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免疫学总结.docx
- 文档编号:30726924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185.22KB
1免疫学总结.docx
《1免疫学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免疫学总结.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免疫学总结
免疫学绪论、免疫组织器官
大纲:
1认识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功能、固有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特点
2.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组织的组成
3.中枢免疫器官:
概念及功能,骨髓,胸腺及其功能
4.外周免疫器官:
概念功能,淋巴结功能,脾脏功能
第一节:
一、免疫的概念:
是免疫系统以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分子和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以免疫应答的方式对外源性生物刺激(抗原)产生反应,其结果是有效地将抗原清除出体外,从而确保自身稳定。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三、固有免疫的特点:
四、获得性免疫特点:
第二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外周,中枢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抗体、补体、细胞因子(Cytokine)是指由活化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调控细胞生长分化、调节免疫功能和生理反应并参与病理反应的小分子蛋白质。
第三节中枢免疫器官
1.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骨髓(法氏囊)、胸腺
2.骨髓功能:
1)各种免疫细胞的发生的场所
2)B细胞分化、成熟的部位,并参与体液免疫功能。
3.胸腺功能:
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第四节外周免疫器官
1.成熟T、B细胞定居、增殖和接受抗原刺激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场所;脾、淋巴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2.淋巴结功能:
过滤淋巴液;产生免疫应答;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淋巴管胸导管血液淋巴结
3.脾脏功能:
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过滤血液;免疫效应部位;储存血液
第五节免疫细胞
★造血干细胞:
分化为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嗜酸性,嗜碱性,单核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
分3群:
T细胞、B细胞、NK细胞
★APC
★淋巴细胞:
分3群:
T细胞、B细胞、NK细胞
T细胞
1.依赖胸腺发育的淋巴细胞,负责细胞免疫功能;对部分体液免疫发挥辅助功能。
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60%
2.T细胞的分化
早期分化:
双阴双阳
阳性选择:
通过阳性选择,单阳性细胞获得识别抗原肽-MHC-II/I类分子复合物的能力,这也是T细胞作用受MHC限制的原因CD4+orCD8+
阴性选择:
通过阴性选择,形成对自身抗原的耐受
3.T细胞的表面标志
(1)T细胞的表面受体
T细胞抗原受体(TCR)存在所有成熟T细胞表面
•特点:
与CD3分子形成复合体;;结合与MHC-抗原肽复合物,不能结合游离抗原
(2)T细胞的表面抗原
HLA抗原:
所有T细胞----表达HLA-I类抗原
活化的T细胞----表达HLA-I/II
CD2(SRBC受体)存在所有成熟T细胞表面的分子,可以结合绵羊红细胞,形成玫瑰花环
CD3与TCR形成复合体
CD4存在于Th细胞表面
CD8存在于Tc/Ts细胞信号转导作用
CD28与APC细胞B7结合
(3)T细胞亚群及分类
•CD4+T细胞
–识别的抗原受MHC-II类分子限制,为辅助性T细胞(Th),
–Th1:
主要参与细胞免疫,相当于TDTH细胞
–Th2:
主要辅助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CD8+T细胞
–识别的抗原受MHC-I类分子限制,包括抑制性T细胞(Ts)和细胞毒性T细胞(Tc/CTL)
–CTL,Tc:
具有特异性杀伤靶细胞作用
–Ts:
具有抑制免疫应答作用
B细胞
1.依赖于骨髓或法氏囊发育的淋巴细胞,负责体液免疫功能,对细胞免疫有调控效应。
2.B细胞的发育
2个阶段:
骨髓中:
成熟B细胞;外周免疫器官中:
成熟B细胞在抗原诱导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3.B细胞表面标志
㈠B细胞表面受体
B细胞抗原受体(BCR)
–即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mIg),存在于所有的成熟B细胞,起抗原结合作用
㈡B细胞表面抗原
•HLA抗原
•CD5:
B1细胞表面标志
•CD19/CD20:
所有B细胞表面标志
•CD21:
CR2&EB病毒受体
•CD40:
与T细胞CD40L结合
•CD80(B7-1)和CD86(B7-2):
与T细胞CD28/CTLA-4结合
