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表格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4525634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36.55KB
《爱莲说》表格教学设计.docx
《《爱莲说》表格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莲说》表格教学设计.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爱莲说》表格教学设计
十四中教学支持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爱莲说》(第一课时)
设计者
王喆
教授者
王喆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八
(1)
授课时数
两课时
课型
新课
三
维
目
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学习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积累文言字词。
能力目标
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
重点
1、莲——君子的美好形象。
2、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教学
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
方法
诵读法、点拨、导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
资源
课文录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观世音菩萨的坐的是什么?
不错是莲花。
那么,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会设计让她坐的是莲花宝座呢?
教师讲述引导: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美丽圣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只有象征这种品质的莲花才能同她相配。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过的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周敦颐赞美莲花的一篇精美短文《爱莲说》(板书题目及作者)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学生介绍作者(结合配套)
2、教师补充作者相关内容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周敦颐于熙宁初年(1068),他在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
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
学生联想思考
师生互动
学生思考
师生互动
学生联想思考
学生回忆交流
师生互动
学生介绍
学生批注积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块四十余丈宽长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
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
先生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后来,人们便把这莲池誉名为“爱莲池”)。
至今,星子县还有它的遗址。
三、题解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
“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可以叙事描写,可以议论,可以抒情,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四、诵读课文,整体把握
1、教师播放录音,学生准备诵读
2、教师根据录音指导学生诵读。
A、节奏的把握
《爱莲说》也讲究骈句、散句交错运用,读来顿挫有致,铿锵悦耳。
注意骈句的节奏特点,四字句一般为二二节拍,五字句多为二一二节拍,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长音;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较长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
散句的节奏要根据语意来停顿。
教师播放与上面讲述的相关内容。
组织学生试读相关内容。
师生评价
B、重点字的诵读:
“独”、“甚”、“独”,在轻重、长短、抑扬的语调处理上,读出作者的真实感情。
“甚”是“很”、“非常”的意思。
加重了世人渴望得到牡丹的程度,因此重读。
“陶渊明独爱菊”中的“独”,看出陶渊明对菊的喜爱之情。
因此对陶渊明颇有好感。
但是作者对陶渊明为什么爱菊不作任何解释,轻描淡写,说明作者对陶渊明隐居处世的态度,不敢苟同,因此轻读。
第二个“独”字,作者重笔写了“莲”的外形,又巧妙的借物喻人,通过它的外形显示了它内在的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体态芳香,清高正派,正直不阿等,赋予了它许多美好的性格。
因此要读得“稍重”一点。
教师播放与上面讲述的相关内容。
组织学生试读相关内容。
师生评价
C、语调语速
(1)第一段首句是总说,当用提顿(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语气读;“可爱者甚蕃”要读得分明。
以下依次说菊、牡丹、莲,其间应有明显的停顿,“牡丹”后的停顿要长一些,因为以上皆铺垫,以下才是正意所在。
教师播放与上面讲述的相关内容。
组织学生试读相关内容。
师生评价
(2)“予独爱莲之……不可亵玩焉”这个长句是有层次的(可让学生试着划分)。
“予”字后稍停顿,以突出跟上文“陶渊明、世人”的对比;“独爱”后要停顿,表示以下是“爱”的内容。
“莲之”后稍停顿,“之”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和韵味。
“之”字在这里要轻读。
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相同的读法还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
教师播放与上面讲述的相关内容。
组织学生试读相关内容。
师生评价
以下可分三层,即生长环境、长成后的形象和品格,要读出层次感,要读出抑扬顿挫来。
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读起来,要一顿一挫,一抑一扬,读出节奏和韵味来。
“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前两层亦可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以突出莲的品格。
教师播放与上面讲述的相关内容。
组织学生试读相关内容。
师生评价
第一段介绍情况,当用陈述语调读;要读出韵味来,这段总体来说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教师整体播放第一段。
组织学生试读第一段。
师生评价
指名学生试背第一段。
(3)第二段发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这段可分两小层(让学生找出划分的标志,即“噫”字):
前一层是三个并列句,以人为喻,分别指出菊、牡丹、莲的品格,要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出,排比句读的时候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读出气势来;前两句要读得轻些,后一句当重读。
单个句子的读法同“予独爱莲之……不可亵玩焉”的读法。
教师播放与上面讲述的相关内容。
组织学生试读相关内容。
师生评价
后一层当探究叹词“噫”的语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噫”是叹词,同“唉”,后面的叹号表示叹息,表现了作者三种不同的感叹,内涵着丰富的感情色彩。
读时感情要沉重,因无奈而悲观,强调应短而下滑,要读得慢些读得舒缓些。
三种不同的句式,全用感叹的语气读,但其间又有细微差别:
第一种:
陈述句,可惜!
