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木材.docx
- 文档编号:5965510
- 上传时间:2023-01-02
- 格式:DOCX
- 页数:66
- 大小:71.42KB
科学教案 木材.docx
《科学教案 木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教案 木材.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教案木材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教五年级二班的科学课。
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不足之处:
由于科学专职教师不够和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匆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
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今后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地球和地表的变化》、《声音的秘密》、《秋冬星空》、《生活中的材料》、《水循环》、《研究与实践》六个单元。
本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以地球内外的不断运动变化、声音的秘密、神秘的秋冬星空、生活中离不开的各种材料、水循环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
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2.对待自然:
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
(二)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知道火山地震的成因。
2.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以及噪音的危害与防治。
3.了解秋冬季节的星空。
4.知道各种材料特点与用途。
5.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及相关知识。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比如: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4.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
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难点:
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
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五、基本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
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
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
动手、动口、动脑。
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层次教学,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能够从中理解学习的意义,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大部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六、各单元、各课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地球和地表的变化
l.地球内部有什么2课时
2.火山1课时
3.地震1课时
4.做一块卵石1课时
5.各种各样的矿物1课时
6.地表的变化1课时
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
7.声音的产生1课时
8.谁能传播声音1课时
9.怎样听到声音1课时
10各种各样的声音1课时
11.噪声的危害与防治1课时
第三单元秋冬星空
12.秋季星空2课时
13冬季星空2课时
第四单元生活中的材料
14.木材1课时
15纸1课时
16.陶瓷1课时
17.金属1课时
18.玻璃与塑料1课时
19.材料的分类2课时
第五单元
20.蒸发1课时
21沸腾1课时
22.凝结1课时
23.水的三态变化1课时
24.小水滴的旅行3课时
研究与实践
1.研究学校里的噪声问题1课时
2.材料与我们的生活1课时
总课时:
26课时
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学目标:
1、 能够通过 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2、 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3、 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
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
体验探究的球的乐趣。
教学准备:
橡皮泥.熟鸡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
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情。
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
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
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
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配课件)
2、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导入2:
上个世纪,法国有个科幻小说家凡尔纳,他写了许多地理科幻小说,其中《从地球到月球》幻想发射一颗空心炮弹将人载到月球上去旅行;他的另一部小说《地心游记》则幻想到地球中心去探险,这两部小说代表了人类“上天入地”的梦想。
100多年过去了,现在已有6000多颗人造卫星飞上了天,月球旅行也已实现,甚至有航天器飞出了太阳系。
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已经超出了凡尔纳的想象,而对地球内部的探索情况如何呢?
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地表以下的地球内部是个什么样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
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1、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好吗?
2、学生交流(生:
我觉得有好多的石油。
生:
我觉得有好多的煤炭。
生:
我想还有许多矿物,如:
铁、铝等。
生:
我猜想还有许多水。
生:
我想还有许多岩石。
生:
我觉得地球应该有一个很硬的壳。
……)教师适当评价
活动二:
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1、师:
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到底地球内部有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一看,对吗?
但直到目前,钻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这个数目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
那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内部的呢?
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资料。
2、学生分组交流收集的地球构造资料(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
3、过渡:
查找、搜集大量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但很花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兴趣、信心、恒心是不可能取得探究成果的。
今天**小组的成员就做得非常好!
我们要向你们组学习。
4、讨论:
通过同学们的资料,我了解了科学家已经想到了钻孔、地震波等方法来研究地球。
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5、师生交流
活动三:
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同学们想得一样吗?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播放录像)
2、原来地球的内部分了三部分,分别是地壳、地幔、地壳。
(板书)
3、介绍各部分厚度及相关知识。
4、师:
通过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就像这个鸡蛋(出示鸡蛋)鸡蛋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的内部会不会有什么关系?
5、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7、师:
假如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假如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假如你能多问个为什么,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也许就存在于你的不经意之中!
自由活动:
做地球结构模型
1、师:
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无法直接观测的内部的事物,科学家会按照对事物已有的认识建立一个模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我们对他的了解,可以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好不好?
