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一 鉴赏散文主旨.docx
- 文档编号:3875966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660.85KB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一 鉴赏散文主旨.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一 鉴赏散文主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一 鉴赏散文主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一鉴赏散文主旨
微案一 鉴赏散文主旨
微点突破一 局部内容要点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乌镇
木心
坐长途公车从上海到乌镇,要在桐乡换车,这时车中大抵是乌镇人了。
五十年不闻乡音,听来乖异而悦耳,麻痒痒的亲切。
“这里刚刚落呀,乌镇是雪白雪白了。
”高亢清亮,中年妇女的嗓音,她从乌镇来。
车上不会有人在乎这句话,像是专向我报讯的。
到站,一下车便贪婪地东张西望。
在故乡,食则饭店,宿则旅馆。
半夜为寒气逼醒,再也不能入睡。
窗帘的缝间,透露楼下的小运河,岸上人家的灯火映落在黝黑的河水里,波光微微闪动,周围是浓重的夜色,雪已经停了。
五十年无祭奠无飨供,祖先们再有英灵也难以继存,魂魄的绝灭,才是最后的死。
我,是这个古老大家族的末代苗裔,我之后,根就断了,傲固不足资傲,谦亦何以为谦?
生活之网在空中飘,一无着点。
我肩背小包,手提相机,单身走在故乡陌生的街上。
寒风中冒出热气的是点心店,照例是中年的店主,照例笑呵呵,照例豆浆粽子,我食不知味地吃完了,天色曦明,我得赶程“回家”。
过望佛桥,走一阵,居然就是观音桥,我有了方向感,可以自主地向我的“童年”走去。
当年的东大街两边全是店铺,行人摩肩接踵,货物庶盛繁缛,充满了炒锅声、锯刨声、打铁声、弹棉絮声、碗盏相击声、小孩叫声、妇女骂声,现在是一片雪后的严静。
这是一条死街,要构成这样肃穆阴森的氛围是不容易的,这是一种成熟的绝望的仪式,使我不以为是目击的现实,倒像是落在噩梦中,步履虚浮地往前走。
我来乌镇前调理好的老成持重的心境,至此骤尔溃乱了。
原本正门开在高墙之下,白石铺地,绿槐遮荫,坚木的门包以厚铁皮,布满网格的铜馒头,两个狮首衔住铜环,围墙顶端作马鞍形的起伏,故称马头墙。
现实的矮墙居中有两扇板门,推之,开了。
大片瓦砖场,显得很空旷,尽头巍巍然一座三开间的高屋,栋柱梁椽撑架着大屋顶,墙壁全已圮毁。
厅后应是左右退堂,中间通道,而今也只见碎砖蒿莱。
我神思恍惚,就像我是个使者,衔命前来凭吊,要将所得的印象回去禀告主人,这主人是谁呢?
东厢,一排落地长窗,朝西八扇,朝南是六扇,都紧闭着。
这些细棂花格的长窗应是褐色的、玻璃通明的,而今长窗的上部蚀成了铁锈般的污红,下部被霉苔浸腐为烛绿,这样的凄红惨绿是地狱的色相。
我向来厌恶文学技法中的物我对话,矫揉造作,伤感滥调。
而此刻,我实地省知这个废弃的少年时的书房,在与我对视,它坚称它曾是我青春的精神岛屿。
这样僵持了一瞬又一瞬,整个天井昏昏沉沉,我站着不动,轻轻呼吸。
我认了,我爱悦于我的软弱。
我渐渐变得会从悲惨的事物中,翻拨出罗曼蒂克的因子来。
别人的悲惨,我尊重,无言;而自身的悲惨,是悲惨,但也很罗曼蒂克。
此一念,诚不失为化愁苦为愉悦的良方,或许称得上是最便捷的红尘救赎,自己要适时地拉自己一把呵。
茶馆,江南水乡的特色,我点燃纸烟,斜倚在小桥的石栏上。
阳光淡淡地从彤云间射下,街面亮了些,茶馆内堂很暗,对面又是一条较宽的河,反映着纯白的天光。
烟蒂烧及手指,我一惊而醒。
走下石桥,桥堍有石级及水面,运河的水是淡绿、含混的,芸芸众庶几百年几百年地饮用过来。
儿时,我站在河埠头,呆看淡绿的河水慢慢流过,一圆片一圆片地拍着岸滩,微有声音,不起水花。
现在我又看到了,与儿时所见完全一样,我愕然心喜,这岂非类似我惯用的文体吗?
