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会二中生物科组自评报告.docx
- 文档编号:3399801
- 上传时间:2022-11-2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9.89KB
1新会二中生物科组自评报告.docx
《1新会二中生物科组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新会二中生物科组自评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新会二中生物科组自评报告
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生物科自评报告
江门市新会第二中学生物科组
江门市新会第二中学生物科组是一个“团结进取、和谐发展”的科组,是全校规模较小却有较强教学实力、具有一贯重视教学质量的优良传统、且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组。
随着新课标的实践和高考模式的改变,科组教师抓住时机,深刻领会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理念,结合学校和科组的实际,认真学习和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课程要求,更新教学观念,积极稳妥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模式,积极进行科研促教,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健全备课组集体备课制度,认真开展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探究性学习,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科组教师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精诚合作,发挥团队精神,在教育教学各方面均取得优异成绩,其中08年和09年高考生物入本科线人数居学校各X科之首,我们科组的全体教师有信心继续把我校的生物教学不断推向新的高度,为学校发展作更大的贡献。
生物科组在新课改的实践中,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在科组建设、课程改革、教学水平、学科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几年来,生物高考成绩显著,教师制作的课件、参加说课比赛、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奖或发表在市级以上刊物上,为学校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赢得了校内外同行的广泛好评。
第一部分:
科组教师基本情况
生物科组现有高中教师4人,全部本科或研究生学历,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
附表1:
科组成员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称
职务/任教年级情况
张社云
男
38
本科
中学高级
生物科组长,现任高三级生物教学
雷秋萍
女
24
本科
中学二级
现任高二级生物教学
莫爱霞
女
31
研究生
中学一级
现任高一级生物教学
陆瑞桥
男
41
研究生
中学一级
现任高一级生物教学
余卫荣
男
55
专科
中学一级
实验室管理员
一、近三年的主要工作
认真组织每次教研活动的理论学习,不断加大教师对新课标教材学习的力度,通过积极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深化《生物课程标准》的学习,积极开展新课程理念下“启发和讨论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的探讨;自从2008年承担学校科研课题《如何设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科研工作并圆满结题后,2009年又开始进行另一校级科研课题《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问题探究》的科研工作,并把探究的模式进行推广,得到其他科组的认可和重视,具有普遍性。
2011年我科组又着手准备另一校级课题《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讨论》的结题报告,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广泛提高。
重视科研备考和集体备课,每年都超额完成学校的高考任务,高考成绩年年创新高;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保护环境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环保理念。
二、近三年取得的主要成绩和荣誉:
1.高考成绩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生物考生都为学校超额完成当年教育局下达的任务指标贡献了力量,成绩优良。
在2005年的高考中,我校理科考生共有40人考上省三A线以上,生物考生上线人数为21人,占上线人数的52.5%,他们的生物平均分为583.8分位列全校第一名,其中张德明同学的生物单科成绩为709分位列新会区第七名,吴金庆同学的生物单科成绩为697分位列新会区第十四名。
在2006年的高考中,我校理科考生共有17人考上省三A线以上,生物考生上线人数为11人,占上线人数的64.7%,他们的生物平均分为610.6分位列全校第一名,其中夏钧耀同学的生物单科成绩为710分位列新会区的第四名。
在2007年的高考中,我校理科考生共有28人考上省三A线以上,生物考生上线人数为17人,占上线人数的60.7%,他们的生物平均分为92.5分,位列全校第二名,其中生物考生梁金兰同学总分为520分,位列全校第四名。
在2008年的高考中,我校理科考生共有18人考上省三A线以上,生物考生上线人数为6人,占上线人数的33.3%,他们的生物平均分为103.8分位列全校第二名,其中生物考生张潮瀚同学总分为517分位列全校第二名。
在2009年的高考中,我校理科考生共有22人考上省三A线以上,生物考生上线人数为9人,占上线人数的40.9%,他们的生物平均分为111.2分位列全校第一名,其中生物考生梁凤玲同学总分为584分位列全校第一名。
在2010年的高考中,与任教理科综合的同事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我校理科综合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平均分位列全校第一名,协助学校完成了教育局下达的高考任务的406%。
2.教师荣誉和成绩
近三年科组不少教师曾获市、区优秀教师、镇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见附表5);多位教师的论文在江门市和新会区的论文评选中获奖(见附表4)
第二部分:
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在学校和科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积极稳妥地开展新课标实践
近年我们学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有教无类,人人成功,全面发展,体艺见长”的教学理念和“体艺见长”的办学特色,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我们科组教师深知办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线,而学校的办学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自身素质,我们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深刻领会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应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领者与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服务意识,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善于发现他们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提供适当的帮助,教给他们学习、交友、生活与创新的方法。
为此,我们科组提出了“面向全体、合作探究、个性发展、提升素质”的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促进课堂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有机协调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育,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
实施课堂启发式教育,提升教学质量。
