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初探.docx
- 文档编号:6262883
- 上传时间:2023-01-04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1.20KB
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初探.docx
《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初探.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方案中“教学模式”的研究
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初探
综合实践是一门综合科,它是德、智、体、劳、美、艺等,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整合,是一种验证,是一种充实。
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固定的地点,没有统一的教学内容,以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综合实践课程实施可分四个阶段:
1.确定课题、拟订方案阶段;2.活动实施、具体实践阶段;3.展示汇报、相互交流分享阶段;4.结题总结、全面评价阶段。
在这四个阶段中应做到操作性、简约性、针对性、整体性、开放性五个方面的有机配合。
一.确定课题、拟订方案阶段。
是教学的起始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筛选、确定要研究的主题和子课题,然后拟订研究活动实施的计划方案。
课题目标的确定要明确、具体,有真对性,不同的课题内容,要确定不同的课题目标。
二.活动实施、具体实践阶段。
是教学的第二阶段,主要是指导学生按照计划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解决产生的问题,激励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指导学生不断修订、完善研究活动的计划方案。
在这个阶段应注意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灵活性五个方面的配合运用。
通过实践,我们探索了一些有利于学生活动的方法,主要有:
1.激发活动兴趣类
这类方法主要作用是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认知的兴趣,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主要方法有:
①情感沟通法,即加强师生间情感交流,形成亲切、和谐的气氛。
②情境渲染法,即借助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
具体方法有:
联系生活;展现情境;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2.提高活动能力类
这类方法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并在活动中加深其对知识的巩固,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①情境模拟法:
即指导学生创设与生活十分接近的情境,使其有身历其境之感,并扮演角色,提高其能力。
②操作训练法:
即为学生提供学具、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提高其动手能力,思维能力。
③想象创新法:
即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大胆想,大胆说,大胆做,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创造力。
学生通过想象、创新,既深化了其所学的知识,又锻炼了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要做到1.“动”中认知生活,培养技艺;2.“动”中放飞想象,愉悦心情;3.在“动”中创新,增长智慧.
三.展示汇报、交流分享阶段。
教师指导学生将研究成果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班展示汇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渠道。
通过交流,师生共享实践活动研究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快乐,分析失败的原因,排泄经受的苦涩。
在实践中主要采用多面反馈法:
即让全班学生共同参与到反馈过程中去,造成立体反馈,以强化评价,提高效益。
具体的方法有:
通过创造多种评价的机会和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评价意见;教师不“一锤定音”,倡导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面交流;坚持分层评价,让优等生“锦上添花”,让中等生“激流勇进”,让暂差生“后来居上”。
四.结题总结、全面评价阶段。
是教学的最后阶段,主要内容是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总结,以文本的形式完成结题报告,对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个人自评、同学互评(小组评价),并由家长和教师填写评语。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成长记录卡
班别:
姓名:
主题名称
活动时间
活动方式
组长
小组成员
本人承担任务
本人的体会、感受
自我评定
家长或专业人士评价
指导老师评语
成果形式和进入档案袋的成果名称
评定星级
星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学年综合评定表
姓名:
班别:
学年:
评定项目
具体内容
评价等级
自评与他评
A
B
C
D
情感态度
积极参与活动
我对自己的评价:
同学们对我的评价:
父母对我的评价:
老师对我的评价与激励:
主动提出设想、建议
不怕困难和辛苦
合作交流
主动和同学配合
乐于帮助同学
认真倾听同学的观点和意见
