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心得体会.docx
- 文档编号:5138305
- 上传时间:2022-12-13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9.28KB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心得体会.docx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心得体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心得体会
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心得体会
篇一:
资本论收获体会
坚持唯物主义辩证法笃信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学习《资本论》心得体会第一次学习《资本论》的有关知识是在1993年刚入大学时,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开设了《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
学完后,十几岁懵懂少年,记得最深的是剩余价值理论。
但是对我们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和美国、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我们是社
会主义,人家是资本主义并不是那么清楚。
按照同学们的话说,老师要我们相信我们就相信。
是一种纯粹的听话式的“迷信”。
时隔20年,在世界观、价值观得逐渐形成,思维方法、理
解能力不断成熟的今天,来到省委党校再学《资本论》导读,得到了全新的洗礼,对马克思
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充满了崇敬,也真正地理解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客观规律”。
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有三个重要,分别是: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
的空想社会主义。
在批判继承中,马克思主义形成了自己的三个重要组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哲学是基础,是人类的智慧之学,是掌握马克
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
《资本论》三大崭新的因素是:
剩余价值、劳动二重说、工
资的本质。
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
成部分得到了集中的表现。
马克思从无产阶级的革命立场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作了深刻分析,使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根本的革命,并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展示了马克思坚定的唯物主义战士的
信念和信仰。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
体。
马克思为了说明自己的方法,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摘引了俄国经济学家
考夫曼对《资本论》方法论的评论,《资本论》的根本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
《资本论》之所
以能够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就在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的运用。
《资本
论》研究方法体系的最大特色就是客观逻辑和主
观逻辑的统一,马克思将辩证法作为其逻辑和认识论的
灵魂,将这一方法应用于对一种具体的社会形态和一门具体科学
的研究,不仅使辩证法哲学得到充分而严格的验证,而且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
内容。
二、《资本论》是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教科书《资本论》中没有商品经济概念,但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概念;《资本论》
中没有市场经济的概念,但有交换经济、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的概念。
我感叹马克思的前瞻
性,在140多年前,他已经看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状态和规律,他用最简单的叙述方法“使
最枯燥无味的经济问题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至今他提出的十大基本理论仍然对当今世界经
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科学先进的指导作用。
《资本论》一个提出了十大基本理
论:
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和周转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
和流通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信用理论、地租理论
和收入理论。
时隔140年后的今天,《资本论》在理论上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仍然熠熠生辉。
《资本论》虽然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规律的研究,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规律。
但同时又阐明了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诸如价值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
价格运动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等,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资本论》蕴涵的关于金融、
管理、财政、贸易、产权等方面的思想观点是当今发展马克思主义应用经济学的基础和出发
点。
《资本论》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交换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及其阶级利益关系的分析当中
蕴含的利益关系学说,对于我们今天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
益关系状况、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性发展和完善都具有重大借鉴价值。
这部倾注着马
克思40年心血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不仅在思想理论上,而且在社会实践上。
对全世界都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
三、《资本论》揭示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的客观规律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包含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至第六篇中,中心是阐明剩余
价值的,资本的本质和剩余价值规律,构成了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的核心和基石。
马
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第178页)。
这是这个绝对规律,必将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资本尽可能多地自行繁殖,也就是尽可能多地生产
剩余价值,因为也就是资本家尽可能多地剥削劳动力。
在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对剩余价值的追逐是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
程。
在剩余价值的追逐和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作用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各种矛盾日
