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一部分五数下.docx
- 文档编号:3720100
- 上传时间:2022-11-24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2.89KB
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一部分五数下.docx
《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一部分五数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一部分五数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一部分五数下
2、5的倍数的特征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科书17、18页的关于2、5的倍数的特征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2、5倍数的特征,理解并掌握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是2、5倍数的数的特征。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师教法:
提问、引导等。
学生学法:
小组交流合作、练习等。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3分钟)
提问:
①说出20的全部因数。
②说出5个8的倍数。
③26的最小因数是几?
最大因数是几?
最小的倍数是几?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永远是很好的导入方法,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引入新知。
)
二、学习新课:
(20分钟)
(一)2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
(练习2)右边集合圈里的数与左边圈里的数是什么关系?
教师:
请观察右边圈里的数,它们的个位数有什么特点?
(个位上是0,2,4,6,8。
)
教师:
请再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
学生随口举例。
教师:
谁能说一说是2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口答练习:
请把下面的数按要求填在圈内(是2的倍数,不是2的倍数)
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学生口答完后,老师介绍:
奇数和偶数的定义
板书:
上面两个集合圈上补写出“偶数”,“奇数”。
教师:
上面两个集合圈里该不该打省略号?
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老师说明:
在本题所列的有限个数里,奇数、偶数都是有限的,但是自然数是无限的,奇数、偶数也是无限的,所以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
教师:
奇数、偶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吗?
习惯上称它们为什么数?
(单数、双数。
)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概括出2的倍数的特征,从而进一步教学偶数的概念。
)
3、练习:
(先分小组小说,再全班统一回答。
)
①说出5个2的倍数。
(要求:
两位数。
)②说出3个不是2的倍数的三位数。
③说出15~35以内的偶数。
④50以内的偶数有多少个?
奇数有多少个?
(二)5的倍数的特征。
1、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两个集合圈,然后提出要求:
你们能不能用与研究2的倍数的特征的相同方法,找出5的倍数的特征?
学生自己动手填数、观察、讨论。
老师巡视过程中选一位同学板书填空。
教师:
说一说5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
请举几个多位数验证。
教师:
再说一说什么样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
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2、练习:
①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出50以内5的倍数。
②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③从下面的数中挑出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
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12,25,40,80,275,320,694,720,886,3100,3125,3004。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
个位数字是0。
④教师随口说出数,请立即说出这个数是2的倍数还是5的倍数,或者同时是2和5的倍数,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三、巩固反馈:
(15分钟)
1、在1~100的自然数中,2的倍数有()个,5的倍数数有()个。
2、比75小,比50大的奇数有()。
3、个位是()的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
4、用0,7,4,5,9五个数字组成2的倍数;5的倍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的数。
四、全课总结(2分钟)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3的倍数的特征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9页关于3的倍数的特征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师教法:
提问、引导等。
学生学法:
小组交流合作、练习等。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寻找3的特征。
(15分钟)
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
谁能猜测一下?
生1:
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生2:
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l3、l6、19都不是3的倍数。
生3:
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
师:
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
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
(揭示课题)
师:
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设计意图: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
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
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
二、总结3的特征(15分钟)
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18页的表。
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
)
师:
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
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
生1:
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
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
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
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
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
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
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
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
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
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
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
生1:
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
“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生3:
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
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
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
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
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8分钟)
完成19页的“做一做”练习
四、课堂小结(2分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质数和合数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24页关于质数和合数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充分展示数学自身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初步学会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
区分奇数、质数、偶数、合数。
教师教法:
引导、提问等。
学生学法:
小组交流合作、练习等。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15分钟)
1、师:
(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
2、师:
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各自独立思考,想像后举手回答。
3、师:
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师:
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
(指名说一说)
4、师:
同学们,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怎么样?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
会越多。
师:
确定吗?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
5、师:
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
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
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
并举例说明。
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
同学们,像上面这些数(板书的3、13、7、5、11等数),在数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质数,下面的这些数(4、6、8、9、10、12、14、15等数)我们把它们叫做合数。
那究竟什么样的数叫质数,什么样的数叫合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结合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
(略)
6、让学生举例说说哪些数是质数,哪些数是合数,并说出理由。
7、师:
那你们认为“1”是什么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
二、动手操作,制质数表(10分钟)
1、师出示:
73。
让学生思考着它是不是质数。
师:
要想马上知道73是什么数还真不容易。
如果有质数表可查就方便了。
(同学们都说“是呀”。
)
师:
这表从哪来呢?
