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开展人际关爱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
- 文档编号:3955572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48.44KB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开展人际关爱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开展人际关爱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开展人际关爱教育的实践研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开展人际关爱教育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开展人际关爱教育的实践研究
华亭幼儿园方惠英
【摘要】学前教育阶段课程是关注幼儿早期人格素养的培养的课程,一个拥有爱,懂得爱的人才是真正个性与社会性完美结合的人,才是有可能应对各种挑战,适应社会发展,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我们正是遵循《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精神在这四大版块(生活、学习、游戏、运动)中渗透“人际关爱教育”:
加强文明生活,积累人际关爱经验;加强合作运动,验证人际关爱行为;加强快乐游戏,提升人际关爱情感;加强情境学习,深化人际关爱教育。
由此,培养幼儿成为健康活泼、好奇探究、文明乐群、亲近自然、爱护环境、勇敢自信、有初步责任感和关爱意识的新一代“五学”(学关爱、学生活、学知识、学合作、学审美)的儿童。
所以,我们认为这次开展的区级重点课题《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开展人际关爱教育的实践研究》是很有价值的——在二期课改共性课程中深化“人际关爱教育”,我们的教师能够理解,很需要;也是遵循我园三年规划内涵发展方向开展,同时也保证了共同性课程内容的深入落实。
【关键词】一日活动、人际关爱教育
一、研究背景
(一)顺应国家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需要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发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一个“目标”是培养儿童“爱父母长辈”,该领域教育的一个“指导点”是“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
幼年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必须灵活运用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对儿童实施爱的情感的教育,以促进儿童优秀的社会品质的发展。
结合本园特色和所在区域文化发展教育内涵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贯彻落实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精神的需要。
(二)满足本园进一步发展的内在需要
我园是松江区一所新办园,办学时间还不足五年,但是在区政府和教育局的关注和帮助下,我园全体师生通过集体的不懈努力,在短短的几年中,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
在新一轮的发展规划中,不仅要努力打造松江区幼儿教育的园所特色,向科研兴园的方向发展,还要在原先的的基础上不断前进。
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包括科学素养,情感素养,创新思维等。
在园所开办以来,我园先后成为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幼儿教育科学化”课题研究实验园,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课程实验园,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又是中国教师基金“十一五”重点课题实验学校,在幼儿社会性教育及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经验。
3-6岁幼儿人际关爱教育内涵的提出是我园几年来进行幼儿情感教育研究的深华,是我园进行教育科研和不断学习新课程观中思考的积淀。
我园建园历史不长,每年都有大批新教师走进园所教育岗位。
如何有效统整园所各条线工作,深化园所关爱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是本园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我园领导班子立足园所文化特质和区域环境,认为关爱教育的研究实质是将园所特色的构建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及园所的稳健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园所发展的灵魂,也是本园可持续性发展的生长点所在。
其开放式多渠道的全园参与的研究模式必将会带动全体教师挖掘关爱内容、实施能力及评价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激发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内驱力。
经过调查发现我园由于生源层次多样性(多数来于农村拆迁而至、外省市买房而来,年轻的家长又为事业而奔波,故接送孩子的还是祖父母辈),他们的教育幼儿方式问题比较大:
(1)对孩子的“人际关爱”教育不太关注,把它放在了第四位,置于“丰富孩子的知识”、“关注孩子的饮食健康”之后;
(2)孩子对父母不够尊重:
走访一些幼儿家庭,发现亲子间缺乏正常的沟通和交流,因为父母工作繁忙,与孩子相处时间太少;观察父母、祖父辈们接(送)孩子离(入)园的情景时,孩子对家长们也没有表达出应有的礼貌言行。
(3)社区的教育资源还未得到充分的运用,成人不文明的行为也在不断冲击孩子的视觉,“人际关爱”教育逐渐被人淡漠。
以上一些原因,导致多数幼儿存在着不讲文明、不善合作、不讲礼貌、缺乏爱心、心理脆弱、自制力不强等现象……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不仅会影响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制约其一生的发展,而且还将直接影响幼儿园的跨步发展。
塑造一个有爱心的幼儿就是塑造一个友爱的幼儿园,塑造一个友爱的幼儿园等于倡导一种文明新风尚,所以爱的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从幼儿园开始。
(三)符合培养健康、完整幼儿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曾提出:
“在教育上,人格比学科重要,知识并不是目标,只有个人的自我实现才是目标”——近年来,我国幼教理论研究者也呼吁素质教育应着重培养幼儿的完整人格,而健康的情感是完整人格的基础,是个体良好个性形成的关键。
长期以来,在我国幼教界占领着统治地位的课程观是把课程看作我们老师要教给幼儿的东西,看作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或不依赖于具体学习者而存在的客观知识与价值体系。
往往把知识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画上等号,忽略了幼儿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看不到幼儿作为一个完整人对社会各个方面的需要;认识不了学前期对于幼儿在情感、价值观、道德素养等方面养成的重要性。
