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学实录与点评语文.docx
- 文档编号:3894338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2.92KB
《黄河颂》教学实录与点评语文.docx
《《黄河颂》教学实录与点评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颂》教学实录与点评语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河颂》教学实录与点评语文
《黄河颂》教学实录与点评
【教学依据】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黄河颂》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
一、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国情(如五四运动、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要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三、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很好的朗读课文,教学时应继续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
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黄河颂》是著名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与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文章语言和抒情方式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中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
因此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新课程中强调教师教育理念的变化、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
根据《黄河颂》的特点,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可从朗读训练,培养语感,整体领会文意的角度出发,激发并强化学生的朴素的爱国情感。
本案例设计了四个活动层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
首先以“黄河知识知多少”,调动学生知识积累,了解黄河历史,同时可调动起学习情感;然后以“吟诵黄河诗作”完成本课的朗读训练任务,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反复体味诗歌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第三个板块中,注重从学生的理解感悟入手,让学生探究黄河精神的实质所在,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各抒己见,更是富有时代气息,学生虽没有诗人的生活体验,但仍可从自己所处年代出发,明确新时代的青年应持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念;最后以“咏唱黄河歌曲”作结,强化了课文的情感,深入了学生的心灵。
诗歌教学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引导学生在动态中思维,以多媒体课件作为烘托气氛,渲染情感,提供感性认识的载体,以读为主线,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黄河颂》的设计就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契机,来唤起学生的高昂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其探究思考的信心,使其智力得到最好的发挥和发展。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注意节奏,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2、记诵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词汇、语句。
3、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朗读,探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黄河照片和录象)
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
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勤劳、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
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二、话说黄河历史
1、课前准备:
通过查阅图书资料、网上资源,收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史实、地理文化、诗词传说等等。
2、课堂活动:
话说黄河──你对黄河文化知多少?
通过交流,了解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远关系,更好的了解诗人对黄河的“歌颂”是源于深深的爱国情怀,并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适当联系诗句,加深理解诗歌内容。
三、吟读黄河颂歌
了解黄河历史能让我们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正音正字:
要求:
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的朗读,读出气势,引起学生心灵共鸣。
2、学生练习读:
要求: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诗,说一说应怎样读。
老师指导如何读出诗歌的感情基调、节奏层次、气势韵味。
3、师生合作配乐朗诵:
要求:
老师读朗诵词,学生读歌词:
四、探究黄河精神
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
1、你认为全诗是写一种气势,还是写一种精神?
2、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自己的誓言吗?
五、咏唱黄河歌曲
师生齐唱《黄河大合唱》,强化诗歌情感。
六、结语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
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实录】
师:
大家知道“中华儿女”又被称为什么吗?
生:
华夏儿女。
生:
炎黄子孙。
师:
不错。
我们身上都流着同样的血。
那大家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起源于哪儿呢?
生:
我们是炎黄子孙,炎帝、黄帝部落在黄河流域群居,所以应是黄河两岸。
师:
你说得非常正确,(多媒体播放黄河照片和录像)早在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过着狩猎、采集的生活。
黄河以其粗犷、勇敢、勤劳、坚强的风骨,纯朴、踏实、热情而真挚的风度,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的魂。
今天我们要体会吟诵的就是一篇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歌──《黄河颂》。
师:
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黄河的历史,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
说一说你对黄河知识知多少。
生: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经我国九个省区。
师:
你真是黄河的优秀儿女,了解了黄河的概貌,正如诗中所说: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
生:
中国现在的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市:
咸阳和西安、洛阳和郑州、安阳和开封、商丘等地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师:
你是从城市的角度来说的,很好,这能体现诗中的哪一句呢?
生(齐说):
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生:
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中国几代帝王建都均在这黄河流域。
平阳(今山西临汾)是尧的都城,舜之都为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具西蒲州),禹的都城是阳翟(今河南禹县)。
师:
你对历史颇有研究的。
生:
西安的大雁塔、秦始皇的兵马俑、开封的铁塔、龙亭,洛阳的龙门石窟、白马寺,天水的麦积山石窟,银川的海宝塔,刘家峡的炳灵寺石窟,等等,宏伟壮观,技艺高超,造型优美,不仅当时举世罕见,也是当今世界之奇作珍品。
师:
这都是黄河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啊!
生:
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两岸活跃着广大军民,万山丛中、青纱帐里,到处都有敌后游击队英勇斗争。
师:
黄河发出了怒吼,华夏儿女正在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而战。
生:
老师,可我从一则资料上看到,黄河经常给我们带来灾难和痛苦,如决堤、泥沙淤积等。
师: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生:
我还知道一句诗: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
谁写的?
生:
不知道。
师:
著名诗人李白写的。
滚滚黄河东逝水,又怎不令人诗兴大发呢?
师:
大家的发言,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黄河的雄壮、博大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血脉和精神。
师:
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
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
师:
首先听老师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
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诗或一节诗,说一说应怎样读。
(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
师:
哪位同学将你听到的感受说出来?
生:
我听出“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一句最有味道,这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师:
你与老师真是不谋而合。
生:
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生:
我就喜欢读“啊!
黄河!
”这一句。
(众生笑)
师:
独特的感受,为什么呢?
生:
这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说明了这一句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这句读不好,说明体会不深。
师:
精辟的见解。
那应怎样读呢?
生:
应充满雄浑豪迈之感。
师:
好,你来试一试。
(生示范读)
师:
有其雄浑但缺其“颂”的味道。
具体来说,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能再读一下吗?
