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散文.docx
- 文档编号:7905656
- 上传时间:2023-01-27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5.11KB
蔡澜散文.docx
《蔡澜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蔡澜散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蔡澜散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蔡澜散文
篇一:
蔡澜《同情》初中散文阅读题及答案
下着毛毛雨,路经天桥底,见老人打着伞,坐在梯阶上,双眼望前,动也不动。
在干什么?
等人?
静观?
都不像。
没事做,是一定的。
酒楼饮茶,入口处有一小丑,年轻人扮的,拿着一个泵,把彩色胶球打入一半的气,然后折成一个个小圆球,组合成一只米奇老鼠,送给小孩,欢天喜地。
“请来的,”酒楼伙计说,“一个小时700元。
”“平时上不上班?
”我问年轻人。
“在写字楼送信。
”他回答。
“做气球玩具的技术,是谁教你的?
”他摇头:
“没人教,到书店买一本书,看图识字学会的。
”“真厉害。
”我说。
他又摇头:
“不是什么高科技,失败了再学,不会学不到的。
”“一个月能赚多少?
”我问。
“写字楼4000多元。
”他坦白地回答,“每个星期天跑两场。
一场700元,两场1400元,再乘以4,是5600元,加起来也有10000元,够用了。
”“酒楼怎么知道?
”我又问,“他们怎么会请你?
”“每一家去表演给他们看,每一家去问问,总可以问到一两家。
”他说。
喜欢他,喜欢得要命。
天下总分几种人,有的不肯进取,不肯学习,就那样过一生,有的肯搏,出人头地。
天生的吗?
遗传因子在作怪。
有的坐在天桥下,有的绑气球。
有因必有果,也不必歧视前者,寄予同情,足够矣。
(选自20XX年《读者》第21期)1.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3分)2.文章开头写“路经天桥底,见老人打着伞,坐在梯阶上”,在结构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请分别概括。
(4分)3.请揣摩“有因必有果,也不必歧视前者,寄予同情,足够矣。
”这句话的含义(3分)4.“喜欢他,喜欢得要命。
”试写出“我”喜欢年轻人的理由以及作者描写这一人物的作用。
(4分)5.“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一曲《爱的奉献》让多少人伸出了援助之手,献出了爱心,给予弱者帮助。
可蔡澜认为“有因必有果,也不必歧视前者,寄予同情,足够矣。
”你赞同哪种观点?
请说出理由(5分)参考答案:
1.“我”看到坐在梯阶上的老人及和年轻人的交谈引发了对同情的思考。
(意近即可,3分)2.结构上,引出正文年轻人的故事;内容上写出老人无事可做,令人同情,与下文的青年形成对比。
(言之有理即可。
4分)3.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有的人肯拼搏,就会有美好的人生;有的人不思进取,不肯学习就会无所事事昏昏噩噩了此一生,对这种人我们寄予同情或足够,不一定要物质上的帮助.(言之有理即可)(3分)4.喜欢他的乐观阳光、积极进取、勤于钻研,努力拼搏、自食其力等。
(1分)年轻人勤于钻研,努力拼搏,让自己的生活有保障并且有质量,虽然工作不是太体面,但不需别人同情,反而赢得别人的喜欢.(1分)作者望造这一形象的目的和上面目光呆滞、没事干的老人形成对比,鲜明的凸显了文章主旨.(言之有理即可)(2分)5.示例1:
我赞同作者观点。
因为幸福生活要靠自己创造,生活中挫折很多,不如意事也很多,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拼搏才能改变生活现状,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拼搏的人生才更加的有意义!
