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考试经济学综合五学科名词解释经典推荐.docx
- 文档编号:3986110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56.49KB
同等学力考试经济学综合五学科名词解释经典推荐.docx
《同等学力考试经济学综合五学科名词解释经典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考试经济学综合五学科名词解释经典推荐.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等学力考试经济学综合五学科名词解释经典推荐
1按劳分配:
这是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它一方面反映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上的平等关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劳动力的个人所有和与此相联系的劳动者之间的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2按要素分配:
是生产要素私人所有制在经济上的实现,即劳动所有者获工资,资本所有者获利息,土地所有者获地租。
3补贴政策:
即在结构失衡或出现供给“瓶颈”时,提供各种形式的财政补贴,以保护特定产业及地区经济。
4比较静态分析:
比较分析不同静态状态的方法。
当一个经济模型的外生变量发生变化时将对内生变量均衡值产生影响。
比较静态分析考察这种影响的程度和方向。
与动态分析不同,比较静态分析忽略内生变量的变动过程,只考察原有的条件变化,新的均衡与原有均衡之间的差异。
5边际产量:
在生产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要素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变动投入要素所得到的总产量的增加量。
如果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L)作为可变投入,那么劳动的边际产量可以用公式表示为MPL=ΔTP/ΔL。
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要素的边际产量在可变投入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是递减的。
6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基数效用论的基本假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其他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劳务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或劳务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原因在于追加消费的商品或劳务对消费者的刺激和重要性逐渐下降。
7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边际技术替代率表示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以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
一般说来,由于生产过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是不完全替代的,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另外一种要素则更为需要,从而出现增加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减,而被替代要素的边际产量递增。
这样,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条件下,随着一种要素投人量的增加,它对其他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呈递减趋势。
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绝对值,故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与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相一致。
8边际技术替代率:
简称MRTS,是在等产量曲线上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比率。
表示在保持产量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可代替的另外一种要素数量。
9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又称边际报酬(产量)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当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
10边际成本:
厂商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成本。
用公式表示为MC=ΔC/ΔQ。
在短期内,由于边际产量递减规律的作用,厂商的边际成本呈现U形。
在长期内,规模经济的状况将决定厂商的长期边际成本形状。
11边际产品价值:
边际产量与产品价格之积,即VMP=p*MP。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它是完全竞争厂商增加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所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收益”。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如果厂商其他的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那么增加一单位变动投入,厂商可以生产的产出增加量等于该要素的边际产量。
由于厂商的产品在完全竞争市场上按不变的价格出售,因而这些边际产量为厂商增加的收益等于边际产品的数量与市场价格的乘积。
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上,要素的边际产品价值反映了要素的边际收益。
12边际收益产品:
厂商增加一单位要素投入量所带来的成本增加量。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生产要素价格不变,所以增加一单位要素的成本就等于该要素的价格。
在要素的买方垄断市场上,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要素成本高于要素价格。
这是因为这时厂商面对的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要素供给曲线。
因而,厂商使用要素的数量影响到要素的价格。
13边际要素成本:
厂商购买每单位生产要素平均支付的成本。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它等于该要素的市场价格。
在生产要素买方市场上,它就是厂商面对的要素供给曲线。
这时,其曲线随着要素使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14边际消费倾向:
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即MPC=ΔC/ΔY。
通常,边际消费倾向服从递减规律。
15边际储蓄倾向:
指在增加的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例。
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那么边际储蓄倾向递增。
16比较利益:
由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
认为:
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17边际进口倾向: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
通常在公式中用m来表示边际进口倾向越大,则每单位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越大,乘数效应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就越小,反之则较大。
18产权制度:
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现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
19产权:
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20出口替代战略:
它强调出口的扩大刺激并主导国内经济的发展,主张国家要改变为了进口替代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推行鼓励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关税和汇率政策。