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发展,培养创新精神。
扶持弱势学生,促进群体的和谐。
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我们科组教师还能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让学生以平和、健康的心态进行学习和生活。
同时,科组教师能优化自己的情感,以健康的情感去感染、鞭策、教育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化解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创建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和健康人格,为学生创造自由、灵活、实践、发展和创新的学习和生活空间,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科组全体教师的努力,较好地达到了促进师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我们深刻领会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结合科组实际,认真学习和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和课程要求,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要求,自觉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积极稳妥实施高中新课程实验。
我们经常组织教师对新教材进行学习和研究,理解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在课程目标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领会和贯彻新课标的理念,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新教材为载体,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特长,坚持“面向全体”、“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科组全体教师都清楚地认识到,要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必须减轻学生的负担,学生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识才能变得丰满和有用。
因此,要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就要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
因为教学观念决定了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决定着教育质量,也决定着教育管理方式和教育教学方法。
为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认真地解读了广东省高考新方案和考试大纲,积极构建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尊重每一个学生,制定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以大多数中等或以下学生作为基准。
当然,也不能忽视那些优秀的、有特长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理念。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和中心,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强调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通过探究获取生命科学知识,获取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思维方法。
四、注重与社会和现实生活联系的理念。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把握高考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明确高考的命题方向,实施有效的备考策略。
二、课程组织与教学设施及使用
我们科组在新会区教研室和学校工作计划的指导下,切合高中生物课程改革,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乐于合作的精神,使生物教学再上新台阶,并力求在课程创新中有所突破。
我校生物学科新课标实施的基本原则如下:
(一)严格按照国家高中课程计划和广东省课程计划实施,按课程计划上好每一节课,能按照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配置符合省规定标准的实验室、专用室等教学措施,并得到充分使用,突出以探究为中心开展各项教学活动。
(二)严格按照国家和省的课程改革要求开齐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
国家课程计划和广东省课程计划规定的课程是具有强制性的。
在现行的课程行政体制下,科组必须完成国家课程计划和广东省课程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不能违反国家和省的课程要求,这是课程发展中必须坚持的原则。
学校课程的发展要以较好完成国家课程和广东省课程的有关教学要求为基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共同构成具有本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三)重视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重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将学科知识重新整合,除了完成课程标准规定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结合学科特点和本地实际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生物兴趣小组活动,例如研究性学习有等,生物兴趣小组有“搜集有关试管婴儿的资料”、“搜集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调查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机会,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开发潜力的天地,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让更多的学生体现成功的喜悦,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附表2:
2008~2011学年度学科兴趣小组活动一览表
1.2008~2009学年度
学科
兴趣小组活动内容
人数
生物
活动:
用明胶制作真核细胞模型
60
生物
搜集:
有关试管婴儿的资料
2.2009~2010学年度
学科
兴趣小组活动内容
人数
生物
搜集:
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
60
生物
活动:
中学生红绿色盲症的调查
3.2010~2011学年度
学科
兴趣小组活动内容
人数
生物
搜集:
恶性肿瘤防治方面的资料
60
生物
调查:
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
(四)积极开展教学科研,成绩显著
科研带动,促进新课改深入开展,才能有力地保障新课改的理念在学科教学中的落实。
我们充分发挥科组和备课组的集体力量,积极落实“问题即课题,教学即教研,教研即培训,培训即成长,成长即成果”的精神,鼓励全体教师通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把日常教学研究行为与自身的专业成长结合起来,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与投身课改结合起来,在研究交流中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和发展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近几年,科组主动承担几个校级课题《如何设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问题探究》以及《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讨论》的研究,通过大力开展校本科研,教学和教研成绩显著,不少教师的论文和反思文章在学校和地区的论文评选中都获奖,学生对生物的兴趣普遍提高,高考生物成绩连年创新高。
三、教师专业发展