你的帮助只会使他更有依赖性,不思进取,让他在别人同情的目光中过完一生。
示例2:
我赞同前者观点。
有爱的人间才会温暖,有同情心的社会才和谐!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只有给予同情,给人支持与鼓励,才会给人信心与希望。
(言之有理即可,观点1分,分析4分,共5分)
篇二:
散文阅读
五、散文阅读答题指导
(一)定义: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二)特点:
形散:
①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②表现手法灵活多样③表达方式不拘一格
神聚:
主题集中鲜明
(三)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咏物寄情、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先抑后扬、以小见大
(四)散文的主题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
1、常见题型:
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2、答题方法:
(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
(2)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五)散文的语言
(1)质朴、自然
(2)生动、形象(3)深刻、隽永
(六)考点及常见题型分析
(1)整体感知考点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考点2.为什么写(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考点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2)辨析句子所运用的修辞及作用
1.比喻:
生动、形象2.拟人:
人格化、生动化、形象化3.排比:
增强语言气势4.反问:
加强语气
5.反复:
强调6.对比:
突出其中一个7.对偶:
句式整齐结构统一8.夸张:
极力的表现。
(3)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及作用
1.方法指导:
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应联系上下文,推知其语境义。
2.答题思路:
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答该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对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或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
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4)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
1、方法指导:
有深层含义的句子往往使用了某种修辞或写作手法,故意将句子的真实含义隐藏。
2、答题思路:
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该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5)理解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方法指导:
1.内容上,应从句子表现的句意和与主题的关系上分析考虑。
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
用的角度去分析。
(6)词语或段落间的顺序
1、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
答题思路:
①要注意审题(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②要推敲材料和段落之间的关系,且不管能否换都要谈为什么。
(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的逻辑关系)
2、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答题思路:
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应考虑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7)散文中描写的作用
1、分类:
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
2、方法指导:
①景物描写(意境描写),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②人物描写(外貌、神态、动作、心理,以及有关细节描写):
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8)谈感受(热门考题)
1、类型:
(1)对描写对象;
(2)对人物情感;(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4)对文章某些内容或形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等。
2、方法指导:
①能准确读懂原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情感;②要有自己明确的观点或态度,不能模棱两可;③答题时语言要流畅,不能出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
可以引用诗文或名言回答此题。
燃烧的月亮
迟子建
⑴太阳是不大懂得养生的,只要它出来,永远圆圆的脸,没心没肺地笑。
它笑得适度时,花儿开得繁盛,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是不厌弃它的;而有的时候它热情过分了,弄得天下大旱,农人们就会嫌它不体恤人。
月亮呢,它修行有道,该圆满时圆满着,该亏的时候则亏。
它的圆满,总是由大亏小亏换来的。
所以亏并不一定是坏事,它往往是为着灿烂时刻而养精蓄锐。
⑵故乡的夜晚,一本书,一杯自制的五味子果汁,就会带给我踏实的睡眠。
可是到了月圆的日子,情况就大不一样。
穿窗而过的月光,进了屋后,招呼也不打,仰面躺在我身旁空下来的那个位置。
它躺得并不安分,跳动着,闪烁着,一会儿伸出手抚抚我的睫毛,将几缕月光送入我的眼底;一会儿又揉揉我的鼻子,将月华的芳菲再送进来。
被月光这样撩拨着,我只能睡睡醒醒了。
⑶月光和月光是不一样的。
春天的月光,像一片刚钻出些叶芽的草地;夏日的月光,流泻在空中,你抓一下,手上就像有满把的膏脂;秋天的月光,像平镜般的湖水,又如古琴弹出的声音;冬天的月光虽然薄而白,但落到雪地上像刚印刷出来的年画。
相比较,冬春之交的月光,就没什么特别动人之处了。
雪将化未化,草将出未出,此时的月光,也给人犹疑之感,瑟瑟缩缩的。
⑷就是在这样的乍暖还寒时节,一个满月的日子。
回到自己的住处时,月亮已经升起来了。
微醺的缘故,未及望月,就熄灯睡了。
大约凌晨三点,我被渴醒了。
床畔的小书桌上,通常放着一杯白开水。
室内似明非明,我起身取水杯的时候,发现杯壁上晃动着迎春枝条般的鹅黄光影。
心想月光大约太喜欢玻璃杯了,在它身上作起了画。
喝过这杯被月光点化过的水,无比畅快。
⑸回床的一瞬,我有意无意地望了一下窗外,立时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
天哪,月亮怎么掉到树丛中了?