对班级和小组学习作出贡献
学习技能
活动方案构思新颖
会用多种方法搜集、处理信息
实践方法、方法多样
实践活动
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
会与别人交往
活动有新意
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意识
成果展示
成长记录袋
表演、竞赛、汇报等
成果有新意
回顾一学年,我的感想:
我们确定的综合实践研究课题,旨在把学生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生活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的整体化课程。
课程以“创新、实践、发展”为主线,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主线索构建知识模块,使学生通过综合性、开放性的实践活动,获得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格发展。
研究性学习没有统一的教科书、统一的内容,学生所研究的问题涉及知识的范畴是广泛的,有关的问题也没有现成的、唯一的答案。
此时,教师只能是学习的参与者、问题的研究者。
在研究中,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活动过程,通过自主学习、探索、研究,综合运用自己的各种知识去解决问题、寻求答案。
在研究中,学生各学科的知识将发生有机的联系,得到有效的整合。
任何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需要综合地运用各科知识,这样,就把以往分科学习的、分散割裂的知识变成了有价值有生命的系统的知识,这也必然会促进学生对各科知识的学习,从而培养学习能力,学会学习。
2.直接体验。
学科教学的课堂上,学生主要是听老师系统讲解,领会学科的内容,所获得的知识是间接的,更不能将所学间接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虽然现在也强调课堂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但学生往往是回答问题的义务多多,提出问题的权利少少,还是按教师设计的课堂主线去认识、记忆间接知识,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也还是“拷贝”、“复印”课本知识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则要求学生要亲身体验和实践科学结论的发现过程。
教师是研究过程的调控者,方法的指导者,材料、资源的提供者、帮助者。
在研究探索过程中,学生必然开动脑筋,综合各种知识,大胆创新地设想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计划、方法、措施,通过讨论、比较、评价,确定研究的最优方案,然后去探索实践,获得结论。
在实践过程中,肯定还会遇到不少问题,又需学生经常分析、思索、研究、创新,直至解决问题,完成研究。
整个研究过程是学生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知识形成、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既直接获取知识和科学结论,也很好地弥补了学科课程学习的不足。
3.个性养成教育。
实践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唯有实践,才能创新,脱离实践,就会扼杀创新。
研究性学习所选取的问题,不论其包括范围大小,都是来自社会实际的具有综合化、社会化的特征,问题的解决又总是以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实践探索为根本的,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许多了解、参与社会的机会,学会适应社会,同时也时时处处在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意识、思维、方法和技巧。
学科课程的教学由于受学科知识体系、教学任务、教材内容相对滞后性等的限制,这方面明显是薄弱的。
在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走弯路、会有失败,但弯路和失败能够磨炼意志,会使学生变得更聪明。
会有很多困难和问题,这就使学生学会克服困难,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合作,增长才干,树立现代人的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独立、向上、积极和创造的优良人格。
二、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根据研究的问题和活动的目的、要求不同,这一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类。
1个人活动。
一个学生独自进行一个问题的研究探索。
这种形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细致地体验学习的全部过程,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等等。
缺点是受个人知识、能力等限制,往往耗时长,研究进程慢,有时会顾此失彼,收效少,也不利于培养与人交流、合作等能力。
2小组活动。
几个学生(一般5人左右)为一个小组,分工合作,共同进行一个问题的研究探索。
这应当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
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研究形式。
在研究过程中,小组的方案和计划的制订、分工、彼此良好的配合、交流、团结等,是完成研究的必要条件。
3班级活动。
指以班集体的形式进行的活动。
它适合于:
研究性学习课程理论的学习,研究开始时的动员,结束时的总结和成果汇报,参观、访问、听专家报告或讲座等。
这三种形式实际是有机结合、不能割裂的。
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小组各成员根据分工的不同,必须进行个人活动;在活动中间,各小组又必须向全班同学汇报进展情况及遇到的问题等;在活动结束的总结和成果汇报时,又是以班组为单位进行了。