益尖锐化,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必将灭亡。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稿中曾把人类社会形式划分为三大历史时期,并给予第二时期
即商品经济社会以很高的评价,第二个阶段是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
“建立在人全面发展和
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阶
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XX年版,第52页)。
也就是说当前的社会
正是商品经济社会,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的物质生产的一般规
律、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
社会主义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区
别,不在于价值是否增值,而在于这种价值增值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价值增值
意味着以更少的劳动为人民生产更多更好的社会财富。
资本主义的价值增值意味着资本家更
多地剥夺人民生产的财富据为己有。
而社会发展历程中,资本主义社会中由资本家直接剥夺
的财富在逐渐减少,反馈为人民生产的社会财富在逐渐增加。
社会主义社会则正在充分发挥
第二时期物质财务积累的作用,以期更好地实现价值快速增值反哺人民生产。
因为,社会的
发展正在向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共同靠近,这样的融合和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重要
途径和手段。
篇二:
《资本论》学习心得《资本论》绝对剩余价值理论学习心得《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是马克思耗费毕生心血所完成的鸿篇巨著。
书中马克思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严谨的数学分析为手段,结合大量
历史和现实数据与材料,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书中对于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启发了工人阶级的觉悟,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地位。
因
而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的集大成之作。
自其问世两百多年以来,资本主义世
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已大大深化。
但是《资本论》对于
资本主义运行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论断时至今日依旧闪耀着光辉。
马克思是一位具有崇高历史使命感和深厚人文关怀的思想家,他出身在自由资本主义阶
段,亲眼目睹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下所过的悲惨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同情,他
受教育的经历以及自身努力勤奋的性格又赋予了他细致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厚实的学术积累。
因此,纵观马克思整个学术研究生涯,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这两个核心。
《资本论》
作为政治经济学的鸿篇巨著,同样如此。
马克思在完成唯物史观的探索之后,为进一步寻找
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在“劳动的火焰”中萃取武器。
他得到的武器就是剩余价值学说。
本书的第三章“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全书非常重要的
一章,在本章中马克思阐发了剩余价值的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剩余价值研究的理论前提劳动价值论是剩余价值研究的理论前提,这一思想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配第提出,他认
为,是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既构成了财富的物质内容,同时又是交换价
值的物质承担者。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随后亚当.斯密在他的经典著作《国富论》中采用
了这种观点并对它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发,并在其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相当完备的价格理论。
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从分工引出交换,再从交换引出价值并第一次明确使用了使用价
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
亚当.斯密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但是
亚当.斯密的价值理论又是二元的。
一方面,他认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
尺度,”商品的价值决定于“获得它的辛苦与麻烦”;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商品价值“等于它
使他们能够购买或支配的劳动量”,或等于它所能购买到的“劳动的价值”。
马克思继承了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思想中的科学成分并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他强调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具有巨大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认为劳动在物质和精神财富
的创造中具有无可争辩的地位,揭示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动力与条件。
他认为价值是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
“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
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
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
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
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商品的
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他看来,形成价值的人类劳动不是一般的劳动,而是经过市场的选择被证明是社会所需要的、必要的
劳动。
因此,是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
这种理论解释了商品生产过程背后所蕴
含的社会关系,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
具备上述的前提,就可以考察工人劳动在整
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同时,商品中包含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意味着商品
的价值量可以根据它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进行计算。
这就为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提供了手段。
二、“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全章脉络马克思在全章的写作中遵循了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维方法,在探讨资本主义生产之前。
首先着眼于一般性的人类劳动。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然的活动来中介、
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劳动需要三大要素:
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首先,人类劳动不同于蜜蜂采蜜或者蚂蚁搬家等动物的本能活动。