(三)B细胞亚群及功能分为B1细胞CD5+和B2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killer,NK
•功能:
具有直接杀伤靶细胞和ADCC效应。
•在抗肿瘤、抗病毒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ADCC效应:
NK细胞介导的ADCC效应。
当IgG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决定基特异性结合后,NK细胞CD16+受体与靶细胞上的IgGFc段结合,活化的NK细胞释放穿孔素、颗粒酶等细胞毒物质杀伤靶细胞,靶细胞死亡。
★抗原提呈细胞APC,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专职APC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
非专职APC刺激后可表达MHC-II类分子的细胞,如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激活T细胞
★免疫分子
细胞因子(Cytokine)是指由活化免疫细胞或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具有调控细胞生长分化、调节免疫功能和生理反应并参与病理反应的小分子蛋白质。
分类:
干扰素IFN具有干扰病毒感染和复制功能的细胞因子
趋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IL生长因子
白细胞分化抗原
–不同谱系白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
粘附分子,CAM
–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分子的统称。
参与细胞识别、信号转导以及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与移动等,是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凝血、创伤愈合以及肿瘤转移等一系列重要生理与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
要点*
抗原
一、概念:
能刺激机体B、T细胞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并能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即抗原(完全抗原)。
二、特性:
(1)免疫原性★
(2)抗原性(免疫反应性)★
半抗原(不完全抗原)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小分子物质。
如药物、多糖、类脂等。
载体赋予半抗原具有免疫原性的大分子蛋白质,即为载体。
半抗原结合某些蛋白质可以成为抗原(完全抗原)
变应原
耐受原★
三、★免疫原性: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免疫原性的本质非己物质
1.抗原与自身成分相异(异种物质、异体物质)
2.改变的自身成分和在胚胎期未与宿主免疫细胞接触过的自身物质。
二、特异性★——专一性
特异性既表现在免疫原性上也表现在抗原性上
决定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抗原表位或抗原决定簇
1.抗原表位,即抗原决定簇
是指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表位是免疫细胞识别的标志及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抗原性的体现)抗原籍表位结合相应淋巴细胞表面受体和相应抗体
2.抗原结合价,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的总数
半抗原---单价抗原,天然抗原一般是多价抗原
3.抗原表位的类型
[1]根据其结构特点分为
(1)构象表位(非线性表位)序列上不连续的短肽或多糖,形成特定的空间构象。
(2)顺序表位(线性表位)连续性线性排列的短肽构成。
[2]根据识别表位的细胞不同分为
(1)B细胞表位
①构象表位或顺序表位;
②一般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转折处,呈三级结构。
③可直接与B细胞抗原受体(BCR)结合,被B细胞识别。
(2)T细胞表位
①顺序表位;
②存在抗原分子的任何部位;
③需经抗原递呈细胞(APC)加工提呈,后,才能与T细胞抗原受体(TCR)结合,被T细胞识别。
4.共同抗原表位和交叉反应
(1)共同抗原表位★
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2)交叉反应★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交叉反应。
四、★抗原性
抗原结合分子结合抗原的特点:
MHC分子:
结合肽类;TCR:
结合肽-MHC分子;免疫球蛋白:
结合大分子
五、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1.化学性质
一般蛋白质是良好的抗原。
糖蛋白、脂蛋白和多糖类、脂多糖都有免疫原性。
2.分子量大小
要求分子量一般在10.0kD以上。
3.结构的复杂性要有较复杂的化学结构即含有苯环的氨基酸)。
4.分子构象抗原分子的空间构象影响抗原的免疫原性。
六、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antigen,TI-Ag)
TD、TI抗原的区别
TD抗原
TI抗原
抗原组成
细胞性,蛋白质
主要为脂多糖、多糖
结构特点
结构复杂,T表位+B表位,有载体决定簇
结构简单,多重复B表位,无载体决定簇
Mφ等APC参与
需要
不需要
T细胞辅助
需要
不需要
免疫应答类型
体液+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产生Ig类型
