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经济贸易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
- 文档编号:29378961
- 上传时间:2023-07-22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33.87KB
最新经济贸易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
《最新经济贸易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经济贸易宏观经济学教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经济贸易宏观经济学教案
天马行空官方博客:
;QQ:
1318241189;QQ群:
175569632
宏观经济学教案(2008.8简化本)
第一章宏观经济分析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第一节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1、概念及说明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值计算的总和。
说明:
⑴、一个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
⑵、必须是在计算期内生产的产品,其它时间生产的产品不能计入。
⑶、计入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的价值不能计入。
⑷、为市场生产的产品的价值才能计入,自产自用的产品不能计入。
GDP=P×Q。
最终产品:
直接使用,无需再加工的产品。
如消费品,企业的厂房、设备。
中间产品:
不能直接使用,还需要加工的产品。
如钢材、木材等原材料。
例:
从农民生产棉花到服装卖给消费者。
2、名义GDP和实际GDP
名义GDP: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GDP。
实际GDP:
按基年价格计算的GDP。
关系:
实际GDP=名义GDP/物价指数
3、人均GDP:
按人口平均计算的GDP。
4、国民原则与国土原则
国民原则:
以国民产值作为计算标准,结果为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土原则:
以国内产值作为计算标准,结果为国内生产总值——GDP。
二、GDP核算
1、GDP核算表
总需求(AD)
总支出(E)
总供给(AS)
总收入(Y)
个人消费支出(C)
国内私人总投资(I)
购买厂房设备
购买住宅
企业存货变动
政府购买(G)
净出口(出口-进口)(X-M)
(产值=销售额+存货变动,收入=产值-外购原材料)
工资
利息
租金利润税
利润社会保险税
间接税股息和红利
折旧未分配利润
表中的一些基本关系和概念:
总投资=净投资(增加设备)+重置投资(更新设备,总量上看等于折旧)
存货视为企业购买自己的产品。
存货包括自愿存货(计划存货)和非自愿存货(非计划存货)两种,理性的厂商会通过对产品的价格和数量的适时调整,使存货量基本上等于自愿存货量。
政府购买,包括政府的最终产品和劳务购买、政府雇员工资,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
生产要素的价格(租价,即买使用权的价格),劳动的价格—工资;货币资本的价格—利息;土地的价格—租金。
折旧:
企业销售收入中用于补偿设备消耗的部分。
间接税:
对卖者所征的税,通过加价转嫁给了买者,实际上是间接对买者征税。
2、GDP的核算方法
⑴、支出法:
即GDP核算表左边的计算方法。
GDP=C+I+G+(X-M)
⑵、收入法:
即GDP核算表右边的计算方法。
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折旧=消费+储蓄+税收=C+S+T
⑶、部门法(增值法):
按部门加总计算增值的方法。
三、国民收入的五个总量及其核算关系
⑴、国内生产净值(NDP):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的净产值。
NDP=GDP-折旧
⑵、国民收入(NI):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参与生产的生产要素所得收入的总和。
NI=NDP-间接税
⑶、个人收入(PI):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PI=国民收入-公司未分配利润-企业利润税-社会保险税+政府转移支付+政府向居民支付的国债利息
⑷、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收入,即个人收入纳税以后的余额。
PDI=PI–T。
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C+S
广义国民收入(Y)包括GDP、NDP、NI、PI等经济指标。
第二节“一线两段”宏观分析模型
一、总需求和总供给
1、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概念
⑴、总需求:
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最终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AD),用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E)来表示。
E=E(AD)或E(AD)。
⑵、总供给:
