,正是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交流以及和谐、融洽的“对话场”的形成过程中,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意象建构和情感表达。
这是烦琐分析所不能够达到的。
2、在对“主观文本”的拓展中,进行对话。
学生的“主观文本”,是他们头脑中建构的一种意象,教师是无法直接看到、触摸到的,但教师可以在倾听、观察,了解学生已有“主观文本”建构情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通过对话,对学生既有的“主观文本”进行修正、补充和拓展。
从而在形成“对话场”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完成“主观文本”重新建构。
情境表演是对“主观文本”进行拓展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
很多老师认为,对话就是指语言上的平等交谈,实际上,学生的倾听,教师的一种姿态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个眼神,都在传递着某种信息,从这个角度来说,集语言、动作、表情一身的情境表演,则更是一种对话。
而这种对话,更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主观文本”的建构与拓展。
于永正老师在这个方面,可以称得上是个“高手”和“大师”。
在情境作文《捕鸟》中,教师在让学生听音乐,感受并描写森林、小鸟的美丽和可爱之后,教师竟扮演成一个偷猎者,在大森林中偷猎。
在学生义愤填膺之时,请全班同学推荐一个同学扮演“红领巾”上台对教师的“偷猎”进行劝阻。
在这个情境表演中,教师创设了一个鲜活的“文本”在与学生对话,这里的教师即文本,文本即教师,教师和“文本”已经融为一体。
学生正是在与教师这个“活化”的文本的对话中,顺利地完成“主观文本”的建构和拓展。
这也正是后来学生“主观文本”物化后的作文,十分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管是在学生的独立阅读中进行对话,还是在教师的科学整合中进行对话,还是在对文本的多向拓展中进行对话,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真正经历和文本完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有的指导作用,并通过这种和谐、融洽而又高效的对话场的创设,确实提高学生的各项语文素养,使学生不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这或许就是新课改要求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归宿吧。
阅读教学心得体会范文4
20xx年4月24日,湖望小学的“我的学科主题阅读教学研究”拉开帷幕。
此次活动持续一天,参加本次教研活动的有湖望小学手拉手学校——肥西县丽景小学的校长、骨干教师以及“石头汤”悦读校园联盟校的部分老师。
本次“我的学科主题阅读教学研究”是湖望小学读书节活动的重头戏,今年已经是第5年了。
与往年不同的是本次研究活动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呈现:
课堂和研习讲述。
上午的四节课例分别由英语学科z老师、音乐学科z老师、语文学科z老师及数学学科z老师执教。
谢老师利用英文版《我爸爸》在阅读和互动中带领孩子们一步步走进图画书,又由书本走进生活,整个课如行云流水般巧妙自然,展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教师扎实的教学功底和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
z老师作为年轻教师的代表也毫不示弱,徐老师的音乐课如小河流水般缓缓流淌而来,把图画书《爱音乐的马可》与音乐学科结合的恰到好处。
z老师利用《蚂蚁和西瓜》展示了一节读写结合课,课上,甄老师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兴趣,声情并茂地将故事向孩子们娓娓道来,在交流分享后注重学生的感悟,又自然巧妙地将图画和场面描写相融合,使学生在读书的同时学会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提升了写作兴趣和阅读兴趣,是这节课的一大亮点。
她充满激情而又动的课堂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午7位不同学科老师分别讲述了各自学科在“从阅读中学习”的研习过程。
三年级数学组罗齐卫老师讲述了从教师阅读开始,以团队协作的形式,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学科阅读研究历程。
他们利用《魔法三兄弟的探险之旅》,关注书的“语言”,将数学图形的学习,变得生动、形象化,也让图画书因与学科学习结合,而更富有生命力。
如果说团队协作下的学科阅读研习是一群人的舞蹈,那信息学科张瑞老师的讲述,则是她一个人的独舞了。
张老师两年的实践中,带着思考前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教师的“从阅读中学习”不是“教阅读”,而是带领学生“用阅读学习”,这恰恰悟出了“从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阅读教学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