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套教案.docx
- 文档编号:4257964
- 上传时间:2022-11-28
- 格式:DOCX
- 页数:50
- 大小:96.77KB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套教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套教案.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套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发现及生活情况;旧石器时代、氏族与氏族公社。
能力方面:
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祖国境内的最早居民相貌与生活的情况。
以教材为蓝本并附以一些课外内容,如:
考古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记载、本地遗迹等让学生见识到历史学科的丰富多彩从而开拓眼界。
思想方面:
引导学生分析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这些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不断进化、演变的过程,帮助学生探究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
指导学生学会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从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介绍我国是世界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
教学重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
教学难点: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教法设计: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如北京、陕西)可以参观原始社会遗址。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
上帝造人的传说(讲上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说(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认识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发展来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一、祖国境内最早的人类
元谋人
建议教师先让学生看书第一页“我国遗址分布图”同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潭,众多的江河给我们灌溉之利,纵横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宝藏。
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
提出问题“在这些远古人类中,谁是我国最早的人类?
他的发现时间和地点?
”学生读书,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简单补充一些有关元谋人的知识。
教师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完我国遗址分布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的答案中会有分布较多或均匀的说法,教师少作补充后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北京人
关于北京人建议教师先介绍有关贾兰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头盖骨发现、失踪的经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告诫他们——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同时引入一个考古学知识即只有发现了头盖骨才能复员古代人类的面貌。
这就是为什么元谋人的相貌不能够复员而北京人可以。
引起学生兴趣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2、距今年代约70万年至20万年。
3、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建议教师让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
学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师补充。
(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
4、生活情况: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经使用天然火。
会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
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减少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发展。
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强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
⑶过着群居生活。
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讨论:
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
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况怎样?
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知识,应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
(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
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量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
)(北京人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生活艰苦。
)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单粗糙的工具去获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
劳动促进了人的发展。
如果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出现了。
所以说:
劳动创造了人。
5、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区别:
名 称
时间
相貌
用 火
工具
社会生活
北京人
70~20万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使用天然火
属旧石器时代
群居的生活
山顶洞人
18000年
同现代人基本相同
懂得人工取火
打制石器为主
已懂得磨制和钻孔技术属旧旧石器时代
氏族公社
第二课、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居民
第三课、华夏之祖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地区、距今年代、使用的工具、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制造陶器和建造的房屋、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大汶口原始居民所代表的氏族公社发展阶段、距今年代、制造陶器、氏族公社瓦解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黄帝其人以及他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尧舜禹时期的禅让。
能力方面:
通过讲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原始居民生产生活进步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认识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
思想方面: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我们的祖先在氏族公社时期就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激励学生的爱国之情。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由于生产的发展。
大汶口原始居民后期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这是阶级和阶级压迫产生的根源。
二、
教学重点: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
阶级的产生
三、教法设计:
教师讲授,学生分析、讨论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上节课讲到山顶洞人生活的时候,人类社会已经处在氏族公社时期。
那么,继山顶洞人之后,又有哪些居民生活在祖国的土地上?
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什么时候开始种植粮食?
什么时候会建造房屋?
什么时候有了贫富的差别?
什么时候产生了阶级?
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讲授的内容。
一、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1、年代和地域
2、生活情况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原始农业和畜牧业。
③弓箭的使用。
指导学生观看《氏族公社重要遗址示意图》,了解这两个氏族公社所处的地理位置。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并提供一些有关图片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制造出弓箭、鱼钩、鱼叉等工具。
建议教师结合政治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关系即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标志着生产力的提高,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在讲述原始农业的同时应强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河姆渡)和粟(半坡)的国家。
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④制陶业
教师出示彩图2以及补充的一些图片,介绍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制作的陶器,并简单加以区分陶、瓷的不同。
重点介绍一下半坡的人面网纹盆,(这件彩陶盆上绘有人的头像,圆圆的头,粗粗的眉,两眼眯成一条线,耳部各有一条小鱼紧连着,形象生动有趣,可以说是一件珍贵的原始工艺美术品。
)建议教师多提供一些精美的图片给学生一方面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让学生看到祖国博大精深的艺术。
⑤建造房屋,过定居的生活,会挖水井
指导学生观看《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顶井架复原图》、《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子复原图》有了房屋,可以避风雨寒暑,防备虫蛇猛兽,定居比自然洞穴条件好多了。
教师在介绍完情况后再结合图片试着指导学生画一个半坡或河姆渡居民复原的房屋。
⑥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指出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然后提问:
半坡和河姆渡居民处于什么阶段?
