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资料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整理精校版.docx
- 文档编号:29594573
- 上传时间:2023-07-25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28.36KB
高考备考资料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整理精校版.docx
《高考备考资料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整理精校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备考资料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整理精校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备考资料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整理精校版
2015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2015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教学课题
2015届高三《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延及高考。
教学重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归纳积累。
课时安排
5课时
主备人
郭春红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教学补充
第一课时
导入:
考点阐释: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高考中常见的文言句式: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判断句
定义: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判断句在主谓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判断词“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
1.典型例句
①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④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⑤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者,……也
2.典型例句
①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②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的是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④徒慕君之高义也
⑤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
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也
3.典型例句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②粟者,民之所种。
3.……者,……
4.典型例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秦国从秦穆公以来共有二十多个君王,没有一个是使信约明确而固定的。
)
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④莲,花之君子者也。
⑤晏子,齐之习辞者也。
⑥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4.……者也
5.典型例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③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④秦,虎狼之国。
⑤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⑦此亡秦之续耳。
⑧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5.无标志判断句
6.典型例句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③以后典籍皆为板本。
④予购三百盆,皆病梅。
⑤梁文即楚将项燕。
⑥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⑦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⑧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7.典型例句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7.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略讲)
8.典型例句
①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司马光《赤壁之战》)
8.用“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略讲)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对接高考
1.翻译(2014.广东)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
(3分)
答案:
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申明冤屈,才敢告发,原来杀人的人,是姓陈的富人。
2.翻译(2013.广东)
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3分)
答案:
傅先生是天下有才德的人,我尚且不能成为他的朋友,你是什么人,竟敢叫他的名字!
相关练习
1、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B.此帝王之资也
C.我,子瑜友也D.此乃天也
2、“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B)
A.今君乃亡赵走燕B.嬴乃夷门抱关者
C.旬乃还第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
3、“是”表判断的一项是(D)
A.是天下之大贼也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D.不知木兰是女郎
4、“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C)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B.故木受绳则直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位卑则足羞
5、“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A)
A.梁父即楚将项燕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D.若即若离
6、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C)
A.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B.蔺相如者,赵人也。
C.然是说也,余犹疑之D.其人勇士。
7、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B)
A.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B.庭中始为篱
C.灭六国者六国也D.夫天者,人之始也
8、选出不属于判断句的一项(B.宾语前置也)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无伤也,是乃仁术也D.斯固百世之遇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D)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0、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B)
A.是为何谷B.何为以公名
C.以臣为愚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
第二课时
★被动句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
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表被动的“于”字句
例:
①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②君子役于物,小人役于物。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⑥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2.表被动的“见”字句或“见……于……”结构
例: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⑥暴见于王。
⑦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⑧人皆以见侮为辱。
辨析:
①慈父见背
②冀君实或见恕也。
(分析:
“见”字在六朝时期经常用作指代性副词,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称代,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
一般译为“我”,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
“见谅”即“请原谅我”)
3.表被动的“为”字句或“为……所……”结构
例:
①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③恐为操所先。
④父母宗族,皆为戮殁。
”
⑤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⑥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⑧不者,皆且为所虏。
⑨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⑩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
4.表被动的“受”字句或“受……于……”结构(此结构比较少)。
例: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用“被”表示被动,构成“被+动词”的形式。
例: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6.无标志的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动词本身表被动,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例:
①城陷,忠烈拔刀自裁。
②兵不克,执至白下。
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⑥帝感其诚
⑦有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⑧感斯人言。
相关练习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A.禹,汤被之矣。
B.恐为操所先。
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A.同舍生皆被绮绣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D.受制于人。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B)
A.行将为人所并B.视为止,行为迟。
C.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D.激于义而死焉。
4、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D)
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激昂大义
C.使不辱于诸侯D.败秦师于崤
5、选出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C状语后置句)
A.予犹记周公之被逮B.洎牧以谗诛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智勇多困于所溺
6.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C)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毋宁毙于虞人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7.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子其他三句的一句是(A)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8.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B)
A.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苏秦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9.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B)
A.人为临淄市掾,不见知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B)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其印为予从辈所得报充里正役
C.生孩六月,慈你见背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第三、四课时
★倒装句
导入: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大量的倒装句,那在现代汉语中有没有倒装句呢?
(请学生举例)如: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典型的谓语前置句,“奋斗吧,为了祖国的明天”是状语后置句。
在文言文中这种现象很常见,如果我们不懂倒装句,往往会造成误读,闹出笑话。
二、现代汉语中语序:
主谓宾,是主干,定语藏在主宾前,谓语一看着了急,前状后补巧打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示例:
﹙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可以说,与通常顺序不一样的句子,就属于倒装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
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
从语法功能上讲,前置的倒装句主要起强调的作用,而后置的倒装句则是古人的语言习惯。
翻译这类句子,就要理顺表达顺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三、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概念:
将宾语移置到谓语之前的现象
2、阅读下列句子,完成后面的小题: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秋水》)
③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
④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⑥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⑦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⑧沛公安在?
