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辩论.docx
- 文档编号:4368310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42.24KB
逻辑与辩论.docx
《逻辑与辩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逻辑与辩论.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逻辑与辩论
第一讲、辩论
概说
一、辩论的特征
⏹1、辩论的定义:
论辩是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⑴对抗性A、人们认识事物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异;B、自然语言的多义性,使语言指号有差别;C、加之辩论中彼此要求对方接收自己的观点。
⏹⑵互制性A、双方都以对方的论断展开话题;B、努力谁服对方,又努力不被对方说服,彼此纠缠在一起。
⏹⑶功用性A、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B、目的性强,表现为说服与反说服的过程。
⏹2、辩论与演讲的区别:
⑴演讲的论断具有单一性,其主要运用的是论证;辩论彼此对抗,论断具有不相容性,主要运用的是反驳。
⏹⑵有的辩论具有论辩与演讲双重特征。
如:
法庭辩论
⏹3、辩论与日常谈话的区别:
⏹⑴论辩诉诸对抗,虽不同于争吵,但可以发展成为争吵,谈话无对抗性,重在交流
⏹⑵谈话目的在于互传讯息、交流思想,但可以发展成辩论。
⏹二、辩论的方式:
⏹1、当众辩论:
当众辩论:
特点是有听众参与。
⏹2、个人间的说服辩论:
个人间的说服辩论:
特点在于论难双方辩难,或有听众,但不参与。
⏹三、辩论命题的特点:
多为价值命题:
即表现为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的命题。
⏹1、矛盾性:
命题的矛盾是双方的价值矛盾,不是命题自相矛盾。
⏹2、合理性:
它不都是陈述经验事实的命题,或从公理出发推出的命题。
⏹3、可信性:
一般是因人设辞,把握受话人的心理。
⏹四、辩论命题的特点与合理性:
哲学家邦格认为合理性有7个方面:
⏹1、概念的合理性:
尽量使语言表达的模糊性最小。
⏹2、逻辑的合理性:
避免自相矛盾,力求观点的前后一致。
⏹3、方法论的合理性:
从实际出发,广泛地运用质疑和辩护。
⏹4、认识论的合理性:
关心经验支持的程度。
⏹5、本体论的合理性:
应有与当时大多数科学家相一致的世界观。
⏹6、价值的合理性:
目的能够达到,且值得追求。
⏹7、实践的合理性:
尽量采用有助于达到目标的方法。
⏹五、当众辩论演讲
⏹1、特征:
⏹当众辩论演讲主要是议论型演讲,而不是传授型演讲与礼貌型演讲。
⏹⑴有论证陈述和大量的非论证陈述。
⏹⑵在论证陈述中大多是含有推断关系的命题群。
⏹[3]陈述中委婉或直率,简约或繁丰的运用,都必须从论辩的情境出发。
⏹[4]必须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或曰遵守合作规则的基础上精心选择话语。
⏹[5]适当运用语用手段,目的是以图最终说服听众,但如果能说服对方更好。
⏹2、方法:
⏹⑴递进法:
陈述的命题不仅并列,而且意义连贯,每后一命题比前一命题有深一层的意思。
⏹⑵设问法:
明知故问或自问自答,亦或提出问题让听众思索。
作用在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促进与听众的交流。
⏹[3]反复法:
反复说及某些词语或某些命题。
作用在于加深听众的印象,强调自己陈述的观点。
⏹[4]迂回法:
在与听众有感情距离时,先说共同处,唤起听众的共鸣,然后再陈述己见,如此听众容易接受,以最终达到说服为目的。