2、师:
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
下面小组在讨论和交流时要围绕、解决以下问题:
(课件展示)
(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
(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3)制作地壳、地幔、地核的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
……)
3、 交流汇报,确定方案(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
用三种颜色的橡皮泥表示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
4、分组制作。
6、各组展示后切开相互评价。
《火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火山知识,知道火山的成因及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情感目标
渗透科学自然观,树立关爱地球的思想,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科学兴趣。
二、教学难点:
知道火山的成因及地球的内部构造。
三、教学准备:
课件、牙膏、鸡蛋、拉罐。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课件,谈话导入。
(二)新授
1、出示课件,观看火山喷发的壮观情景。
2、提问:
所看到的火山喷发都有些现象?
3、提问:
猜想一下岩浆是怎样喷出地面?
4、出示实验。
(为突破教学难点作准备)。
5、出示课件,详细探索火山喷发的原因。
6、出示课件,小结火山是怎样形成过程。
7、自主学习,看书了解火山的其它知识。
8、开放提问,比一比谁是“问题
大王”。
(三)巩固(出示课件)
(四)结语
<地震>教案
一、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地震的原因,以及预防地震伤害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在Flash动画和图的启发下,想像地球内部的运动。
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
地震的成因.
三、教学难点:
地震的求生。
四、教学准备:
毛巾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地球”图片,让同学们知道,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是银河系中最美的星球。
2.再看有关地震一起的不同灾难的资料图片,让同学们感到地球还能产生一种巨大的毁灭能力,能使几百万人口的城市一夜间完全毁灭(出示有关“唐山地震”的文字资料)。
3.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引出课题:
恐怖的地震)
4.同学们你们想了解地震的有关知识吗?
(二)新授
1.这样恐怖的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呢?
(地震的成因)
观看Flash课件:
恐怖的地震(成因篇)。
提问:
在看课件中,注意观察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了解地震成因初步了解地震是由板块和板块之间的挤压造成的(也叫弹性回跳说))。
2.地震既然对人类和大自然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预测地震,从而尽量减少地震灾害呢?
⑴东汉时的张衡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地震的预测了,现在的
科学能使我们尽快了解地震的产生时间,但是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和现象也可以使我们提前知道地震即将发生。
老师和学生一起观看Flash课件:
恐怖的地震(求生篇前),并尝试一起讨论其他预示现象。
(了解地震的原理和地震的过程。
使学生初步了解纵波、横波、体波和面波基本知识。
教师对这部分知识做相应讲解,使学生对引起地震灾难的纵波(P波)、横波(S波)、体波和面波有一个基本概念。
)
纵波(P波):
速度快,引起地面上下颠簸。
横波(S波):
速度慢,引起地面水平(左右)方向摇晃。
体波:
P波和S波统称体波。
在地球内部传播。
面波:
体波到达地表后激发的次生波——面波。
它沿地表传播,速度慢,对地面的破坏作用较大,。
⑵我们了解了地地震的相关知识,那我们遇见地震时候该如何自救呢?
接着观看Flash课件:
恐怖的地震(求生篇后),了解逃生基本要领,学生和教师一起学习,相互讨论包括如何抓紧时间逃生,哪些地方相对安全等。
提问:
同学们相互讨论,地震来临时我们应该怎样自救?
(看PPT课件)
3.知识竞赛。
PPT课件。
规则:
题答对加分,答错不减分,其他组补答正确可以加分,每答对一题加十分。
答题分为判断题和问答题。
同学举手,教师叫到的小组才能回答,抽到同学回答正确才能加分,齐答题不加分。
希望同学注意答题的规则。
三、全课总结
地震的形成。
地震灾害的预防。
1.地震的形成:
地震是由板块和板块之间的挤压造成的(也叫弹性回跳说)。
2.地震的求生方法:
⑴地震时,从地震发生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的时间,此时要保持冷静,12秒钟内要因地、因时地作出瞬间避险抉择;
⑵不要拥挤在楼梯,过道上;
⑶撤到室外或正在室外的人员,要选择空旷地带避;
⑷不要盲目破窗跳楼;
⑸不要在高楼、烟囱、高压电线、狭窄巷道、桥梁等处停留;
⑹避震时,要注意保护头部;
⑺地震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正确措施,紧急避险。
来不及撤离,应就近避震。
四、作业:
地震在重庆容易发生吗?