它
受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控制,被意志驱使,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类活动。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
开始时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建成了房子。
”劳动的第二个要素是劳动对象,马克思将劳动对
象区分为天然形成的和后天改造的两种,那些“未经人的协助,就作为人类劳动的一般对象
而存在。
所有那些通过劳动只是同土地脱离直接联系的东西都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
”比如
土地,水等。
另一种是已经经过人类劳动改造过了的劳动对象,马克思称之为原料。
比如矿
山中开采出来的矿石或者山林中砍伐的木材,这些都属于原料的范围。
劳动对象的第三个要
素是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到到劳动对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综
合体。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身体的延伸,与整个生产过程紧密相连,它的改造和进步是生产力
发展最直接的标志。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生产
资料生产。
”同时生产资料还反映了生产背后的社会关系,是“劳动借之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
指示器。
”综合劳动的三大要素,劳动过程就可以抽象为人以一定的目的和意识为出发点,运
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产生使用价值的过程。
在劳动过程中,马克思重点论述了原料和产品在多个劳动循环中的发展变化,为随后不
变资本的研究埋下了伏笔。
马克思认为在多个前后相连的劳动过程中,使用价值的角色是变
化的。
当一个使用价值作为产品推出劳动过程的时候,另一些使用价值,以前的劳动过程的
产品(比如原料),则作为生产资料进入劳动过程。
同一个使用价值,既是这种劳动的产品。
又是那种劳动的生产资料。
比如车床是车床制造这个劳动过程的产品,同时又是制造其他机
械的劳动资料。
“所以,产品不仅是劳动过程的结果,同时还是劳动过程的条件。
”“一个使用
价值究竟表现为原料、劳动资料还是产品,完全取决于它在劳动过程中所起的特定的作用。
”
在新的劳动过程中,旧的劳动产品作为使用价值消失了,作为新的使用价值的新产品被消费
掉了,但是它并不是完全消失,而是作为新的使用价值的一部分被保存下来。
用一般劳动的
要素来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会发现,资本主义的生产具备合目的性的特征,工人在资
本家的监督下进行生产,整个生产过程是资本家意志的体现。
资本家将他购买的生产资料加到同样是他付给工资的工人的劳动力上。
并将生产出来的产品归为己有,因此在资本家看来,“劳动过程只是在消费他所购买的劳动力
商品。
”“劳动过程是资本家购买的各种物之间的过程,是归他所有的各种物之间的过程。
”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绝不是为了生产使用价值,而是要获得商品的交换价值。
他要生
产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还要保证这种商品的交换价值要大于他为生产这种商品所付出的用
于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货币。
因此,“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
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家把货币转
化为商品,把劳动力与生产要素结合到一起时,就把价值转化为资本,转化为可以增值的价
值。
马克思以棉花生产为例,通过大量计算,发现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并不单纯是生产过程。
它同时也是价值增值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
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
义形式。
”
这个伴随着价值增值过程的生产过程主要是由工人来完成的,工人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
不但有目的的把生产资料不断转移到新的使用价值上并保存下来,还时刻不断的在创造着新
价值。
“把新价值加到劳动对象上和把旧价值保存在产品中,是工人在同一时间达到的两种完
全不同的结果。
”从保存旧价值的角度上来说,工人通过劳动将制造旧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加入到新的产品当中去,“他通过自己的劳动加进价值?
?
而是由于他的劳动是一般的
抽象的社篇三:
学习资本论的三点体会学习“资本论对现代企业的启迪”的三点体会以前读本科的时候,没有学习过资本论,只知道政治经济学中的许多知识是资本论中的
理论。
学习了梅教授的“资本论对现代企业的启迪”后,使我对资本论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十九世纪中期的经济学著作,那时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中
期,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许多弊端,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完成了他的《资本论》,他揭
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和运动规律,并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必将被新的经济体制取代。
与马克思在世的时候相比,当今时代已经有了许多重大变化,有许多变化是马克思所未曾料
到的。
1880年6月27日马克思致纽文胡斯的信中曾明确地说:
“在目前的条件下,《资本论》
的第二册在德国不可能出版,这一点我很高兴,因为恰恰是在目前某些经济现象进入新的发
展阶段,因而需要重新加以研究。
”因而想在《资本论》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现成答案,肯
定是行不通的。
学习《资本论》要注意学出新意。
第一,要注意学出新的思维方式。
学习《资
本论》并不是让我们去死抠书本,把活的灵魂读僵了,而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符合逻辑规律的方式和方法。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先例可循,《资本论》为研究市场经济提供了必要的理论
基础和有关经济规律运动的知识。
下面就浅谈一下我学习梅教授的“资本论对现代企业的启
迪”的三点体会:
1、资本论明确了企业领导者的职能:
企业领导层应该把握企业生产经营战略大局,紧跟
市场需求变化,适时调整生产方式。
《资本论》原文:
一个工业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这
首先涉及因社会分工而孤立起来以致各自生产独立的商品,但又作为一个总过程的各阶段而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些工业部门。
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体会:
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并发展下去,企业的经营方
向与经营目标要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适时调整。
现代企业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需要拥有具备战略思维的领导层,由企业的领导层制定正确的
战略目标,把握市场发展状况,以市场为导向,生产能够获取利润的商品。
在产品生产过程
中,要时刻关注竞争者的技术革新情况,不断创新,降低产品成本,以期最大限度的盈利。
领导层的职责要从大局出发,抓大放小,任人唯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做一个有信誉、
有魅力的管理者。
领导有信誉、有魅力就会让员工对他们充满信任,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充满
希望,从而愿意在企业长期工作。
可信赖的领导除了表现出富有才干,办事高效外,领导者
个人的品质和诚实是必不可少的,即领导者要有言必行,行必果的信誉,以个人的品德魅力
吸引人才;领导者要树立服务的意识,改变指挥、控制和利用人才的思维和行为,对所领导
的人才尽可能地授权,给予必要的自主性,给予足够的信任,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才能。