(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这上面是1到100这100个数,它不是质数表,你们能不能想办法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制成质数表?
谁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
)
2、让学生动手制作质数表。
3、集体交流方法。
三、练习巩固(10分钟)
完成练习四第1、2题。
四、课题小结(5分钟)
这节课你在激烈的讨论中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第一课时
长方体的认识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科书27--29页例1、例2;完成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五的1、3、4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想像等活动,能识别长方体的实物,会看长方体的直观图,会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准备:
长方体形状的实物,长方体框架。
2.学具准备:
收集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实物。
教师教法:
提问、引导等。
学生学法:
小组交流合作、练习等。
授课类型:
新授课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5分钟)
1、导人:
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2、出示各种平面图形.提问:
这些都是什么图形?
3、教师概括: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二、探究新知:
(25分钟)
1、导人新课:
平面图形我们认识了,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立体的。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1)(出示墨水盒.粉笔盒.牙膏盒、罐头盒、魔方.皮球、台灯罩等实物)教师讲述:
我们看,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因为它们都占有一定的空间。
(2)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下长方体。
(板书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
首先呈现一些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形状,然后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形。
)
3、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例1:
让学生再次观察前面教师出示的各种形状的盒子或实物,然后回答:
哪种实物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1)认识长方体的面.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观察一个长方体的盒子: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互相议论一下,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生问答:
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面相对的而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教师板书相应内容)
(2)认识长方体的棱.
让学生拿起长方体的盒子或实物,用手摸一。
摸长方体的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教师指出:
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
你是怎样数的?
想一想怎么数才既不会重复又不会遗漏?
(长方体有12条棱。
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①让学生拿起长方体的盒子或实物,用手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
教师边演示边说:
3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请同学们数一数,一个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
②提问学生:
一共有多少个顶点,怎样数不容易数错?
(4)总结归纳长方体的特征.填写在P28表格中。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逐步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
)
4、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长方体盒子或实物,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
(三个面)
(2)出示墨水盒、牙膏盒、粉笔盒的实物图。
然后,去掉它们的实物表层,留下它们的轮廓,让学生清楚地看到:
画下来的长方体只用实线画出能看到的三个面,另三个面可以用虚线表示出来.
5、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
(1)出示用木条做成的长方体框架让学生观察讨论: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
分成几组?
(2)学生讨论后回答: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按照相对的棱进行分组.可以分成三组.
(3)提问:
①每一组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用等)②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3条)③相交于其它顶点的棱有几条(3条)④相交于同一个颀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不等)
(4)教师归纳讲述:
在一个长方体中,有3组棱,每组棱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我们可以取相交于一个顶点的3条棱作为三组棱的代表,像这样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5)测量:
让学生每人拿出准备好的火柴盒,量出火柴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教师归纳:
可见长方体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一般情况下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三、巩固发展:
(5分钟)
1、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做教科书第29页的““做一做…’.
四.教师小结:
(略)(3分钟)
五.布置作业:
(2分钟)
练习五第2题、练习五第3题
第二课时
正方体的认识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P30的内容,完成练习五2、5、6、7、8、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教法:
提问、引导等。
学生学法:
小组交流合作、练习等。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正方体的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3分钟)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谁能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指1~2人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出示表。
二、讲授新课:
(25分钟)
1、用教具演示,认识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
(板书:
正方体)
2、从自己的学具中找出正方体,请同学们象学习长方体那样,讨论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长方体
正方体
面
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可能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都是正方形
棱
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12条棱,12个棱的长度完全相等。
顶点
8个顶点
8个顶点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观察正方体物品,抽象出正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性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
全班交流时,根据学生回答,对应长方体板书
面:
6个面,六个面都是长方形,都完全相同。
棱:
12条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点:
8个顶点。
3、谁能把正方体的特征连起来说一说?