在得到正确答案后,继续提问:
他们有什么特征?
(妇女在生产、生活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阶级区别,人们过着平等的生活。
)
二、大汶口原始居民
1、年代距今约四五千年
2、生活情况
①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引导学生根据半坡、河姆渡居民被成为母系氏族公社的原因,分析为什么说大汶口居民已经进入到了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男子与妇女在劳动中所处的地位的改变)
②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以及黑陶和白陶的制造
农业从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陶杯、陶瓶等酒器随葬品,这些东西间接地证明当时粮食有了剩余。
因为只有在满足了基本食用的前提下,人们才有可能把剩余的一部分粮食用于酿酒。
由于粮食有了剩余,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手工业因此也有了发展。
③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阶级
教师引导学生从:
生产发展――出现私有财产――私有制出现,产生贫富分化的现象――贫富分化的加剧,逐步产生了阶级这一过程去理解。
三、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1、黄帝大战蚩尤。
教师简单讲述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我们中国人,都喜欢"炎黄子孙"这个称呼。
2、黄帝——“人文始祖”。
传说中黄帝的贡献。
指明这些贡献其实是广大人民在长期探索中创造的,不是哪一个人的智慧,而是集体的智慧。
2、尧舜禹及"禅让"。
让学生查找材料,讲述有关尧舜禹的故事,从而理解什么叫做"禅让";为什么要实行禅让制度。
夏朝的建立:
禹于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思考题:
将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相比较,想想为什么半坡、河姆渡、大汶口居民生活的时期是氏族公社的繁荣时期?
教师知道学生回顾本节课所讲的知识,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本课。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禹传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的时间、国家机构。
夏朝粮食等的生产。
夏桀的暴政。
商汤灭夏。
盘庚迁殷。
商朝统治区。
商朝的繁荣: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
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
奴隶的悲惨生活:
“人牲”和“人殉”。
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暴动,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能力方面:
通过的“商汤灭夏”的讲解,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画,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战争的原因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
通过对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着名的文明古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通过对商朝奴隶制文明的介绍,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同时,还认识到奴隶社会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经济繁荣,它比原始杜会前进了一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发展的观点。
通过“司母戊鼎”等手工业精品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国家文物观念的教育。
教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原因、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
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变和更迭;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发展之所以迅速发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
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人这一正确的史观。
二、
教学重点: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商朝奴隶制经济的繁荣。
武王伐纣;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级制
教学难点: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分封制
三、教法设计:
因为本课相关资料较多,可让学生事先预习。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分析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⑴我国原始社会大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它经过哪两个阶段?
(检查学生能否从宏观上掌握原始社会的发展线索,训练他们的概括能力)⑵我国原始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瓦解的?
瓦解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什么?
(要求学生从产品的剩余,交换的发展和私有财产出现为分析瓦解的原因,从贫富的分化、阶级的产生分析瓦解的表现)教师在总结学生答案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新课。
导入新课:
原始社会瓦解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
第一个阶级社会是奴隶社会,那么奴隶社会的国家得到情况如何,我们一起来学习“夏商西周的兴亡”。
一、夏朝的兴衰
1、禹传启,“家天下”
建议教师先复习提问:
什么是禅让制?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在氏族公社后期随着阶级的出现,原始社会走到了尽头,阶级社会出现了。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也被“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所替代。
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
2、夏朝的建立
建议教师先给学生讲以下史实:
在尧和舜在位时,都是在选定接班人后,就开始让他做很多工作,一是锻炼他的能力,二是培养他在群众中的威信,所以尧死后舜能顺利接班、舜死后禹能顺利接班。
3、夏朝的生产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同时出示一些有关图片,使学生认识到夏朝除粮食生产外,手工业生产已能制造青铜酒器和兵器,还能制造雕饰美观的玉器和陶器。
4、夏桀的暴政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夏桀残暴统治的文字(也可以再添加一些)并看《夏桀把人当作坐椅》图,使学生理解为什么人民要反抗夏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商汤灭夏
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夏亡商兴的原因。
主观即个人品德、对政事的态度,客观即人心向背,夏桀与商汤有何不同.从而教会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
2、盘庚迁殷
商朝统治的稳定和发展。
指导学生使用“商统治范围示意图”,首先指导学生识别图示代表都城的标志,教师再提问为什么商朝又成为殷朝。
学生肯定会回答因为盘庚迁殷后,商朝稳定下来,所以商朝又成为殷朝。
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问:
迁殷后商朝的情况如何?
