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平行班.docx
- 文档编号:3626909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45.49KB
广东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平行班.docx
《广东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平行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平行班.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广州市南沙区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平行班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平行班)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
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
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
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
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
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
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
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
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
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格”“调”在诗文评论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
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
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面的诗体——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涉及意义。
二者的结合,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一方面的意义。
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一是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
值得重视的是,当格调论涉及古今之争、情理之争、内容与形式之争时,道德与审美、人格与文风的关系问题就凸显出来。
从孔子、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志,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高要求。
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将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起来。
沈德潜作为格调论的总结者,重诗教而崇尚温柔敦厚之风。
他在《说诗啐语》中说,六朝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至唐诗格律工整,兴寄和诗教则有所缺失,他要求不仅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追溯古诗的思想境界。
现当代学者论及“格调”时,同样是将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
评说一个人、一部书,一件艺术作品及其他审美对象之格调有无、高低,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可能是就内在精神境界而言,也可能是就外在风范而言,当然更可能是兼而有之。
24
(选自《文史知识·格调:
人格与境界的天成》,2016年7期)i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格调”要求诗有大格局、高境界和美的形式,其中“大格局和高境界”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美的形式”是由“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
k
B.严羽是格调论的提出者,他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思想和艺术的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诗歌写作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等进行了比较粗疏宽泛的论述。
Q
C.明代用格调论评论诗歌“格调”时,“格”指诗的格局,探讨诗的体制问题,即诗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是音调,探讨诗的音节声调,即诗的情绪和感觉。
Y
D.现当代学者论述审美对象具有的“格调”时,会把人和文风统一起来,可以是道德评判也可以审美评判,可能涉及文学作品的精神境界、外在的风范等。
x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z
A.评论诗歌用到的术语“格调”刚开始是“格”“调”分开用的,后来把两个字连起来用,在之后论述诗歌时既可把“格调”分开用,也可以连起来使用。
2
B.“格”作为诗论术语的含义很丰富,欧阳修论述郑谷诗“格不甚高”的“格”是指诗歌的境界,论述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指诗的总体风格。
g
C.沈德潜认为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学习六朝的古诗,因为六朝古诗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兴寄、诗教方面要比唐诗高。
T
D.“格调”连起来用是诗形式美与高远或深沉的境界的结合,标志着格调论的正式出现,虽然“格调”的含义有所偏重,但自此论诗就要偏重于境界方面。
K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m
A.皎然《诗式》中从“格调”的角度讨论了谢灵运诗的内容和形式,从谢灵运特立独行的品格方面讨论他的诗歌的精神境界,从音调、用词方面体会诗人的随性。
I
B.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和境界外,还讨论崇古还是创新、重内容还是重形式和主情还是主理的问题,这就要涉及道德与审美、人格和文风的关系等问题。
v
C.严羽把写诗方法概括为五类,“体制、格力、气象”大致对应“格”、“兴趣、音节”大致对应“调”,后世探讨诗法和文法没有脱离严羽系统探讨诗法的范畴。
M
D.古代很多人十分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注重提高艺术品位,写文章时尽力表现出自己高尚的思想境界,把人格和艺术风格统一起来,以此传播正确思想。
o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3题。
唐恪,字钦叟,杭州钱塘人。
四岁而孤,闻人言其父,辄悲泣。
登进士第,为郴州尉。
县民有被害而尸不获,吏执其邻人,抑使自诬,令以为信。
恪争之,令曰:
“否将为君累。
”恪曰:
“吾为尉而盗不能捕,更俾亡辜死乎?