21财政支出:
即通过政府预算支出的增减及财政赤字的增减影响总需求。
22财政收入通过增税或减税及税种的选择调节投资和消费需求实现收入和资金再分配。
23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是长期内厂商平均每单位产量所花费的总成本。
它是基于长期总成本曲线而得。
在生产由规模经济到规模不经济阶段,长期总成本曲线呈U形。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又是所有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因为对应于每一产量,厂商在长期内把生产要素调整到最优组合点,从而在这一产量下实现的平均成本为最小。
24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
是厂商决策时所遵循的一般原则。
它要求每增加一单位产品(或要素)所增加的收益等于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量,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MR=MC。
25产品转换率:
同种生产要素可以利用生产一种产品,同时也可以用来生产其他的产品。
产品的转换率就是社会放弃一个单位的商品1可以换来商品2的数量,即:
RPT=∣ΔX2/ΔX1∣
26储蓄函数: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与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作储蓄函数或储蓄倾向:
S=S(Y)。
边际储蓄倾向递增。
27财政制度自动稳定器:
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的一种会降低经济波动幅度的机制。
西方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功能是通过收、支两方面发挥作用的。
从财政收入方面看,当经济衰退时,国民收入水平下降,个人收入减少,相应地政府税收会自动减少。
税收减少导致总需求增加,因而将促使经济回升;反之,当经济过热时,失业率下降,收入增加,税收会随个人收入增加而自动增加,从而起到抑制经济繁荣的作用。
从财政支出方面看,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具有自发稳定作用。
28财政政策:
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出的决策。
政府执行财政政策是斟酌使用的,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
当经济出现总需求不足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扩大政府支出、减少财政收入;相反,当总需求过热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削减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财政政策工具包括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改变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税收和公债等。
29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即潜在的国民收入对应的财政收入与政府预算支出之间的差额。
是基于凯恩斯主义的功能财政而设立的。
以此为标准,可消除收入的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更准确地反映财政政策态势。
若充分就业预算盈余增加了或赤字减少了,财政政策是紧缩的,反之是扩张的。
30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
成本推动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和利润推动。
无论工资还是利润,如果超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速度,则会对商品和劳务价格的进一步上涨形成压力。
来自于工会对工资和垄断厂商对利润的过分追求以及货币工资价格的刚性,都被认为可以促成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31成本—效益分析法:
是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祥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
成本—效益分析事实上包含两个过程:
第一个过程是政府确定备选项目和备选方案。
第二个过程是政府选择方案和项目的过程。
32财政投融资:
是指以国家的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于具有公共性的领域。
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财政投资,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投资,而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新型的政府投资方式。
它具有有偿性、公共性、非利性、统筹性、灵活性的特点。
33财政平衡:
是指国家预算收支在量上的对比关系。
这种收支对比关系不外是三种结果:
一是收大于支有结余;一种是支大于收有逆差,即赤字;三是收支相等。
34财政赤字:
指在某一财政年度,计划的财政收支是平衡的,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由于主客观不可预测性因素的影响,导致决算出现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
这个概念强调的是预算的执行结果,说明的是一种事实。
35赤字依存度和赤字比率:
是衡量财政赤字规模的指标,赤字依存度是说明一国在当年的总支出中有多大比例是依赖赤字支出实现的,即财政赤字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赤字比率是说明一国在当年以赤字支出方式动员了多大比例的社会资源,即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36偿债率:
在经济上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债务水平的指标,即该债务国当年还本付息的债务额与当年出口收入的比率。
实践证明,该比率在20%以内为宜,30%为警戒线。
(2001)
37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种类根据期限可分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短期利率是指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货币市场利率;长期利率一般是指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的利率。
无论是短期利率还是长期利率,利率在金融市场上是被联结在一起的,即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会同时升降。
但短期利率一般都低于长期利率。
38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是供给型通货膨胀的主要类型。
指由于上游产品成本和工资率的过度上升而引起的通货膨胀。
应当注意,并不是说任何工资率的上升都会导致通货膨胀。
货币工资率的上升引起通货膨胀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是:
只有货币工资率的增长超过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通货膨胀才会产生。
39董事会:
由股东会选举产生的公司法人代表机构,行使公司的最高决策权。
40代理问题:
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目标函数不完全一致,代理人又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因此,代理人就有可能利用委托人的授权从事有可能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活动,从而出现所谓的代理问题。
41对外开放:
一方面是指国家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积极主动的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把对外经济推进到一个新水平,发展开放型经济。
42对外贸易:
是指在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中居于主导地位,是其他对外开放形式的基础。