科组有健全的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和制度,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制度化,每个学期青年教师(三年教龄以内)都要进行教学考核课,撰写教学反思文章,一年教龄的新教师还要进行高考试题的研究和测练。
在学校教导处和教科室的指导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研活动,有体现科组特色的省级或校级科研课题,例如,校级课题有《如何设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问题探究》以及《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讨论》等。
科组业务学习制度健全,措施落实。
积极开展各项教研探讨:
例如,深入开展学习高中新课程实验方案并探讨实施方法。
生物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多媒体在进入教室的条件下的最优教学模式,在生物高考备考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探究性等专题实验的研讨、落实教师科研专题等等。
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开展新课程实验的评比活动,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学论文评比和学校组织的优质课评比。
能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开展教学问题探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第二课堂活动。
积极实施尖子生培养和临界生辅导工作,努力提高高考本科上线率。
发挥科组教师的团队精神和教学骨干的核心作用,制定措施并能定期督促检查和落实。
重视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积极开展教学基本功训练,落实师徒结对工作,近三年共组成多对师徒对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对青年教师的听课指导和教学示导作用,通过师傅教学示范课,指导青年教师掌握课堂教学的常规方法,指导青年教师设计课件和参加评比,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优势;鼓励青年教师经常举行教学汇报课和科组内公开课,通过评课,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水平;主动让青年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发挥专长,展现才华,肯定自我,积极完成各种任务。
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优质课比赛,并做好评课工作,以点带面。
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加强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和指导,帮助其解决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等,效果显著。
还落实和检查青年教师高考题的完成和检测工作,促进其成长,以尽快适应和担任高三的教学工作。
科组师徒结对工作成效显著:
莫爱霞老师已迅速站稳讲台,从新老师到学校的教学骨干,在2007年的高考中,她所带的理科考生共有28人考上省三A线以上,生物考生上线人数为17人,占上线人数的60.7%。
;雷秋萍老师在熟悉教材、教学基本功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作为一名只有一年教龄的新教师,她已在2010年能够独力承担并很好地完成了全校性的公开课,且这次公开课得到了听课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效果良好。
努力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和业务进修,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
教师参加继续教育覆盖率达100%,科组达到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50%,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江门市、新会区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和兄弟学校的开放周等活动。
所有教师都积极参加各类型的信息技术培训和计算机考试,科组全部教师都通过了国家计算机模块的考试,所有教师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授课占70%以上。
所有教师都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抓好教研,注重常规
在教学中我们科组能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积极贯彻启发式教学。
尊重学生多样性发展的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经验,反映生物科技的新进展,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构件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努力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坚持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以练带评,讲练结合,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纳和总结。
此外还重视学生选修课程的开设和选定,着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教师能结合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经常写教学札记和反思文章。
科组的全体教师都参与各种教学课题的研究,研究的过程有记录、阶段总结或论文、课件等成果。
(一)抓好集体备课活动
科组按计划开展教研活动,全科组老师积极参加科组教研活动。
每周定时、准时开展教研活动,每周的科组活动都有中心发言人,有专题内容。
主要活动内容有:
理论学习,新教材教法探讨,高考研究,教学经验交流,说课评课等。
集体备课做到“五定”:
定时间、定地点、定计划、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
“六备”:
备课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学情、备辅助手段。
有完善的备课和教研制度。
科组长经常深入到各备课组中去,指导备课组的教研工作,与科任老师研讨、交流教学问题,共同制定适合年级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我们科组十分重视听课、评课活动。
先后组织了新教师的汇报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常任教师的创新课。
课后重视评课活动,我们在评课中坚持三不:
不光讲好话送元宝;不准沉默不语,要人人发言;不马虎草率,要讲出个子丑寅卯。
通过评课使执教者体会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也使听课者获益匪浅,由于我们一贯坚持,踊跃发言已成风气。
发言中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评述,已屡见不鲜。
如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方法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的渗透,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否体现了“新课改”的思想等。
听评课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教研氛围,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搭建平台,促进成长