”躬出访求,夕,若有告者,旦而得尸,遂获盗。
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大观中,召为屯田员外郎,持节招纳夷人。
夷始恫疑,衷甲以逆,恪尽去兵卫从数十卒,单行。
夷望见欢呼,投兵听命。
徙沧州。
河决,水犯城下,恪乘城救理。
都水孟昌龄移檄索船与兵,恪报水势方恶,船当以备缓急,沧为极,边兵非有旨不敢遣。
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
诏书嘉奖。
靖康初,金兵入汴,李邦彦荐之,拜同知枢密院事,至则为中书侍郎。
八月,进拜少宰兼中书侍郎,帝注礼之甚渥。
然恪为相,无济时大略。
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使者既行,于是诸道勤王兵大集,辄谕止令勿前,皆反旆而去。
洎金兵薄城下,始悔之,密言于帝曰:
“唐自天宝而后屡失而复兴者,以天子在外可以号召四方也。
今宜举景德故事,留太子居守而西幸洛,连据秦、雍,领天下亲征,以图兴复。
”帝将从其议,而开封尹何栗入见,引苏轼所论,谓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甚者。
帝幡然而改,以足顿地曰:
“今当以死守社稷。
”擢栗门下侍郎,恪计不用。
从帝巡城,为都人遮击,策马得脱,遂卧家求去。
御史胡舜陟继劾其罪,谓:
“恪之智虑不能经画边事,但长于交结内侍,今国势日蹙,诚不可以备位。
”乃以栗代为相。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一》)
4、对文中黑体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B、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C、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D、知榆次县\豪子雄于乡\萃逋庇奸\不输公赋\前后莫敢诘恪\以理善晓之\悟而自悔\折节为长者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根据古俗,一个读书人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在书信里签名,在官家书上签名,都要用此名字.另外有一个“字”,供友人口头语文字上称呼之用。
B、“拜”指授予官职,相近意思的词还有除、授、辟、征、举等。
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常用词语有“左迁”“谪”“升”“擢”“拔”“迁”“陟”等。
C、“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为四级:
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D、明朝洪武元年,中央行政机构设置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各部最高长官为尚书,其次为侍郎,其次为郎中,其次为员外郎,其次为主事。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恪有孝心,有执政才能。
初为官吏时,恪尽职守,不怕牵累。
处理人事,能审时度势。
为朝廷做出了很大贡献。
B、唐恪忠于职守,敢于抗上。
在沧州做官时,遇黄河决堤,抗洪救灾时,拒绝了都水孟昌龄索要船只与士兵的要求,一心治水,保全了沧州城。
C、唐恪缺少远谋,主张和议。
因为主张割城降金,令勤王大军后退,所以跟从皇帝巡城时,被都城人拦住击打,骑马快跑才得脱身。
D、唐恪智谋不足,能力有限。
曾建议皇帝放弃汴梁迁都洛阳,后遭到了开封尹何栗的反对,计谋不被采用,后被免去相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昌龄怒劾之,恪不为动,益治水,水去,城得全。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骑再来,邀割三镇,恪集廷臣议,以为当与者十九,恪从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赏析(共11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8-9题
竹枝词二首
姚少娥①
其一
卖酒家临烟水滨,酒旗挂出树头春。
当垆十五半遮面,一勺清泉能醉人。
其二
燕睛花暖春色饶,游情欲醉魂欲销。
红衣突展绿引畔,接袖②纷纷度小桥。
【注】①姚少娥,生卒年不译,明代女诗人。
②接柚:
指携手。
8.下列对整首诗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第一首诗的第一二句属于环境描写,距离自远而近,视野由大到小,为后面的人物描写作铺垫。
B.“当垆十五半遮面”,用特写镜头描写当垆女子,卖酒少女虽然没有正面亮相,但显得羞涩动人。
C.“一勺清泉"未必真“能醉人”,水不醉人而饮者自醉。
这种拟人化的表达衬托了当垆女子的美好。
D.第二首诗的第一二句写出了春天的景色和春游的感受,“饶”是“多、盛”的意思,“醉、销”写出了春色摇荡性灵的力量。
E.第一首诗画面活泼可喜,第二首诗画面明净可爱,各有特色,但都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的爱悦之情,给人艺术美的享受。
9.“红衣突展绿江畔,接抽纷纷渡小桥”两句,在词语运用上或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色?
(要求答出两点)每种特色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首联“ , ”两句将听觉、视觉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典型的秋江景物图,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
(2)《蜀道难》中通过黄鹤和猿猴侧面映衬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是 , 。
(3))《琵琶行》开篇通过月映江面的景物描写渲染离别悲凉气氛的句子是。
三、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2)题。
(14分)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王奎山
1982年我读大四。
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
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
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
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
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
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
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不会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
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
母亲高兴地说,咱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
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净下来。
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
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
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
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
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
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
妹妹说,憋死我了,就往厕所跑。
一会儿妹妹就跑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了?
咱家的猪跑哪里去了?
