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问答精简.docx
- 文档编号:3437485
- 上传时间:2022-11-23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77KB
马原问答精简.docx
《马原问答精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问答精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问答精简
绪论答案
四、问答题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当代的适用性。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
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2)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还有自然科学基础,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提供了科学前提。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2、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做到?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领会和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
它是完备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广大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第一章答案
四、问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恩格斯说: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多方面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根据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
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9.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是什么?
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10.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意识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4.试论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正确认识和处理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的指导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
这种关系的建立使事物保持着稳定、联合、团结、统一的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
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得事物呈现出动荡、不稳定、变革的状态。
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者的统一表现在:
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斗争性。
但同一性并非是无差别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这种同一的许多条件要通过斗争来建立,所以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
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中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光是消极地去维护,而是要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得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社会稳定创造条件。
根据同一性对斗争性的制约,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
没有改革,我国现代化事业就没有动力;没有发展就不能前进。
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就什么也谈不上。
因此,我们一定要辩证地处理好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用深化改革、适度发展去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保证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16.如何理解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一切矛盾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事物的矛盾是多种多样的,对矛盾的特殊性进行具体分析,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进行。
(1)从矛盾的范围看,矛盾的特殊性可分为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根据,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因和条件。
(2)从矛盾的性质看,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各有其特殊的矛盾,从而有其特殊的性质。
同一运动形式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也有着特殊的矛盾,从而有其不同于其他过程和其他阶段的性质。
在这里,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
(3)从矛盾和矛盾双方的地位看,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可区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在每一矛盾的对立双方,可区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面方面。
(4)从矛盾解决的形式上看,因矛盾的特殊性又表现为解决形式的多样性。
其基本形式有三种: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b.矛盾双方“同归于尽”;c.矛盾双方融为一体。
在社会领域中,还特别要注意区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
掌握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对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的理论基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又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基础。
人的认识,就是认识事物的特殊本质,没有矛盾特殊性作为认识基础,人们就无法把事物区别开来,更谈不上科学的认识。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具体的分析具体情况,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是我们找到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理论基础,它是我们批判折衷主义、“均衡论”和“一点论”等形而上学错误观点的思想武器。
17.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依据是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辨证关系的原理。
(1)绝对真理是指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完全、无条件的正确认识。
它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是真理的内容客观的;其二是人类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只是相对、有限的正确认识。
它也包含两层意思:
其一认识广度的相对性;其二是认识深度的相对性。
(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不是两种不同的真理,而是同一感客观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两种不同属性;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辨证转化。
(3)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
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并且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被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必须坚持。
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同时,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真理,必须始终社会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相对真理。
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既要把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教条主义,又要反对否认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自由化。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四、问答题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答:
(1)所谓真理的检验标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
(2)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只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而能够联系主客观的桥梁,只有实践。
(3)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正是实践这一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使人们的主观观念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是否符合客观实在,是否取得预想的向良性方向发展的结果,使它成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依据。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简述价值的特性
答:
价值具有客观性、价值具有主体性、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价值具有多维性
6.运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对立的,表现在: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②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而产生的,理性认识是对感性材料的抽象和概括。
③感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
④感性认识的形式是感觉、知觉、表象,理性认识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⑤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形象性、直接性,理性认识的特点是抽象性、间接性。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3)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犯了主观主义和片面性的错误。
教条主义者片面夸大书本知识、理性认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于感性认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生搬硬套,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经验主义者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作普遍真理,处理问题不超出自己狭隘经验的眼界,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7.运用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表现在:
二者虽然是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但从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来看,却是人们获得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因而是相互对立的。
统一表现在:
其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也有相对;其二,相对真理是向绝对真理辩证转化的。
真理是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2)这一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
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并经受了实践检验的普遍真理,这种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真理,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另一方面,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也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它的某些个别观点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
这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时也是相对真理,不能以僵死的观点看待它。
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继续发展,这是教条主义的错误。
因此,在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必须把坚持和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是能动反映论。
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其主要内容是: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3)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1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区别?
(1)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不懂认识的辩证法,否定认识的辩证过程,认为认识是一次完成的。
1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们是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有着质的区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表现在: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这一原理的意义从理论上说,要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两种错误观点,即唯理论和经验论,从实践上说要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的倾向,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四、问答题
1、什么是生产力?
它有哪些基本要素?
答: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及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它的基本要素有: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还包括科学技术。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答: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表现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形成、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极力维护这种经济基础,妄图使其免于灭亡,这时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的进步。
5、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理论基础。
答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依靠群众又要教育和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
(2)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和运用。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是:
其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其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
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
答: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8、简述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答:
(1)国体问题,说的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政体问题,说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2)国体和政体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国体和政体是不同的。
国体指国家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内容,政体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其次,国体和政体又是密切联系着。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即必须根据国家的阶级内容采取适当的政权组织形式。
9、什么是生产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包括哪些方面?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10、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14、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答: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在意识形态领域还存在某些落后的、不适合实际情况的东西,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以上情况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
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加上历史的原因,各地区、各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种所有制及分配方式的存在及个体收入的差距拉大等,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
(3)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弥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16、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说明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
答: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真理。
这个真理主要有三层涵义:
①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要素之中。
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或工艺过程,渗透到生产力的其他各类要素中去,从而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②科学对生产的发展具有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在现代化生产中,科学、技术、生产三者互相依赖,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
其中物质生产对科学起归根结底地决定作用,科学对物质生产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技术是联结科学和生产的中间环节。
③科技进步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由科技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具体体现。
只有坚持教育为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把教育和科学技术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才能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
20、怎样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并用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问题的重要性。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它能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发展。
它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经济制度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及思想保证,也是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时抵制封建主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重要武器,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重要武器。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而且是关系到我国整个社会生活的精神面貌的打问题。
因此,搞好它是极为重要的。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那么我们就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坚决抵制各种腐朽落后思想对社会发展的消极阻碍作用,做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既然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不是完全同步、完全平衡的,那么我们就要有充分的信心创造高于经济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然社会意识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那么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就要充分尊重精神生产的特殊规律,重视精神生产各领域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重视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特别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和作用。
总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说明了在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而社会意识的与社会存在的不平衡性和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等其他条件,则说明在我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完全可能的。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四、问答题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
答案: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
(1)他们的统一性表现在: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就不会有价值,因而不会成为商品。
反之,一个物品即使有使用价值,但不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不是商品。
(2)它们的对立性表现在一切商品对于购买者才具有使用价值,对于生产者则不具有使用价值。
商品生产者在交换过程中,不能同时占有统一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他要占有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
他要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价值。
可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分离、相互排斥,也就是相互矛盾的。
2.价值规律的作用?
答案:
(1)自发地调节生产要素的分配。
(2)推动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3.劳动力价值的含义及内容?
答案:
劳动力的价值是指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力的价值等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它包括:
维持劳动者自身生活和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本人受教育和培训的费用。
概括地说,“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
”
4.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及含义?
答案: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10.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
二因素:
(1)使用价值
(2)价值
二重性:
(1)具体劳动
(2)抽象劳动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15.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及其职能是什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问答 精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