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二.docx
- 文档编号:30621137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39
- 大小:568.78KB
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二.docx
《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二.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二
2010年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二)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天津文综1)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图1图2
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高
1.B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选B。
2.(2010·浙江文综14)农耕技术的发明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8
(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2.D图
(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
(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
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
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
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开始被比较轻便的一牛挽犁取代。
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排除!
、B、C三项。
3.(2010·浙江文综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3.B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辛,A项正确。
“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C项正确。
“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B项错误。
4.(2010·广东文综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被指圈占的成片土地。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集中管理
4.C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程度相当高的经济、政治、文化单位。
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
这反映了均田制实行后,地主依旧圈占的成片土地,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5.(2010·海南单科3)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5.C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及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缩,不仅均田制遭破坏,国家也无法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安徽文综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ABCD
1.C解题的关键抓住题干的时间限定,六安双墩汉墓,青花瓷元朝时出现,不可能出现。
2.(2010·重庆文综13)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
”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D.隋唐时期
2.C阅读材料所说冶炼方法为灌钢法,这一冶炼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3.(2010·江苏单科4)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A.灌溉B.制瓷
C.耕种D.冶铁
3.D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科技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经分析水排是我国古代一种冶铁用的水力鼓风装置,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
4.(2010·上海文综28)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
①丝绸②纸张③瓷器④棉布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4.D棉布出现有明朝,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汉朝,所以选D。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福建文综15)明代《闽部疏》载:
“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
”材料反映明代福建()
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D此题考查论从史出,材料中“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
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有涉及到水路交通,但未能反映发达,其意图还是反映商品在流通而矣,故排除A;;要反映成为全国经贸中心必须要有全国范围内的横向比较,材料显然没有,故排除C;要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就要有雇佣关系,材料显然没有体现,故D。
材料主要反映的就是福建商品经济活跃。
2.(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2.A此题宜用排除法。
表格中白银流通量的增加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排除B;能作为支付手段的生活资料只是少数几种(谷、布),故C错误;D容易由表格数据排除。
A亦不难理解(表格中宝钞由减少到消失)。
3.(2010·全国Ⅰ卷文综14)表1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6
35.2
17.2
26.0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3.D本题考查通过数据变化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表中的数据变化加以分析即可得出正确结论。
关税在清政府年收入中所占百分比逐年增加,从侧面说明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而田赋、厘金所占比例的下降,更是说明了商品经济发展对政府财政收入增加的重要性。
D项正确。
4.(2010·海南单科5)辛弃疾说:
“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4.C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北方“养生之具不求于人”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贫富差距不大,无法得出北方比南方农业发达,排除A,南方“多末作以病农”,“兼并之患兴”是贫富差距的原因,排除B,从材料中无法看到北方比南风更稳定,“未”指工商业,南方“多末”因此答案C。
二、主观题
1.(2010·江苏单科21)(10分)
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
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
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
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
材料二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
材料三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
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
……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
材料四(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
(3分)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
(4分)
(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3分)
答案要点:
(10分)
(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
打破市坊界限;
思想:
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
文学:
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2.(2010·海南单科26)(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
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
上曰:
“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
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
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
”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
“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
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
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
(6分)
(10分)答案要点:
(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
(4分)
(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逐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
(6分)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浙江文综18)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
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C通过题干中的“(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说明明朝前期是有私贩到日本从事贸易,A项错。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不符合史实。
“海禁”政策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清朝仍继续实行,D项错误。
中国“开市舶……不得……亦禁不得……。
奉旨允行,几三十载”说明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正确答案为C项。
2.(2010·四川文综16)“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2.D本题考察的是重农抑商政策。
所谓"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贬低、压制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限制从商人数。
其目的是防止农民大量弃农从商,保护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
即使到了明清,重农抑商政策仍然不时推出。
明清两代都还曾重申商人不得穿丝绸衣服及不得仕宦的旧规。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海南单科13)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
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A.以鸦片换取白银B.以鸦片换取丝茶
C.以白银换取丝茶D.以白银换取棉布
1.C时间是鸦片战争前,白银大量流入,课本知识,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丝茶是出口的大宗,因此选C。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备注:
无。
)
二、主观题