三、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研究性学习所选取的问题是综合化、社会化、实践化的,涉及的是开放性、淡化了学科界限的综合知识。
因此,这一课程的教学不应、也不能有专门的科任教师。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编著)和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作为学生人手一册的这一课程的教科书,其基本原理部分的教学应以班级活动为主,大约可用6周时间完成教学任务(每周3课时),固定一位教师(如各班班主任)承担这部分的教学工作。
然后进入具体问题的研究性学习阶段,以小组活动为主,大约用10周时间,可进行1~2个问题的研究,每周用一个下午(如星期三的下午)的时间进行分组活动、研究,这一阶段各学科教师人人都要指导、调控好与本学科相近的问题小组的研究。
展示与交流成果和考核评价阶段大约可用4周,以班级活动为主,各组都要汇报,每周仍用一个下午时间进行。
小组活动的基本步骤大致如下:
(1)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
小组成员组成要注意男女生、学科成绩好弱、社会活动能力强弱等多样化,选出组长。
(2)确定研究的问题。
可以从科学、社会、自然等方面选取,可以是小组成员通过研究、讨论确定,也可请某科教师帮助确定。
一般地,问题宜小不宜大,题目范围小,易于收集材料,论据充分,重点突出,深入探讨,同时也降低研究时的难度。
(3)制订研究方案。
包括确定调查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目标、拟订研究方法和实施步骤、安排工作进程、确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等。
还应包括人员的安排和分工,每个学生都必须分别对某一方面的工作负责并完成。
还应考虑所需的财力和物力、经费预算、实验设备和使用计划等。
方案订出后,还应请有关老师审阅,提出意见和建议。
对一些大型问题的研究,必须提出开题报告,请有关专家、教师评议,由学校及有关领导审核批准后,方能正式实施。
方案应具有灵活性,在研究过程中,肯定还会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注意随时修改和补充方案。
(4)探索与研究。
此时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具体的方式有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包括上网查询)、咨询、调查(包括跟踪调查、抽样调查、实地考察、问卷、访谈等)等等,然后是处理以上获得的信息,最后是逻辑推理形成结论。
这时,小组各成员要根据分工,或单独或集中完成各自的任务,并及时讨论汇总。
在这一阶段,有关教师要每周固定在本学科某一节课的前10分钟,让有关小组向全班同不汇报其研究的进展情况及难以解决的问题,以便教师调控研究进程和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借鉴。
(5)撰写研究报告。
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报告可以是专利报告、咨询报告、情况反映、调查报告、学术论文等形式。
内容应包含如下要点:
问题是如何提出的,如何分析、研究这个问题的,该问题解决的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以及成果的创新性、重要性如何等等。
报告的体例是:
题目,报告完成人,摘要,报告主体,参考资料和致谢;其中,报告主体为:
引言、工作方法与过程、结果或结论、比较与讨论。
报告应在小组内反复讨论、修改,有关教师应及时指导,由专人执笔完成。
(6)展示与交流研究成果。
这一阶段是研究性学习的继续,主要以班级活动或校级活动的方式进行。
各小组可在有关教师的组织、安排下,根据问题内容的不同,将研究的结论和成果采用文字、实物模型、实验操作、多媒体演示、报告会、辩论会、答辩会、擂台赛、小型展览会、角色游戏扮演、表演剧等形式向其他学生、教师、社会等展示,表现研究水平、对问题认识的深广度、研究方法和结论的科学性等。
(7)成绩考核与评价。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直接体验获得对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的,因此其考核要求与学科课程完全不同,评价的目的不只是在于知识的获取,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观念的形成以及思想和情感的提高。
考核特点是重参与、重过程、重展示的创新性,重鼓励、轻结论,实行“优
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级制评价定格,凡积极参与、努力工作的学生成绩原则上应至少记“良好”。
考核方式应当是个人、小组、班级、教师评价四者有机结合。
具体程序是:
①个人自评定格,②小组内互评定格,③班内互评定格,④教师(应成立包括有关学科教师、学生家长和校外有关专家等的评价小组)评价定格,⑤根据以上评价综合给出成绩等级。
一.精心选择课题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精心选择课题,它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探究课题的选择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要依据学校教育教学的总体规划,或选自《实践活动》,或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与需求自主选题。
2.所选课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或可以做到的。
3.课题的选定,要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兴趣感。
同时,还要设置必要的障碍、悬念,使探究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促使学生形成渴望排疑解难,寻根究底的强烈愿望。
4.在选择和提出探究课题时,不仅要对这项探究的社会价值有充分的思考,而且还要从各方面周密地考虑其探究的可行性。
二.