我见过的明月,不是东升时蓬勃跳跃在山顶上的,就是夜半时高高吊在中天的,我还从没见过栖息在林中的月亮,仿佛伸伸手就能捉到。
那团月亮也许因为走了一夜,被磨蚀得不那么明亮了,看上去毛茸茸的,但皎洁而不耀眼,清澈中散发着温热,更像一盏挂在树梢的灯,默无声息的燃烧着。
那些还未发芽的树,原本一派萧瑟之气,可是掖在林间的月亮,把它们映照得流光溢彩,好像树木一夜之间回春了。
丫杈的树枝上有如开满了粉白的鲜花,而圆月、树林、斜枝、光影像随意泼洒点染的一幅画,又如意境幽雅的一首诗。
⑹看过了这样的月亮,我再回到床上时,又怎能不被美给惊着呢!
虽然接着睡了,可是眯上一段时间,又惦记着什么似的,醒来了。
只要睁开眼,朦胧中会望一眼窗外——啊,月亮还在林间,只不过更低了些。
再睡,再醒来,再望,也不知循环往复了多少次。
月亮终于沉在林地上,由灯的形态,变幻成篝火了。
这是那一夜的月亮,留给我的最后印象。
⑺第二天彻底醒过来时,天已大亮,哪还有满月时的圣景。
消尽了白雪而又没有返青的树,看上去是那么的单调。
虽然寻不见月亮的踪迹,但我知道它因为燃烧得太忘我了,动了元气,此后的半个月,它将一点点地亏下去。
待它枯槁成弯弯的月牙儿,才会真正复苏,把亏的地方,再一点点地盈满。
它圆满后,不会因为一次次地亏过,就不燃烧了。
而且月亮懂得,没有燃烧,就不会有涅槃再生,就不会有新一轮的蓄养生长,也就不会有再一次痛快淋漓燃烧的精彩。
⑻我怎么能想到,在印象中最不好的赏月时节,却看见了上天把月亮抛在凡尘的情景呢。
假使我彻头彻尾醒着,这样的风景即使入了眼,也不会摄人心魄。
正因为我所看到的一切在黎明与黑夜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那团月亮,才美得夺目。
1.作者笔下的春夜满月“美”在何处?
(4分)
2.从全文看,作者在第三段中描述“冬春之交”月光的特点,这种写法及其作用是什么?
(3分)
3.概括第三段中四季月光各自的特点,并说明写四季月光与写“燃烧的月亮”有什么关系。
(4分)
4.作者对于月亮“盈满”与“亏过”、“燃烧”与“蓄养”的阐述,蕴含了怎样的人生思想?
(2分)
5.本文语言灵动清新、蕴藉隽永,试用简明的语言对文章第⑵段的画线句进行赏析。
(3分)
【答案】
1、①美在月挂位置;②美在意境幽雅,生机盎然;③美在燃烧的形态及其变化;④美在真切与迷离之间。
评分:
一个要点1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2、写法,欲扬先抑(或设置悬念);作用,与下文所写春夜满月的景致形成对比,突出燃烧的月亮所创造的生机活力和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喜爱赞美之情。
评分:
写法1分,作用2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3、①特点,嫩绿;饱满、丰腴;平静安详、悠远清寂;新鲜、明媚。
②关系,因关注、喜爱月亮,故能发现“月亮燃烧”独特的美;因为熟悉月亮,故能领悟出丰富深刻的人生道理。
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或前者是后者的铺垫)。
评分:
答对特点得2分,答对关系得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4、①人应甘于奉献,以造福他人;②只有不断汲取、蓄养才能成就生命的精彩。
评分:
两个方面各占1分。
5、运用拟人,赋予月光以生趣,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评分:
共3分。
只举出例句不得分。
母亲(洪烛)
①荠菜成了春天的一个符号,最讲求新鲜的,现采现摘,现炒现吃。
我小时候,母亲领我去紫金山踏青,总要随手拎一把小铲刀,挎一只竹篮子,不时蹲下身子,挖路边的荠菜。
这样的活儿,我也爱抢着干。
母亲站在一旁,边夸我眼尖、手巧,边承诺回家后给我好好地打牙祭。
和母亲一起挖荠菜似乎比真把荠菜吃进嘴里更令人陶醉。
事隔多年之后,我在异乡想念母亲,头脑中浮现的,仍是她教我挖荠菜时那年轻的面容与身姿。
荠菜,因为我亲手挖过,而且是母亲教我挖的,所以从感情上,它离我最亲近,同时也标志着一段不可复得的儿时时光。
②海带被我当作大海的礼物来看待。
我之所以热爱海带,在于它是我妈妈的拿手菜。
小时候,妈妈总是为我一锅接一锅地用海带炖排骨,说是可以补钙、可以预防大脖子病等等。
我感觉,幸福也一点点地融化在浓香的排骨海带汤里。
有人问台湾美食家蔡澜:
“您见多识广,最好吃的是什么?
