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现代汉语上下方位词用法考察.docx
- 文档编号:3388045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69
- 大小:143.17KB
第二章现代汉语上下方位词用法考察.docx
《第二章现代汉语上下方位词用法考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现代汉语上下方位词用法考察.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章现代汉语上下方位词用法考察
目录
前言............................................................................................................3
第一章现代汉语方位词有关的基础理论5
1.1空间方位与认知的关系....................................................................................
1.1.1空间认知与空间定向.................................................................................
7
7
1.1.2影响到空间定位问题的几个因素.............................................................
11
1.1.3意象图式....................................................................................................
12
1.1.4“上”、“下”与认知语言的关系.........................................................
17
1.2现代汉语方位词概论.........................................................................................
10
1.2.1方位词的词类界定.....................................................................................
10
1.2.2方位词的分类.............................................................................................
13
1.2.3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特点.............................................................................
14
1.2.4“上”、“下”的词义演变.....................................................................
19
1.2.5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与越南语“trªn”、“díi”的研究状况..........................................................................................................................
20
小结.................................................................................................................
22
第二章现代汉语“上”、“下”等方位词用法考察
24
2.1“上”、“下”的语法特点...............................................................................
24
2.1.1“上”、“下”的组合能力.......................................................................
24
2.1.2“上”、“下”的句法功能.......................................................................
27
2.1.3出现在“X上”、“X下”的X条件.....................................................
27
2.2“上”、“下”的用法考察...............................................................................
28
2.2.1从“上”、“下”的语义看其用法........................................................
28
2.2.2从语形上看“上”、“下”的用法........................................................
39
2.2.3从语用方面看“上”、“下”的用法......................................................
41
2.3.4从“上”、“下”的不对称使用看其用法.............................................
43
小结.................................................................................................................
49
第三章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与越南语的“trªn”“díi”对比以及在对越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52
3.1什么是对比语言学.............................................................................................
52
3.1.1语言学中的比较和对比..............................................................................
52
3.1.2对比语言学的定义.....................................................................................
52
3.2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与越南语的“trªn”、“díi”对比
53
3.2.1语法方面的对比........................................................................................
53
3.2.2语义方面的对比.........................................................................................
56
3.2.3句式方面的对比.........................................................................................
64
3.2.4通过汉越翻译考察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与越南语的“trªn”、“díi”的对应情况..............................................................................
66
3.3越南学生使用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的偏误分析..........................
70
3.3.1语料来源......................................................................................................
70
3.3.2偏误分析.....................................................................................................
70
3.3.3偏误成因及教学构想.................................................................................
72
小结...............................................................................................................
74
结语.......................................................................................................................
76
参考文献................................................................................................................
78
附录1.......................................................................................................................
82
附录2.........................................................................................................................
83
前言
1.选题理由
时间和空间(时空)是人类把握情景和事件的两个重要的认知领域,在人类认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为任何事件都是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
“前、后、上、下、左、右、里、外、东、西、南、北”等方位词就是表达时空概念的重要工具。
刘宁生在《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中已明确指出“用方位词表示时空概念是汉语的一大特点”。
在三维空间中,“上”“下”是最突出的方位词之一,也是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方位词。
对一个从事汉语教学的我来说,“上”“下”的多义和复杂有时使我伤脑筋。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时常碰到一些用功好学的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为什么灯明明挂在教室顶下却说‘教室顶上挂着灯’?
”
“为什么不能说‘你的照片掉在墨水里了’而要说‘你的照片掉在墨水上了’?
”
“‘放到地上’和‘放到地下’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什么时候我们应该说‘放到地上’,什么时候说‘放到地下’”?
“为什么我们只能说‘站在地上’,而不能说‘站在地下’呢?
