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与收成就教师发展学校.docx
- 文档编号:9305785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8.43KB
放与收成就教师发展学校.docx
《放与收成就教师发展学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放与收成就教师发展学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放与收成就教师发展学校
放”与“收”:
成就教师发展学校
“什么是管理?
”有人曾这样精辟的解释:
能“鼓动别人”、“服务别人”、“成就别人”就是会管理。
我想,这其中就蕴含着管理的智慧。
我的认识是:
人是管理系统中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最为活跃的因素,做好了人的工作,管理就抓住了关键。
因而在我的管理中,就始终突出“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这一理念。
一、正确引领大胆“放”
我一向认为:
一个好的校长不是复制自己的强项,而是通过出好主意用好人来增加自己的强项。
就如美国著名企业家所说:
“在你成为领导之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长有关。
当你成为领导之后,成功都同别人的成功有关。
”我常想:
怎样才能使我们东湖塘中心小学这所起点较低、起步较晚的学校更好地“走”起来、“跑”起来、甚至是“跳”起来呢?
关键是要发现人、培养人、用好人。
如何培养人?
我的原则是:
大胆使用,合理使用,爱护使用,让教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岗位上大显身手,在关怀下健康成长。
1.正确引领,岗位成才。
培养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时间,需要锤炼,更需要方式。
工作中,我首先认真做好“相马”工程,走进教师群体作深入的细致的观察和了解,让自己的手中有一批可发展、培养、锻炼的对象;继而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好“赛马”活动:
青年教师的课堂练兵,骨干教师的引领磨砺,民主推荐的上岗锻炼等,给年轻骨干以机会和压力,为他们搭建追求事业、发挥特长的平台;让其个人的优势得以更好地显现,认清自身从而更有效地规划好个人发展方向,做到扬长避短,快速成长!
作为校长,我深深懂得:
“人之才行,自古罕全,苟有所长,必有所短。
若录长补短,则天下无不用之人;责短舍长,则天下无不弃之士。
”通过坚持不懈地正确引领,我校一批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骨干通过竞争走向了学校的管理岗位,学校副职校长、中层干部、级部主任、学科大组长等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干出了成绩,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同;一批内敛而又充满智慧的教师耕耘着教育科研的这块沃土,仅今年上半年我校的教育科研成果就颇为喜人:
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和教育杂志上发表论文共计174篇(件),其中省级以上30篇。
市级90篇。
2.同频共振,群体优化。
在一个学校中只把一小部分人的工作热情激发出来是远远不够的。
有了这一认识,我对学校全体教师实际情况进行了一次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和思考,向老师们提出了四大个人发展目标构想:
①资深型教师;②学术型教师;③学者型教师;④管理型教师。
制定多种目标,设计多种阶梯,其目的是为了让老师们明白每个人是东小大家庭中的一员,学校建设需大家齐心协力;明白学校靠青年教师“发家”,中年教师“当家”,还需靠老教师“看家”,以此来激励全体教师向更高的目标奋斗!
在今年的市学科新秀、能手和市、区班主任工作新秀、能手评比中,我校都取得了优良成绩。
同时,作为全面主持“中心、黄小”两校工作的直接领导,我常在思考:
如何才能更好地促进两校教师形成同心相吸,同声相应,相互促进的“同频共振”效应,实现两校均衡、优质同步发展?
结合“黄小创建义务教育现代化”这一契机,我与领导班子商量进行了教师的工作调配,就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智能结构、知识结构、个性结构等方面对两校老师进行了合理整合与优化。
黄小高质量地顺利通过创建验收,有力地验证了“同频共振”才能真正发挥出1+1>2的效应,也从真正意义上更好地实现了中心黄小“一体化”的管理与发展。
3.授之以渔,管理有序。
布置任务是工作的必需,也是训练下属能力的一种载体,科学的管理方法,纷涌迭出的创意,都可以在工作流程中不经意间向下属传达。
下属在这种耳濡目染的创新氛围中,也就水到渠成地学会了现代科学管理的方法。
作为校长,我努力实践做一名“授之以渔”的高手,把培养下属的创造激情,开发下属的生命潜能,放入日常工作的规划之中。
通过各个层级的有效管理,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教师的归属感,使我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得到了更好的行动落实。
如:
结合校情及现有的领导体制、工作运行机制,我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三位校级领导合理分工,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切实加强党的领导。
管理过程中,既要按分工明确角色主次、各司其职,又要互相协助、相互补台,校长书记指挥、保证协调,分管校长坐镇、独挡一面(制订实施方案、事前商量沟通、吸收点子改进、有机整合工作等),其他校长服务、积极配合。
这样既提高了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更培养了人。
现在又延伸至从“年级组管理”到“级部自管”优化的探索尝试。
“管”字拆开来是“个个官”,当“官个个会管”时管理自然就会高效!
二、完善制度巧劲“收”
作为校长,我不断锤炼自身,努力做一个有思想、善思考、目光远的校长。
在追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就别人)目标时,我尤其注重用制度规范行为,用策略管理学校,用思想凝聚人心。
1.“制度规范”树标杆
都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我也认为,用必要的规章制度进行规范这是一种必须。
作为校长,我首先做到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动摇。
同时,为了能更清晰地告诉大家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负责牵头、着手修订和完善了学校《管理手册》:
其中包括1个《章程》、4个处室职能、25个岗位职责、十个方面105个管理制度,将制度规范以书面文字形式呈现,使之更具导向性、权威性、警示性。
但我也清楚地知道:
任何事如果做得太绝对化,往往只会适得其反!