全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总量(AS),用出卖最终产品和劳务所得的总收入(Y)来表示。
Y=Y(AS)或Y(AS)。
⑶、潜在总供给(ASF):
充分就业且没有发生通货膨胀时的总供给。
2、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
⑴、一般关系
从GDP核算上看,买者的支出就是卖者的收入。
所以,AD=AS=P×Q,其中,AS=f(AD)或Y=f(E)=f(AD)。
从决定关系上看,是总需求决定总供给、总支出决定总收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随时根据市场需求状况来进行产量和价格调整,以消除生产和销售之间任何脱节——这就是说,需求的变动引起P和Q的变动。
由于一国的总生产量受其由资源数量和技术条件决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制约,所以,由总需求变动引起的P、Q变动就与该国的资源利用程度有关:
当一个国家的生产距自己的可能性边界较远时,总需求的变动主要引起Q的变动;而当一个国家的生产接近它自己的可能性边界时,总需求的变动主要引起P的变动。
⑵、最优宏观经济状态:
AD=AS=ASF
因为AS总是由AD决定并且总是与AD相等,所以,AD=AS=ASF可简化为:
AD=ASF。
通常所说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或小于总供给,指的是AD<ASF或AD>ASF。
分析:
AD=ASF,充分就业,物价稳定;AD<ASF,失业,萧条;AD>ASF,通货膨胀。
二、两部门经济的收支恒等式与均衡条件
1、两部门经济的“一线两段”宏观分析模型
两部门经济是仅有家庭和企业的经济,其“一线两段”分析模型如下所示:
金融
E(AD)——P×Q——Y(AS)——C+S——C+I——E(AD)
核算段分配段
这一图式表示的是一个循环过程。
总支出E(即总需求AD)使生产和出卖产品成为必要,产品的出卖(P×Q)形成总收入Y(AS),总收入经过分配,经过货币资金的安排和配置过程后,形成了总支出E(AD),总支出又作用于生产和价格(P×Q),如此循环不已。
这个循环流转不已的过程,就形成了一个环形线,也就是“一线两段”分析模型中的“一线”。
在两部门经济中,E(AD)——P×Q——Y(AS)为核算段,Y(AS)——C+S——C+I——E(AD)为分配段。
注意:
在经济学中,储蓄被定义为可支配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包括货币窖藏,银行存款,购买股票、债券、保险单等。
2、核算段与收支恒等式
E(AD)——P×Q——Y(AS)Y=f(E),或AS=f(AD)。
总需求决定总供给。
C+I=C+S这就是收支恒等式。
两边去掉C,则:
I=S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
把一国一定时期内各项最终产品的购买支出加总求出总支出即E(AD)的方法,就是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中的支出法;而把一国同时期内各项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加总求出总收入即Y(AS)的方法,就是国民收入核算方法中的收入法。
收支恒等式就是总支出流量和总收入流量之间的恒等关系。
因为买者的支出就是卖者的收入,这一恒等式总是成立的。
在总支出流量(产品流量)中,除了用于消费部分外,其余都是用于投资;在总收入流量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就是储蓄。
由此得出投资储蓄恒等式。
从核算意义上看,任何时期内,实际发生的投资和储蓄必然相等。
3、分配段与经济均衡条件
计划消费计划储蓄计划投资
E(AD)——P×Q——Y(AS)——C+S——C+I——E(AD)
核算段分配段
两部门经济中,在分配段上,厂商们的产品销售收入Y(AS),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居民个人收入和企业收入两部分。
居民个人收入和企业收入又分别变为消费(C)和储蓄(S)两部分。
通过储蓄转化为投资(I),C+S经过再分配变为C+I。
C+I就是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AD),用总支出(E)来代表,在图式中为E(AD)。
分配段中E(AD)与Y(AS)的数量关系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I>S,则E(AD)>Y(AS),经济扩张。
第二种情况,I<S,则E(AD)<Y(AS),经济收缩。
第三种情况,I=S,则E(AD)=Y(AS),经济规模不再变动,达到均衡状态。
I=S为两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
分配段中,当I=S时,C+S=C+I,因此Y(AS)=C+I,故Y=C+I也是两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
三、三部门经济的收支恒等式与均衡条件
1、三部门经济的“一线两段”宏观分析模型
三部门经济是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部门在内的经济,其“一线两段”分析模型如下所示:
政府预算
E(AD)——P×Q——Y(AS)——C+S+T——C+I+G——E(AD)
核算段分配段
2、核算段与收支恒等式金融
E(AD)——P×Q——Y(AS)Y=f(E),或AS=f(AD)。
总需求决定总供给。
C+I+G=C+S+T这就是收支恒等式。
两边去掉C,则:
I+G=S+T这就是三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3、分配段与经济均衡条件
计划消费计划储蓄计划税收(政府收入减去政府转移支付,T=TA-TR)
E(AD)——P×Q——Y(AS)——C+S+T——C+I+G——E(AD)
核算段分配段计划投资计划政府购买
三部门经济中,在分配段上,厂商们的产品销售收入Y(AS),首先分为居民个人收入、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三部分,其中居民个人收入和企业收入又分别变为消费和储蓄两部分,政府收入(总税收TA)变为政府净税收(T)和政府转移支付(TR)两部分,转移支付又加到消费和储蓄上。
这样,初次分配的结果变为C+S+T三部分。
之后,通过储蓄转化为投资(I),政府净税收(T)转化为政府购买(G),经过再分配过程变为C+I+G。
C+I+G就是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AD),用总支出(E)来代表,在图式中为E(AD)。
分配段中E(AD)与Y(AS)的数量关系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I+G>S+T,则E(AD)>Y(AS),经济扩张。
第二种情况,I+G<S+T,则E(AD)<Y(AS),经济收缩。
第三种情况,I+G=S+T,则E(AD)=Y(AS),经济规模不再变动,达到均衡状态。
I+G=S+T为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
分配段中,当I+G=S+T时,C+S+T=C+I+G,因此Y(AS)=C+I+G,故Y=C+I+G也是三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
四、四部门经济的收支恒等式与均衡条件
1、四部门经济的“一线两段”宏观分析模型
四部门经济是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和国外部门在内的经济,亦称开放型经济,其“一线两段”分析模型如下所示:
E(AD)——P×Q——Y(AS)——C+S+T——C+I+G+(X-M)——E(AD)
核算段分配段
2、核算段与收支恒等式
E(AD)——P×Q——Y(AS)Y=f(E),或AS=f(AD)。
总需求决定总供给。
C+I+G+(X-M)=C+S+T这就是收支恒等式。
两边去掉C,则:
I+G+(X-M)=S+T这就是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3、分配段与经济均衡条件
计划消费计划储蓄计划税收净出口
E(AD)——P×Q——Y(AS)——C+S+T——C+I+G+(X-M)——E(AD)
核算段分配段计划投资计划政府购买
分配段中E(AD)与Y(AS)的数量关系与核算段中不同,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I+G+(X-M)>S+T,则E(AD)>Y(AS),经济扩张。
第二种情况,I+G+(X-M)<S+T,则E(AD)<Y(AS),经济收缩。
第三种情况,I+G+(X-M)=S+T,则E(AD)=Y(AS),经济规模不再变动,达到均衡状态。
I+G+(X-M)=S+T为四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
分配段中,当I+G+(X-M)=S+T时,C+S+T=C+I+G+(X-M),因此Y(AS)=C+I+G+(X-M),故Y=C+I+G+(X-M)也是四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
五、分配段中的重要数量关系
1、I与S的关系:
I=S,储蓄恰好全部转化为投资;I<S,出现流动性滞存,或称为货币滞存、资金滞存;I>S,利用过去的剩余储蓄或有新的货币发行。
2、G与T的关系:
若G=T,财政收支平衡;若G<T,财政盈余;若G>T,财政赤字。
3、X与M的关系:
X=M,外贸收支平衡;X<M,外贸收支赤字,逆差;X>M,外贸收支盈余,顺差。
六、注入量、漏出量与需求管理政策
1、注入量与漏出量
因为AS=f(AD),
而在分配段中,E(AD)=C+I+G+(X-M),而C为从Y中扣除税收和储蓄后的剩余,即C=Y-T-S,所以,E(AD)=(Y-T-S)+I+G+(X-M)。
其中,I、G、X的增加,使AD增加,进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增加,为注入量;而S、T、M的增加,使AD减少,进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减少,为漏出量。
2、需求管理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即政府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紧缩政策:
政府通过鼓励漏出量、抑制注入量来减小总需求的政策。
扩张政策:
政府通过鼓励注入量、抑制漏出量来扩大总需求的政策。
3、需求管理政策的一般应用方法
AD>ASF,出现通货膨胀,用紧缩政策。
AD<ASF,出现通货紧缩、萧条和失业,用扩张政策。
七、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及其关系
1、总需求曲线
⑴、定义:
总支出额(E)一定时,表示购买量与价格水平关系的曲线。
形状:
E一定,P高则Q少,P低则Q多,形成一条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PADAS
P1
OQ
Q1
⑵、总需求曲线的移动(价点外截)
E=C+I+G+(X-M)=(Y-T-S)+I+G+(X-M)
P不变时,E的各部分变大,使E变大,则AD线右移;反之,E变小,则AD线左移。