尤其情感智力是决定儿童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同情和关心他人”、“表达和理解感情”、“友爱”、“善良”、“尊重他人”都是儿童情感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的一大原则就是“做父母的应当教育孩子爱人”,不仅重视父、母、子之间爱的交流,而且要把“爱”之道教给儿童,从小培养孩子关爱自己、父母、同伴、老师及他人等良好的行为。
学前教育阶段课程更应该关注幼儿早期人格素养的培养,一个拥有爱,懂得爱的人才是真正个性与社会性完美结合的人,才是有可能应对各种挑战,适应社会发展,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当在幼儿园课程教育作用下,让幼儿萌发一种对社会、家人、他人爱的品质,从而形成健康和谐个性;当幼儿把关爱自己、关爱同伴、关爱他人成为一种习惯,将为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丰富的课程资源为课题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课题开题前,我们对教师、家长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使全园上下对幼儿的人际关爱教育研究形成了共识,课题研究取得了广大教师、家长、社会团体机构和上级行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好评,同时我园积极在日常工作中将人际关爱的理念渗透在幼儿园管理、环境创设、课程完善、队伍建设、家园互动中,这些有利条件为课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因此,我们认为这次申报的区级重点课题《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开展人际关爱教育的实践研究》很有价值,符合我园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在二期课改共性课程中深化“人际关爱教育”,我们的教师能够理解,也很需要,更是遵循我园三年规划内涵发展方向,而且也能够保证新课程中的共性课程内容的落实与开展。
二、研究的设计
(一)关键词的界定
1.幼儿园——是确定研究的对象,即3—6岁幼儿;
2.一日活动——是指幼儿在幼儿园的所有活动。
《课程指南》将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主要活动分为生活、运动、学习和游戏四大版块内容;我们正是遵循《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精神在这四大版块中渗透“人际关爱教育”:
加强文明生活,积累人际关爱经验;加强合作运动,验证人际关爱行为;加强快乐游戏,提升人际关爱情感;加强情境学习,深化人际关爱教育。
3.关爱教育——“关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道德,它是幼儿良好社会性、人格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指南》对培养幼儿“关爱”品德是这样表述的:
会主动招呼熟悉的人,学习使用礼貌用语,在成人的启发下能帮助他人;有初步的同情心和责任意识,关注同伴,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了解和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规则,能配合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危险的标志与信号能较及时做出反应;爱父母、老师、长辈,了解他们的职业与自己的关系,尊重他们的劳动;亲近自然,学习发现自然的变化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
4.人际关爱教育——人际关爱教育是关爱教育中的一个部分,是对社会上的道德准则的认识与体验;我们探究的主要是培养幼儿对社会道德准则初步认识、初步体验,形成初步的道德行为。
(二)研究依据
1.政策依据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开展人际关爱教育”课题研究中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及《上海市学前教育指南》为准绳和导向,在共同性课程中深化“人际关爱”教育的活动设计与评价。
2.理论依据
(1)现代课程理论;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获得的全部经验,是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环境中进行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合。
对幼儿开展“人际关爱”教育同样可以当作一门课程来组织实施。
一线幼儿教师有责任根据本地区、本园和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利用各类资源,创造性地制定有针对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教育计划,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它对我们的启示是,发挥教师主体作用,课程组织应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
(2)幼儿心理和人格发展关键期理论;幼儿心理和人格发展不是一个简单的内外部塑造的结果,而是由内向外拓展的建构过程;3-6岁是幼儿心理成长、人格塑造和情感个性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养成的内在态度、情绪情感、性格习惯,会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带来及其重要的影响,所以在重视研究学前儿童的认识发展问题的同时更要重视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它对我们的启示是:
教育要抓住幼儿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
3.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与本园关爱教育内涵;“人际关爱教育”是属于“关爱教育”中的一部分,其活动设计应创新教育情境来正确组织实施,创造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它对我们的启示是:
教育活动应有一定的弹性,给幼儿足够的空间,既能适应幼儿的情绪情感发展,又具有挑战性,并使幼儿体验成功,体验施爱与被爱的快乐。
4.皮亚杰道德、情绪情感发展阶段理论与“人际关爱教育”课题;根据皮亚杰的情感发展阶段理论,我们可以发现以学前期幼儿作为人际关爱教育研究对象是可行的,他们正处于儿童情感发展的第二阶段,已摆脱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局限,开始关注自己及以外的人,并可接受外在的情感准则,努力维护这些正义的常规式的规则的执行。
它对我们的启示是:
在组织实施人际关爱教育时,要注重外界环境的影响作用,提供丰富的活动环境与机会。
把幼儿内在的爱的需求通过环境影响以多种方式来展现出来,由需求爱到分享爱,由自我关爱拓展到同伴间的爱再拓展到对身边熟悉的人的关爱情感。
5.其他理论学派的结合与支撑;人本主义教育思潮提出的“人文关怀”的主张、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布里奇斯的“情绪分化”理论、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瓦隆提出的“幼儿情绪情感”阶段论等都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三)研究内容
1.营造幼儿“人际关爱”教育氛围和环境文化建设——优化人际关爱教育环境;
(1)如何营造“用心呵护,快乐成长”的园所文化同时凸显幼儿人际关爱的情感氛围?