通过对外贸易,利用国际分工,可以获得比较利益,节约社会劳动,提高国民经济的盈利性,积累更多的建设资金;可以调剂国内资源的余缺,有利于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可以互通有无,改善人民的消费水平;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促进我国同其他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3等产量曲线: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可以生产相同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
特征:
①有无数条,每一条代表一个产量,且离原点越远产量越大;②任意两条不相交;③向右下方倾斜;④凸向原点(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
44等成本方程:
在要素价格一定的条件下,厂商花费同样成本可以使用的所有不同的投入要素的组合。
用rL和rK表示劳动和资本的价格,c表示成本,等成本方程为:
c=rLL+rKK。
厂商面对的要素价格和所花费的成本总量变动都会使得等成本方程旋转或者移动。
45道德风险:
指事后的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交易失效的现象。
在特定条件下确立的交易,由于事后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采取“不道德的”行为而使得另外一方蒙受损失。
46单一货币规则:
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
为了防止货币成为经济混乱的原因,给经济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货币主义主张最优的货币政策是按单一的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其货币增长速度等于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胀率。
47贷方与借方项目:
借方项目:
在国际收支表中表示国家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的项目,是本国商品、劳务的进口或金融资产的流出。
贷方项目:
在国际收支表中表示国家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项目,是本国商品、劳务的输出或金融资产的流入。
(新)
48倒逼机制:
中国的中央银行本身并非严格的独立决策主体,其控制货币供应的能力在制度上缺乏保证,大量的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往往压迫商业银行不断增加贷款,从而压迫中央银行被动地增加货币供应,形成所谓的“倒逼机制”。
49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种类根据期限可分为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
短期利率是指时间在一年以内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货币市场利率;长期利率一般是指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利率,主要表现为资本市场的利率。
无论是短期利率还是长期利率,利率在金融市场上是被联结在一起的,即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会同时升降。
但短期利率一般都低于长期利率。
50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纯粹定义上的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动型、利润推动型、结构型通货膨胀等,都不可能持续地进行,最终演化为复杂的混合型通货膨胀。
供求混合型的通货膨胀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从其动态特征看,有“螺旋式”和“直线式”两种类型。
前者是先由供给因素引起通货膨胀,进而引起总需求上升,演变为混合型通货膨胀;后者是先由需求因素引起通货膨胀,进而引起成本上升,形成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51丁伯根法则:
为避免米德冲突,需要为不同的目标制定不同的政策,即满足所谓的丁伯根法则:
要实现n个经济目标,必须具备n种政策工具。
则为解决米德冲突,同时实现内外均衡,两种政策工具必须配合。
这一经济政策理论又被称作丁伯根法则该法则为用不同政策配合同时实现内外均衡提供了依据。
52法人财产权:
是指法人对企业财产的排他性占有、支配、处分和收益权。
53非平衡增长:
是将经济发展过程(以工业化为核心)看作是不同部门先后不同的成长,并相互联系着彼此施加压力和推力的结构演化过程。
54法定准备金制度:
法定准备金率是指中央银行规定的各商业银行和存款机构必须遵守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
中央银行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将储蓄中一定的比例作为准备金,防止储蓄人兑现的时候出现流动性困难,这种制度就叫做法定准备金制度。
法定准备金率因银行类型、存款种类、存款期限和数额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一定比率的超额准备金就会转化为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就会降低,货币乘数就会变小,货币供应就会相应收缩;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则会出现相反的倍数效果,最终扩大货币供应量。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
55菲利普斯曲线:
英经济学家菲利普斯首先提出,是用来描述通胀率与失业率之间替代关系的曲线。
后被新古典综合派用来说明价格总水平、失业和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56非关税壁垒:
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指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直接限制商品出口,如进口配额制、“自动”出口限制等。
另一类是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指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的条件和标准,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如进口押金制、苛刻的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规定等。
57浮动汇率:
国际金融中指一国货币汇率根据市场供求状况,任其自由涨落,国家没有义务干预的汇率。
在实践中存在着完全的自由浮动与当局一定程度干预的有管理的浮动的情况。
58分类所得税:
是对纳税人的各种应纳税所得,分为若干类别,不同类别(或来源)的所得使用不同的税率,分别课征所得税。
分类所得税一般采用比例税率,并以课源法征收。
这种税制的优点是征收方便、税源易控,可有效地防止逃税行为,但其缺点是不能按其纳税能力原则课征。
59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菲利普斯发表了有关失业与货币工资变动率间关系的英国实例研究:
在失业率和物价上涨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置换关系。
他以一条曲线概括这种现象,即人们通称的“菲利普斯曲线”。
*按照菲利普斯曲线,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只有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寻求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之间的某一适当的组合点,而难以达到两全其美。
可能面临的选择只有:
⑴失业率较高的物价稳定;⑵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充分就业;⑶在物价上涨率和失业率两极之间进行权衡或抉择。
60过度经济: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即通常所说的市场化。
61股份公司:
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在股票市场上自由转让的公司。
62公共产品:
是指那些消费不具备排他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
因此,为了保证最优化的公共产品供应量,就只能由政府供应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向全体公民免费提供的纯公共产品;另一类是向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的准公共产品。
63国民收入初次分配:
是指按照一定的原则通过一定的机制把国民收入分解成不同经济主体收入的过程。
64国民收入再分配:
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主要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形式参与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