学生根据教材会回答:
统治区域不断扩大,成为世界上的大国。
教师总结学生发言,并告诉学生一个道理: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
3、武王伐纣
(1)、纣王的暴政:
建议教师让学生回忆夏桀的暴政,使学生理解凡是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违背人民意志实施暴政的统治者最终都会遭到人民的反对的。
(2)、周国的强盛:
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周国强大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周的发展、强大是周人经过艰苦奋斗,和特别是领导者重视人才的而得来的。
(3)、时间、建立者(区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
建议教师给学生讲解西周的并不是当时的名称,而是历史学家为了研究加以说明,为以后如西汉、东汉等名词的讲解打下基础。
教师让学生阅读有关武王伐纣的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让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商汤灭夏桀的原因,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周胜商败的原因?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为什么武王伐纣是一次正义的战争?
:
(①商纣王的暴政,使商朝统治已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断反抗和阵前倒戈。
②周武王顺应民心,联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纣,解除了商纣对奴隶和平民的残暴统治,有利于历史的进步。
③是否顺应民心,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衡量正义与非正义战争的重要标准。
)
三、西周的分封制
让学生带着[周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
分封了哪些人作诸侯?
它们与周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
分封制的效果如何?
]等问题阅读教材并加以讨论:
学生能够回答出:
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巩固奴隶主的政权。
周朝对建国功臣、亲属和先世的后代等进行分封。
诸侯与周天子的关系是:
周天子是最高的统治者,诸侯是天子的臣属,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纳贡,带兵随天子作战(即听王令,纳王贡,随王征,见王面)。
其效果是:
西周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疆域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周厉王的暴政,可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角色表演。
在介绍完"共和行政"后,师生一起讨论"国人暴动"对西周的影响。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着重介绍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以及著名的“三星堆”文化。
简介一下夏、商、西周的陶瓷业。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结合夏商农业和手工业状况,请同学比较并概述一下西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在学习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后,教师应结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广大奴隶和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对奴隶的压迫和剥削之上的。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下列内容,使学生了解奴隶社会是奴隶主的天堂,广大奴隶的地狱。
奴隶主生活极端奢侈,生前住在高大的宫殿里,并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准备死后继续享受。
奴隶的辛勤劳动为奴隶主贵族创造了大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他们本身却被剥夺了一切财富和权利,甚至连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奴隶主不但强迫奴隶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进行各种繁重的劳动,还把他们当作牲畜一样任意屠杀。
商王和奴隶主在祭祀祖先和神灵时,经常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叫作“人祭”。
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来陪葬,叫作“人殉”妄想让这些奴隶在“阴间世界”侍候他们,守卫他们。
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与城濮之战;战国时期的起迄年代;“战国七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能力方面:
通过学生对齐国强大、称霸的过程的学习,让学生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
”从而培养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对诸侯争霸战争的具体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诸侯争霸的作用,认识诸侯争霸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现,虽然给劳动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但具有加速统一步伐、促进民族融洽的积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知识和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
通过对齐国、晋国称霸的原因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诸侯国得以强大的根本原因。
二、
教学重点:
齐桓公称霸和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教学难点:
诸侯争霸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难点。
三、教法设计:
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复习提问在前上一课中,我们学习了哪个朝代?
这些朝代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怎样?
在学生能回答正确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并导入新课。
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西周过了是东周。
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这是一个奴隶社会的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的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
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
1、诸侯争霸的实质
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
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
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分析,对东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东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
教师提问:
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应进一步指出:
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
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权威,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
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诸侯首领—霸主。
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
2、春秋五霸
教师应引出春秋初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
)同时让学生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该为7个国家)的相应位置。
3、齐桓公称霸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
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
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
⑵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
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
⑶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
(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
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4、晋楚争霸
教师先作介绍:
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
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源。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相同之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行了改革,使国家得以强壮。
(吴越争霸: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
5、争霸战争的作用
教师提问:
这么多争霸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
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战争的破坏性,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恐怕回答的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
春秋开始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争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
二、战国七雄
教师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土》边指图边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建议教师按方位向学生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
教师再提问:
请同学对照《春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出现的?
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指出:
其实除了新出现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也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所不同了,教师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事件。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
板书设计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李冰与都江堰的修建;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以及封建城市的兴起;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能力方面:
通过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变革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小结,归纳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世界领先情况,以培养学生综合、概况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并结合课文中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都江堰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识图、用图的能力。
思想方面:
通过介绍大变革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名闻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最终导致封建制代替奴隶制。
而相对优越的封建制度,反过来双促进了生产力的更快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
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实行了行之有效的变法改革,才使得原本并不十分富强的秦国强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七 年级 上册 历史 全套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