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试题阅读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docx
- 文档编号:4368313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49
- 大小:73.49KB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试题阅读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docx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试题阅读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试题阅读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试题阅读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试题∶阅读训练(精编版)带答案解析
一、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
1.课外阅读。
那一年,我领着女儿到农村去,恰巧遇见了老家的母鸡在孵小鸡。
母鸡趴在草筐里的鸡蛋上,倾注着自己全部的母爱。
我们能听到小鸡雏在蛋壳里面用力地啄壳的声音,那声音虽弱小,却震撼着人心。
过了好久,一个湿乎乎的小脑袋才很艰难地从里面钻了出来。
女儿的目光集中在一个啄壳声响了好长一段时间的鸡蛋上。
几分钟过去了,那小孔还是米粒大小。
女儿不顾老母鸡威胁的叫声,伸出手来要去剥那个硬壳,想去帮鸡雏。
一旁的老大娘拦住了女儿,说:
“别去碰它,这小鸡雏只有靠自己啄破硬壳才能活,你帮了它,也许就是害了它。
”
老母鸡是最爱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它却“冷酷”地让鸡雏自己钻出蛋壳。
(1)给文章选个合适的题目:
( )。
A.冷酷的母鸡
B.勇敢的母鸡
C.大自然的启示
(2)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用一两句话概括。
(3)“冷酷”加了引号是因为________-
(4)大娘的话里蕴含着什么道理?
解析:
(1)C
(2)主要写了“我”女儿想帮小鸡雏钻出蛋壳,被老大娘阻止的故事。
(3)母鸡不是真的冷酷,是为了让小鸡靠自己的力量钻出来,能很快地适应环境
(4).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如果我们违反了规律,就会适得其反。
【解析】【分析】
(1)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结合选项判断标题。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3)引号的作用:
①表示特定称谓。
②表示讽刺和否定。
③引用说的话。
④强调说明。
做题细读句子,掌握句子意思,进一步去分析句子中引号的作用。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
(1)C;
(2)主要写了“我”女儿想帮小鸡雏钻出蛋壳,被老大娘阻止的故事。
(3)母鸡不是真的冷酷,是为了让小鸡靠自己的力量钻出来,能很快地适应环境;
(4)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如果我们违反了规律,就会适得其反。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引号的作用的掌握及运用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掌握运用。
(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阅读
我是怎样从琥珀中发现恐龙的(节选)
邢立达
(琥珀不仅是树脂的化石,而且它里面包裹着史前的生命,这些活灵活现的生命,是我们古生物学家一生的追求,我们称之为)(“)(时光的胶囊)(”)(。
)它冻结了时光,把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包裹起来,原封不动地送到我们面前,这是它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意义。
我们还在琥珀里找到了可爱的小恐龙。
有一天,一位琥珀商对我说:
“这个琥珀好漂亮,有两只小蚂蚁正在往树上跑。
”我仔细一看,这个所谓的“树”是羽毛,而且这个羽毛非常原始,只可能出现在白垩纪的古鸟身上,或者是当时普遍存在的恐龙身上。
我当时心情非常激动,把这个标本带回中国,经扫描发现,这果然是一段有着八九个椎体的恐龙尾巴。
鸟类的羽毛多样性极强,一共有五个发展阶段。
这个琥珀里的恐龙羽毛并不属于这五个阶段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处在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环节。
神秘的中间环节是全世界古生物学家的终极追求,这个羽毛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经过艺术家的复原,我们看到这是一只在地面上奔跑的、只有18厘米高、吃着小昆虫的肉食性小恐龙,非常可爱。
(1)“原封不动”的意思是________。
写出两个“原封不动”的近义词:
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把琥珀比作“时光的胶囊”的原因是________。
(3)阅读短文,判断对错。
①琥珀是一种化石。
②琥珀里的恐龙羽毛属于处在鸟类羽毛第一二两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环节。
③艺术家根据琥珀里的恐龙尾巴,复原出一只小恐龙。
(4)猜想一下,这只小恐龙的尾巴是怎么跑到琥珀里的?