(《鸿门宴》)
A其中和是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类似的疑问代词还有谁、奚、胡、何、曷、安、恶、焉等。
B和是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类似的否定词还有不、未、无、莫、毋、弗等,类似的代词还有余、吾、尔、自、之、是等。
C和是用“之”字和“是”字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两个字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D和是在介宾短语中,宾语放在介词之前了。
3、小练习
下列句子属于上述情况中的哪一种,请在句子后面的括号内填入序号。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B)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C)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A)
④一言以蔽之。
(《论语》)(D)
(二)介词结构后置
1、概念: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做补语,而现代汉语则习惯将它放在谓语之前做状语。
这种现象又称状语后置。
2、阅读下列句子并完成后面的小题。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矣。
③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④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A和是将介词结构“于……”放在谓语后面做补语,类似的例子还有。
B和是将介词结构“以……”放在谓语后面做补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三)定语后置
1、概念:
定语是修饰限定名词的,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
但有时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为“定语后置”。
2、阅读下列句子然后归纳总结出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中+之+定)
B人马烧溺死者甚重。
(《赤壁之战》)(中+定+者)
C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中+之/而+定+者)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中+数量词)
3、小练习
下列句子分别属于上述哪种情况,请填入序号。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过秦论》)(D)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B)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A)
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渔父》)(AC)
(四)主谓倒置
概念:
也叫谓语前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如:
不仁哉!
梁惠王也。
译文:
“梁惠王不仁!
”
四、板书
1、现代汉语正常语序
示例:
﹙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2、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用“之”“是”提宾
介词宾语中,宾语放介词前
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于……”或“以……”结构放谓语之前。
“中+之+定”
定语后置“中+定+者”
“中+之/而+定+者”
“中+数量词”
谓语前置
对接高考
1.翻译(2014.广东)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
(4分)
答案:
(道路)非常笔直、好走,用不到几日便可抵达中京,因为什么缘故要走这条路呢?
2.翻译(2013.广东)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4分)
答案:
如果(他们)不凭借(意译为“靠”也可)贩卖私盐来救活自己,一旦(他们)蜂拥聚集在一起成为盗贼,那么祸患可就严重了。
3.翻译(2012.广东)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答案:
(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4.(08.广东)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B)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3.(06.广东)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A)
A君何以知燕王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D何故而至此
相关练习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何以知之?
B未之有也。
C安得广厦千万间……?
D弗之怠。
答案:
C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其间旦暮闻何物?
B君何以知燕王?
C莫之或止。
D未之多见也
答案:
A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沛公安在?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唯才是举。
D尔何知?
答案:
B
4.选出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君安与项伯有故?
B唯余马首是瞻
C君何以知燕王?
D寂寥而莫我知也
答案:
A
5.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何为其然也?
B.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C.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
D.沛公安在?
答案:
B例:
宾语前置句ACD宾语前置句B.被动句
6.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A.月出于东山之上B.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答案:
D例:
判断句A.介词结构后置句B.被动句C.介词结构后置句D.判断句
7.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青出于蓝,而胜于蓝B.固一世之雄也。
C.非我也,岁也。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答案:
AA.介词结构后置句B.判断句C.判断句D.判断句
8.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
妪,先大母婢也。
A、其闻道也亦先乎吾B、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
C、大王来何操?
D、余威震于殊俗
答案:
B例:
判断句A、介词结构后置C、宾语前置句D介词结构后置句
9.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渺渺兮于怀D、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答案:
CA.B.D介词结构后置句C、主谓倒装
10.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是社稷之臣也。
答案:
C ABD判断句.C是介词结构后置句
1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
凌万顷之茫然
A、铸以为金人十二B、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D、以为桂林、象郡
答案:
A例:
定语后置B、判断句C、省略句D、省略句
12.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所谓华阳洞者,以其在华山之阳名之也。
B、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C、金城千里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答案:
D例:
介词结构后置句A、判断句B、省略句C、定语后置
13.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
A、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答案:
D
14.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④客有吹洞萧者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答案:
A ①②判断句③介词结构后置句④定语后置
第五课时
★省略句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只要不发生歧义,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
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
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
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罗嗦,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
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
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
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
如:
(1)承前省
①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2)蒙后省
①沛公谓张良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②(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3)对话省
①(孟子)曰: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
“不若与人。
”
②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今日这事)甚急。
”(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
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
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司马迁《鸿门宴》)
(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
①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②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3.省略宾语
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4.省略介词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还有介词“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1)省略介词“于”,如: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司马光《赤壁之战》)
(2)省略介词”以”,如:
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郦道元《三峡》)
对接高考
翻译下列画线的句子。
(2010.广东)
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
......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3分)
答案:
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
赋分:
授予,古今异义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
相关练习
1.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答案:
C.(A“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三处省略主语;
D省略“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
)
2.下列句子补充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
B.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D.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答案:
A.(“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词作动词,安家;
“是溪”表处所:
中间省略介词。
)
3.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A.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
D.(省略谓语动词,其余省略主语。
)
4.下列句中省略宾语的一句是()
A.见一老公而问之曰B.遂持驹去
C.齐桓公出猎D.明日朝,以告管仲
答案:
D.(省略介词宾语:
以告,以之告。
)
5.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A.良曰:
“(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
请以剑舞(之)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 备考 资料 届高三 文言文 特殊 句式 教案 整理 精校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