⏹[5]曲解法:
故意无视某个词的原意,按照论辩需要重新解释。
作用在于新解和原意形成反差,从而唤起听众的热情。
⏹六、个人辩论与话语的信息结构:
⏹话题和说明表现出来的不同交际价值构成的某一话语的讯息结构。
⏹话轮:
话题与说明。
⏹话题:
已知讯息。
说明:
新讯息。
⏹1、吸引对方,并引起对方思考的条件:
从已知讯息出发,然后引入新讯息。
新讯息不断地转化为已知讯息,讯息的膨胀扩大,论辩深入。
新讯息不间断地加入,讯息量增加,论辩得以深入、展开。
⏹2、话语的宏观结构:
⏹如果说“话题——说明”是话语的微观结构,那么话语的总体结构,便是话语的宏观结构
⏹精确话论的方式:
⏹⑴删除:
(P∧Q∧R)→R;
⏹⑵选择:
P、Q、R、选择P;[3]概括:
用另外的讯息单元取代;[4]综合:
取代了原来的讯息单元系列,但逻辑地保有原来讯息。
第二讲辩论简史
一、辩论的三大源流:
1、辩论的产生
(1)古代中国论辩在统治集团内部由议政职能向社会扩张:
外交职能---礼辩职能----生活调侃职能----益智职能。
邓析(前545----509)名家第一人:
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辩。
邓析死后分为:
形名学说;名辩学说。
公孙龙(前325----250)着有《公孙龙子》其中《白马论》5篇,《公孙龙传》1篇。
庄子(前369-----286)惠施(前370----310)一对辩友。
⑵古代印度:
公元前7---6世纪教派兴起,论辩之风久盛不衰,辩的目的是为了弘扬佛教的教义以及与外道争论,哲学派别也很多。
正统派哲学有:
胜论、正理论、数论、瑜伽、弥曼差和吠檀多六派。
非正统派哲学有:
顺世论、佛教、耆那教、生活派、邪命外道和不可知论。
《正理经》
《论轨》、《论式》
新因明创始人陈那则把解决辩论双方的胜负作为因明直接任务之一。
印度的那先与弥兰古之间的着名争论不仅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辩题,而且还涉及到辩论的技巧。
印度逻辑散存于正统派与非正统派理论体系中,以正理派、耆那教、佛教的逻辑思想最为丰富,影响最为深远。
公元645年唐玄奘带回36部因明着作,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
[3]古希腊:
公元前5世纪末至4世纪末贵族派与民主派尖锐对立,演讲与论辩之风盛极一时,争论的问题涉及到政治伦理、法律、宗教、哲学诸多领域。
芝诺(前492----486)亚里士多德(前384---322)称其为“论辩术的创始人”。
普逻达哥拉斯:
智者早期的代表,人称“演讲之父”。
普逻泰戈拉脱:
智者重要人物“任何命题都有两个相反的论断,论辩的目的和主要技艺是如何使弱的论证变为强有力的论证,从而获胜”。
高尔吉亚:
《为怕拉墨得辩护》被传为后世的论辩名篇。
亚里士多德早期的《论辩篇》被称为广义论辩术的最高成就。
2、逻辑与辩论的关系:
v[1]古希腊亚氏从论辩中总结出逻辑,从而教人们运用逻辑同智者末流(诡辩派)作斗争。
v[2]古代印度:
因明集认识论、逻辑学、论辩术和知识论为一体。
逻辑的主要问题从论辩术中提炼而成,论辩术诸多问题与逻辑学一脉相承。
v[3]古代中国:
战国前期人们还没有明确意义的谈论逻辑,直到惠施、公孙龙这些名家人物出现,逻辑逐渐成为一门学问。
墨子及墨家后学则成为集大成者。
二、辩论的发展:
1、辩论在西方的发展:
[1]古希腊时期:
[2]罗马时代:
[3]欧洲中世纪:
[4]十六世纪:
法国逻辑学家彼得?
拉姆斯试图创立新型逻辑辩论中的技艺证明学说。
[5]当代:
比利时逻辑学家恰姆?
佩雷尔曼力图建立一套完整的辩论学说:
“辩论修辞学。
2、辩论在东方的发展:
[1]古代中国的《墨辩》:
曰:
“能谈辩的谈辩,能说书的说书(说书:
讲经济、伦理等),能从事的从事。
”
[2]印度的因明研究:
(公元前544年,佛历元年)
因明创始人恶义波陀?