解析:
(1)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
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不加变动。
;纹丝不动;原封未动
(2)比喻;因为琥珀冻结了时光,把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包裹起来,原封不动地送到我们面前
(3)正确;错误;正确
(4)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小恐龙的尾巴被突然倒下的大树压断了。
压断的尾巴刚巧被大树流下来的树脂包裹起来。
很多年后形成了琥珀。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和近义词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原封不动”指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
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不加变动。
近义词有纹丝不动、原封未动等。
(2)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
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
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画线的句子是比喻句,把“化石”比作时光的胶囊,是因为琥珀冻结了时光,把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包裹起来,原封不动地送到我们面前。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①③正确,②错误,短文是说这个琥珀里的恐龙羽毛并不属于这五个阶段中的任何一个,而是处在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环节。
,而不是第一二两个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环节。
(4)考查学生根据短文进行合理猜想的能力。
联系文章内容,可以联想到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小恐龙的尾巴被突然倒下的大树压断了。
压断的尾巴刚巧被大树流下来的树脂包裹起来。
很多年后形成了琥珀。
故答案为:
(1)原来贴的封口没有动过。
比喻完全按照原样,一点不加变动。
、纹丝不动、原封未动
(2)比喻、因为琥珀冻结了时光,把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包裹起来,原封不动地送到我们面前
(3)正确;错误;正确
(4)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只小恐龙的尾巴被突然倒下的大树压断了。
压断的尾巴刚巧被大树流下来的树脂包裹起来。
很多年后形成了琥珀。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要熟读文章,然后选择正确答案。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课外阅读
植物也要睡眠
①人和动物都要睡觉,以补充体力和精力。
但是你知道吗?
植物也要睡眠。
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有的植物的叶子、花儿会昼开夜合,有的夜开昼闭。
科学家把植物的这种现象叫“睡眠运动”
②比如公园中常见的合欢树,它的叶子由许多小羽片组合而成,在明媚的阳光下,舒展而又平坦。
可一到夜幕降临时,那无数小羽片就成对地折合关闭,好像被手碰撞过的含羞草叶子,全部合拢起来,这就是植物睡眼的典型现象。
花生也是一种爱睡觉的植物,它的叶子从傍晚开始,便慢慢向上闭合,表示白天已经过去,它要睡觉了。
有的时候,我们在野外还可以看见一种开紫色小花、长三片小叶的红三叶草,它在白天有阳光时,每个叶柄上的三片小叶舒展在空中,但到了傍晚,三片小叶就闭合在一起,垂下头来准备睡觉。
以上仅仅是一些常见的例子,会睡觉的植物还有很多很多,如酢浆草、白屈菜、含羞草、羊角豆等。
③植物的花也有睡眠的要求。
花儿的睡眼,时间有早有晚,有长有短。
太阳花就是一个贪睡的小家伙,它在上午10点钟才刚刚醒来,绽放开五颜六色的花。
可是,一过中午,它就闭合起来睡觉了。
碰到阴天,它似乎很贪玩,要到傍晚才进入“梦乡”。
各种各样的花儿睡眠,姿态也各不相同。
蒲公英在入睡时,所有的花都向上竖起来闭合,看上去好像一个黄色的鸡毛帚;胡萝ト的花,垂下头来,则像正在打瞌睡的小老头。
(1)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三叶草的________睡眠现象。
(2)第③段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写植物的花的睡眠。
(3)什么是植物的“睡眠运动”?
(4)判断正误。
①花生要睡觉的时候,它的叶子会慢慢向上闭合。
②太阳花每天中午准备睡觉。
③这篇文章是按“总一分一总”的结构顺序来写的。
解析:
(1)拟人;昼开夜合
(2)睡眠时间;睡眠姿态
(3)植物的叶子、花儿会昼开夜合,有的夜开昼闭。
科学家把植物的这种现象叫“睡眠运动”。
(4)正确;错误;正确
【解析】【分析】
(1)文中画线句子把“三叶草”当作人来写,赋予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2)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③植物的花……进入“梦乡”。
”写出了植物的花睡眠时间。
“各种各样的花儿睡眠,姿态也各不相同……小老头。
”写出了植物的花睡眠姿态。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在第一自然段找到答案。
(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①正确;②错误;太阳花就是一个贪睡的小家伙,它在上午10点钟才刚刚醒来,绽放开五颜六色的花。
可是,一过中午,它就闭合起来睡觉了。
碰到阴天,它似乎很贪玩,要到傍晚才进入“梦乡”。
③正确。
故答案为:
(1)拟人、昼开夜合
(2)睡眠时间、睡眠姿态
(3)植物的叶子、花儿会昼开夜合,有的夜开昼闭。
科学家把植物的这种现象叫“睡眠运动”。
(4)正确;错误;正确
【点评】
(1)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让世界远离饥饿
①“我梦见我们种的水稻,长得跟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做了两次。
而作为“杂交水稻之父”,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50多年。
②1960年,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
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得到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