例如在探究《网上健康行》这个课题时,可以采取答辩的探究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在探究《中学生阅读倾向的调查与分析》的课题时,可采取撰写调查报告的方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在探究《认识身边的垃圾》的课题时,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清理周边的白色垃圾,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家园的思想品质。
三.设计探究方案
在确定了探究课题和课题目标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确定的课题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论证,确定主题活动下的活动主题。
指导学生设计课题的探究活动方案,让学生对课题如何探究,进行周密的设计和合理的安排(可分组设计也可单个自行设计)。
四.课题准备
1.准备时间
每个星期学生可用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能急于求成,一次不行,两次……必要时一个课题可以用2—3个星期来完成搜集资料的任务。
在每学期放假时也可以给学生布置1—2个课题,让学生利用假期的时间来充分准备资料。
2.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或分组搜集。
搜集的方式主要有:
走访调查,上网下载,拍摄或自己绘制、查找图片、查阅书籍等,不同的内容可采取不同的方式搜集。
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也可请家长一起帮助查找。
3.调查报告。
要求学生每节课前都要写一份调查报告。
让学生一边搜集课题资料,一边把自己搜集资料的时间、地点、方法、过程及内容进行一个完整详细的记录。
它有助于学生整理资料,理清思路,归纳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
写调查报告时一定让学生写清资料的来源,是上网下载的,还是走访他人,自己拍摄或绘制等。
4.汇集资料
学生搜集好资料后,教师要及时对资料进行收回、整理、精选。
再进一步设计后面的活动过程。
五.探究过程
1.展示作品
把学生的资料归纳汇集后,筛选出精品,让这些学生在课上展示给其它学生看、讲给其它学生听。
展示作品时,要求学生一定要详细介绍,特别是对学生自己创作出的作品更要多加鼓励。
对优秀的作品,可让学生反复参观,以他们为榜样,激励其它学生精心搜集资料。
展示作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他人手中获取知识,例如:
全班有60人,每人知道一个问题,即通过作品的展示,每人知道了60个问题,这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互相学习,共享资源的课程体系。
2.展开探究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一是改变课程结构,二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既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新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展开研究、学习、讨论是展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平台。
展开研究、学习、讨论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强调的是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以充分发挥学生在研究、学习中的自主性,特别要注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
经常采取的有三种探究方式,小组合作探究、集体探究和正反方辩论。
以个人的独立思考和认真钻研为基础,强调集体中每个人的积极参与,避免出现一部分人忙,其他人闲,少数人做,多数人看,好学生说,其它学生听的现象。
通过全班学生的研究、讨论、学习,让学生分享信息和各人的创意,进行思维碰撞,由此推动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深化研究,主动与他人交流探讨,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3.探究报告
探究报告就是让学生把整个探究过程、内容完整详细地记录下来,谈谈自己通过研究、讨论、学习后的收获和课后感受。
刚开始写探究报告时,学生会感到很吃力,应采取由易到难的方法,让他们开始先说说是怎样研究的,把过程能完整的说下来,从会说过渡到会写。
刚开始时哪怕能说一两句,也要大力表扬,既而指点他们把研究过程及内容说完整,自己在研究过程中获取了什么知识,明白了什么道理,最后整理成文。
六.对学生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是贯穿于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多元性评价,它既是对过程的评价,也是在过程中的评价。
评价的内容与形式,应充分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达成。
评价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求学生注意收集和积累探究过程动态的、真实的和完整的记录,这些记录包括探究方案、调查材料、小型设计、实验观察数据、读书笔记、学习总结、心得体会等等。
这些记录是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素材,也是学生自我评价和反思的重要依据。
2.注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要与学生的活动密切结合,与教师指导密切结合;必须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
3.注意评价的激励功能
要鼓励学生的新的想法和创意,努力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热情,使得广大学生能主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积极实践、勇于创新。