”
许多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常为此感到头疼。
因为这类问题教材上总是没有解释的,而且防不胜防。
这个问题历来深受汉语教学者和汉语学习者的关注,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哪一份专门就汉语“上”“下”等方位词进行用法考察研究的论文。
因此本人冒昧选《现代汉语“上”,“下”方位词用法考察(与越南语的“trªn”、“díi”对比)》作为硕士论文题目。
2.研究目的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考察研究找出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用法的一些规律以及两者的不对称性。
同时通过各种图式展示“上”“下”所表示的义项以及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本论文将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与越南语的“trªn”、“díi”进行对比,找出两种语言中的异同以及两个民族对空间认知的差异。
从而将课题考察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以便提高教学效果。
3.研究任务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论文要解决如下任务:
❑概括有关现代汉语方位词的基础理论。
❑从语义、语形、语用和不对称使用等四个方面去考察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的用法。
❑从语法、语义、句式和翻译考察等四个方面对“上”“下”与越南语相应的“trªn”、“díi”进行对比,之后对越南学生使用现代汉语“上”“下”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教学建议。
4.研究范围
“上”“下”既可以放在名词之前,又可以放在名词之后组合成方位短语。
为了使论文能够比较集中,本文只针对方位词“上”“下”用在名词性成分后面的情况进行考察。
5.研究方法
笔者首先采取描写法对“上”“下”所表示的各个义项进行描写。
其次采用分析法对“上”“下”的语义、语形、语用以及不对称性进行分析,进而采取归纳法将“上”“下”的用法归纳成若干规律。
之后采用统计法对“上”“下”等方位词的使用频率以及越南学生使用方位词“上”“下”的偏误进行统计。
最后采取对比法对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与越南语相应的“trªn”、“díi”进行对比,找出两者之间的异同。
6.论文结构
本论文除了前言、结语、参考文献与附录之外,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
现代汉语方位词有关的基础理论
第二章:
现代汉语“上”、“下”等方位词用法考察
第三章:
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与越南语的“trªn”“díi”对比以及在对越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章:
现代汉语方位词有关的基础理论
1.1空间方位与认知的关系
1.1.1空间认知与空间定向
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其中有空间问题)时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入手。
第一,从有“经验性”的角度去研究认知范畴、各个图式、原型模式….。
第二,从“凸显”程度的角度去研究句中的通信选择以及整理。
这个方法与认知语言学理论——图像与背景有关。
第三,从同一个事物的不同因素和平面的“引起注意”的角度入手。
本论文考察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的用法,其中语义是用来判断其用法的因素之一。
为了阐释“上”、“下”的语义,本论文将使用意像图式,因此第一种角度—从有“经验性”的角度是我们阐述问题的选择。
空间定向是认知空间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
要描写某个物体存在于某个地方,非建立一个空间关系不可。
那么,某个物体与某个地方关系如何?
除了这两个因素之外,还有哪个可以影响到空间定向问题?
这一方面的研究已成为一个热点。
方经民将方位参照定义如下:
“叙述者选择观察点,利用方位词跟相关的方向参照点、位置参照点的关系确定空间、时间的方位辖域”。
这样,方位参照包括方位词、观察点、参照点。
LýToµnTh¾ng(李全胜,2005)也肯定有三个对象加入空间定向过程。
1、被定位对象/点
2、定位、定向对象/点:
可以是观察者、说话人或其他对象。
3、参照对象/点
关于“参照点”这个术语,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
刘宁生(1994)将参照对象称为“参照物”,将被定位对象/点称为“目的物”。
他的观点是用“目的物”和“参照物”的概念分析汉语表达物体空间关系的方式,如“画儿在桌子上面”,“画儿”是“目的物”,“桌子”是参照物。
方经民(1999)把参照对象称为“参照点”。
房玉清(2001)却称之为“定位点”。
因为参照对象的形状对空间定向产生极大的影响,所以本论文称之为“参照物”,被定位对象称为“目的物”。