他想:
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我们如果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便能提高水稻产量。
③在1964年、1965年水稻开花的季节,袁隆平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植株。
随后他和助手们花了整整6年时间,先后用了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仍没能培育成功。
1970年,两名助手在海南找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
袁隆平确认后,将这株珍贵的野生稻命名为
“野败”。
1972年,袁隆平和助手将“野败”与栽培稻杂交转育成功的杂交水稻,经过改进品种组合,反复研究,在第三年达到亩产505千克,比常规水稻增产30%。
④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再到超级稻,他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2000年,超级杂交水稻亩产700千克目标实现;2004年,800千克目标实现;2005年,超级稻亩产达到900千克;2014年实现亩产1000千克。
2019年9月,袁隆平笑着告诉记者:
“现在我们正在向(亩产)1200千克攻关。
”
⑤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种植面积达到700万公顷。
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从亚洲到美洲,再到非洲、欧洲,增产优势明显的杂交水稻被冠以“东方魔稻”“巨人稻”“瀑布稻”等美称,甚至将之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媲美。
⑥“拯救饥饿奖”、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世界粮食奖”、入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等多个世界奖项和荣誉,就是对袁隆平为全人类作出伟大贡献的肯定。
(1)第①段中“关于水稻的梦,他一做就是50多年”是指袁隆平( )。
A.一觉睡了非常久
B.坚持研究水稻50多年
C.梦想一直没实现
D.50多年经常梦见水稻
(2)关于袁隆平获得的奖项和荣誉,列举有误的一项是( )。
A.拯救饥饿奖
B.世界粮食安全保障奖
C.世界粮食奖
D.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3)第③段中列出“6年时间”“1000多个品种”“3000多个实验”三组数据的目的是说
明( )。
A.实验条件恶劣
B.实验方法错误
C.实验过程艰辛
D.实验结果喜人
(4)“山外青山楼外楼,自然探秘永无休。
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当尽头。
”这是袁隆平的自作诗,文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段落是( )。
A.第②段
B.第③段
C.第④段
D.第⑤段
(5)有人认为:
袁隆平是中国的骄傲,题目“让世界远离饥饿”改为“让祖国远离饥饿”更贴切。
你同意吗?
请结合短文说明理由。
(6)读了本文,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请把它写下来,并说说解决的途径。
解析:
(1)B
(2)D
(3)C
(4)C
(5)示例:
不同意。
理由:
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已惠及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②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③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6)示例:
为什么袁隆平在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奇迹?
我的解决途径是联系上文描写袁隆平的水稻梦和艰辛执着的研究过程的语句来理解。
【解析】【分析】
(1)—(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图表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5)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6)依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理解提出合理的问题即可。
故答案为:
(1)B
(2)D(3)C(4)C
(5)示例:
不同意。
理由:
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已惠及世界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②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减少饥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③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
(6)示例:
为什么袁隆平在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突破、创造新奇迹?
我的解决途径是联系上文描写袁隆平的水稻梦和艰辛执着的研究过程的语句来理解。
【点评】
(1)—(4)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分析能力。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开放性试题符合要求即可。
5.课外阅读。
鹤
那一天,晴空如洗,万里无云,是看鹤飞翔最好的日子。
不久,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的小斑点,清晰可辨。
今天的第一个鹤群映入眼帘。
飞机的编队,一般都是三架为一组,排成三角队形,可是我有生以来初次看到的鹤的队列,却是一字形横队。
鹤群迅速向这边移动。
当飞临我们伫立的稻田上空时,我们引颈仰望,鹤大小如白鹭,体形已可看清。
这些鹤都是灰白色的,大约有上百只。
它们一律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地伸着,悠然翱翔天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
我抬头仰望着,脖颈有些酸痛,此时,鹤的编队已渐渐接近雁回山。
当鹤群最后飞临群峰上空时,位于队列最后面的大鹤长鸣着,鸣声悠扬,响彻天空。
排成一字横队的鹤群以此为信号,一齐掉头向右转,变成单列纵队。
“怪呀!
为什么变换了方向?
”
凝神望去,排头大鹤先向右旋转,而后优哉游哉地翱翔高空。
后续的鹤也都一只紧接着一只向右旋转,直冲高空。
此情此景多么壮观呀!