(2)如何让3-6岁幼儿看懂人际关爱的理念性环境?
2.完善幼儿“人际关爱”教育的目标梳理、内容开发、实施方法与评价的创新操作范式;
(1)目标梳理:
建构人际关爱教育的总目标→各年龄段分层目标(幼儿发展目标等)
(2)内容开发:
●在共同性课程中挖掘、改编或创新凸现3-6岁幼儿人际关爱教育的内容;
●形成行为规范的案例研究、确立正确人际关爱教育的案例研究;
●“人际关爱教育”从成人→孩子→同伴→成人→环境的最佳互动和有效影响;
●研究幼儿形成正确“人际关爱”情感行为过程中,教师的有效指导策略;
●探究分年龄段幼儿“人际关爱”的情感意识、行为和养成的评价标准。
(3)方法探索:
●在“经典童话故事”欣赏中培养幼儿积极交流,增加幼儿相关知识、生活经验的研究;
●定期安排幼儿“爱心小广播”——日常身边人际关爱的小故事分享、表扬等活动,激发幼儿培养发现爱、体验爱、分享爱的兴趣和热情的研究;
●在集体活动中深化幼儿人际关爱的意识研究;
●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爱心传递”活动教育方式的实践研究;
●家庭、社区资源合理利用,建立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的探讨;
(4)评价完善:
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成长、发展足迹、“爱心宝贝”操作范式研究;
●终结性评价:
3-6岁幼儿“人际关爱教育”发展领域评价指标设计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前期,我园通过查阅资料、向专家请教、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关爱教育、人际关爱教育的内涵、特征等做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认真学习皮亚杰、维果斯基和瑞吉欧等儿童教育理论,使得本研究的开展始终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2.行动研究法;主要运用于实践研究阶段,学习活动与社区活动设计、组织形式、评价操作等研究。
在研究中通过“同课异构”与“一课多研”方式,开展“人际关爱教育”的实践研究活动,积累对幼儿开展“人际关爱教育”的一些教学经验;并观察实施“人际关爱教育”某项行动后的幼儿个体状态变化,并对其进行思考、分析,实施行动方案,评价实施结果,调整教育方案、手段和目标。
3.经验总结法:
主要运用于总结研究阶段对幼儿园人际关爱教育成效的研究,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总结相关课题研究经验(如活动方案与教学经验集、案例集等)。
此外还采用了案例研究法等其他研究方法。
多种研究方法的结合,保证了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和社会性。
三、研究的实施
(一)课题实施的技术路线
1.加强教师学习,更新观念
在此课题研究实施中,要提高幼儿人际关爱教育的实效性、主动性和社会性,一线教师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教师的自尊、自爱、自重、为人师表以及自身情感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和本课题研究的效果和意义。
因此,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学习、座谈、经验交流、写心得体会、选派教师参加培训以及区、市相关组织等方式,提升和完善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感人格,增强教师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热爱幼儿、平等对待、尊重人格等情感观念,使幼儿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被爱与施爱的教育、感化。
园课题组对教师德育工作的重视,为课题的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根据课题开展的实际需要,立足实际,成立了研究梯队
课题研究小组,分为园课题组一个,主要统筹全园的课题的目标计划的制定,统筹实施过程,以及课题相关的培训等;年级课题小组三个,主要在园课题组的指引下,针对本年级组的年龄特征和幼儿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子课题研究目标和实施策略。
园课题组组长:
方惠英
副组长:
王义萍
园课题小组成员:
高凌云、沈纪英、沈凤秀、吴银泉、陈美英、孙春红、吴红霞、李洁
年级课题组成员:
大班组组长:
陈美英成员:
大班全体教师
中班组组长:
孙春红成员:
中班全体教师
小班组组长:
吴红霞成员:
小班全体教师
3.有效的引领方式,激励着教师们不断探究
在不断尝试“问题课题化,课题研究常态化”的“教科研一体化”的集体研讨方式中我们课题接近了尾声:
在大教科研组倾听教师日常实践中的困惑中,集合课题研究点,共同确定不同阶段的不同研讨主题,保证子课题组的顺利开展,如我园区级重点课题既开题之后,得到了区科研部专家教师的指引,更加把握准研究的方向,自信地细化“人际关爱”教育的范围,帮助科研组长确定子课题实施计划,调整子课题实施内容;丰富教师们完成《中国娃》《我爱我家》《迎世博,做可爱的华亭人》等关爱人的主题内容、提炼指导方法;主要探究的点就是在关爱人活动中教师如何回应来树立和挖掘关爱的意识与情感……在大家的自信中,专家引领实施,给予资料借鉴,解答组组长疑惑,帮助教师积累“人际关爱”教育内容;在“集体备课—轮流尝试—一课三研”多种方式的实施中,不断提升我们教师的实践-反思-研究能力;更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推进“人际关爱教育”进程。
4.家园合作,发挥整合优势
幼儿人际关爱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家庭、园所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家长、教师和全体成员的通力合作。