例句1: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
对照前文“隐逸者也。
”可以看出作者不同意陶渊明隐居的生活态度,但是像陶渊明这样独身自洁,不随世俗的好人,可惜!
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第二种:
反问句,可怜!
例句2: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
对照前文:
“君子者也”,可以看出作者坚守节操,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但是正直、正派,坚守贞节的人,除了我还有谁呢?
可怜可叹!
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应读出慨叹的语气。
第三种:
感叹句,可悲!
例句3: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对照前文“富贵者也。
”“宜”字“应该”之意。
可以看出作者鄙视世人,讽刺他们都贪图富贵,追求享受,醉心名利,相互勾结,腐败堕落。
可悲!
这样的人应该说是太多了。
表达了作者无奈、痛心之情。
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和讽刺的语气。
教师播放与上面讲述的相关内容。
组织学生试读相关内容。
师生评价
指名试背第二段
3、教师组织学生用各种方式反复诵读。
4、师生评价诵读情况。
五、学生齐背
学生批注积累
学生听读准备诵读
学生批注诵读节奏要求
学生听录音
订正批注
学生试读
学生批注诵读时重读要求
学生听录音
订正批注
学生试读
学生批注诵读语调停顿要求
学生听录音
订正批注
学生试读
学生批注诵读语调停顿要求
学生听录音订正批注
学生试读
学生批注诵读语调停顿要求
学生听录音
订正批注
学生试读
学生听录音
整体感受
学生试读
学生批注诵读语调停顿要求
学生听录音
订正批注
学生试读
学生批注诵读感情色彩要求
学生听录音
订正批注
学生试读
学生反复试读
(单读、齐读)
学生齐背
作
业
背诵默写翻译课文
板
书
设
计
爱莲说周敦颐
莲花-------荷花、芙蓉
周敦颐,字茂叔,哲学家。
濂溪先生。
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周元公集》。
节奏(骈句----四字句----二二,五字句----二一二,上下句节奏一致,韵脚要读出长音;相邻两组骈句之间要有较长停顿;排比句要注意节奏鲜明,重点突出。
散句----语意来停顿。
)-------重读字----语调语速-----感情色彩
教
学
感
悟
十四中教学支持活动—参与式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爱莲说》(第二课时)
设计者
王喆
教授者
王喆
学科
语文
授课班级
八
(1)
授课时数
两课时
课型
新课
三
维
目
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学习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理解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积累文言字词。
能力目标
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从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
重点
1、莲——君子的美好形象。
2、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3、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教学
难点
1、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
方法
诵读法、点拨、导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
资源
课文录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一、背诵检查
二、学生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请“老师”们“讲课”——采用“师生倒置法”疏通语言文字,口译课文。
教师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教师提问:
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
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字词补充:
“水陆草木之花”之: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可爱者甚蕃”者:
结构助词,与前面词“可爱”构成名词性结构。
相当“可爱的(花)”。
“晋陶渊明独爱菊”独:
唯独。
“世人甚爱牡丹”甚:
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
连词,表转折,却。
“濯清涟而不妖”而:
连词,表转折,却。
“中通外直”:
(茎)中间通透,外形笔直。
“香远益清”:
香气远播,越发清香。
益:
更加。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而:
连词表转折,却。
焉:
助词,可不译。
“予谓菊”谓:
认为。
每个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
解答教师一两个问题
学生批注积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调整与思考
教
学
过
程
“花之隐逸者也”之:
结构助词,的。
“陶后鲜有闻:
鲜:
少。
(xiǎn)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
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
“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1、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指名读、齐读
2、这些描写莲花的句子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明确:
生长环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质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通达事理,行为正直,纯正无邪,美德布于四方,美名远扬。
风度气质: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体态挺拔端庄,志洁行廉,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清高
3、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教师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
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四、探究写法。
1、“托物言志”的写法
借助于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或说明事理,这叫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的好处是,能把抽象的道理或含蓄的感情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含义深刻而不枯燥,语言生动而不呆板,能引起阅读的兴趣并发人深思。
本文写莲,以“花之君子”一语贯穿全文,都表现了作者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情操的愿望。
A、作者借花来写人,而又不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
教师明确: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抒情言志。
B、提问:
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是隐逸者,逃避现实。
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独抗寒霜,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
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
牡丹是富贵者,贪图享乐。
它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
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厌恶鄙弃讽刺。
莲是君子,高洁典雅。
它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2、教师提示: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明确: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文中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
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
第二次衬托,写出莲的品格高出百花;
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
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衬托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第三次衬托,感叹世上没有人与自己的爱好相同。
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
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教师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
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4、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只为了写莲花呢?