乔答摩(足目)所着的许多文章谈论辩术。
小乘论师的《方便心论》(所谓小乘,实际上是大乘派对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的贬称。
大乘教派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形成,它批评小乘只追求个人自我解脱,只能证得“阿逻汉果”,大乘派则弘扬大慈大悲、普度众生,以成就佛果为最高目标。
)
大乘论师的《如实论》对辩论的研究作了大量的记载。
新因明开创者陈那以及商羯罗在继承前人逻辑思想时,不断完善,整理了许多辩论方法、规则及谬误形成的原因。
`
[3]中国的魏晋时期:
玄学与非玄学之间经常互相辩难,孕育出一种具有特殊风尚的名辩之学---名理学。
[4]唐、明时期:
唐太宗贞观9年(645年)玄奘携36部因明回国,当时不仅佛门弟子研究因明,当时哲学家吕才也对因明产生了兴趣,并与佛门论战。
唐统治者出面主持论辩:
释、道、儒三家多次辩论后,对逐渐形成的宋明理学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明末统治相对薄弱,论辩之风兴起,但这一时期没有留下什么论辩理论。
[5]十七世纪西方逻辑传入中国:
明末李之藻译《名理探》,随后各种西方逻辑译着出现。
《墨经》的研究此时也兴盛起来。
6我国解放以后及
改革开放年代:
论辩研究作为使人信服的批判手段,帮助解决分歧。
50年代初和60年代初(中间有反右)论辩复兴。
60---70年代是文革辩论。
20世纪80年代后:
东西方文化冲突辩论;校园辩论;学术辩论;辩论比赛等等。
第三讲:
个人间的说服辩论——说辩
说辩概说
1、说辩的产生:
⑴最早以说辩为谋的书是鬼谷子写的《鬼谷子》一书。
(2)相传历史上说辩成功的第一人是屈完。
梁启超曰:
“我欲青溪寻鬼谷,不论礼乐但论兵。
”(兵者,诡道也。
兵行诡道是正道,文走曲径是坦途。
)
2、说辩的过程:
得情(人情、事情、未来情)
定基(制定谋略方案)
反驳
修正
说服。
定基的原则:
[1]因事立制(制:
方案)原则:
因依据立制,确定方案。
反复相求,因事为利(利:
好处)。
[2]因化(化:
变化)通达原则:
依据事物的变化来通达。
因化说事,通达(达:
完成)计谋。
[3]周密贵微(微:
细小)原则:
说辩要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细节处亦周全。
3、说辩九策:
[1]灵活应变之策:
《鬼谷子?
谋》曰“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见:
通现)以然之。
”
[2]扬长避短之策:
《鬼谷子?
谋》曰“介虫之悍也,必以坚厚,螫(shi)虫之动也,必以毒蜇,故兽知用其长,而谈者知其用者而用者。
[3]慎言勿失之策:
《鬼谷子?
权》曰:
言有讳忌也。
“口者,心之门户也,意志、喜欲、思考、智慧皆由此出入。
”
[4]捭阖之道之策:
《鬼谷子?
捭阖》曰“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
故与阴者言依崇高,与阳者言依卑小(卑小:
琐碎)。
”
[5]细致审查之策:
《鬼谷子?
反应》曰“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
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牢。
”
[6]察情进言之策:
《鬼谷子?
内键》曰“不见其类而说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
得其情乃制其术。
”
[7]离间之道之策:
《鬼谷子?
抵戏》“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
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
”
[8]依人谈辩之策:
《鬼谷子?
权》曰: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
”
[9]依事谈辩之策:
《鬼谷子?
权》曰:
“故言多类,事多变。
”
4、说辩与游说:
•[1]游说的功用性、主动性都强于单纯的说辩。
•[2]游说的外延真包含于说辩,说辩真包含游说。
•[3]游说与说辩对象侧重不一样,说辩重在“理”,游说重在“利”,目的有一定区别。
三、说辩中辩辞的设置及应对技巧:
1、说辩辩辞设置的5种方法:
[1]资言法:
《鬼谷子?
权》“说者,说之也。
说之者,资之也。
”
[2]饰言法:
《鬼谷子?
权》曰:
“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损益也。
”
[3]应对法:
《鬼谷子?
权》曰:
“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
”
[4]成义法:
《鬼谷子?
权》曰:
“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
”
[5]难言法:
难言、诘难。
说服对方的过程中,设问、存疑、反驳,使对方在仓促回答时,露出马脚,从而抓住对方的把柄,驳倒对方。
2、说辩中的应对技巧:
•[1]以己急转人之急:
•说辩中急与不急的转化,实际上是说辩中主动权的转换。
•《吕氏春秋?