4.为每个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档案袋,内装学生活动材料和活动评价结果。
七.撰写小论文
学生撰写小论文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延伸,也是对学生探究课题后的全程评价,它是学生在完成探究报告后的知识升华。
学生针对所探究课题的某一个论点进行扩展议论,不一定每个课题都要撰写小论文,而是由我们教师根据课题的内容而定。
八.档案资料
建立综合实践活动档案。
档案的内容应包括:
实施方案、课题资料、学生选题、调查报告、学习成果、作品展示、研究报告、学生小论文、经验交流、学生评价、实施计划、实施总结等。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实施过程,主要是展示学生的活动过程,追求探究方法的创新,从而获得情感的体验、价值的升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课程观。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七种基本课型
(1)创设情境引导课。
旨在形成探究活动的问题,利用录像或图片展示、故事、谜语、现场新闻事件分析、学生生活见闻等手段,创设谈话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形成活动大主题。
(2)主题生成指导课。
引导并鼓励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独立或小组合作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而民主的讨论,形成同一类型或同一主题下的若干活动专题。
(2007年7月,书院中学在全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训会上展示研究课《心系安全自救自护》属于此类)
(3)活动方案设计课。
首先由老师将班级主题活动总体方案与学生交流,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组合,自行设计方案并在全班交流。
(4)活动方法指导课。
针对形成的活动专题,教师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去开展活动。
(5)成果展示汇报课。
活动基本结束后,引导学生将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书面的文字材料(活动过程记录、采访调查资料、活动感想及反思等)、图片及实物资料等进行交流展示,引导评价。
(2007年7月,逸夫小学在全州培训会上展示研究课《认识香烟》属于此类)
(6)社区服务实践课。
根据活动主题,依照自我设计的活动方案,参与实践活动,经历、感悟、体验、探索方案的实施价值。
老师参与并指导学生活动。
(7)知识拓展普及课。
由老师对某一专题活动的实施意义、成果展示的形式以及相关知识,进行专题报告,然后由学生自己构建和运用。
该教学模式遵照“确定目标——创设情境——发现问题——选择问题——确定主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总结评价——拓展延伸……的程序进行,
一、“动”中认知生活,培养技艺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为,知识来源于活动,没有主体对客体的活动,就不可能产生反映或认识。
大多数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都比较感兴趣,往往刚制作一件手工艺品,就迫不及待地问:
“老师,下次我们再做什么?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实际、最活跃的心理成分。
教学中教师从实际出发,确立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动”中求学。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不能替代动手实践的主体模式。
但是它是教育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它包括了多种外部及内部感官的刺激,但终究是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一种辅助模式,即使是将来仿真技术的发展应用,也不能替代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主体模式,只能在加深课程的理解、加强环境感受等方面起到更有效的效果,要更深一步理解并操作,则需要学生亲自去动手实践身感心受。
如:
教学手编工艺。
上课为调动大家的兴趣。
提问:
“你见过哪些手编工艺?
它们是用什么材料编织的?
于是从穿在身上的毛衣到街头竹叶编的蚂蚱,从艺术品绳结到日用品凉席、草帽等,应有尽有,同学们的踊跃发言,让手编工艺的艺术性、实用性体现无遗,学生们跃跃欲试,动手编织工艺品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并从中受到了自我教育,逐步丰富了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在“动”中放飞想象,愉悦心情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动手的课。
应以宽泛的教学环境和灵活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及其它各方面的能力。
例如:
制陶工艺。
把泥条、泥块发给学生之后,教师只需要告诉学生一些基本操作方法、泥条之间的连接技术就行。
其陶器的整体造型、陶器表面装饰等全让学生自由创作。
这时的课堂简直成了陶器制作车间,同学们俨然能工巧匠一般,泥条、泥块在他们手中变成了花瓶、酒杯、提篮各种造型,甚至“泰坦尼克”号轮船等等,个个忙得不亦乐乎,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只需巡回指点就行。
再如:
一节课外活动。
课前,请大家准备了剪刀、毛笔、颜料、硬纸板等,上课时,在黑板上板书:
“叶的造型”,展示了几幅教师做的树叶造型画,并稍做讲解,启发同学:
秋天到了,校园里落叶缤纷,我们今天的上课地点由课堂到校园,再由校园到课堂。
(1)请同学们到教室外边的树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综合 实践 教学 模式 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