65国民生产总值:
是指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66供给:
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各种可能的价格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商品的数量。
供给不仅要求生产者有提供商品的愿望,也要求生产者有提供商品的生产能力。
供给规律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与供给量之间呈同向变动。
67供给规律: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商品价格的升高,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增加;相反,随着商品价格的降低,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减少。
即生产者的供给量与商品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
这一规律称为供给规律。
68供给的价格弹性:
它反映了相应于商品价格的变动,该商品供给量变动的敏感程度。
其大小通常用供给弹性系数来表示,被定义为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与价格的变动率之比。
它可以用弧弹性或点弹性系数来衡量。
69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用来说明厂商产量变动导致规模变动与成本之间的关系。
如果产量扩大一倍,而生产成本的增加低于一倍,则称生产存在着规模经济,如果产量增加一倍,而成本的增加大于一倍,则生产存在着规模不经济。
70规模收益递增、不变和递减:
规模收益分析的是厂商的生产规模变化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全部生产要素同比例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化有三种情况:
①如果生产要素增加一倍,产量增加大于一倍,那么生产过程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增;②如果产量增加也恰好是一倍,那么生产就是规模收益不变;③如果产量少于一倍,则存在着规模收益递减。
71寡头垄断市场:
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上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结构。
其典型特征是厂商之间的行为互相影响,以至于厂商的决策要考虑对手的反应。
①根据产品特征,可分为纯粹寡头行业(产品无差别)和差别寡头行业(产品有差别)。
②按厂商的行动方式分为有勾结的和独立行动的不同类型。
寡头行业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
72古诺模型:
法国古诺分析双寡头行为的一种理论模型,因而又被称为“双头模型”。
①假定市场上只有A、B两个(成本为零的)产、销相同矿泉水的厂商,他们共同面临一条线性的市场需求曲线。
双方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
②A厂商先进入市场,其最优产量为市场总容量的一半;③B厂商进入市场,其最优产量为剩余容量的一半,即总容量的1/4;当A知道B留给自己的总容量为3/4时,为了利润最大化,将产量调整为3/8;如此等等。
经过一系列调整后,A厂商产量逐渐减少,B厂商产量逐渐增加。
最终在分别达到总容量的1/3时,市场处于均衡。
而市场价格则由此时两个厂商的数量总和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上的点所决定。
73公共物品:
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私人不愿供给或供给不足的社会需要的产品或劳务。
通常具有非排他性或(和)非竞争性。
这些特征使得消费者试图成为免费搭车者,从而私人供给者不能得到供给该商品的所有成本,故公共物品时常由政府直接或间接提供供给。
74国内生产总值:
(GDP)一国国内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而不包括中间产品的价值,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而不是所销售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75国民生产总值:
(GNP)一个国家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其中包括本国居民来自国外的收入,减去外国居民来自本国的收入)。
GNP是一个流量而不是存量,通常用支出法和收入法来核算。
76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可供个人支配的收入。
一个经济中的国民生产产品的价值并不一定就是个人收入,在对要素的收入进行各项扣除之后(如扣除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费),再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等),得到个人收入。
在个人收入中减去个人所得税及非税支付,即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77公开市场业务:
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和银行承兑票据,来调节货币存量和利率的一项业务活动。
公开市场业务是目前西方国家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政策目标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工具。
78国际经济学:
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79国际分工:
即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
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
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
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80固定借贷:
国际金融中决定汇率的理论——国际借贷说中的重要概念,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
它对国际收支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无实质决定性作用,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现象,即债务存在时汇率反而走高。
81国际收支: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
其特点是仅计人现在或将来由外汇收支的交易。
包括两种具体形式:
直接的货币收支和以货币表示的资产的转移。
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广义国际收支: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是指为系统记载的、在特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居民与世界其他地方居民的全部各项经济交易,不仅包括外汇收支的国际借贷关系,还包括一定时期全部经济交易与往来,如无偿援助、易货贸易、捐赠等。
(2000)
82关税壁垒指高额进口税,通过征收各种高额进口税,形成对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阻碍,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削弱其竞争能力,起到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的作用。
是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之一。
它是在贸易谈判中迫使对方妥协让步的重要手段。
非关税壁垒:
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指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直接限制商品出口,如进口配额制、“自动”出口限制等。
另一类是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指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的条件和标准,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如进口押金制、苛刻的技术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同等学力 考试 经济学 综合 学科 名词解释 经典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