况且我还将这样微有声息不起水花地一圆片一圆片地写下去。
(本文有删节)
五十年后重返故乡乌镇,“我”的心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答:
剖析 解答该题先熟读文本,找出文章中感情变化的脉络,文章开头写到“车上不会有人在乎这句话,像是专向我报讯的。
到站,一下车便贪婪地东张西望”。
可看出我刚回到家乡的好奇喜悦;“我肩背小包,手提相机,单身走在故乡陌生的街上”,“我神思恍惚,就像我是个使者,衔命前来凭吊,要将所得的印象回去禀告主人,这主人是谁呢?
”概括出“隔膜失落”;“我渐渐变得会从悲惨的事物中,翻拨出罗曼蒂克的因子来。
别人的悲惨,我尊重,无言;而自身的悲惨,是悲惨,但也很罗曼蒂克。
此一念,诚不失为化愁苦为愉悦的良方,或许称得上是最便捷的红尘救赎,自己要适时地拉自己一把呵。
”概括出哀悼自慰,最后愕然心喜。
答案 好奇喜悦、隔膜失落、哀悼自慰、愕然心喜。
技法透视
局部概括包括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的人、物、环境、某种类型、某一方面特点等为中心)、段(层)意概括题和因果探寻题。
设问方式
1.(2016·天津高考)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2.(2015·天津高考)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3.(2015·山东高考)请根据本文概括四堡雕版及其文化衰落的原因。
4.×××具有怎样的特点?
5.结合全文,概括“×××”的具体内容。
解题思路
1.特点概括类试题解题方法
(1)解答方法
(2)步骤
2.段(层)意概括类试题解题方法
(1)解答方法
(2)步骤
摘取→合并→舍取→整合。
3.因果探寻类试题解题方法
(1)解答方法
(2)步骤
因题干问法灵活,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可用“因为①②③……”这种分条列项形式组织。
具体要点可引述、整合、概括等。
针对练习
(2017·湘潭三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江南,已在桥的那边
沈潇潇
不知从何时起,此岸江南已在彼岸,遥在桥的那边了。
看完国内实力派水彩画家林绍灵的“桥那边”画展,我的思绪一连好几天都在“桥那边”打转转,一阵阵杨柳风、杏花雨从“桥那边”吹过来飘过去,搅动着我心底里的什么,似有“三月不知肉味”之况。
我总觉得,在那些画里有一个精灵在舞蹈。
这个精灵,我看不见,又隐约可辨;我说不出,却又在嘴边。
它依稀是画里的一座桥、一湾水。
它又不是那桥那水。
它仿佛是与“桥那边”“水那边”同在的一缕风、一抹色彩。
它又不是那缕风,那抹色彩。
它好像是来自“桥那边”的一声呼唤,让闻听者心头微微一悸……哦,乡愁,这就是“乡愁”!
江南,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种文化意象、文化精神。
江南文化得益于相对丰饶的物质基础和历史上长期偏离政治中心,使得审美精神本身较少受到物质和伦理道德及政治的异化,得到了相对较为纯粹的发育。
历代有多少文人墨客醉在江南,又为江南留下了多少诗性的写照!