2、总供给曲线
⑴、定义:
表示价格水平随资源利用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的曲线。
形状:
随资源利用程度的提高,资源供应趋于紧张,资源价格上涨,使产品价格上涨,形成一条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线。
⑵、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A、随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变动而右移或左移;B、随一般生产成本的变动而上移或下移。
3、总供给曲线的关系
⑴、在总供求曲线的交点上,GDP即P×Q得到确定(这是核算段中P×Q的确定方式)。
⑵、由总需求曲线右移导致的P上升,称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⑶、由农产品、资源、原材料等价格上升推动成本上升导致的P上升,称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⑷、总需求不足,资源未充分利用,但由于成本上升,使物价上涨,称为滞胀。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收入——支出模型)
第一节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
一、消费函数
在前一章已知,Y=f(AD),而AD=C+I+G+(X-M),在AD中,C占2/3,I占1/5,G占1/10。
所以,本节重点研究总需求中的消费是如何决定的。
由Y=C+S+T,得:
DI=YD=Y-T。
YD为个人可支配收入。
因为YD=C+S,所以,C=C(YD,C/YD),S=S(YD,S/YD)。
1、基本概念
平均消费倾向(APC):
消费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APC=C/YD
边际消费倾向(MPC):
消费增量在可支配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
MPC=△C/△YD
例:
YD=1000,C=800,则APC=C/YD=800/1000=0.8。
△YD=200,△C=140,则MPC=△C/△YD=140/200=0.7
平均储蓄倾向(APS):
储蓄在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
APS=S/YD
边际储蓄倾向(MPS):
储蓄增量在可支配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
MPS=△S/△YD
例:
YD=1000,S=200,则APS=S/YD=200/1000=0.2。
△YD=200,△S=140,则MPS=△S/△YD=60/200=0.3
很明显,APC+APS=C/YD+S/YD=(C+S)/YD=1
MPC+MPS=△C/△YD+△S/△YD=(△C+△S)/△YD=△YD/△YD=1
2、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
C,S450线YD
C
E
S
a
OYD
F
-a
对此图解说如下:
⑴、图中横轴表示可支配收入,纵轴表示消费和储蓄,YD线为450线,即可支配收入线。
⑵、C线为消费曲线,它表示消费水平随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⑶、E点为收支相抵点,此时收入完全用于消费,没有储蓄。
在E点之后,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
而在E点之前,收入过少以至于不能满足消费需要,这时的消费,是靠如下方式来维持的:
A、提取过去的储蓄用于消费,这称为负储蓄;B、靠借贷维持生活;C、乞讨。
⑷、消费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a,称为自发性消费或自主性消费,表示由收入以外的其他因素决定的消费量,这里设定它是一个常数。
⑸、从E点向Y轴做一条垂直的虚线,虚线与Y轴的交点为F。
在纵轴的负值部分,从原点开始,截取a的长度,截点的值为-a。
这样,依据截点和F点即可作出储蓄曲线。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由图知:
⑴、MPC为消费曲线的斜率(1>MPC>0)。
⑵、APC为消费曲线上各点至原点的连线的斜率,APC可大于、小于或等于1。
⑶、a是消费曲线在纵轴的截距。
则消费函数为:
C=a+MPC×YD=a+bYD(b表示MPC)a为自发性消费,bYD为引致性消费。
同理:
⑷、MPS为储蓄曲线的斜率(1>MPS>1)。
⑸、APS为储蓄曲线上各点至原点的连线的斜率。
⑹、-a是储蓄曲线在纵轴上的截距。
则储蓄函数为:
S=-a+MPS×YD=-a+(1-b)YD
结论:
由消费函数C=a+bYD,知一国的消费水平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
⑴、一国的可支配收入水平;⑵、消费倾向。
可支配收入由总收入水平和税收状况决定。
消费倾向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A、居民对未来收支状况的预期。
B、一国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
二、投资函数
1、贴现
贴现:
把未来收入折算成现值的方法。
货币的时间价值:
同样数量的货币,其现值要大于未来值。
货币有时间价值的原因是,有理性的人会把货币借出去或进行投资以使货币增殖。
例:
某人有货币量V0,利率为r,他把货币反复借出去以取得收入。