请大家到课后寻找答案。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做一块卵石》
9.《做一块卵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从观察卵石的外型和所在地的环境中提出有关卵石形成的科学问题。
2.学会对卵石形成的科学奥秘做出假设,并能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进行实验验证,并做好实验记录。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验证了解岩石的风化作用和卵石的形成过程。
2.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
3.学会运用证据进行逻辑推理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提出问题,愿意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2.能感悟到任何科学都必须经历科学实践验证才能通过的道理。
3.在探究合作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交流自己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与同学分享。
4.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二、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大胆想象,乐于提出问题,愿意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能从欣赏卵石中获得美的体验。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卵石的形成。
难点:
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的认识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各种卵石并记录所搜集到的卵石的地点。
教师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板岩、烧杯、凉水。
2.分组实验材料——粗砂纸、锤子、带盖小瓶、水、棱角明显的碎砖块、镊子、抹布。
3.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对比激趣,导入课题
师:
(出示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生:
一块石头。
师:
(出示一块卵石)与这块石头相比,除了颜色的不同,从外形上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
一个是圆形的,一个是方形的。
师:
谁还有不同的描述?
生:
一个表面光滑,一个有棱角。
师:
我们把表面光滑圆溜的石头叫做卵石。
(板书:
卵石)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卵石,现在把它拿出来,和大家一同欣赏一下,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学生小组内欣赏交流。
师:
谁来交流一下,这些美丽的卵石都是从哪里搜集到的?
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交流。
生:
都是椭圆形的,表面光滑。
师:
老师这里也搜集到一些卵石的图片,想请大家欣赏一下,请看!
师:
看完这么多美丽的卵石,关于卵石你能提出哪些可以研究的问题?
生:
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生:
卵石为什么是圆的?
生:
卵石是从哪里来的?
……
(意图:
通过对比观察,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在欣赏交流中,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
二、动手实践,探究过程
(1)体验碰撞过程,探究磨圆奥秘。
师:
看来同学们要研究的问题还真不少,在我们研究这些问题之前如果我让大家作一块卵石,你有什么办法?
(板书:
做一块)
学生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小组交流所想到的方法,教师板书人工制作卵石的方法。
师:
由于我们课堂上时间有限,想把这样一块坚硬的石头变成卵石恐怕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我们用碎砖块来代替石头,然后用大家想到的方法来做一块卵石,看谁用的方法多,卵石做的又快又好。
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
生:
注意安全
生:
不要让石头划着手。
……
师:
开始!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展示自己做的卵石,并说明所用的方法。
(板书:
摩擦)
(意图:
并联系实际生活猜想卵石形成所经历的摩擦,碰撞过程,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动手解决问题)
师:
自然界中没有这些打磨工具,大家猜猜看,那些有棱角的石头是怎样变成光滑圆溜的卵石的?
请同学们结合课前对卵石的调查以及你的生活经验,小组讨论一下你的猜想。
师:
同学们的猜测的还真不少,那么,如何验证这些猜想呢?
我给大家准备了碎砖块、水、带盖的瓶子等实验用品,大家再讨论一下,你有什么方法能模拟出岩石在自然界中变圆的过程。
小组交流方法,指出实验时的注意事项,然后实验。
教师巡回指导。
师:
通过刚才的实验,谁能交流一下,小砖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
棱角没了,变得圆了。
师:
砖块的棱角到哪里去了?
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生:
小砖块在水里相互摩擦碰撞,棱角边圆了。
(板书:
摩擦碰撞)
师:
也就是说在自然界中岩石要变成卵石是在水流的冲刷中才能进行。
(板书:
水流的冲刷)那老师就奇怪了,为什么有这么多石头都会跑到河里呢?
难道是我们人类给放进去的吗?
生:
不是。
师:
不是人们放进去的,那是怎样到河里的?
大家猜猜看?
小组讨论。
交流猜想。
生:
可能是地震让岩石掉到河里的。
生:
可能是泥石流。
师:
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原因?
我们先来看一段录像。
(2)实验影像观察,探究风化原因。
①播放录象并谈话:
师:
从录象中看到,河流两旁山上的岩石有什么特点?
生:
有很多纵横交错的裂缝。
生:
有的石块摇摇欲坠。
师:
要想使石头有裂缝,你有什么办法?
生:
由锤砸。
师:
哦,你的意思是,刚才我们看到的岩石裂缝都是人们用锤子砸得吗?
生:
不是
师:
是的,自然界中没有锤子,岩石为什么会有裂缝?