而在画家林绍灵的笔下,对这种江南文化的表现则是侧重于诗性细节的自在触摸:
那河湖密布,舟桥相通,桑麻遍野,饭稻羹鱼,桃红柳绿,粉墙黛瓦,无不显示着“水做的江南”湿润、灵秀、诗性的一面。
当我驻足在这一组“桥那边”的画前,心会变得像画里的风景一样湿润、灵秀和诗性,不经意间有一种庄子梦蝶的恍惚感,分不清此时此刻的我是在画里还是在画外,分不清此刻的自己是“桥那边”的一个温柔元素,还是桥这边在水泥钢筋丛林、滚滚红尘里劳形劳心的那个枯槁形象。
江南水会软化、还原(至少是暂时)一颗被物质时代异化的心。
这是乡愁——林绍灵安放在“桥那边”的那个翩跹起舞的精灵所施展的魔法。
但不知我们是否还记得,现在的“桥那边”曾经是我们曾经身处的此岸,是桥的这边,是我们所来自的地方。
那里有我们年迈的外婆和童年的阿娇,那里的土地里还渗透着我们的脐血。
然而有一天,向往远方的我们终于走过桥去,曾经的此岸在我们的身后日渐日远,桥这边成了“桥那边”。
再以后,“桥那边”慢慢地变老,犹如佳丽迟暮,又如树之落叶、花之凋零……那些曾经活色生香的事物,还有那些栽桑织布、采莲唱歌、临窗刺绣、晴耕雨读的人儿,也已杳然。
在这个物质欲望膨胀的时代里,江南特有的超脱于实用理性的内在审美自由精神和优美诗性形象正在消亡之中。
此岸正变得越来粗粝、混浊,曾经的诗性江南已在彼岸,成为桥那边的远景。
更令人伤感的,是通向彼岸的桥正在我们面前迅速地垮塌,甚至已不复存在,我们已经无法抵达“桥那边”的江南。
我们也越来越看不清楚“桥那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是奄奄一息的日暮乡关?
是安放灵魂的精神家园?
是遥想或回望?
是忘却或祭奠?
难道一定要到了失去了它的时候,才能感觉到它的美丽?
“桥那边”之所以让人魂牵梦绕,就是因为它已与我们渐行渐远,就是因为它正在消失,就是因为它的存在已经越来越不依靠实际时空,而越来越依靠人们心灵的记忆,依靠画家、作家、音乐家等各类艺术家们的艺术表现和学术专家的研究、阐述而呈现折射的存在,“桥那边”的江南风景和人文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性的构筑。
画家林绍灵的“桥那边”,正是用他自己特殊的符号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再造了江南,也是我曾经的江南,在他营造的“桥那边”的精神文化镜像里,江南人文得以超越时空而存在,使我辈之人稍稍得到些许慰藉。
然而,它毕竟已是“桥那边”的江南,是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江南,成了我们再也回去不了的地方。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古人在“白发三千丈”时犹有烟波江相伴,我们呢?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桥那边”并不是真有一座江南的构筑,而是指一个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我们再也回去不了的地方。
B.文中写作者感觉画家林绍灵的“桥那边”的画中有一个精灵在那儿翩跹起舞,这是运用了想象的手法。
C.文中除了写彼岸,也多次写到此岸,文中的“此岸”都是指水泥钢筋遍布,越来越粗粝、混浊的现实。
D.文中引用古人诗句增添了文化底蕴和趣味性,使文章散发出书卷气和文化气,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 C
解析 “‘此岸’都是指水泥钢筋遍布,越来越粗粝、混浊的现实”属于理解错误,根据在文段中出现的位置有的“此岸”也指代诗性的江南,即我们生长的地方。
2.请结合文章第二段分析“遥在桥的那边”的江南具有什么特点。
答:
答案 ①风景优美。
有红桃绿柳,粉墙黛瓦,丰收的鱼米。
②湿润、灵秀、诗性。
历代有许多文人墨客醉在江南,又为江南留下了许多诗性的写照。
③是一种文化意象、文化精神。
会软化、还原一颗被物质时代异化的心。
解析 结合第二段的内容,可总结出江南的特点,关键的语句有“江南,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种文化意象、文化精神”“历代有多少文人墨客醉在江南,又为江南留下了多少诗性的写照”“江南文化的表现则是侧重于诗性细节的自在触摸”“湿润、灵秀、诗性”“江南水会软化、还原(至少是暂时)一颗被物质时代异化的心”,然后概括整合即可。
★3.画家林绍灵的“桥那边”为什么让“我”魂牵梦萦?