4、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
根据学生的对比长方体
出示集合图:
正方体
三、课堂总结:
(3分钟)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正方体,知道了正方体的特征,并且通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对比,知道了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四、巩固练习:
(9分钟)
1、P30做一做,剪下附页2的图样做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2、练习五的相应练习。
教学反思: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第三课时长方体的表面积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教材33—34页例1,34页“做一做”,练习六第1、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动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计算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表面积概念,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纸盒.教师准备投影片
教师教法:
提问、引导等。
学生学法:
小组交流合作、练习、动手操作等。
授课类型:
新授课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5分钟)
1、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2.标出自带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右面.上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面积是多少?
二、新知:
(25分钟)
1、导语:
同学们对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面积都会计算了,那么整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2、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学生操作
在长方体纸盒六个面上分别标上“上、下、前,后、左、右”。
引导学生沿着长方体的棱把长方体剪开、展开。
观察展开闰形的每个面分别与原来长方体的每个面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出:
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板书:
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可重点强调“总面积”。
(设计意图:
让每个学生拿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沿着棱剪开,看一看展开后的形状。
)
(2)观察思考.
观察展开后的图形,你可以想到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长方体中面积相等的面。
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
师生共同小结:
长方体的表面积是6个面的和.长方体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着密切的联系。
(3)反馈练习。
3.建立长方体表面积概念。
(1)学生独立探究,根据长方体表面积的学习,观察自己手中的正方体纸盒,又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汇报知道:
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板书)正方体表面积的特点是:
6个面都是正方形而且面积相等.每个面边长的长度就是正方体棱长的长度.
(3)师生共同小结:
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板书课题)
4.学习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教学例1:
(投影出示例1及图)
①学生分析题意,试着解答。
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②学生汇报:
启发学生明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要求“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首先要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以计算每个面面积,把每个面的面积合就是表面积.让有不同解法学生说出解法及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
长方体表面积:
6个面积的和
0.7×0.5十0.7×0.5十0.7×0.4十0.7×0.4十0.5×0.4十0.5×0.4
第二种解法:
长方体表面积:
上下面面积十前后面面积个左右面面积
0.7×0.5×2十0.7×0.4×2十0.4×0.5×2
第三种解法:
长方体表面积:
(下面面积干前面面积十左面面积)×2
(0.7×0.5+0.7×0.4+0.5×4)×2
③议论:
你认为哪种解方法简便?
引导学生知道:
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个一式子和第二个式子改写成第三个式子;第三个算式更简便些.
(2)反馈练习:
34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订正。
三、巩固发展(8分钟)
1、练习六第1题,第3题,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订正.
2、用两种方法计算自带长方体的表面积.
四、全课小结(2分钟)
启发学生说出: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
正确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
第四课时正方体的表面积。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P35例2、完成练习六2、4、6题。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教法:
提问、引导等。
学生学法:
小组交流合作、练习等。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具准备:
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5分钟)
同位互相说说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以及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的的表面积。
(学生可以举例来说。
)
求下面图形的表面积(用计算机出示)
3米
6米
10米
二、讲授新课(20分钟)
我们已经学会了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有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1、教学例2:
1.2分米
(1)出示例2:
一个正方体的礼品盒,棱长为1.2分米,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
(2)指生读题,找条件、问题。
(3)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求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方法
(4)学生列式计算,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求的什么?
(设计意图:
在例1的基础启发学生自己根据正方体的特征,想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
2、P35的做一做
让学生明确鱼缸上面没有盖。
三、课堂总结:
(3分钟)
我们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灵活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确定好究竟是求几个面的总面积。
并找准相对应的长和宽,再计算。
四、巩固练习:
(12分钟)
1、练习六的2
第2题,判断哪些展开图可以折成正方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加深对正方体的认识。
教师可以给一些方法上的指导。
2、练习六第4题。
提醒学生在计算的时候要找准求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的和。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分三小节: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在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了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直观上使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找出长方体,抽象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再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二 单元 第三 第一 部分 五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