而家庭是幼儿情感教育的摇篮,是儿童情感教育最重要、最基本的阵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家长的素质与孩子的成长息息相关。
课题开展以来通过有效的家园合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亲子观和情感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
课题组通过家园小报、家园之窗、家园网上互动平台、个别幼儿人际关爱教育成长记录袋、人际关爱教育目标设计家长问卷、开展“爱心宝贝”、“爱心家庭”评选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了我园“人际关爱教育”课题,使他们了解其意义、内涵和基本要求,积极和孩子一起参与课题活动,和孩子共同成长。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注重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因素以及家长群体帮带的社会群体机构的资源,激发家长参与园教育研究的积极性,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丰富了人际关爱教育的内涵。
5.注重实践,协同社会共同参与
幼儿由于人生阅历和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较浮浅的层面,更多的是感性的、直观的、形象的东西。
因此,我园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幼儿实践,注重幼儿自主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利用社会的大环境,让幼儿在行动中明理,在实践中体验,学会自己教育自己,自己要求自己。
课题组定期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幼儿关心他人,树立正确的关爱的情感观。
社会团体的参与和支撑,不仅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物质的保障,而且让幼儿通过社会这个大舞台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个体自我意识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
(二)课题的实施过程
1.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为2年半,具体起止时间为2007年9月至2010年4月。
2.各研究阶段时间划分、实现目标、研究内容:
第一:
准备阶段(2007/09--2008/03)
(1)确立实验人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文献探究、理论学习:
组织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学习分析,为拟订具体实施方案打下理论基础。
(3)讨论制定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目标,并提出课题申请。
主要工作:
●对幼儿园的文化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讨论本园研究此课题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大致确立课题研究背景下的园所文化理念;
●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和课程开发的理论培训,分析与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本园发展内涵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
论证与完善阶段(2008/04--2008/10)
撰写课题论证方案、论证:
(1)先将研究内容拿到教师群体中去征求意见,看是否有利于幼儿、教师、幼儿园的发展,评估其可行度;
(2)再以区级课题申请书形式将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报区课题组委员会,经委员会讨论认定;
(3)最后在课题开题中接受区科研室专家质疑、进一步明晰研究思路;并确立相关子课题。
主要工作:
●修改、完善并分解研究方案,组建研究小组、完善科研制度;
●培训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指导性文件、科研方法。
第三实践研究阶段:
(2008/11--2010/01)
(1)进行幼儿“人际关爱教育”活动内容的实施,筛选、改编、创新其活动方案,开放研究性活动,边实践边积累,加强探索,主动宣传;
(2)组织讨论,学习有关理论,对阶段成果进行整改,不断完善课题计划;
(3)建立凸现园所特色的“人际关爱教育”体制:
对人文环境展开课程化、系列化,进而全面展开。
第四总结阶段:
(2010/02--2010/04)
(1)对《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开展人际关爱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内容、方法、效果进行评价;
(2)汇总资料、对成果进行梳理和逻辑归纳,来撰写研究报告;
(3)编印课题内刊专辑《幼儿园人际关爱教育学习、游戏、经验篇》、《构建人际关爱校园文化,促进教工幼儿和谐发展》、《幼儿园人际关爱教育课程文化环境创设》等总结经验。
(4)结题鉴定:
成果有——《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开展人际关爱教育的实践研究》报告;园内课题研究专辑《华亭奋进》等;向全区开展的课题终期展示活动。
四、研究的结论
(一)形成了对3-6岁幼儿“人际关爱”教育基本理念、内涵及基本特点的认识
1.人际关爱教育理念