答:
答案 ①曾经的诗性江南已在彼岸,正在消失,江南风景和人文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性的构筑,我们已经无法抵达。
林绍灵用自己特殊的符号为人们再造了江南,江南人文也因他的画作得以超越时空而存在,使人们得到些许慰藉。
②林绍灵笔触下的江南侧重于诗性细节的自在触摸,显示着“水做的江南”优美诗性形象。
这引起了我的共鸣,勾起了我的乡愁。
解析 解答时需要对文章的文意做整体理解,林绍灵的“桥那边”画展,让作者思绪万千,主要原因有:
这幅画勾起了我的乡愁;美丽的江南即将消失;画作使得我感到些许的安慰。
微点突破二 概括中心意思
(2017·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
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
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
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
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
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
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
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
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
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
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
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
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
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
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
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
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
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
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
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
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
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
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
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
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
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
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
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
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
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
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
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
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
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
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
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
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
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
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
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
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
为什么?
(3分)
答:
剖析 1.画线部分虽然写扭曲的竹子,但从它“挣扎着生长”“吃力地拱出”“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可见其仍具有“挺拔”的品质。
2.画线部分中,作者把人和竹子结合在一起写,凸显出竹子表象下的深层的象征含义,即人和竹子一样,虽身处艰苦环境,但也会在贫瘠清苦中“挣扎着生长”,使全文的主旨得以深化。
答案 合乎题旨。
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深化了主旨。
技法透视
概括散文中心意思,包含两点:
一是文本思想意义概括,二是作者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设问方式
1.(2017·天津高考)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
为什么?
2.(2014·湖南高考)概括全文主旨。
3.(2014·大纲卷)“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
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
4.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绪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篇散文的主题的理解。
解题思路
概括中心意思“四方法”
1.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4.因文而异法
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做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
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
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生活或社会的揭示或评价。
答题模板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等),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感情。
针对练习
