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docx
- 文档编号:8870909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85
- 大小:116.97KB
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docx
《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
2019年中考17篇课内文言文过关复习
班级姓名
1、《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复习
一、文学常识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它以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生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愠()三省()传()不习乎
逾()矩()罔()殆()哉()箪()陋巷()
堪()肱()笃()志陬邑()
三、重点字词解释及翻译
第一章
原文:
子曰:
“学 ∕ 而 时习之,不 亦 ∕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 亦 ∕乐 乎?
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 子 乎 ?
”
1.字词解释:
时:
说:
朋:
愠:
君 子 :
2. 译文:
3. 课文探究:
第1句:
讲学习方法第2句:
讲学习的乐趣第3句:
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原文: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1.字词解释:
日:
三省:
省;。
三:
忠:
信:
传:
2.译文:
3.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第三章
原文:
子曰:
“吾十有五∕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1.字词解释:
有:
立:
惑:
逾:
矩:
2.译文:
3.课文探究:
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第四章
原文: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 以为师矣.”
1.字词解释:
故:
知新:
可以:
。
以:
为:
2.译文:
3.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
(强调“温故”,还要能“知新”,新旧知识相融合)
第五章
原文: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1.字词解释:
而:
。
罔:
殆:
2译文: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第六章
原文:
子曰:
“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
贤哉,回也!
”
1.字词解释:
贤:
箪:
堪:
乐:
2.译文:
3.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贫乐道的品质。
(学习态度)
第七章
原文:
子曰:
“知之者∕不如 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1.字词解释:
之:
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好:
喜欢、爱好 乐:
以……为乐趣
2译文:
3.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
以学习为快乐
第八章
原文: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1.字词解释:
饭:
水:
肱:
于:
2.译文:
3.课文探究:
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第九章
原文: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1.字词解释:
焉 :
于此,在其中 择:
选择 善者:
好的方面,优点 从:
跟从、学习
2译文: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态度:
向一切人学习。
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十章
原文: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1.字词解释:
川:
逝:
斯:
舍:
2.译文:
3.课文探究:
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十一章
原文: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1.字词解释:
三军:
匹夫:
。
夺:
2.译文:
3. 课文探究:
本章讲一个人应当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志向。
十二章
原文:
子夏曰:
“博学 ∕而 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字词解释:
博:
笃:
切 :
仁:
2.译文:
3.课文探究:
本章讲坚定信念、广泛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
(多学、多思、多问)
四、字词积累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
(二)古今异义词语
1.三省吾身(三,古义:
泛指多今义:
表示确数)
2饮水(水,古义:
冷水今义:
指所有的水)
3.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
可以凭借;今义:
表示可能或能够)
(三)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 时:
2.吾日三省吾身 日:
3.温故而知新 故、新:
4.传不习乎 传:
5.饭疏食饮水 饭:
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
。
以……为乐
(四)一词多义
1.为:
可以为师矣2.志志于学
为人谋而不忠乎 博学笃志/不可夺志
3.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乐乎
而:
温故而知新 4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博学而笃志 乐亦在其中矣乐趣
三十而立回也不改其乐乐趣
5.之:
书中自己总结
(五)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可以为师矣。
“以”后面省略代词“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句首省略动词“择”
2.判断句:
贤哉,回也!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择善而从4.三人行,必有我师5.博学笃志6.三十而立
五、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
3.新旧知识相结合的句子是: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8.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
9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的一句话是;
10.与朋友交往应该做到诚信的句子是:
11.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12.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意思相近的一句话是;。
13.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有志向,并矢志不渝的句子是:
。
2、桃花源记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缘溪行缘:
2、落英缤纷落英:
3、甚异之异:
4、豁然开朗豁然:
5、俨然6、阡陌交通交通:
7、黄发垂髫8、怡然自乐怡然:
9、具答之具:
10、咸来问讯咸:
11、率妻子邑人妻子:
12、绝境
13、不复出焉复:
14、无论魏晋无论:
15、延至其家延:
16、处处志之志:
17、欣然前往欣然:
18、无问津者津:
19、便扶向路。
扶:
;向:
20、便要还家。
要:
2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22、欣然规往。
规:
23、寻病终。
寻:
二、翻译句子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译文: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
7、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了。
”译文:
8、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
9、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10、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译文:
1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译文: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三、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3、写出本文出现的三个成语: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什么?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什么?
(用原文)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什么?
(用原文)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哪些?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有哪些?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什么?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是什么?
1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12、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3、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
四、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
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
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
(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
“(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
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
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
不久,他因病去世。
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3、陋 室 铭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课文分析:
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全文分三层:
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
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
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
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
其次说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
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这样一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一、解释加横线词的含义
1、有仙则名。
有龙则灵。
名:
灵:
2、斯是陋室斯:
3、惟吾德馨。
德馨: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
。
乱:
。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
。
劳形:
。
6、何陋之有?
何:
。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儒:
;白丁:
二、翻译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译文: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文中点睛之笔是。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4、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答:
6、文中前面说“斯是陋室”,结尾说“何陋之有?
”,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
答:
从建筑和室内布置来看是简陋,但由于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显得简陋。
7、写出三组对偶句
8、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四、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
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4、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课文分析:
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本文章法极为严密。
开篇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总提,是入题的准备。
接下来,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作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作者心意,这就是入题了。
循此继进,自然说到莲的种种可贵之处。
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至“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则总括莲的品格。
莲既有此品格,菊和牡丹又如何呢?
由此又引申出一层新意:
“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三者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
到篇末,作者再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本文从始至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层层深入地写来,其中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文虽短而意蕴无穷,这种写法也很值得品味。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可爱者甚蕃蕃:
。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
妖:
。
3、不蔓不枝。
蔓:
长枝蔓。
枝:
。
4、不可亵玩焉。
亵:
。
5、陶后鲜有闻。
鲜:
。
6、宜乎众矣。
宜:
。
7、亭亭净植。
亭亭:
;植:
二、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
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译文: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是什么?
5、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四、译文: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我则惟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
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5、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课文分析: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
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
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
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
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
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
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一、指出加横线词的含义
1、重岩叠嶂2、夏水襄陵襄:
3、乘奔御风奔:
4、素湍绿潭湍:
5、不见曦月曦:
6、霜旦
7、飞漱其间飞漱:
8、属引凄异属:
;引:
9、或王命急宣或:
10、虽乘奔御风虽:
11、良多趣味真,12、绝巘多生怪柏绝巘:
13、略无阙处略:
;阙:
14、自非亭午夜分亭午:
;夜分:
15、沿溯阻绝沿:
溯:
。
二、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译文: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文: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文: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译文: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译文: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文: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译文: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译文: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文:
三、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2、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5、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6、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第四段是写三峡的秋天?
理由是什么?
7、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8、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9、“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什么?
这使我们想到李白的哪两句诗?
10、“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11、用简短的话归纳各段的大意:
答:
四、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
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
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
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所以渔歌唱道: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6、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松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文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作者也许在想:
究竟与谁一起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夜?
在这贬居的寂寞中,谁又能与我共同赏月呢?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是作者“念”的结果,下笔十分轻淡,实则意味深长。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漫步,该是如何一种心情!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17 篇课内 文言文 过关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