猜猜看岩石上这些裂缝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
师: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
每组都有一小块岩石,用镊子夹住这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在冷水中。
如此反复几次,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
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岩石表面出现裂缝,甚至一块块往下掉碎屑。
)
⑤讨论:
岩石表面为什么会出现裂缝?
(由于冷热的作用,岩石胀缩不均而产生裂缝,就像冷玻璃杯用热水一烫会炸裂一样。
)
自然界中没有酒精灯那么为什么岩石也会有裂缝呢?
自然界中的岩石,也像实验中这块岩石一样,经常受到冷热的影响。
白天,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夜里,岩石又变得很凉;夏季,岩石被太阳晒得很热,冬季,岩石又变是很凉。
日子久了,就会产生裂缝.
⑥这是温度对岩石的影响(板书:
温度)
除了温度对岩石的裂缝有影响,自然界中还有那些因素对岩石的裂缝有影响。
⑦水对岩石的裂缝有影响,因为岩石有了裂缝,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流进裂缝。
流进裂缝的水,有的蒸发了,有的渗下去了,有的存在裂缝中。
到了冬季,岩石裂缝中的水会结冰膨胀,也会使岩石的缝隙增大。
⑧除了水对岩石的裂缝的影响外还有什么会对岩石的裂缝有影响?
(板书:
水)
⑨播放录象并提问:
从录象中看到,在河流上游两旁高山的岩缝中有什么?
⑩交流发现:
植物的根越扎越深,越长越粗,岩缝就会被撑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大。
(板书:
植物)
小结:
通过刚才的实验和探究谁能总结一下,造成岩石出现裂缝的原因有哪些?
气温、水、植物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风化”)
(3)回忆生活经验,探究搬运作用。
(1)提问:
我们在三年级的时候曾学过,流水是有力量的,可以推动水轮转动。
水的力量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2)讨论:
①雨季,特别是下大雨或暴雨的时候,降到山坡上的雨水很快就流到河里,造成山洪暴发,河水很多,流得很快。
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河道中的岩石会怎样?
②河道中的岩石有大有小,有重有轻,都受到水的冲击,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吗?
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③学生总结:
上游的水流速度与中游、下游的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岩石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④小结:
因为流水是有力量的,所以河水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用(板书“搬运”),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
河水越多、流速越快,搬运力量越大。
大的、重的石块,搬运的距离比较近;小的、轻的石块,可以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
(4)整理思路,形成认知。
(l)讨论:
通过以上的探究学习,谁能总结一下
①卵石是从哪里来的?
是怎样变成卵形的?
②卵石的形成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2)小结:
卵石形成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山上岩石风化、崩塌,第二阶段是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磨圆。
这些变化是逐渐的,经过的时间是很长的。
三:
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看来通过本课的探究学习同学们收获不少,我们生活在海边,到过海滩上的同学可能知道,在某些海滩上也有大片大片的卵石,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究。
板书设计:
9.做一块卵石
摩擦碰撞水流冲刷搬运
温度水植物风化
六、教学反思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各种各样的矿物〉教案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矿产的资料。
2、各种矿物标本。
3、有关矿产的开发、加工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展示各种各样的矿物,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
认识各种各样的矿物
准备几种常见的矿物,让学生一一观察、辨认。
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认识这些矿物。
交流观察研究结果。
教师总结补充。
活动二:
矿产和人类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
关于矿物,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问题?
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了解人类对矿产的开采、加工和提炼
学生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分组进行研究。
汇报研究结果,小组之间相互补充。
教师播放课件:
古代炼铁、现代炼铁,古代煤的开采、现代煤的开采。
师:
看到古代和现代的矿产的开采、加工,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3、矿产的利用
师:
你们知道铁矿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说一说。
学生研究讨论,广泛发言。
师:
煤、石油、天然气除了做燃料外,还能干什么?
从煤、石油、天然气中又能提炼什么呢?
学生查资料了解。
进行讨论和交流。
4、矿产的保护
师:
我国是一个大国,对矿产的需求量大,我们该怎么办?
矿产能再生吗?
学生查资料了解。
进行讨论和交流。
教师总结补充。
5、课堂小结
师:
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们有什么收获?
知识方面的或其他方面的都可以谈谈。
学生发言。
(三)拓展活动
布置课外探究活动:
写一份倡议书或办一份小报,倡导保护矿产。
《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教案 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