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旋涡,缓缓升腾。
乍一看,鹤群排成圆形飞旋,似在游戏;仔细看去,每一只鹤都一点一点冉冉高飞。
盘旋的圆形队伍和轻快飞舞的鹤,壮观奇丽,美不可言。
(1)结合短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晴空如洗:
________
无言可喻:
________
(2)文章开头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
________。
(3)写出第4自然段中描写优美鹤姿的语句。
(4)写出第9自然段中的使用了两次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
(5)读完文章,鹤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解析:
(1)晴朗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
;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或形容。
(2)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3)它们一律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地伸着,悠然翱翔天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
(4)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旋涡,缓缓升腾。
(5)我感受到了鹤的美,鹤群的团结精神值得人类学习。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5)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
(1)晴朗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不能用语言来表达或形容。
(2)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3)它们一律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地伸着,悠然翱翔天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
(4)上百只鹤的鹤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旋涡,缓缓升腾。
(5)我感受到了鹤的美,鹤群的团结精神值得人类学习。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课外阅读。
窗
①我喜欢窗,它可以把我引往有花鸟林木的地方,有蓝天白云的地方,有繁星明月的地方。
②透过那方方的窗格,你也许看到对面人家围墙上有早起的牵牛花,那娴雅紫色的花瓣带着被露水滋润过的清新;你也许看到电线那儿有一两只麻雀在跳上跳下,也许是三四只,恰像一小串轻盈俏皮的音符;你也许看到一株芭蕉舒展着它肥大的绿叶,悠闲地在微风中轻荡,或者是一株朴实的木瓜树,那直直的树干把大片大片的叶子高高地举向天空。
也许,你看到的只是一段淡灰色的围墙,下面是深红或浅绿油漆的门顶,而那淡蓝色匀净的天空,就轻轻地填满了剩余的空间。
③不论你看到的是什么,你都会觉得这是一幅生动而又宁静的画,而那均匀的窗格就是当初构图时所画的虚线。
④有风的时候,那拂动的枝、抖颤的叶,加上那飒飒的声音,那不只是一幅画,而是一首歌。
⑤下雨的时候,你可以欣赏窗外那斜斜的雨丝、淡淡的雨雾,以及那朵朵的花、片片的叶,都怎样由于雨水的湿润而加深了颜色。
⑥每一扇窗都有它不同的画面,每一扇不同画面的窗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天气,都有它不同的姿态。
(1)整体感知。
作者描写了不同________、不同________、不同________的窗,表达了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第②自然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3)在作者眼里,窗是“一幅生动而又宁静的画”。
下列选项中,( )不是作者描绘的事物。
A.牵牛花
B.燕子
C.芭蕉
D.木瓜树
(4)从第②自然段作者描绘的画面中,你看到的色彩有________。
(5)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选项( )。
A.当外面条件发生变化时,看到的窗外的景致也不相同。
B.无论何时,你都会发现眼前的一切永远是美好的。
C.暗含了对窗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
(1)画面;时刻;天气;喜欢窗、热爱生活
(2)排比;比喻;拟人
(3)B
(4)紫色、绿色、淡灰色、深红、浅绿、淡蓝色
(5)A,C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确定一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时,先要掌握修辞手法类型:
比喻、拟人、反问、排比等。
再细读每句话,看符合哪种修辞手法的特点,然后作出判断。
把“麻雀”比作“音符”是比喻;连用三个以上(也许……)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是排比。
把“音符、芭蕉、木瓜树”当做人来描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是拟人。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考查对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的掌握。
寻找文句中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相对简单,从文中挑出来即可。
(5)理解句子含义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故答案为:
(1)画面;时刻;天气;喜欢窗、热爱生活
(2)排比、比喻、拟人
(3)B
(4)紫色、绿色、淡灰色、深红、浅绿、淡蓝色
(5)AC
【点评】
(1)这道题是按短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短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考查学生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的掌握能力。
(5)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7.课外阅读。
1000多米深海发现生物
最近,澳大利亚科学家在太平洋1000多米的深海处,发现了早在3亿年前就已在这里生活着的850多种动物,其中有350种动物已经被人们认为是早已灭绝了的动物群。
科学家们介绍说,这里的动物世界太让人惊讶了。
根据我们迄(qì)今所有的知识,大部分动物不能在如此深的水下生存,因为那里的生存环境与水面上完全不同。
1000多米深的水下是一个没有光亮的世界,那里的温度降到了零下,而且压力也是地面的数百倍,以致聚苯(běn)乙烯(xī)的罐子能被挤压成只有一个指头大小。
在太平洋的这一角落里,850多种动物已适应了那里的环境,而且生活了很长时间。
这些动物有:
细长的刺海胆、海星、甲壳动物、海葵(kuí)和海蛛等。
其中新发现的种类非常多,研究人员正在忙于对它们进行分类。
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人们不熟悉的这些动物中,海胆和甲壳动物占了大多数。
这个新发现令科学家相信,在一些星球上,如木卫二星上也可能会有生命存在。
(1)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选一选。
A.列数字 B.作比较
①早在3亿年前就已在这里生活着的850多种动物,其中有350种动物已经被人们认为是早已灭绝了的动物群。
________
②1000多米深的水下是一个没有光亮的世界,那里的温度降到了零下,而且压力也是地面的数百倍。
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明了( )
A.聚苯乙烯的罐子不能放在海底。
B.1000多米深的水下压力非常大。
(3)这篇短文介绍了澳大利亚科学家________。
由此,科学家们推测________。
(4)阅读短文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解析:
(1)A;AB
(2)B
(3)在太平洋1000多米的深海处,发现了早在3亿年前就已在这里生活着的85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版 四年级 语文试题 阅读 训练 精编 答案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