”蔡澜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
“妈妈做的菜最好吃。
”这是什么原因呢?
一方面年少时人的味蕾最灵敏,容易产生深刻印象,口味还未被后来的山珍海味搞得混杂;另一方面,妈妈做的菜最有家常味了,尤其那份细致入微、润物无声的爱心,别人根本模仿不出来。
还有一点,恐怕也是最重要的:
妈妈做的菜,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且有时效性,不是永远都能吃到的。
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一个美好而怅然的回忆,你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它是无价的。
③我出门在外整整二十年,每次离开家都乘坐夜间的火车,母亲早早就上床睡了,希望我在她睡着的时候再离开。
不知道她是否真能睡着,至少假装睡着了,熄灯后的卧室没有任何动静。
我探头看了一眼,隐约看见她盖着棉被仰面躺着的轮廓,于是在内心里喊一声妈妈,就蹑手蹑脚地走了。
如果她真睡着了,是否梦见准备离开的我?
如果她假装睡着,在黑暗中会想些什么?
明天醒来后她面对的将是少了一个我的家。
母亲说她越来越畏惧和我的离别,既担心我一去不复返,又害怕我下次回来已找不到她。
希望我在她睡着后再离开,可以把分别当作一个梦来对待,或者根本就不曾察觉儿子已离开。
后来才知道:
每次我离开的晚上,母亲都要靠吃点催眠药才睡着。
这哪里是催眠药,分明是母亲的止痛药,控制她隐隐作痛的心,因为那一刻,我的心也在痛。
④我最怕听见从故乡传来母亲病危的消息。
就是在那个晚上,我被故乡的长途电话惊醒,母亲永远离开了我。
失去母亲就等于失去了半个故乡,就等于失去了半个自己。
远离母亲的二十多年流浪岁月都像梦境,一个电话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
与母亲有关的生活是我全部的现实,其余的一切都是假的。
原来母亲这个词汇,是我们人生中的一件易碎品,一定要轻拿轻放啊!
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走得太远了,才意识到自己是有罪的:
曾把唯一的母亲抛弃到了时空的另一端。
虽然她从没责怪过我,但我不能原谅自己:
竟然如此自私地对待母亲。
我所追求的那些所谓名啊利啊,全与母亲无关。
母亲需要的仅仅是爱,而我付出的爱很明显是有限的,与那无限的母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⑤母亲走了,我头顶的天空一次次黑了,又一次次亮了。
可母亲头顶的那一小块天空再也亮不起来。
她睡得那么熟,那么安静,失去了做梦的力气。
母亲,你是否也把我忘得干干净净?
正如你干干净净地忘掉自己?
如果说我比你多一份痛苦,那是因为还无法忘掉你。
你确实已睡去了,可在我脑海中,为什么总有一个醒着的你?
