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二年级上学期789单元备课.docx
- 文档编号:3821812
- 上传时间:2022-11-25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3.30KB
青岛版二年级上学期789单元备课.docx
《青岛版二年级上学期789单元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岛版二年级上学期789单元备课.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岛版二年级上学期789单元备课
第七单元谁的眼睛亮—观察物体单元备课
课题
七、谁的眼睛亮——观察物体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
辨认从不同位置(前面、后面、侧面和正面)观察一个简单物体的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上面)看到的一个简单的几何体的形状;在已有的观察物体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推理解决问题。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
学
目
标
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几何体的形状。
2、能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4、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初步形成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教学
重难
点
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并通过观察和空间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看到物体的形状。
教
学
策
略
1、在教学时,老师可以利用一些物体,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这些物体,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该物体是什么样的,再和学生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
最后再出示练习让学生进行操作。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3、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图象表象。
4、处理好几对关系,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
时
划
分
观察物体1课时
我学会了吗?
1课时
备课时间
2015.10.10
上课时间
课题
观察物体
课型
新授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1、让学生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重点
难点
学生能从不同方位观察物体的形状,并能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教学
媒体
课件
是否
详案
是
教学过程设计
修改补充
一、观察照片,激活相关的生活经验
1、谈话引入,观察照片
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
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儿吗?
(出示两张照片)
2、想一想:
拍的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
(拍摄者的位置不同)
3、得出结论:
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二、观察实物,体验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视图
1、观察老虎、判断位置
请判断小刚、小丽和小红是在什么位置观察到的老虎?
说一说。
2、观察玩具
(1)将自己带的玩具摆在课桌中央,从各个不同的位置观察玩具。
(2)辨认方位:
在屏幕上依次出示小熊的前、后、左、右面,请学生判断是在什么位置观察玩具的。
3、反思总结,加深体会
(1)刚才我们一起观察了一些物体,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进行观察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自主练习,说说是怎么进行观察的。
四、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
你还想观察些什么?
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再找一些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看看会看到哪些不同的样子?
把你看到的结果和同学交流交流。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
侧面、前面、后面
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野营—有余数的除法单元备课
课题
八、野营—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除法的意义,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材通过学生春游时分物品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有时会有剩余,然后结合具体实例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野营时分野果的活动,引出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无论时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还是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教材都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结合具体实例体会有余数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
学
目
标
结合生活情境,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能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体会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合作、交流、表达,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
重难
点
理解余数的含义,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重点;除法竖式的写法,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本单元的难点。
教
学
策
略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进行教学。
2、注重动手操作,丰富直观表象。
3、引导学生用有余数出发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尊重学生差异,逐步提高有余数除法的计算能力。
课
时
划
分
信息窗1—分食品2课时
信息窗2——搭帐篷2课时
我学会了吗、丰收园1课时
智慧广场1课时
备课时间
2015.10.12
上课时间
课题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平均分有剩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交流能力。
重点
难点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
媒体
课件
是否
详案
是
教学过程设计
修改补充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学校组织的野营活动吗?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一次野营活动,愿意吗?
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你能从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所得,并根据自己的发现,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解决“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几个人”?
(1)动手操作:
摆一摆、画一画。
(2)说说自己的分法和分得的结果。
教师小结:
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也就是:
每人分得3片,还剩1片。
(3)谁能把我们刚才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尝试列算式。
板书:
10÷3=3(片)……1(片)。
10片饼干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3片,这个3就是商,剩下的1片,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余数。
读作:
10除以3等于3余1。
2、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上面的问题,那么12个草莓,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几人?
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1)自主列算式,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圈一圈,分一分,看谁解决的好。
(指名板书)
(2)如果有13个、14个、15个……呢?
怎么解决?
师:
同学们,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小结:
余数都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1:
圈一圈,填一填。
看图列算式。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
2015.10.12
上课时间
课题
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
课型
新授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1、能够列竖式计算简单的有余数除法。
通过实践,学会试商。
知道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能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
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学会试商的方法。
教学
媒体
课件
是否
详案
是
教学过程设计
修改补充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的野营可热闹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呀,转眼间就到了晚上了,他们已经在准备晚饭了,小朋友们也搭起了帐篷,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观察图,了解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
二、新授:
同学们采了11个野果,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1、请同学列出算式。
说一说,商和余数是多少。
师:
有余数的除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法一样,除了用横式,还可以用竖式来计算。
同学们能不能根据以往的经验,先来列出竖式?
——交流。
2、教师板书。
说一说这个竖式跟我们以前学习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你能说出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3、请同学说一说怎样得出商是3的?
同位两个把试商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4、教师小结试商过程:
在这道题当中想3乘几最接近11,而且积还要小于11。
或者想一想11里面最多有几个3?
三、独立解决:
23个蘑菇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1、学生独立列出横式、竖式。
2、指名板演。
3、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和试商过程。
4、观察刚才计算的这两道题的商和余数,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四、解决问题:
每顶帐篷住3人,住17人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学生独立列横竖式。
交流试商过程。
我们的计算结果是什么?
实际上应该需要多少个帐篷?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
2015.10.12
上课时间
课题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
课型
新授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平均分有剩余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合作交流能力。
重点
难点
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
媒体
课件
是否
详案
是
教学过程设计
修改补充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
同学们,你们参加过学校组织的野营活动吗?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一次野营活动,愿意吗?
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你能从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所得,并根据自己的发现,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
1、解决“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几个人”?