第一年末:
V1=V0+V0×r=V0(1+r)
第二年末:
V2=V1+V1×r=V1(1+r)=V0(1+r)2
第三年末:
V3=V2+V2×r=V2(1+r)=V0(1+r)3
……
第n年末:
Vn=V0(1+r)n
若已知未来收入和利率,欲知现在需借出多少,则:
V0=Vn/(1+r)n,这就是贴现的基本公式。
这里,利率r即为货币的增值率。
2、资本边际效率
使货币增值的另一种方法是投资。
投资时的货币增值率为资本边际效率。
资本边际效率:
新增一笔投资预期得到的利润率。
设R1、R2、……Rn为一笔投资预期的各年收益,v为各年收益的贴现率,则:
设备的购买价格=R1/(1+v)+R2/(1+v)2+……+Rn/(1+v)n
式中,设备购买价格为已知数,则v由R决定,即由投资者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决定。
在设备购买价格和各年预期收益为已知时,即可求出v。
再通过对v与r这两个货币增值率的比较,即可决定是否投资。
v<r,不投资;v>r,投资;v=r,看其他因素
3、资本边际效率总合线
不同投资项目的资本边际效率是不同的。
把各种投资项目的资本边际效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就得到资本边际效率总合线。
vrv
0I0I
资本边际效率总合线投资需求曲线
4、投资需求曲线和投资函数
利息率的变化,可以从两方面影响投资。
第一,如果投资者本人货币资金不足或没有资金,则借入资金投资需付利息,所以,利息是投资的直接成本。
第二,如果投资者本人资金充足,那么,它还要再储蓄和投资之间做出选择,在此情形下,利息是投资的机会成本。
投资者总是把投资的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进行比较,来决定投资与否。
所以,投资量与利息率呈反方向变动。
表示这一关系的曲线,就是投资需求曲线。
相应的函数式为:
I=f(r)。
除利率外,投资还受消费需求、税收政策、技术进步等因素变化的影响。
受这些因素变化影响的投资量,被称为自发性投资或自主性投资,用e来表示。
这样,完整的投资函数为:
I=e-dr。
d表示利率对投资的影响程度。
e、d均大于零。
第二节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
一、收入决定分析
1、两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
在分配段中,I=S,或Y=C+I。
2、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和投资乘数
⑴、两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过程
我们首先来举例分析两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过程。
设在分配段中,最初收入为100,Y(AS)=C+S=100,其中C=a+bY=10+0.8Y=10+0.8×100=90,S=-a+(1-b)Y=-10+(1-0.8)×100=10,当I=10时,I=S,注入量等于漏出量,E(AD)=C+I=90+10=100=Y(AS),总需求等于原来的P×Q,经济总规模不变,处于不再变动的均衡状态。
现在假设由于投资者前景看好,投资由10变为20,则在分配段中,I>S,注入量大于漏出量,E(AD)=C+I=90+20=110,E(AD)大于分配前的Y(AS),110>100,总需求大于原来的P×Q,会带动P或Q上升,使Y(AS)由原来的100变为110。
接着,已实现的110的收入又要分为C和S两个部分:
C=a+bY=10+0.8Y=10+0.8Y=10+0.8×110=98,S=Y-C=110-98=12。
设投资不变仍为20,则投资(为20)仍大于储蓄(现为12),注入量仍大于漏出量。
新的总需求为E(AD)=C+I=98+20=118,E(AD)大于分配前的Y(AS),新的总需求大于原P×Q,118>110,总需求仍会带动P或Q上升,使Y(AS)由110变为118……在b、I不变的条件下,这个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
随着Y(AS)变大,作为Y(AS)分配结果的C和S也变大。
当S=I,即当S也变为20时,漏出量和注入量相等,E(AD)=C+I=Y(AS),经济规模不再变动,达到稳定不变的均衡状态。
这一过程如下表所示:
E(AD)——P×Q——Y(AS)——C+S——C+I——E(AD)
10010090+1090+10100
10010090+1090+20110
11011098+1298+20118
118118104.4+13.6104.4+20124.4
… … … … …
150150130+20130+20150
当达到均衡,S=I,即-a+(1-b)Y=I时,Y=(a+I)/(1-b)=(10+20)÷(1-0.8)=150,这就是均衡的国民收入。
公式Y=(a+I)/(1-b)就是b、I不变条件下的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计算公式。
在分配段,当S=I时,得:
Y(AS)=C+I,这就是均衡的另一个表达式。
把C=a+bY代入Y(AS)=C+I式,同样会得到两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决定公式:
Y=(a+I)/(1-b)。
⑵、投资乘数
本例中,投资由10变为20,增加了10,由此使国民收入Y(AS)由100变为150,收入增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经济贸易 宏观经济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