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
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
这是极有可能的事。
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
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跑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
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
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
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还能丢了?
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
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
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
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
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
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重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附近,我明天再去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
特别是徐美红。
因为整个事件极有可能是她的粗心大意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去找猪了。
然后,妹妹也出去了。
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
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
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去了?
你去吧,你想去哪儿去哪儿!
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去了。
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
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
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
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
一看到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
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
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
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的。
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
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
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
母亲一哭,本来就是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
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为厅长的“千金”,徐美红因为“我”的才华而来到乡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对那个时代的超越,以及她对爱情的一份大胆与执着。
B.从徐美红与“我”回乡下过年,到后来因为一头猪的缘故,徐美红一气之下逃离,应该说二人爱情的过失只是一种偶然。
C.整篇小说通过细腻的对话描写与心理描写,讲述了一个生动的乡村闹剧,反映出较为深刻的社会问题。
D.妹妹机灵聪明,憨直率真,说话不注意场合,这些特点恰恰增加了小说的戏剧性,同时也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E.小说用诗化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爱情故事,小中见大,展现了中国社会中存在的城乡矛盾冲突。
(2)身为厅长千金的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离开乡村,分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
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3)本文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有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多方面考虑。
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简要说明。
(6分)
四.实用类文体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12分)
再听一段梅葆玖
“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这是京剧《大唐贵妃》中的一段唱词,也恰唱尽梅葆玖一生:
一生为艺,一生为戏。
1934年,梅葆玖出生在上海思南路57号“梅宅”,是梅兰芳第九个孩子。
梅兰芳原本选定的接班人是第三子葆琪,可惜葆琪8岁患白喉病去世。
梅葆玖10岁时,父亲让他试演一段《三娘教子》,“一看嗓子、扮相都可以”,决定让他继承梅派。
被命运选中,梅府最小的孩子不得不收起心来,一边读书上学,一边拼命学戏。
13岁,梅葆玖正式登台演出。
2016年3月29日,梅葆玖的最后一个生日,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青年学生一起度过。
每次大家鼓掌时,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
这天,最小的梅派男旦巴特尔为梅葆玖演唱《麻姑祝寿》,梅先生很是高兴。
没想到,两天后,梅葆玖因突发支气管痉挛,导致脑缺氧送医院抢救。
亲友在他耳边放《大唐贵妃》,他一度有心率反应。
但奇迹没有出现,4月25日上午,梅葆玖病逝,享年82岁。