通过人际关爱教育在本园的实施,“丰富了幼儿关爱的知识,树立了幼儿关爱的意识,萌发了幼儿关爱的情感,提高幼儿了关爱的的能力,培养了幼儿关爱的习惯,发挥了幼儿关爱的交际影响和社会功效”,让幼儿在良好的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为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使幼儿成为影响成人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通过幼儿个体自我关爱的实践和同伴之间的关爱举措来影响周围的成人,与成人的爱心道德建设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从而促进了区域性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2.人际关爱教育内涵
(1)是以培养幼儿人际关爱的情感意识和行为习惯为核心的社会性课程,补充完善了我园的课程内容。
(2)是以追随幼儿被爱的体验和施爱的经验为主的,高开放、低结构、重过程、优结果的课程内容。
(3)是倡导创设积极、和谐、鼓励、健康、支持的教育环境,营造一种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相吻合的,促进幼儿自我主动参与的,实现教育目标所必要的体验式活动方法。
同时支持幼儿创设自我爱护、同伴间友爱、社会人际间的关爱环境,展现生活经验,交流信息,表达情感,体验快乐,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机、随地的感受和体验被爱与施爱的熏陶,从而获得快乐,滋生自信与健康成长。
(4)通过对本园实际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园、家、社区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贴近幼儿生活的课程内容。
(5)是在活动中,师幼互动,幼儿、老师、家长与社会人四位一体不断的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享、共育、共进的课程内容。
3.人际关爱教育特点
●园本性:
该课题研究内容具有园本性。
这是由研究主体的园本性、研究内容来源的园本性、课程资源
的园本性、实践形式的园本性以及教育对象的园本性所决定的。
●动态性:
该教育具有动态性。
这是由人际关爱教育活动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
我园每一个班级都有关
于人际关爱教育的子课题和相关教育活动的周密计划,每一个主题活动之前都对活动进行了精心的预设,这是课程活动计划性的一面;而另一方面每个教育活动都不是依据教育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幼儿对人际关爱的不断认识与需求,来不断展开(如目标不断更新、内容不断调整、形式不断变化);在丰富的活动情景中,师幼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合作交流,共同体验,形成了人际关爱教育积极互动的过程,幼儿在这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经验,产生最近发展区,产生新的心理体验,爱的认识不断加深,行为、习惯和意识品质不断提高。
●开放性:
其开放性体现在课程面向每个幼儿的社会情绪情感发展,尊重每个幼儿的不同水平的认知和
需要。
其课题目标具有开放性,面向幼儿的整个生活世界,针对幼儿生活的变化而科学调整;其课题内容具有开放性,既有共同性课程中预设的凸现人际关爱教育的内容,同时也关注园内外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主体体验及兴趣需要,生成新的人际关爱教育内容;课题实施形式具有开放性,人际关爱教育活动渗透在幼儿一日活动的方方面面。
4.人际关爱教育中的儿童观
(1)幼儿的自我主人翁、集体感、感恩情绪以及分享行为已经开始形成,并且有为他人服务的内在意识。
(2)幼儿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渴望自主,有不同的智力特点,心理特点,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他们好奇好问,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5.人际关爱教育中的课程观
(1)本园课程不仅保底开展新课程中的共同性课程,而且深入挖掘、改编、创新凸现人际关爱教育的课程内容,不仅关注幼儿认知的发展,也包括健康、情绪、社会性、个性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关注树立整合观念,将各项活动有效牵引到人际关爱目标之下。
(2)从本地区、本园的实际条件出发,结合各班幼儿的实际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人际关爱教育计划并灵活执行;实施中特别注意发挥幼儿、家长及社区的积极参与的作用。
(3)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特别强调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为幼儿创造自我展现和充分探索环境的机会,让幼儿真正成为人际关爱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做好准备。
(4)本课题还更多地从幼儿实际出发,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人际关爱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及社会现实紧密联系。
(二)开发了幼儿人际关爱教育的操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园 一日 活动 开展 人际 关爱 教育 实践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