教师明确:
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四、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归纳主题。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
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五、背诵全文
学生批注积累
学生批注勾画
学生试读
(单读、齐读)
学生思考交流
师生互动
学生结合文章题目思考
师生互动
学生听读批注
学生思考准备
师生互动
学生思考准备
师生互动
学生批注
学生结合以前的写法思考讨论
师生互动
根据文章题目思考交流
师生互动
结合前面分析的问题思考交流
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
作
业
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板
书
设
计
爱莲说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 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内心通达行为正直攀附权贵
香气香远益清芳香 美名远扬
风度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清高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晋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远离尘世、逃避现实惋惜
唐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贪图名利、趋炎附势鄙视
宋予独爱莲君子者不慕富贵、志向高洁赞美
托物——————————言志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教
学
感
悟
采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词语用在谓语后面帮助判断。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也。
”其常见方式为:
主语+谓语+也,在这种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陶渊明《桃花源记》)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菊,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者也用在句尾加强语气。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
“方柯者,中国之人。
”
赏析课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全文总领,领起下文所爱的三方面。
“爱”字扣题。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表明与众不同,含褒义。
陶渊明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甚”,含贬义。
刘禹锡《赏牡丹》: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白居易《牡丹芳》: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独:
强调与众人所爱不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比喻君子既不为社会不良风气所污染,又不愿讨好献媚社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内心通达,品格正直;不拉关系,不走歪路。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植:
树立。
比喻君子品德高尚,声名远扬;卓然挺立,坚守节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比喻君子端正严肃,令人敬重,不能随意玩弄。
以上第一段,主要写莲的可爱和自己独爱莲的缘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
说,认为。
菊花在万花凋谢时开放,独抗寒霜,不与众花同时,故说是隐逸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
牡丹,色艳香浓,富丽华贵,故说是富贵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照应前文对莲花形象品质的描绘,点明莲花比喻君子。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三种花都予以人格化,评花实际上是在评人。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慨叹真正的隐士很少。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叹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几乎没有。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众”与上文“甚”呼应,与两个“独”构成鲜明对比,暗含讥讽。
以上第二段,点明莲花的比喻意义,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当世没有同道者,而喜爱富贵的凡夫庸子却很多。
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表示鄙弃和厌恶。
1.赏花·读诗·情趣浓
正月梅花凌寒开 宋代文学家王安石《梅花》诗曰: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北宋诗人林逋《梅花》诗写得最为动人: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二月杏花满枝头 “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唐·罗隐《杏花》);“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三月桃花映绿水 宋代汪藻诗云: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
四月蔷薇满篱台 陆畅有诗云:
“锦窠花朵灯丛醉,翠叶眉稠袅露垂。
莫引美人来架下,恐惊红片落燕枝。
”画意诗情,令人陶醉。
五月榴花红似火 唐代韩愈《榴花》诗曰: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苏轼有诗曰: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
”
六月荷花洒池塘 民间相传,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节。
北宋诗人欧阳修有词云:
“酒盏旋将荷叶当。
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
”被后人称作不可多得的佳句。
七月凤仙展奇葩 唐代吴仁壁有《凤仙花》一诗,诗云:
“香江嫩绿正开时,冷蝶饥蜂两不知。
此际最宜何处看?
朝阳初上碧梧枝。
”
八月桂花遍地开 “八月中秋桂花香”,桂花开放正值中秋佳节。
唐代宋之问有: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处飘”之佳句。
九月菊花竞怒放 重九赏菊,乃人生之雅事。
黄巢更有脍炙人口的《不第后赋菊》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诗意双关,耐人寻味。
十月芙蓉千般态 王维诗曰:
“水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白居易诗云:
“莫怕秋无伴醉物,水莲花尽木莲开。
”
冬月水仙凌波开 杨万里《水仙花》诗:
“韵绝香仍绝,花清月未清。
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
腊月腊梅报春来 腊梅花开于冬末春初,花黄如蜡,清香四溢。
“一花香十里,更值满枝开。
承恩不在貌,谁敢斗香来?
”(宋·陈与义诗句)。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中“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别具一格,耐人寻味。
(以上材料仅供参考,摘自《语文报》高中版310期)
2.鸟儿与古典诗词
教师在同学收集的基础上,可给予适当的提示。
①凤凰
“鸾鸟凤凰,日以远兮;燕雀乌鹊,巢堂坛兮。
”(屈原《涉江》)“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
凤凰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集天下众美于一身,集人间美德于一体;又是一种祥瑞之鸟,它们只有在盛世才出现,给人们带来幸福安定。
②杜鹃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秦观《踏莎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白居易《琵琶行》)
古典诗词中的杜鹃往往和哀怨、思归有关。
因杜鹃口角鲜红,人们附会出“杜鹃啼血”之说,表示极度哀伤凄凉。
③雁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爱莲说 表格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