参照物可以分成两大类:
语境中的参照物和语境外的参照物。
不过确认空间时,我们一般常用语境中的参照物。
选择语境中的参照物时我们要注意到下面的几点:
v参照物一定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已知或者看得见的。
v如果目的物的方位不是参照物的一部分,那么我们要选择与目的物距离最近的参照物。
v在有许多具备当参照物的资格的情况下,我们经常选择有凸显的特点的参照物。
[48]
LýToµnTh¾ng(李全胜,2005)认为如果定位空间时,我们光使用“参照对象”和“被定位对象”就理解不了所有场合。
例如我们说“院子里种着几棵桃树”时意味着说话人在“院子”外边。
在该场合中,观察者对空间定位起“坐标中心点”作用。
“以人为中”原理把“我”站在宇宙中心。
从这个中心点,人们可以建立起一个三维坐标系。
([56],107页)
Z轴
Y轴
X轴
图1
X轴:
地面;Z轴:
人们直着身体着地的位置;Y轴:
与Z轴和X轴相结合以便确定坐标系中的三维空间。
[48]
本论文第二章主要依靠坐标系来确定各个意像图式,因此坐标系的确定是很必要的。
如果参照物不是X轴时,确认“上”、“下”,“里”、“外”等方位的时候,LýToµnTh¾ng(李全胜,2005)提出了定位线和中线等概念。
本论文统称之为准界线。
1.1.2影响到空间定位问题的几个因素
我们建立一个空间关系时,非考虑到下面的几个因素不可:
∙“以人为中”原理对空间定位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人为中”原理有如下的主要内容:
Ø我们的身体构造,其中立着身被当作人们用来定位空间的坐标系的出发点,包括“前-后”、“上-下”和“左-右”等三种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上-下”方向。
我们说“请你往上走”时,是以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位置来确定的,这里说话人把自己所处的位置定为“下”。
Ø人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其中地面作为一个平面,固定于空间坐标系中。
在重力和立着身的推动下,人们感知到天在上,地在下。
Ø人们运动方式与原则,进行交际时,人们总是对着面谈,而运动时人们总是往前移动。
空间定位和定向总是在一个眼可见的距离、一般在地面实行的。
[56]
∙参照物和目的物的体积对空间定位问题有极大的影响。
关于这个问题,阮德民已举一个很有趣的例子。
(1)书在桌子上放着。
报放在书上。
笔放在报上。
(2)书在桌子上放着。
报放在书上。
电视机放在报上。
在
(1)场合中,我们不能说“笔在桌子上放着”,但是在
(2)场合中,我们却能说“电视机在桌子上放着”。
由此可见,“笔”和“电视机”的不同体积,所以那本书的厚薄也影响到它们的“桌子上”关系。
[54]
∙障碍物对空间定位问题也产生极大的影响。
比如一辆大卡车可以掩藏某座楼的门,但不能隐藏那座楼。
虽然我们不能说“卡车在那座楼的门前停着”,但是“卡车在那座楼旁边停着”是完全成立的。
1.1.3意像图式
意象图式是认知语法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们在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认知结构。
意象图式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这个理论包含两个重要内容:
一是意象,一是图式。
[21]
R.W.Langacker(1981)将“意象”定义为人们用不同方式去组织某个语义域内容的能力。
他(1987)又认为意象概念是为描写语义结构以及语义相关的句法结构。
后来,中国也有一些语法家对“意象”提出定义。
(陆俭明,沈阳,2003)将“意象”定义为“指对一个客观事物或情形由于识别和理解方式的差别—凸显的部分不同,采取的视角不同,抽象化的程度不同等等——而形成的不同的心理印象。
”[11]
图式是与意象相关的一个概念,所以才有意象图式这个术语。
简单地说,图式是结构化了的意象。
在认知系统中,除了通过意象建立起来的基本范畴外,我们对范畴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形成稳固的模式,这些稳固的模式可以用具体的意象范畴来隐喻抽象的意象范畴,这个过程就是图式化的过程。
[21]
1.1.4“上”“下”与认知语言学的关系
“上”“下”是现代汉语的方位词中,使用频率最高,表达功能最多,理解难度最大的方位词。
八十年代以前的各位语法家(如吕叔湘,朱德熙…)都是从方位词的意义和形式之间关系的角度研究方位词,换句话说前者都是从传统语法着手,光集中描写“上”“下”的语法特点,如:
搭配能力、句中的句法功能等问题并且只考察若干方位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情况。
然而“上”“下”的意义实际上并不简单,如果按传统语言学的观点出发,那么往往解释不了“上”“下”所表示的不同意义之间的联系。
比如明明知道“放在地上”、“放在地下”都能说,但是理解不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像古人说:
“知其然,不知其所然”。
许多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常为此而感到头疼。