IgG等各类型Ig
只有IgM
记忆性
有,再次应答
无,只有初次应答
抗体亲和力成熟
有
无
抗体发生时期
迟
早
诱导免疫耐受
难
易
抗原实例
白喉毒素、病毒血凝素、PPD等
百日咳等G—菌胞壁脂多糖,荚膜多糖、SPA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2.异种抗原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植物蛋白、动物抗血清及异种器官移植物等
3.同种异型抗原ABO血型抗原和人类HLA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
4.自身抗原一般在T细胞和B细胞发育成熟过程中,通过阴性选择,针对自身抗原的细胞克隆被清除或功能受到抑制。
5.独特型抗原
TCR和BC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象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
三、根据抗原肽合成的来源P58
1.内源性抗原:
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存在于胞浆内的蛋白质抗原。
2.外源性抗原:
不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由专职APC摄取、处理、提呈的。
七、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
1.概念
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
即超抗原。
2.主要特性
(1)不受MHC限制
2)诱导的T细胞应答,是通过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而参与某些病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
(3)为一类多克隆激活剂。
3.种类
(1)根据激活的细胞分①T细胞超抗原②B细胞超抗原
(2)根据化学成分分
①细菌性超抗原革兰阳性菌产生的外毒素
②病毒性超抗原分内源性和外源性
4.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
(1)对T细胞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激活和耐受)
(2)某些超抗原在T细胞存在时,可诱导B细胞多克隆激活;并抑制机体对普通抗原的体液免疫应答。
二、佐剂是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1.概念:
非特异性增强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2.种类
(1)生物性的卡介苗、短小棒状杆菌、脂多糖和细胞因子
(2)无机化合物氢氧化铝、明矾
●(弗氏完全佐剂和弗氏不完全佐剂是目前动物实验中最常用的佐剂。
3)人工合成物质多聚肌苷酸:
胞苷酸矿物油
3.主要用途:
(1)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用来预防接种及制备动物抗血清
(2)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用于抗肿瘤与抗感染的辅助治疗。
三、丝裂原
丝裂原亦称有丝分裂原是一种非特异性地淋巴细胞多克隆激活剂。
可刺激静止的淋巴细胞转化为淋巴母细胞和有丝分裂,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
免疫球蛋白
Ig的结构特点,补体的作用,Ig的种类
一、概念:
抗体(Ab)是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分化为浆细胞而产生的介导体液免疫的球蛋白
免疫球蛋白(Ig)Ig=Ab+结构类似物
分泌型(sIg)膜型(mIg)
二、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1.四条对称的多肽链(2重链2轻链)通过二硫键连接构成Ig单体
2.可变区和恒定区可变区:
结合靶细胞;恒定区:
效应物(招兵买马)
3.高变区(HVR)高变区=互补性决定区=独特型决定簇
4.骨架区稳定CDR的空间构型以利CDR与抗原表位精细的特异性结合
5.绞链区位于CH1~CH2之间富含脯氨酸,易伸展弯曲,对蛋白酶敏感
6.结构域(功能区)具有特定功能的球形单位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Fab段保留了特异性结合抗原的功能
Fc段保留了重链的抗原性和相应功能区的活性
四、Ig的抗原性:
同种型同种异型独特型
同种型种属型标志,Ig恒定区
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标志,Ig恒定区
独特型每个Ig分子所特有独特位,Ig可变区
五、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针对病毒和细胞内细菌的感染。
1.中和作用:
病毒和细胞内的细菌必须感染细胞才能复制及生长繁殖,并在细胞间传播,这类病原体是借与靶细胞表面的特异分子(受体)结合而感染细胞的。
能与病原体结合的抗体,可防止病原体与靶细胞结合。
抗体的这种作用为中和作用。
针对细胞外复制的细菌感染:
2.调理作用:
抗原与病原体表面结合,结合病原体的抗体的Fc段由与吞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将病原体带至吞噬细胞表面,使之易吞噬。
NK细胞的ADCC
3.激活补体:
导致靶细胞裂解。
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可激活补体,并形成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
复合物中的补体成分与吞噬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把病原体带至吞噬细胞表面,使之易吞噬。