2、资本论对现代企业聘用劳动者的要求: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选择有四历的劳动者并给其
以相关的激励,才能使企业的货币更好地转化为资本,并保持资本的稳定性,使企业立于不
败之地。
《资本论》原文:
要从商品的消费中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占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
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
此,它的实际消费本身就是劳动的对象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
货币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
这样一种独特的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
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体会:
要从商品的消费中取得价值,离不开劳动力的
劳动耗费,只有通过劳动力的劳动,才能有效地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
现代企业生产过程
也是如此,现代企业中的劳动力可以分为不同层面,如:
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从事管理
劳动者的中层劳动者,从事研发的劳动者,从事销售的劳动者等等。
不管是哪个层面的劳动
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与能力,胜任本职工作,才能使现代企业的货币更好地转化为资本。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企业不仅仅需要有体力的劳动者,更需要有体力的劳动者能够有知识、
有智力、有智慧,这样的劳动者可以称为现代企业急需的人力资本,或者说人才。
拥有了这样的企业人才,才能在领导层正确的战略决策下最大限度的使企业的货币更好地转化
为资本,并保持资本的稳定性,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资本论揭示了商品经营的实质:
重视商品经营活动,创建自已的品牌而非品名,实现
资本经营目的。
《资本论》原文:
在商品生产中,使用价值绝不是本身受人喜爱的东西。
在这里,所以
要生产使用价值,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基质,是交换价值的承担
者。
我们的资本家关注下述两点?
?
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生产商品,不仅要生产使
用价值,而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从这段原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体会:
企业所有者追求的并非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
是通过商品使用价值交换得来的增值货币,或者说利润。
要实现资本价值增值,获得利润。
首先:
要重视商品的经营活动,要生产出符合商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或特殊属性的可用于
交换的合格产品,配合现代企业有力的销售方式,使商品能在市场上得以销售并获利。
其次:
现代企业要注重商品的品牌建设,品牌的意义在于企业的骄傲与优势,当公司成立后,品牌
力就因为服务或品质,形成无形的商业定位。
随着市场的发展,消费者品牌意识的增强,品
牌的作用及对企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品牌是以产品为龙头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占有市场。
获取最佳效益和良好信誉的有力保证与象征。
企业只有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才能在竞争市场
上不败之地,实现商品经营的实质:
利润最大化。
目前,我国仍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就要搞好现代企业
篇二:
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
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是他一生恪守崇高信念,从事科学研究的结晶。
它是以阐述马克思自己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的学说为主题,同时也对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进行必要的批判。
我利用大学闲暇时间终于读完了马克思的宏篇巨著《资本论》三卷。
它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做为一个处于现今中国社会的大学生,我不得不由此引发一次对自己人生、对这个社会现况、对我未来即将面对的社会的思考。
马克思说:
"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论》即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所以,贯穿《资本论》全书的中心是剩余价值。
《资本论》的第一卷研究的资本早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工人劳动的个人所有制形成,资本家阶级工人阶级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第二卷研究在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包括但割资本的存在形态及其循环周转的规律,社会总资本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社会生产社会消费之间的分割比例和交换关系的规律;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的各个产业,资本之间,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之间,职能资本家和地主阶级之间在生产分配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剩余价值在资本家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分配规律以及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因此《资本论》在全面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经济科学,其中重点是研究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交换关系。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这次阅读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劳动、价值、价格的关系,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价值概念本身就是评价与估量,是具有主观特色的名词。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却排除了价值的主观性,从而排除了其经济学理论的主观性成分。
同时明白了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真实关系,按生产要素分配不过是按劳分配的具体表现形式。
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来自它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所以经济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就是生产决定分配、分配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换句话说就是,价值创造决定价值分配,价值分配对价值创造具有反作用。
这次阅读带来的另一个收获就是形成了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独到解读,认识到“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真正意义、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和其现实的理论价值。
“三个代表”思想的真正意图和含义,让我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本论 马克思 第二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