(本文获“中国散文年度金奖”,有删改)
1
2
3.选文第③段画线语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4.请品析选文第④段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4分)
5.结合选文内容,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把无形的母爱描写得具体可感的。
(不超过50个字)(6分)
【母亲】17.①陶醉②妈妈炖海带排骨给我吃③心痛(痛苦)④自责(懊悔)
18.示例一:
不能(1分);用台湾美食家蔡澜对妈妈做的菜的评价能够衬托出“我”对妈妈做的海带炖排骨一菜的感受(1分);这种共性促使“我”探究出其中的三个原因(1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赞美了母爱的细致入微,表达了作者在痛失母爱后的懊悔、自责之情(1分)。
19.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动作和心理的细节描写,只答细节描写不给分。
)(2分);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夜间离开家时与母亲告别的动作和心理特点(1分);表达了我既不忍惊扰母亲又依依不舍的矛盾心理,可见我对母亲依恋之深(1分)。
20.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把母亲比成了易碎品(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随时可能离开我们的特点(1分);作者意识到:
能够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一定要珍惜(1分)。
21.写法2分;后三点中,答出其中的任两点即可给满分。
示例一:
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2分);母爱凝聚在荠菜上(2分);母爱浓缩在排骨海带汤中(2分);母爱呈现在我离家时母亲吃的催眠药上(2分)。
示例二:
作者通过具体详尽地叙事来刻画母爱(2分);跟母亲去紫金山挖荠菜时,母亲的夸赞和奖赏,令“我”陶醉(2分);母亲给“我”炖排骨海带汤,这道融化着母爱的家常菜,让“我”感受到幸福(2分);“我”每次离家,母亲靠吃催眠药入睡,表现了母
亲对我的不舍之情(2分)。
风吹起蒲公英(顾晓蕊)
①十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他一把红棉吉它。
母亲是位乡村音乐老师,她轻轻拨动琴弦,流淌出美妙的乐曲。
他听得着了迷,缠着母亲教他识谱,教他弹唱。
②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指尖也能如蝴蝶般在琴弦间飞舞。
那时日子虽然清苦,却有无数小快乐。
可是,两年后,......
母亲因病去世。
想念母亲时,他就抱着吉它轻轻弹唱,让琴声带走内心的悲伤。
③有一天,他放学回家,父亲指着位个子瘦高的女人,说是他的继母。
女人身后站着个年龄与他相仿的男孩,父亲说这是弟弟。
他的心猛得一疼,难道父亲忘记母亲了吗?
④周未,父亲进家,从包里掏出两个苹果。
红红的苹果又大又圆,散发着诱人的香味,馋得他直咽口水。
父亲当着继母的面,把苹果都递给弟弟,扭身想对他说些什么,他赌气跑开了。
他觉得父亲果然变了心,心里更觉悲凉。
⑤他躺在床上,想起刚才的一幕,泪水悄然滑落。
这时,有人推门进来,是继母。
他合上眼,假装睡着。
继母在床边坐了会儿,给他掖掖被,随后,轻轻地离开。
他侧过身,碰到凉凉的东西,一看,是个苹果。
他心头一暖,委屈消散了许多。
自那以后,每每父亲捎回些好吃的,继母总给他留上一些。
⑥继母无声的关爱,为他孤独的心灵,打开一扇亮窗。
他和弟弟的感情日渐融洽起来,弟弟的成绩好得出奇,让他这个做哥哥的自愧不如。
⑦那天,他和弟弟并排躺在田野上,周围丛生着一片片蒲公英,风轻轻地吹着,吹起了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飘飘悠悠,随风远逝。
他们聊起各自的梦想,他说将来想当一名歌手,弟弟说愿化作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向广袤的天地。
⑧就在他对未来充满憧憬时,不幸再次降临。
父亲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遭遇车祸,病危之际,拉着他的手说:
“孩子,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
”多年的误会和责怨,顷刻间烟消云散。
他悲恸地呼唤,最终没能留住父亲。
父亲走后,继母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她常坐在那里发愣,任忧愁爬满脸庞。
⑨他想了又想,做出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他对继母说要到外边打工,挣钱供弟弟读大学。
继母低声说:
“我一个妇道人家,没啥能耐,让你跟着受苦了。
”她用手指绞着衣角,泪水落了下来。
⑩第二天清晨,他留下一封短信,背起心爱的吉它,悄悄地离开家。
他来到一家建筑工地,干着又脏又累的活,在飞扬的尘土里,抛洒辛勤的汗水。
最困难的时候,他住廉价的出租屋,被成群的蚊子叮咬。
为了省钱,他甚至连
着一个月,每顿只吃盐水煮面条。
他把节约下来的钱,寄往家里。
11偶然的一个夜晚,他看到有人在街头弹唱,生意似乎还挺火,心中一阵暗喜。
弟弟正读高中,购买复习资料,○
需要更多的钱。
他把吉它擦试一遍,调好弦,对着乐谱苦练了几十首曲子。
12他穿行在繁华的夜市,用心弹奏每一个音符。
有的听众被他的歌声吸引,拍手叫好;也有的听众拿他取乐,○
推搡中将他撞翻在地。
他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转身离去。
1○3来到城市这些年,他学会了隐忍。
不管人生的际遇多么黯淡,他从没有忘记当初的梦想,并用自身微弱的...光芒,去照亮弟弟前行的路。
..