(2017·定州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江南春
叶德成
①春迟迟,暖风拂面。
草萋萋,万木葱茏。
不知不觉,春天又一次来到人间。
此时百花怒放,并蒂串连,把春风的多彩多姿展现得淋漓尽致,可算是“春天交响曲”。
此情此景,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自然慷慨给予的春光和绚烂,收获一种时光沉淀下来的沉静与安详。
②春意渐浓,人流如潮,踏春而来,足音轻叩,行走在江南斑斓的春天里。
杏花、桃花、樱花,层层叠上,多情姿媚,流香四溢,芳馨袭人。
漫山遍野的花仙子楚楚动人、美艳多姿,株株花繁似锦,红的灿若蒸霞,绿的娇嫩含羞,像一首抒情的诗,像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蜜蜂乐了,蝴蝶乐了,游人乐了。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不知是春风醉了江南,还是江南醉了春风。
“赏花开自在,寻恋恋芳踪”,眼中漾着淡淡花香。
也不知我的脚步是否惊扰了千年繁华的“吴越春梦”。
③江南宝地、太湖之滨,江南地区矗立着一座座山水兼得、人文荟萃的城市。
二十几年前大学毕业不久,年少不更事的我辞去优越的政府机关工作,从闽南只身踏上江南这块热土打拼,历经万难千险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创出了一番天地,现在回想起来感慨万千。
如今我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更爱上了这里的江南风光。
④蠡园是江南名城无锡的一个著名游览胜地,与范蠡西施的故事有着很深的渊源。
传说当年范蠡与西施就是隐居于此,因西施、范蠡泛舟湖上而得名的蠡湖,原名“五里湖”,是太湖东北岸的一个内湖。
三面环水,远眺翠嶂连绵,近闻长浪拍岸;南堤春晓,桃红柳绿;枕水长廊,步移景换;假山耸翠,曲折盘旋;亭台楼阁,层波叠影。
后人在蠡湖之滨又建造了蠡园,园以湖名,湖因园胜,曲岸枕水,秀丽明媚。
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咏有佳句:
“欲识蠡园趣,崖头问少年。
”蠡园的假山就水而叠,因水而活,尽显山水交融之“假山真水”的无限情趣。
⑤这里还有江南独秀的太湖鼋头渚,有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梅梁胜迹,有乾隆皇帝下江南钦命的“天下第二泉”,有江南名园“寄畅园”、惠山祠堂群、惠山古街、龙光塔等数不胜数的胜迹,堪称“露天历史博物馆”。
古城墙下的花红柳绿,荡漾着盎然春意,成为春日里踏青的最好去处。
⑥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
江南的太湖风光,融淡雅清秀与雄奇壮阔于一体,碧水辽阔,烟波浩渺,峰峦隐现,气象万千。
独占鳌头的江南太湖风景鼋头渚,山清水秀,天然胜景。
赵朴初赞道“鼋头渚景色胜天堂”,一代大师的瑰丽诗句,更使鼋头渚的风韵名扬境内海外。
春风吹来,吹开了鼋头渚畔的万树樱花,长春桥两旁的百余株单瓣早樱,远望如雪花飞絮,近看浓淡相宜,花枝水影,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从山下俯视,感觉那阵阵春风吹皱了湖水,吹绿了山野。
在春日姹紫嫣红中,在苍翠绵延的山峰里,忽见樱花的粉红、雪白,铺天盖地缀满枝头,那种明快的青春气息和撼人的气氛,让人屏住呼吸,让人心潮涌动,让人过目难忘。
⑦醉在江南的旖旎风光之间,坐下来喝茶聊天让人醉意更浓。
“太湖翠竹韵飘香,壶中清友自芬芳。
”最美江南,春茶最好。
江南茶品种很多,除了太湖翠竹还有洞庭碧螺春、无锡毫茶、西湖龙井、安吉白茶、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等。
“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
”太湖洞庭山所产的碧螺春集吴越山水的灵气和精华于一身,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于中外。
这套茶艺共12道程序,碧螺春沉入水中后,杯中的热水溶解了茶里的营养物质,逐渐变为绿色,整个茶杯好像盛满了春天的气息。
太湖毫茶外形纹紧而卷曲,肥壮翠绿,身披茸毫,香高持久,滋味鲜醇,汤色绿而明亮,茶汤晶莹隐翠,叶底嫩匀。
冲泡后白毫显见,汤色碧绿澄清,别具风味。
若以二泉水冲泡,相得益彰,则更得毫茶之真味。
⑧在这高速旋转的生活节奏中,不妨独坐春山,一壶茶、一卷诗,让生活节奏慢下来,细细感受一下春的诗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过激、不当真、不生气,调心安适,通透人生,处处美景也。
(选自《华夏散文》,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第①段描绘了一幅万木葱茏、百花怒放、多姿多彩的绚烂春景图,既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又为后文具体描写江南春天作了铺垫。
B.“株株花繁似锦,红的灿若蒸霞……像一个个美丽动人的故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漫山遍野众花盛开、花繁似锦的场面。
C.作者还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江南春风的醉人和花开时节的繁华,丰富了文句意蕴,比如“蜜蜂乐了,蝴蝶乐了,游人乐了”。
D.第⑧段正面描写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人心特别浮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至关重要,要给自己感受春的诗意和享受生活的空间。
答案 D
解析 “正面描写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不当,这并不是描写,而是议论和抒情。
5.文章为什么讲述关于西施和范蠡的传说?
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点明了蠡湖名字的由来,表明江南的春天自古以来就美丽迷人,所以他们才会隐居于此;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江南春天神奇迷人的色彩,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天的热爱之情。
解析 解答本题一般需要先把引用传说的内容概括出来,文章中所讲述的关于西施和范蠡的传说,一是点明了蠡湖名字的由来,二是表明了江南春天自古以来的美丽。
从引用本身来讲,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天的热爱之情。
★6.概括文章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主旨的理解。
答:
答案 主旨:
珍爱春天,热爱生活。
看法:
①春光难觅,值得珍惜。
我们应该珍爱春天,热爱生活。
②自然的春天易逝,生命的春光应该永驻奋斗者的年华中。
③生活中,不要汲汲于功名利禄,要学会偶尔停下来,停下自己匆忙的脚步,去体味自然和人生的春天的美好纯净,去顿悟生命的可贵,去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一种勇敢,也是一种境界。
解析 首先简要概括出本文的主旨,然后再谈自己的看法。
自己的看法也主要从主旨而来。
文章表达作者对春天的珍爱,也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由此可以从珍惜这个角度进行探究。
微点突破三 探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一 鉴赏散文主旨 高考 语文 一轮 复习 专题 文学 文本 阅读 散文 微案一 鉴赏 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