离谓》中:
邓析所持的两可之说,主要是寻找急与不急的关节点,巧用对方之惧,引发对方之急。
•[2]反难抓险以攻人:
•寻找对方的漏洞,发起攻势,穷追猛打,可揭发某人用心,警醒游说对象,并在说辩中化不利为有利,从而取胜。
•[3]以已情动人之志:
•如果游说时,能以己情引发对方之情,做到情感交流,便可轻易达到目的。
•游说三法:
•条件分析法;利诱恐吓法;制势引导法;
•探求对方内心世界的两种方法:
•推,以类相推求;
•以言辞推内心。
•度,静由表及里;
•动由外情而内心。
•了解对方内心理的四种方法:
•[1]察:
察看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
•[2]听:
倾听言辞(节律、语气、语调等等)。
•[3]引:
用言辞或表情引出对方的真实观点。
•[4]探:
用言辞试探对方。
3、辩说:
在中国逻辑史上,辩说比推理论证的含义更宽泛,它含有三种意义:
[1]在对实事实物辩察和认识基础上的说理。
[2]狭义的对当辩论。
[3]形式的推理论证。
三、说辩与说服的关系:
说辩:
因人、因事、因问而变辞:
(说服后面有专讲。
)
1、任何说辩的目的都是为了说服。
2、说辩是一种技巧,说辩者在说辩的过程中,受世界观等等因素的影响,而说服与受体的世界观相连。
3、说辩的过程是说服的过程。
4、说辩的难易与方法的运用因人、因事而异。
第四讲辩论中的逻辑证明
一、逻辑证明的范围及作用:
二、1、运用范围:
[1]哲学中的原理
♦[2]数学定理
[3]经验科学中的某些原理
♦[4]涉及到过去与未来的某些命题
2、作用:
[1]某些命题单凭实践而无逻辑证明不能说明其所以然。
如:
“我思故我在”、“物是感知的组合”等等。
[2]逻辑证明可以弥补实践证明的不足:
♦①人不可能事必躬亲。
♦逻辑规律本身的正确性,能帮助人们经验归纳,推理论证。
♦②逻辑证明中的论据多是真理性明显的命题,虽然这些命题的真实性归根到底是实践证明的,但逻辑证明却是经验的与思维的。
[3]逻辑证明是论辩的主要方法:
♦①是论辩的主要方法,表现为立论中多用。
♦②辩论中的话轮大多是逻辑证明式的说明。
三、逻辑证明的结构:
1、论题特点:
[1]在辩论中真实性明显的命题,易于有效地证明。
[2]允许人们尝试证明一个自认为是,而实际上为假的命题。
[3]辩论中运用自明性明显的命题,易证、易胜。
[4]多用仅仅凭感觉就能证明其真实性的命题。
2、论据特点:
[1]明显论据:
真实性明显命题(不明显是指暗含着的,只有经过分析才能得出其真实性的命题)。
[2]常用论据:
①辩论双方确认的准确事实。
②科学定理、原理与公式。
③名人名言。
3、论证方式的特点:
[1]逻辑联系方式多是语用的,是一种要经过分析补足省略部分的语用推理方式。
[2]或然性推理用得较多。
[3]辩论中逻辑证明的方式越简明越好。
[4]辩论中逻辑证明方式的针对性较强。
[5]在辩论中,逻辑证明方式有创造性的作用,并且是以说明为目标的创造。
三、论辩演讲中证明方法:
(常用的十种)
1、例证法:
提出某个论题,然后列举一些实例,用以论证论题的正确性或真实性。
作用:
内容易懂,便于说明问题。
多用枚举归纳法。
2、喻证法:
即比喻论证,用比喻者之理来证明论题之理,多用类比型推理。
作用:
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使事理明析、易懂。
3、引证法:
引用他人的言论来论证论题的一种方法,由于引言的权威性、约定性,一般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作用:
其特点在于多用至理名言来结合话语情景论证自己的观点,因而说服力较强。
(言的信息:
说话发言时先说重点——显示头脑清晰;汇报工作时先说结论——显示判断力强;三分钟结束发言谈话——显示精明强干;会议结束时善于总结——显示概括力强;提意见时先示请教——显示诚实谦逊;言谈劝说时引用名言——显示渊博。
)
4、汰证法:
如果就某一问题而言,有几种可能情况,当排除了论题以外的各种情况后,论题就被证实了。
作用:
运用的是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可在多种假设中排出了错误的假设前提后,从而得到一个最终证实的命题。
5、反证法:
属于间接证法,它先假定反论题(?