梅葆玖一生培养了49个弟子,他曾说:
“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了京剧一个交代。
”
梅葆玖幼年学戏,父亲是名角,但并不亲自教他,而是延请名师王幼卿为他开蒙。
梅兰芳看老师教儿子,从来不插手,他对儿子说,老师教你的都是对的。
在梅葆玖的回忆里,父亲是一个狂热爱学习的人,每周两次,下午四点以前学习英语。
每天请俞振飞先生来,向他学习昆曲。
梅葆玖也犹记得,父亲当年追着盖叫天学一个动作,还跟荀慧生学眼神,跟程砚秋学水袖。
梅兰芳对佛学也相当有研究,他自创的《天女散花》,每一个手势无不从佛学中而来。
梅兰芳研究服饰学,演出的服装都自己设计,然后让妻子到大栅栏去买料子。
他喜爱花卉园艺,据说研究出如何嫁接培植4000多种牵牛花的技术。
他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并擅长写诗填词……
梅兰芳教育孩子们,传统的东西要学,西方的东西要懂。
见过梅葆玖的人都说,无论是长相,还是做派,他都似足了父亲梅兰芳。
梅葆玖讲话的声音轻轻的,但声音的位置偏高,这或许是一个男旦演员常年保存的讲话习惯。
那些字正腔圆的语调,听了让人浑身一激灵,仿佛北京的四合院、城墙根儿、老槐树都盛放在那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上。
作为梅家在世唯一活跃在梨园界的孩子,梅葆玖努力扛起梅家这面树起了百年的旗帜。
时代发展,传统戏种没落,让年轻人接受古老的戏曲成为梅葆玖常思考的问题。
他豁达面对时代的选择,努力让京剧靠近时代步伐。
一次和唱片公司合作、跨界流行乐坛,录制《贵妃醉酒》《太真外传》等唱片,外界有不少物议。
但梅葆玖仍坚持有保留地革新:
“像《太真外传》这些唱腔里最传统的东西,我原封不动。
”
2013年,梅葆玖最后一次在上海登台演出。
工作人员感叹:
“玖爷西装翩翩但盈盈下拜的模样,真是难以形容的优雅。
”梅葆玖先生说普通话、上海话都很好听,尤其上海话用词老派,比如年轻人都已经不会用了的“交关”,他说出来有一种别样雅致。
应观众要求给海报、书籍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台湾作家陈念萱感叹:
见过梅家人,你会懂得什么叫教养。
一分来自与生俱来的音色,三分来自家学渊源,而最重要的部分,却是那万金不换的教养与门风。
难怪梅兰芳先生会要求梅葆玖,四十岁以前,不许演出《贵妃醉酒》。
梅先生向来主张,生活里的晶莹剔透,才能让舞台上的演出不是表演,而是自然呈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梅兰芳三子葆琪的夭折,继承梅派艺术的重担便落在了年幼的梅葆玖身上。
梅葆玖扮相、嗓音俱佳,加之后天的不懈努力,继承了父亲的衣钵。
B.梅葆玖的长相、做派以及字正腔圆的语调,无不体现出梅派旦角的神韵,他不仅扛起了梅派旗帜,还豁达面对时代选择,坚持有保留地创新。
C.为让古老的戏曲更接地气,靠近时代,每次演出时,面对观众的掌声,梅葆玖都起立双手合十并微微欠身;只要观众要求签名,不管多累,他都有求必应。
D.文章以“再听一段梅葆玖”为题,既契合了传主的身份,讴歌了梅葆玖艺术的一生,也表达了人们对一代京剧大师的景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我给父亲有了交代,也给了梅派、给了京剧一个交代”的理解。
(4分)
(3)这篇传记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梅葆玖的?
请简要概括。
(5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中央巡视组在各地巡视时发现,许多政府部门人浮于事,一些公务员在完成工作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人以为自己很忙。
②2015年两会召开期间,人们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深化改革”“反腐倡廉”“养老改革”“环境治理”等话题。
③小时候的张衡半夜数星星,说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的他成了汉代著名的天文历法大家。
④相较于享誉中外的佛教圣地九华山,紫蓬山似乎名不见经传,但谁又能想到,历史上,它曾是淮军将领的摇篮。
⑤历史专业出身的石晓明,不愿像其他同学一样埋首钻研,皓首穷经,著书立说,而是毅然选择了与自己专业相去甚远的工作,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⑥九寨沟自然山水巧夺天工,那艳丽典雅的群湖,奔泻湍急的溪流,飞珠溅玉的瀑群,古穆幽深的林莽,连绵起伏的雪峰令人流连忘返。
A.①②④B.①③⑤C.④⑤⑥D.①④⑤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
B.一部作品是否真实,不在于它“如实地”描写了事实或现象,而在于它通过生活现象的描写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面貌。
C.社会发展引起科学家们的担忧,全球平均智商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呈下降趋势。
过去的50年,人类综合智商值下降了1倍。
D.近期,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公布,引起了人们对相关国企改革、人口政策调整、深化改革开放等问题的重视。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同龄人的观点①是不相上下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想要拉开差距靠的就是语言了。
②语言的锤炼,非一日之功。
语言的形成和构建,核心③来源于阅读,实际取决于考生视野的宽度和思维的深度。
④语言的锤炼比较难,⑤只要平时用心,多阅读多积累,提高语言能力⑥是有路可循的。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应该
而
仍然
尽管
但
也
B
一定
当然
/
因为
所以
就
C
可能
但是
必然
虽然
那么
仍
D
尽量
/
最好
即使
也
都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据说,清明这天一定要放风筝。
有些地区还举办放风筝比赛,认为风筝的高低是年景好坏的标志,①。
相传历史上的第一只风筝,是春秋时代的匠师公输般制造的。
按其构造,风筝一般有硬膀、软膀、排子、长串、桶形等区别,为了增强风筝的娱乐性和趣味性,②,如风琴、笛哨、锣鼓等。
③,以北京、天津、潍坊和南通最为著名。
17.下面是某高中举办迎新生晩会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6分)
迎新生
晚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 广州市 南沙 学年 语文 下学 第一次 月考 试题 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