语言认知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语言的认知研究从乔姆斯基就开始了,生成语法主张研究人类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过程,可是他却认为认知是天赋、先验的,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由此后来引起了反对乔姆斯基观点的一场革命。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认知语言学是在吸收语用学、生成语义学和认知科学诸多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按照李全胜(2005)的统计,成功地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研究语言现象的代表人物是RonaldW.Langacker、GeorgeLakoff、Fillmore、Jackendoff、Talmy、Fauconnier、Haiman….。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内容是认知语法。
认知语法基于经验主义的哲学观和语言观,认为句法不是一个自足的系统,主张从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出发,通过人类在与外在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概念结构分析、解释语言结构。
认知语法不同于以往对语言结构的原子分析和形式分析,它更注重语言结构的理据分析和解释,使语法研究更加走向深入。
可见,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已经打破了方位词研究的传统观点,影响非常大。
目前认知语法逐渐成为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新热点。
认知语言学是“一个以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我们感知这个世界并将其概念化的方法,策略作为基础和依据进行语言研究的语言学学派”[41]。
换句话说,认知语言学从人的身体与外部世界互动经验出发,从人类的认知出发去解释语言的结构和用法。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已经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一条重要的原则:
语言的结构受人类认知特点的制约。
这种新的研究思路得到了中国国内不少学者的响应,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运用认知语法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来解释汉语的各种语法现象,其中现代汉语方位词与空间表达问题引起了许多语法家的关注。
时间和空间(时空)领域是任何事物包括人类自身都处于其中的两个基本领域。
因此在人类认知中时空占有核心的地位。
时空是一种客观存在,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常常凭着自我感知来认识它。
人们为了在交际中表达某种事物所处的空间位置常常以自身作为参照点,把身体的两面称作前和后,即面对的方向为前,背对的方向为后;把身体的两侧称作左和右,即左手的朝向为左,右手的朝向为右;把身体的两端称作上和下,即朝天的方向为上,朝地的方向为下。
还记得小学的时候,有篇课文,内容是“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这种典型的空间认知概念是人们感知世界后形成的认知经验,并逐渐成为一种完形图像深入人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际的扩宽,人们慢慢把空间的范畴和关系投射到非空间的范畴和关系上,借以把握各种各样的非空间的范畴和关系,这一研究对汉语方位词既能表示空间又能表示时间、范围…的表义功能作出了一定的解释。
这说明“上”、“下”能表达很多不同的意义的原因,同时也帮我们理解不同于方位词“上”、“下”和与方位词“上”、“下”意义相同的所表示的意义之间的关系。
对于从事汉语教学的教师来说,认知语言学是非常重要的,它帮助我们回答前面所说的问题,是摆脱尴尬境地的有力武器。
这就是我们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现代汉语方位词的理由。
1.2现代汉语方位词概论
1.2.1方位词的词类界定
1.2.1.1汉语词类系统
马真(1997)肯定:
划分词类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因为有利于我们在语法研究和语法教学中分析、描写、说明各种语法规则。
但划分词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陆俭明(2003)曾说过“汉语词类问题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因为划分汉语词类的依据到底是什么,大家的意见各不相同。
关于这个问题,前人已经提出过三种依据。
第一种依据就是根据词的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现代汉语 上下 方位词 用法 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