1○4就这样,他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到街头弹唱。
终于盼到这一天,他收到弟弟的来信,弟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的大学。
他接着往下读,读着读着,泪水浸湿了纸页。
原来,弟弟曾到工地上找过他,工友们说,他下班后,到街头唱歌去了。
弟弟转过几条街巷,看到抱着吉它弹唱的他。
弟弟听得泪流满面,忍了又忍,没有喊出声来。
弟弟说,当时就下定决心,要用最好的成绩回报哥哥。
考上大学后,可以边学习边做兼职,这样哥哥就不用那么辛苦。
弟弟还说,母亲很挂念他,让他有空多回家看看。
1○5那天晚上,他破天荒地买了酒,跟几位工友一起庆祝。
大声地说:
“我弟弟考上重点大学了!
”他的语气是那么骄傲,那么自豪,仿佛考上大学的是他。
1○6他生平第一次喝醉,倒在床边,微闭着眼,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就在半梦半醒之际,他感觉自己化作一缕清风,吹起洁白的蒲公英,飘向那不知名的远方。
1.根据情节的发展,用文中的词语,把“他”的心理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每处不超过4个字)(3分)
母亲教学吉他,—→继母弟弟进家,—→父亡外出打工,悲恸隐忍—→弟弟考上大学,
2.每⑦段划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分)
3.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4分)
(1)过了一段时问,他的指尖也能如蝴蝶般在琴弦间飞舞。
(结合语境,品味加点词的圾达效果。
).....
(2)不管人生的际遇多么黯谈,他从没有忘记当初的梦想,并用自身微弱的光芒,去照亮弟弟前行的路。
(联系.....
上下文,理解加点词的含义。
)
4.有人把文章题目改为“兄弟情”,你赞同吗?
请简述你的理由。
(3分)
【风吹起蒲公英】5.
(1)小快乐
(2)委屈(悲凉)(3)骄傲(自豪)(3分,每空1分)
6.通过环境描写,营造(渲染)了优美温馨的氛围;推动情节的发屉,为下文引出弟弟的梦把和他为弟弟的梦想而奋斗的情节作铺垫;与标题、结尾相呼应,突出文章主题。
(3分,结合具体语境答题,吾则酌情扣分)
7.
(1)运用比喻的修群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他琴拉的熟练,表达了他内心的快乐。
(2分,修辞方法l分,分析1分,意对即可)
(2)“微弱’是指他身份低微,工贤微薄;“光芒“是指他以自身微弱的力量支持着弟弟,供弟弟读书,给弟弟带来希望,照亮弟弟前行的道路;表现了他自立自强、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
(2分,意对即可)
8.
(1)我赞同用原来的标题。
因为“风吹起蒲公英”喻指他帮助弟弟实现人生梦想,标题含蓄新颖,形象生动,更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令人回味无穷。
六、写作指导:
开头要引人.....
好开头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动人效果。
考场作文,应慎写开头,认真对待第一句、第一段的写作,最好先在稿纸上写出开头的段落,然后再自我感受几遍,若能让自己激动起来,那么也定能感动别人。
《前门,后门……》
王伟骑在车上,嘴里心不在焉地哼着歌。
破旧的自行车的车轮犹如圆规一样。
一遍又一遍地转动,驶向回家的路。
日子也像圆规一样,在王伟生命的履历上,弯弯曲曲地圈了一个又一个大大的“o”。
篇三:
20XX年写人叙事散文
写人叙事散文阅读
①儿子回乡下的老家看父母,但只能在家待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5点半就要走,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儿子跟母亲坐在老房里一直聊到深夜。
②临睡前,儿子有些遗憾地说:
“妈,这次太匆忙,等下次有空,我一定在家多待几天陪陪您,还要吃小时您亲手包的韭菜饺子,那个味道太好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