1.(2010·福建文综38)(37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C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与西欧人均C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摘编自[美: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
……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年份
日
英
美
法
德
1921—1929年
3.0
1.7
4.3
9.4
7.1
1930—1937年
9.9
2.7
0.7
—3.9
—0.3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材料四中国在18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扬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解析:
此题侧重对经济史和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古今贯通、中外结合,同时结合了工业发展、人均CDP与民生等热点问题的考查。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CDP水平的走势。
(8分)
解析:
此题考查曲线图表的解读和概括能力,同时审题要把握比较和走势两个关键词,答案中要体现中与西欧三时段的走势,同时要体现两者的异同。
答案:
A段:
中西大致保持一致,走势相对平稳,中国略高于西欧。
B段:
中国稳定不前,西欧超过中国并持续上升。
C段:
中国总体下降,西欧加速上升。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C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
(12分)
解析:
此题考查知识的调用能力,解题要懂得题目的转换,不考虑人口因素来分析人均CDP实际上也就是分析影响这时段经济发展的因素,此类问题一般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几个方面分析。
答案:
中国:
自然经济为主;君主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文化专制。
西欧:
商品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民主思想发展。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汁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C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12分)
解析:
此题第一问不难,第二问考查阐述和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突破口还是在于审题环节,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CDP下滑的走势实质上还是要说明这时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局限问题。
答案:
特点:
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增长速度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原因:
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落后的社会制度;动荡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C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
(5分)
解析:
此题以中国80年代发展为中心,横纵向对比总结
答案:
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强区域合作,顺应全球化潮流;重视科技创新、理论创新;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
三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1.(2010·江苏单科11)右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1.C此题考查的是对史料分析、归纳、处理的能力。
根据图示反映的历史时期: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国民政府通过大量发行纸币,聚敛社会财富,给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巨大压力才,所以此题正确选项应该是C项。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天津文综9)以下为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年度变化示意图。
单位:
吨标准煤/万元
图中“单位GDP能耗”出现最高峰值的直接原因是()
A.实行“二五”计划B.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建立人民公社D.开展大跃进运动
1.D理解“单位GDP能耗”即可解答。
根据图中的时间1958年即可选出D。
2.(2010·天津文综10)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
①《论十大关系》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新民主主义论》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2.B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毛泽东的探索文章)。
3.(2010·山东文综14)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
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ABCD
3.C首先看好题肢中的图片。
横轴指的是年份(1959—1964年),一个点代表一年。
对应的纵轴的增长率就应是1959—1964年的中国GDP状况。
在1958年八届二次会议上中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后来还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这些导致左倾错误泛滥,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还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国民经济遭受重创。
1959—1961年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
到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到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4.(2010·全国Ⅱ卷文综19)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
这反映新中国()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4.A注意选项中的用词,“根本”、“调整了”,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恢复经济中,到1952年,我国经济状况才取得根本好转,故B不正确;同样,到1952年才合理调整了工商业,C也不正确;而人民收入迅速增加,也不符合史实,因为当时我国刚刚建国,在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中,主要是对为了实现、物价和经济的稳定为主,人民收入水平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故D错误。
正确答案为A。
5.(2010·江苏单科13)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
下列对右图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货款
D.手工业者以入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5.D此题考查的是对建国后初期经济政策的理解。
根据图示反映的是1954年,经分析A和C项是在1958年,故应排除;B项是在1956年,故应排除;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
6.(2010·上海单科25)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面临的困难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国政府()
A.推行了土地改革B.组织了人民公社
C.实施了“一五”计划D.发动了“大跃进”
6.C题干材料的主旨是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经济状态是:
重工业基础极其薄弱!
那么为改变“这种状态”中国政府的举措是制定和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简称为“一化三改”的“一五计划”。
所以选C。
7.(2010·海南单科2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35.5%提高到45%。
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7.A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解题,生产资料增长210%,消费资料生产增长83%,生产资料增速高于消费资料增速,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加大,改变了建国初期,重工业发展缓慢的形势,工业结构得到改善。
8.(2010·海南单科24)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
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
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
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8.B本题考查如何评价历史现象,所给材料对照不同时期的北京最高建筑,强调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注重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来评价历史现象。
二、主观题
2.(2010·海南单科27)(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4年6~8月,毛泽东提出建设西部后方的主张:
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
要准备帝国主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
现在工厂都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
8月1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等人向中共中央提出报告,建议一切新的建设项目,不在第一线建设;要把能搬的一线重要企业、科研机构、学校一部分迁移到三线、二线;今后一切新建项目都应贯彻执行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
——摘编自《六十年代三线建设决策文献选载》,《党的文献》1995年第3期
(注:
一线指东部沿海和边疆地区;三线指云、贵、川、陕、甘、宁、青省区及晋、豫、湘、鄂等靠近内地的地区;二线指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
材料二
到20世纪70年代末,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由258亿元增加到1270亿元。
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陕西航空等一批现代化生产和科研基地,成昆、湘黔等重要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德阳重型机器厂等工业基地以及攀枝花、十堰等新兴工业城市。
——摘编自魏后凯《中西部工业发展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线建设的背景。
(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三线建设的意义。
(3分)
(10分)答案要点:
(1)美国对华采取遏制政策,越南战争逐步升级;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增设重兵;国防安全面临威胁;工业与科研力量比较集中,不利于备战。
(7分)
(2)改变了工业布局;促进了中西部的发展;有利于西部开发。
(3分)
二伟大的历史转折
名题分解
一、选择题
1.(2010·安徽文综17)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
依据图5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图5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1.B本题考察学生结合教材理解分析材料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各地 历史试题 章节 汇总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