P)为真,然后推出逻辑矛盾。
即反论题不成立(?
?
P),进而确定原论题为真。
作用:
论证吁迂回曲折,有时起到突出奇兵的效果,较直接论证更为有力。
6、连续证法:
论据首尾相接,环环相扣,是假言联锁推理在论辩中的运用。
作用:
在于论辩中既有“磁性情趣”,又能在论证中层层递进。
7、分证法:
是一种多角度的论证方法,当在各种情况下论题P都是真的,就可以用分证法来分别加以证明。
为了引起听众的注意,论辩演讲中往往编定第1、第2等次序。
由于运用的是一种反复的论证,因而说服力较强。
作用:
在于反复强调,也称分情况证明,是假言联言推理在论辩中的运用。
8、比证法:
把几个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比较,以区别同和异,使辩题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一般可运用穆勒5法中的求同法与求异法。
作用:
主要是突出论据的作用,即鲜明,又生动。
9、幽默证法:
通过幽默的语言,传递出某种会话含义,以便达到吸引听众的目的,也便于论证达到最佳的效果。
作用:
在于活跃气氛,增强说服力,论辩中运用幽默证法,能化矛为盾,或化盾为矛,尤其是在个人间的说服辩论中,能显出个人的机智。
10、力挽法:
当受到对方的责难时,巧妙地为自己辩解的一种方法(技巧辩护中详讲),以便扭转被动的局面。
作用:
只能在特定的情境中运用,它与个人的临场发挥有很大的联系,在稳定气氛的情况下,再进一步陈述理由,达到化被动为主动的目的。
逻辑与辩论(第五讲)
第五讲说服
1、说服:
的过程
(说者S向听众A传达信息M)
说服的必要性根源:
一是双方认识事物的不协调;
二是双方利害关系的不协调。
[1]说服的准备:
听众听话前有一个相对的信念域,S的信息一般超出听众A的知识、信念域。
容易引起听众注意的是与听众原来信念识。
域相矛盾的新观念,或听众闻所未闻的新知A面临选择,或选其一,或选其二,或兼而有之。
[2]说服的开始:
当A发现新的信息有一定的可靠性即可,尽管听众并不打算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或信念域。
[3]说服的实现:
表现为A融进了新知识或改变了信念,抑或二者兼而有之,而说服力则存在于整个说服的过程之中。
2、说服的特点:
[1]S向A传达信息,仅仅在听众乐于接受时,才会发生作用。
[2]说服不同于强迫,也不同于欺骗。
从强迫角度讲,俄罗斯有句谚语:
“几何公理要是触犯了人的利益,那么也会遭到反驳。
”从欺骗的角度讲,如西方哲学家所言:
[3]说服中S与A的关系:
“可以长期欺骗一些人,可以暂时欺骗所有人,但不能长期欺骗所有人。
”
听众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一个话论或几个话论,甚至一场辩论未必能说服所有听众,一般来说新知识容易被听众所接受,而听众是否接受新观念,则取决于听众对原有观念的坚信程度。
二、说服中的理性:
1、理性的力量:
培根说:
理性的力量就是知识的力量。
为听众提供一些新的知识,一些严密的推理,从而该变他们原来的知识结构和信念。
2理性的表达方式:
[1]运用严密的推理:
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其它的一些逻辑方法。
(听众自由选择,无强迫操纵之意。
)
[2]运用和提供一些新的事实,一般是运用归纳论证的方式列出,说服所用的归纳结论,尽管不具有必然性,但归纳的强度对结论可靠性的程度进行了支持。
[3]辩论的理性还表现在整个辩论的逻辑构架严密方面。
论证是说服力的重要因素,论证中无论运用必然性推理,还是或然性推理,都闪耀着S的理性光辉。
3、说服的理性与论证性:
[1]论证性是论证的内在逻辑性。
[2]说服力是论证的语用效果。
三、说服中的情感:
1、以情动人的条件:
[1]语境条件:
辩论必定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