(生再次读)
师:
这就很好了。
这句诗将歌词主体部分分为了黄河“养育”、“保卫”、“激励”了中华民族三个层次。
我们分三个小组分别读这三节,比一比,看谁读得更好。
(由一、二、三小组读,四组的同学评一评)
生:
我觉得二组的同学还可以把“巨人、英雄”读重一些,“屏障”读得还要有气势。
师:
说出了关键,你来试一下好吗?
(该生再读,同学们自觉地鼓掌)
生:
三组同学把“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读得急,把“发扬滋长”读得高而长,富有轻重缓急。
师:
你说得太好了,老师的心真的被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拨动了。
让老师与你们合作读一遍,好吗?
生(齐):
好。
师:
就由老师读朗诵词,同学们读歌词。
(师生联读)
师:
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
(屏幕出示话题)
1、你认为全诗是写一种气势,还是写一种精神?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吗?
师:
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探究一下。
(教师巡回指导)
师:
谁先来说一说你是怎样体会黄河的气势、精神的?
生:
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一个“望”字,写出了黄河雄伟、广阔的气势,也统领了全诗的内容。
生:
从“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中我感受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师:
你们很好地把握了黄河的自然、地理特征,有没有同学能从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来谈一谈?
生: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写出了黄河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背景,“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
”显示了黄河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前进发展。
师:
让我感受到了黄河精神就在中华儿女身上。
生: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既是天然的、军事上的屏障,也是中华民族精神上的屏障。
师:
你很有见地,理解深刻。
生:
从朗诵词中我知道黄河的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师:
真是一语中的。
生: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把黄河比喻成巨人,把黄河的勇不可挡的雄伟气势和力量展示出来了。
生:
“一泻千里,浩浩荡荡”中那勇往直前的力量激励着我们民族的发展与飞跃。
生:
诗的最后一节发出了向黄河学习的誓言,将黄河的精神、民族的精神、诗歌的精神融合在了一起。
师:
你比诗人站得更高啊!
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生:
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
生:
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师:
诗歌写了黄河的精神,并且发出了自己的誓言,表达了要以它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坚强。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值得我们学习的黄河精神更是多方面的,你能用一个相似的短语来替换“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自己的誓言吗?
生:
一往无前。
生:
豪情万丈。
生:
勇敢无畏。
生:
博大宽广。
生:
保卫祖国。
生:
开拓进取。
师:
说得如此丰富,让我领略了你们的精神和风采,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心里扎下了深根,黄河的精神在你们的身上得到了廷续,你们是希望的一代、发展的一代、成功的一代,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咏唱黄河歌曲。
(多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师生齐唱)
师: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
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下课!
【点评】
张慧莲老师的案例是一个开放的、生动的、有力度的优秀案例。
从教学全程看,全课教学思路开阔,选材精致,步骤明晰,布局合理,交流充分,手法多样。
“话说黄河历史”拓展着学生的视野,激发着学生的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了一个厚实的背景。
“吟读黄河颂歌”将学生引入课文情感的波涛,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赞美之情。
“探究黄河精神”既是文学的,又是理性的,既是语言的,又是人文的。
“咏唱黄河歌曲”是活动形式的变换,也是对课首的呼应,同时让全课的教学余味犹存。
这样一份优秀的案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咀嚼。
余映潮2019年11月25日
【教学反思】
这一案例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案例遵循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这一案例运用了语文课程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案例还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开放性:
注重跨学科的交叉和整合。
每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都会在他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力争用最灵动的方法,理出最丰富的内容;从最浅显的文字中,品出最丰富的内涵。
诗歌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教学更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黄河颂》这一歌词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诞生的,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有很多可利用的教学资源。
在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时,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诗歌品读方法的引导、融进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鼓励对历史自然知识的涉猎等,《黄河颂》案例的丰富性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方法的灵活性
新的课程教学标准更开拓了语文学习的新天地,运用探究学习,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发展,这一过程中,探究的主题既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相关的社会生活与学科领域的。
《黄河颂》设计了一个“黄河知识知多少”,就是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黄河的发源、黄河的历史、黄河的地势、黄河的作用、黄河的影响等知识,从而理解黄河的精神,因此,这些知识需要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空间去了解,可以翻阅各种资料,也可以利用网上资源,让学生带着已有的学习目标,发挥最高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也为教学打好基础,这样将课内外知识有机联系、链接的方法正好体现了新课标的特点。
二、情感的多样性
《黄河颂》在体裁上是一首颂诗,着眼于“歌颂”,学习时对民族精神实质的把握,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都应有所体现,实现思想教育与教学的完整统一,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素养都得到一次升华,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在音乐的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让学生领略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感受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势和英雄气慨,并发出了要向黄河学习的决心,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新时代的人。
整个学习过程和课堂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知识的广泛性
诗歌的学习首先在于朗读技巧方面的把握。
《黄河颂》这一首诗歌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
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有致,以明朗的语言塑造了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
因此教学应以诵读为主,不宜过多讲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通过朗读训练,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熏陶感染,积极奋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都能够提高学生认识,影响学生发展。
本节课还很好地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思想,将语文学科与地理学科、历史学科和音乐学科有机结合在一起,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在不同内容和多种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获取整理资料的方法,而且也学会了处理运用资料的方法。
这样看来,诗歌教学的内容特别丰富,也特别灵活,这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探究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教师要善于运用不同“诗歌”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河颂 黄河 教学 实录 点评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