努力创造条件,提供机会,鼓励和支持科组教师参加市区教研活动,承担各种教研任务,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其中张社云老师在2008-2009年度第一学期江门市新会区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开展的教学调研中,承担了高三年级生物科课题为《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教学探索课;在2009-2010年度第一学期江门市新会区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开展的教学调研中,承担了高三年级生物科课题为《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教学探索课;莫爱霞老师在2010-2011年度第一学期江门市新会区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开展的教学调研中,承担了高三生物课题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专题的教学探索课;陆瑞桥老师在上述调研中,承担了高一生物课题为《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专题的教学探索课;雷秋萍老师也在上述调研中,承担了高二生物课题为《细胞生活的环境》专题的教学探索课,均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科组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和业务进修,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如莫爱霞和陆瑞桥老师参加华师大举办的教育管理研究生课程,使科组成员中研究生学历的占有率达到50%,大大提高教师的教育管理能力。
而且,科组每年均派出教师参加高考研讨会。
同时积极推荐科组教师参加市公开课和进行教学交流研讨,其中张社云老师在2007-2008年度第一学期新会区高考备考研讨会上作了题为《生物讲评课的一些技巧》发言,在2009-2010年度第二学期新会区高考备考研讨会上作了题为《高三生物专题复习的一些做法》发言。
通过交流和经验介绍,有力地发挥了辐射和示范作用。
(四)重视常规工作管理
抓好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重视过程管理,加大检查和指导力度,每学期进行两次检查教案、听课、作业批改及单元测验情况,每学期召开一次科代表会议,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任课老师,使老师及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狠抓教学环节的“六认真”,强化对教学过程中“备、教、批、考、辅、研”等环节的检查落实。
五、推进课程改革,创新课堂教学
(一)重视学习,更新观念
新课改的实施,需要我们更新观念,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实践课改新理念。
为此,我们科组十分重视理论学习,一直把学习新课程理论作为教研活动的主要内容,每学期均组织新课程理论学习和研讨活动。
同时,我们积极参加市、区教研室举办的新课程培训学习活动,组织教师到外校学习新课程实践的先进经验。
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使老师们进一步增强了对新课改的认识,更新了教学观念,促进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教研能力的提高。
把新课改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们科组推进新课程改革中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学生实际,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生物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
我们注意在课堂教学中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增强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我们认为,教学创新,贵在“新”字,即新的方式、新的意境、新的方法与手段。
我们所倡导的教学创新,不是完全摒弃传统手法而另起炉灶,去创造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而是在继承和汲取传统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进步,以便更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对于每一个教学实践者来说,最重要的创新领域就在课堂。
把教学理念贯穿于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把教学创新引入我们的课堂,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激情投入、创新教学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三变”、“五自”的教学改革。
“三变”即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
“五自”即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表述,自己动手,自己得出结论。
总的来说,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贵在引路,妙在使学生开窍,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我们组织老师积极参加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活动,开展“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研究性学习、活动课教学形式引入课堂教学”的教学改革,教学过程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老师们在设计教学方法时,着重选择那些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方法。
为此,我们科组开展了“课堂讨论”、“课堂辩论”、“小品表演”、“同学互问”、“知识抢答”、“模型展示”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收集教学资料,展示研究成果,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三)改革评价、促进发展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积极改革生物学习的评价机制。
以往的学习评价,一般在阶段或整个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书面测验或考试,其卷面分数就代表了学生的学习结果,这样做,强化了分数概念,忽视了过程评价,助长了死记硬背,弱化了主体意识。
为此,我们科组进行考试评价的研究工作改革,除了选用书面形式的测验等常规评价形式,还注意通过观察学生在论讨、探究等活动中的表现,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如学分评价系统根据“学习和能力”、“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设定,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内容,从三个角度拟定评价标准:
(一)课堂的观察与了解,
(二)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三)书面水平测试。
附表3:
学生评价体系
课堂的观察与了解(30%)
活动的过程与结果(30%)
书面水平测试(40%)
1、学习态度表现
1、语言表达活动
1、基础训练
2、课堂问答、研讨
2、思考探究活动
2、课题论文
3、知识笔记
3、活动材料积累
3、测验、考试
4、合作学习
4、研究成果展示
4、竞赛
新的评价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改变了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六、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我校生物教学的优良传统。
我们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一个专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主动参与计划、组织和实施的实践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究,获取研究信息,分析、整理信息,并形成书面文字,制作精美的幻灯片,由小组代表进行清楚和有条理的口头陈述以及小组答辩等环节。
这样,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根据各班的情况分别进行了以“搜集有关试管婴儿的资料”、“搜集干细胞研究进展和应用的资料”、“调查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等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充分展现了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会二中 生物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