个人间的说服辩论与当众辩论的语境条件又有区别,某种意义上辩论是情景的产物。
[2]信息条件:
(m)主要信息:
语境中的话语是主要信息。
辅助信息:
表情、衣着、手势、姿态等等是某些辅助信息。
[3]知识条件:
深厚的知识积累,以及敏锐的思想、精湛的表达艺术。
[4]思维素质条件:
思维能力、机智灵活,以及临场发挥的能力。
2、论辩中影响以情动人的因素:
[1]良好的发声条件、节律及副语言成分。
[2]学识修养,以及姿态语言的恰当运用。
3、主要讯息中的情感:
[1]多运用情感命题:
在论辩中如果用情感语句代替中性语句,或者说用情感命题代替中性词所表达的命题,那么就会产生带有感情色彩的情感命题。
[2]多运用情感语词:
WO与WP是论辩中情感命力量的主要来源。
O语词、WO情感语词。
[3]情感力量必须有恰当的节律和副语言成份:
有恰当的节律和副语言成份能使语句具有感情色彩,使价值命题在说服中更具有感染力。
[4]当众辩论必须调动听众的情感因素:
调动听众的情感是说服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5]多运用褒扬或贬斥的价值语词:
褒扬或贬斥的价值语词可使语句具有感情色彩,使表达更加完美。
四、说服中的品格:
1、作用:
品格是说服力的重要因素。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崇高的品格,这三者缺一不可。
2、表现:
望之俨然、宽裕汪汪;热诚坦率、真诚可信;风趣幽默,具有人格魅力。
[有二十个有关德的项目:
自珍、刚毅、节制、勤劳、节俭(对己)善良、诚实、正直、谦虚、关怀(对人)忠诚、互利、守信、负责、守规(对群体)环保、节能、贵生、爱物、虔敬(对环境)]
五、说服力的其它因素:
美国传播学家施拉姆的公式:
报偿保证=选择的概率
费力的程度
2/4即事倍功半;
4/2即事半功倍;
1、说服力的本质力量:
[1]本质力量来源于逻辑。
[2]在遵守“磁性”原则的基础上,来组织自己的辩论
[3]合乎逻辑的辩论,具有无可辩别的力量。
2、说服可广泛地运用修辞格:
[1]辩论论题:
警句、设问句等。
[2]辩论论据:
多用排比句,层递方法及引用等等。
[3]辩论论证方式:
多用类比、归纳等较易使听众明了论辩内容的方式。
3、说服可以穿插一些非论证陈述:
要求:
[1]穿插不能离开论证的话题。
[2]表达本身要合乎逻辑,听众稍加分析就能得到主题。
逻辑与辩论(第六讲)
第六讲
论辩中的辩护
一、辩护概述:
1、辩护的“真实性”问题:
论辩中辩护的“真实性”,是一种“可能世界”语言,它可以是正确性与合理性的同义语。
2、辩护的作用:
论辩如同敌我双方作战,无非表现为两个方面:
攻击对方,保护自己。
好的辩手必须是能攻善守。
没有进攻,论辩无以致胜——第一位的。
没有辩护防守,易被对方击破——必不可少,但是是第二位的。
3、反驳与辩护:
[1]反驳主要在于论证论敌命题的虚假性。
[2]辩护在于对对方的反驳进行反驳。
[3]旨在保护自己的反驳,就是辩护:
既维护自己的论证,又是针对别人的反驳。
[4]在辩论的过程中,依据一定的理由和论据,把辩护与辩驳一起运用,则称为辩驳。
4、辩护的一般模式:
A:
PF反驳命题PT认为其F。
B:
PT∵Г辩护自己命题PT,因为Г。
Г=论据
5、辩护与辩解:
[1]辩护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反驳对方的指责,护的是己方的一些命题,也可以是己方的某些行为。
[2]对于对方指责我方的见解或行为,我方只进行解释、说明,消除对方对我方的不利影响,则称为辩解。
论辩中只有辩解无以取胜。
[3]辩解真包含于辩护,一般法庭辩论中,辩解运用得较多。
6、辩护的特征:
[1]具有反驳与论证的双重特征:
①辩护的论题。
②辩护的论据。
③辩护的论证方式。
[2]辩论中的辩护是旨在保护自己的反驳。
[3]法庭辩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逻辑 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