(1)动手操作:
摆一摆、画一画。
(2)说说自己的分法和分得的结果。
教师小结:
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也就是:
每人分得3片,还剩1片。
(3)谁能把我们刚才的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
尝试列算式。
板书:
10÷3=3(片)……1(片)。
10片饼干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3片,这个3就是商,剩下的1片,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余数。
读作:
10除以3等于3余1。
2、同学们已经解决了上面的问题,那么12个草莓,每人分4个,可以分给几人?
你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
(1)自主列算式,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圈一圈,分一分,看谁解决的好。
(指名板书)
(2)如果有13个、14个、15个……呢?
怎么解决?
师:
同学们,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小结:
余数都比除数小。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1:
圈一圈,填一填。
看图列算式。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
2015.10.12
上课时间
课题
智慧广场——图形排列的周期问题
课型
新授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2、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圈一圈、数一数、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重点
难点
发现简单周期问题的规律并能解决问题。
教学
媒体
课件
是否
详案
是
教学过程设计
修改补充
一、复习导入,引起新的思考
出示课件中的小彩旗串,同学们思考:
1、彩旗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
2、每几面彩旗一组?
3、第10面、第15面、第17面分别是什么颜色?
二、研究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1、第17面小旗是什么颜色?
学生思考:
用什么方法解决?
提出问题:
有没有比画一画、数一数更简便的方法?
学生交流汇报。
17÷3=5(组)……2(面)
结论:
第17面是第6组的第2面,所以是黄色的。
2、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中每一个数字的含义。
学生思考:
为什么要除以3?
商5表示什么?
余数2表示什么意义?
(交流汇报)
重点明确:
每3面一组,17面小旗中共有完整的5组,余数2说明第17面小旗是第6组的第2面,因为每组的第二面都是黄色的,所以第17面小旗一定是黄色的。
3、方法汇总:
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用到几种方法?
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些?
三、巩固练习
1、课本99页自主练习1题,照样子,动动手,动动脑。
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后进行交流,重点交流运用的方法与策略,进一步体验计算的方法。
2、课本100页自主练习2题,照样子串一串。
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
四、联系生活实际,探索周期现象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周期现象?
——每周7天、每年有12个月等周期现象。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休闲假日—解决问题单元备课
课题
九、休闲假日—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是用所学知识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先根据题中的信息和问题之间的联系找到中间问题,分析与寻求中间问题的策略方法也是以后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基础。
如果直接跨入综合计算,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难度有点拔高了,所以本单元只讲授分步计算。
在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学会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通过学习,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基本策略,发展数学思考。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除加(减)问题,初步了解用乘加(减)、除加(减)解用解决问题的思路。
2.经历用乘加(减)、除加(减)分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掌握一些解题思路。
3.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
重难
点
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试着找出中间问题,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
教
学
策
略
1、结合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相关信息的选择,提高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3、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4、对学生进行多角度评价。
课
时
划
分
信息窗1——停车场1课时
信息窗2——水上乐园1课时
我学会了吗、丰收园1课时
备课时间
2015.10.26
上课时间
课题
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问题。
2、经历用乘加(减)分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分析与寻求中间问题的策略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重点
难点
理解两步计算的数量关系,掌握分布解决两步计算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
教学
媒体
课件
是否
详案
是
教学过程设计
修改补充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欣赏了大海的美丽景色,今天我们就跟随导游去一处风景区游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解决乘加问题
1、情境导入:
看,我们已经来到了景区门口。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
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两步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3、解决问题:
我们来解决“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将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表达出来吗?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喜欢的图形先画一画,再列出算式,然后同桌交流交流。
(师巡视指导,然后展示不同的方法)
4、合作交流: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这几位同学的方法。
讲一讲你是怎么做的。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课件展示)4个9,还剩5人。
要求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必须先求4组有多少人(课件圈出4行圆形),就是4×9。
但这是旅游团的总人数吗?
得再加上剩下的5人,才是一共有多少人。
5、小结:
像这样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叫做乘加。
(板书:
乘加)
(二)解决乘减问题
1、独立探索:
看来乘加的知识你学得很棒!
我们再来解决“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
”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2、合作交流:
同桌互相说说解题思路。
3、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4、小结: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算式,里面又包含了什么运算呢?
(乘减)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内容——乘减。
(板书课题)
(三)观察总结
(结合板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问题,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都是两步计算;第一步都用乘法计算;求一共多少人用加法计算,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用减法计算……)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乘减问题(板书课题)
三、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希望同学们能够用自己明亮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智慧的大脑去解决问题,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检测内容:
自主练习1、2、3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备课时间
2015.10.26
上课时间
课题
用除加、除减解决问题
课型
新授
总课时数
教学
目标
1、分析加法和除法、减法和除法问题的数量关系,解答此类问题。
2、继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提高学生解答两步问题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
难点
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除加、除减问题;从问题入手,分析问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
媒体
课件
是否
详案
是
教学过程设计
修改补充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片,找出信息并提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建构模型
(一)除减问题:
红点问题
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这两个条件是不是已知的?
2、思考第一步应该算什么?
启发学生看情境图思考解答方法。
3、指名说算式及得数,教师板书算式。
4、回顾分析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回顾问题的分析、解答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从问题入手分析解决的方法:
①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②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先思考要解答最后的问题需要哪些条件,再与题中条件对照,看所需的条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由此确定,这个未知条件就是解答这道问题的第一步。
求出了第一步,第二步就可解决最后的问题。
③确定了第一步算什么,第二步算什么,就可以列式解答了。
(二)除加问题:
绿点问题
1、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自主解决问题。
3、分析数量关系,解答问题。
思考:
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这两个条件是不是已知的?
4、回顾分析解决过程
5、完成自主练习1、2、4题。
三、总结:
举例说明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岛 年级 上学 789 单元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