而且,补体活化产生的某些补体成分本身能在微生物膜上打孔,使微生物裂解。
六、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IgA——有效抵御病原体经粘膜上皮的感染第一道防线
血清型有两个亚类:
IgA1IgA2多聚体
分泌型IgA(SIgA)存在于外分泌液:
黏膜分泌液、初乳、唾液、泪液等
初乳中含量较高(婴儿自然被动免疫)
IgA是粘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因素:
中和和调理作用。
IgE——结合在肥大细胞,会引起强烈的细胞反应第二道防线
血清中含量最少
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固有层浆细胞产生:
对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有高亲和力
介导Ⅰ型超敏反应
与机体抗寄生虫免疫有关
IgD——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血清含量极低只有单体形式
对蛋白酶敏感,极易降解
膜型IgD(mIgD)构成BCR
IgM——早期感染中发挥重要
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又称巨球蛋白
激活补体和免疫调理作用最强
个体发育中合成最早的Ig
初次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出现的Ab
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
天然的血型抗体
单体IgM是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IgM)
只表达mIgM是未成熟B细胞的标志
IgG——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
单体,血清和细胞外液中含量最高
半衰期长,约20~23天
临床应用以2~3W重复为宜
是治疗用丙球的主要成分(人工被动免疫)
主要的抗感染抗体
唯一通过胎盘的抗体(自然自动免疫)
补体系统
补体的概述;激化;生物学功能
一、补体的概述
1.补体:
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系统是由30余种可溶性蛋白质和膜结合蛋白组成的多分子系统
2.组成:
补体固有成分★
经典激活途径的成分(C1、C4、C2)
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激活途径的MBL、丝氨酸蛋白酶
旁路激活途径的成分(P、D、B因子)
共同:
C3、C5~C9
补体调节蛋白:
C1抑制物、I、H
补体的受体:
表达于不同类型细胞表面
3.理化性质:
糖蛋白,多为β球蛋白
由肝细胞、巨噬细胞小肠上皮细胞及脾细胞等产生
C3含量最高,D因子含量最低
性质极不稳定,易失活(56℃30分钟使多数补体失活)
二、补体的激活
在某些激活物质的作用下,各补体成分按一定顺序,以连锁的酶促反应方式依次活化,并表现出各种生物学活性的过程,亦称补体级联反应
★经典激活途径
主要激活物质:
特异性抗体(IgG或IgM)与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
参与成分:
C1(C1q、C1r、C1s)C4、C2、C3
在特异性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起作用
★MBL途径(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主要激活物:
多种病原微生物(表面的糖结构)
参与成分:
MBL复合物,MBL,MASP-1(MBL相关的丝氨酸蛋白酶,水解C3),
MASP-2(水解C4、C2),C4、C2、C3,
★旁路激活途径
越过C1、C4、C2,直接激活C3
不依赖Ab、IC,为非特异性
主要激活物质:
细菌细胞壁成分
凝聚的IgA和IgG4、眼镜蛇毒素等
参与成分:
C3,B、D、P、H、I等因子
旁路途径可以识别“自己”和“非己”
旁路途径是补体系统重要的放大机制
殊途同归哦~~
★补体活化的共同终末效应
MAC的组装
C5转化酶启动终末成分(C5、6、7、8、9)活化形成膜攻击复合物(MAC)导致靶细胞的溶解
MAC的效应机制
ØMAC形成的小孔使得小的可溶性分子、离子以及水分子自由透过胞膜,细胞渗透压降低,细胞溶解
Ø致死性Ca2+进入细胞使细胞死亡
三、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
⑴溶菌、溶细胞作用
补体激活后,在靶细胞表面形成MAC,使细胞被溶解
感染早期,主要通过旁路途径和MBL途径
例脑膜炎球菌感染
特异性抗体产生后,主要靠经典途径
例输血反应
⑵调理作用促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⑶引起炎症反应
二、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v清除免疫复合物
v清除凋亡细胞
识别结合凋亡细胞被吞噬细胞清除
三、参与适应性免疫
v补体参与免疫应答的诱导
v补体参与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
v补体参与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
(细胞毒作用、调理作用、清除IC作用)
v补体参与免疫记忆
四、补体与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补体系统与凝血、纤溶、激肽系统间的
相互影响与调节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及其编码分子
一、概念:
复合体-主要组织相容性分子-组织相容性抗原-抗原-免疫反应-排斥反应-器官移植
人MHC=HLA复合体
MHC:
是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编码的分子参与细胞间的识别,将抗原肽递呈给T细胞并激活T细胞,在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时起重要作用。
HLA:
人类白细胞抗原,即人MHC分子
二、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MHC多样性=多基因性+多态性
⒈基因性:
MHC由一组多个相邻的基因座位组成,编码产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
Ⅰ、Ⅱ、Ⅲ类基因区
一、经典的MHCⅠ类、II类基因
小鼠的H-2复合体,7号染色体
分区Ⅰ类基因座---K、D、L
Ⅱ类基因座---Ab、Aa、Eb和Ea编码的肽链形成异二聚体
Ⅲ类基因---编码血清补体成分
人的HLA复合体
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224个座位)
分区HLA-Ⅰ类基因B、C、A三个基因座编码HLA-Ⅰ类分子的重链
HLA-II类基因由DP、DQ、DR三个亚区组成码HLA-II类分子的两条肽链
2.多态性:
在基因水平上是指一个物种的某个基因具有多种变异体,即具有多种等位基因。
3.共显性:
一个个体的两条同源染色体相同座位上的两个等位基因产物都能在表现型中表达。
三、经典I类和II类基因的表达产物
------HLA分子
★HLA-I类和II类分子的结构、分布及功能特点
HLA-I类:
在所有有核细胞在表达,识别内源性抗原肽,CD8,限制CTL的识别
HLA-II类:
在APC、活化的T细胞里表达,识别外源性抗原肽,CD4,限制Th识别
四、MHC的遗传特点
1、单元型遗传:
HLA以单元型为一个遗传单位;
子代HLA基因型中一个单元型同父,一个同母
单元型:
连锁在一条染色体的HLA各位点基因组合
2、连锁不平衡:
基因的非随机分布
3、共显性表达
4、高度多态性除同卵双生外,几乎找不到两个HLA完全相同的个体
五、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一、抗原肽和MHC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
MHC分子-Ag肽-TCR
MHC-I类分子凹槽接纳8~10个AA残基
MHC-II类分子凹槽接纳13~17个氨基酸残基
六、MHC的生物学功能
1.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TCR的双识别
识别抗原肽:
TCR-CD4——Ag肽-MHCⅡ
TCR–CD8——Ag肽-MHCⅠ
识别MHC(MHC限制性):
TCR在识别Ag肽的同时,须识别自身MHC分子
★MHC也可提呈自身Ag、MHC分子
参与自身免疫反应、对非己MHC的应答、T细胞在胸腺的分化
★MHC是疾病易感性个体差异的决定者
★MHC参与构成种群基因结构的异质性
2.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七、HLA与临床医学
1.HLA与器官移植
HLA型别的匹配程度----配型
决定了移植物存活率的高低
HLA为单元型遗传,亲子之间一定有一个单元型相同,同胞之间一个单元型相同几率有50%,两个单元型相同几率为25%,两个单元型不同几率为25%
因此,器官移植时尽可能选择有血缘关系的供体。
2.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
HLA-Ⅰ类分子表达低下与肿瘤
HLA-Ⅱ类异常表达与自身免疫病
3.HLA与疾病关联
HLA是人体对疾病易感的主要免疫遗传学成分
两个遗传学性状在群体中同时出现
呈非随机分布------关联
阳性关联阴性关联
4.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HLA作为个体终身特异性遗传标志,在法医学上用于个人身份的鉴定
亲子之间HLA一个单元型相同可作为亲子鉴定。
固有免疫
第一节参与固有免疫的组织、细胞和效应分子
一、组织屏障及其作用
Ø皮肤粘膜及附属成分——物理、化学、微生物屏障
Ø血-脑屏障
Ø血-胎屏障
二、免疫细胞
一、.吞噬细胞
一、组成
单核吞噬细胞:
单核细胞:
血液中;巨噬细胞:
组织器官
中性粒细胞
二、生物学功能
1、识别、清除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
2、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
3、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4、加工提呈抗原,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5、免疫调节作用
二、树突状细胞
DC概念抗原提呈能力最强的专职APC特异免疫应答的始动者
三、自然杀伤细胞(naturekillercell,NK)
是一类无需抗原剌激,不受MHC限制,可非特异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细胞等)的淋巴细胞
低亲和性FcγRⅢ→ADCC靶细胞-IgG-NK
四、NKT细胞
三、免疫分子
v补体系统
v细胞因子
v防御素(defensin):
是一类富含精氨酸,且耐受蛋白酶的小分子多肽,对细菌、真菌和某些包膜病毒有直接杀伤作用。
v溶菌酶:
作用于G+菌细胞壁
v乙型溶素:
作用于G+菌细胞膜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一、.吞噬细胞
一、组成
单核吞噬细胞:
单核细胞:
血液中;巨噬细胞:
组织器官
中性粒细胞
二、生物学功能
1、识别、清除病原体等抗原性异物
2、参与和促进炎症反应
3、杀伤肿瘤和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4、加工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免疫学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