所以工作中,我又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
如:
一个奖惩条例、三个考核细则等的进一步细化、补充,就很好地在做到规章制度周全的同时,适当地给大家留下了一定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起到了提醒大家同心做事守规范,努力工作不懈怠的功效。
建章立制、有效规范,让每一位教职工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是大家的学校,事业是共同的事业,从而增强了“遵循规范去做事,干好事”的意识,推动和促进了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聚人心
有了规矩这把“利剑”后,如何智慧地使用这是一门艺术!
有人曾这样形象地将校长喻作“用剑”、“舞剑”和“悬剑”三种不同的类型的人。
“用剑”其结果导致校长与被“斩”者成为势不两立的敌人。
“舞剑”以警人虽然有威慑之力,但在被管理者的心理层面却投下了惊恐的阴影。
“悬剑”,悬而不用,正如“不战而屈人之兵”一样,是管理上的上上之策。
我追求的管理境界当然是后者:
我一向认为,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须以制度化管理为基础,制度化管理则应为人性化管理提供保障和支撑,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我们通过建章立制,来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在制度化管理的过程中则需以人性化的温情,来激活教师工作的活力。
工作中,我践行“善待师生,崇尚宽容,善于妥协,学会等待,追求高尚”的专业伦理,正视教师的需求,让学校发展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基地,引导教师明白提高素质适应形势是大势所需,也是自己大展所需,让学校利益和教师个体并行不悖。
如今,“以诚信的态度团结人,以宽松的环境留住人,以浓厚的人情关爱人,以规范的制度教育人”的以人为本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成了我校管理的“活力之源”,成为东小前进的不竭动力;而“制度化”和“人性化”二者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在我校也已初显成效,教职工们达成共识努力追求着“敬业奉献、求真求美”的学校精神和“爱、责任、自信”的校园文化,这也正是我的理想和追求。
总之,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牢记“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箴言,不断调整思路和策略,做到“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理念充实管理内涵,在追求智慧管理的进程中,处于永无止境的理想追求之中。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校竞争合力
面对基础教育改革大潮,学校之间的竞争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话题,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现象,一批新学校以飞快的速度崛起,而另一些老学校则风光不再,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主要还在于后者缺乏核心竞争力。
这里所指的核心竞争,是指学校长期形成的,独具的文化优势并以此使学校能在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这个能力的载体,就是具有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教师。
因此我们需要构建教师培养和开发机制,使教师具备这种学习和创新的能力,这时,教师专业发展就成为我们选择的手段。
一、营造学习氛围,形成自我更新意识
现代教育更强调为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的,因此,教师也是一个终身学习者,由此,我们重点抓住了如下几个方面:
建立学习制度,养成学习习惯。
制度创新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保证,学校建立高效、灵活的运行机制,一方面帮助教师制订个性学习计划,另一方面把教师的学习纳入新型师德考核内容,从制度上有效推动教师学习习惯的养成。
建立工作坊,增加交互时空。
学校以教研组或跨教研组、跨学科的形式将教师组织起来,建立教学研究工作坊。
曾有一位教师上一节语文课,题目为《送小汽轮》,这是一篇揭示“登高望远”道理的童话,虽然简单,但由于它蕴涵在课文中,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就显得较难理解。
在工作坊,自然常识教师告诉语文教师一个自然科学中常用的方法—实验观察法,当学生在课堂上仅靠谈论还不能领悟课文实质时,教师就把他们带出课堂实地考察得出的一番,再用实际观察得出的结论作为依据进行讨论。
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使学生乐于接受,课堂气氛活跃,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了自主学习精神。
搭建信息平台。
通过开辟校园网信息专栏,将教师个人的学习心得、案例设计和教改信息及时传递给每位教师,建立学校信息共享体。
教师的这种行为是公开的,学生也看得到,这样,教师就把他对学习的理解和热爱也传递给了学生。
二、以反思教学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在“课堂拼搏”中,“学会教学”,是教师获得发展的重要历程。
因此,引导教师对日常教学的反思与研讨,就成了我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抓手。
反思性教学是反思性文化在教学领域里的反映,是教学主体进一步自觉的象征。
近年来,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悄然兴起的这一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在教学中合理、有效进行的过程,并达到“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提高”的目的。
反思性教学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多地重视教师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逐渐使反思与研究成为教师的一种专业的生活方式,成为其职业发展的内在需要,鼓励教师进行实践与理论研究之间的多重整合与转化。
反思性教学既重视教师对教学活动本身的反思,又重视对教学赖以发生的社会和组织背景的分析。
它要对发生在学校内外的事件及其社会背景进行全面的反思,从而有利于学校更充分地利用校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以充实学校的教学,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有助于学校更有目的、更主动地参与社区的文化建设,改善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支持性的外部环境。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提出了以反思性教学为抓手,以此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主要措施和做法是:
利用学校现有的电脑、网络优势,有条件地实行电子备课,为开展反思性教学提供时间上的保证和交流,学习的便利,通过沙龙、论坛、报告会等形式,建立开放的环境和支持性群体;引导教师坚持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充实实践内容,制订教师专业发展三年总规划和个体计划,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
内容包括:
教育信条,最满意的一堂课;研究活动及成果,进修学习记录,领导、同事、学生及家长的评价,主要工作成绩等。
要求不同类别的教师坚持每天或每周撰写教育、教学案例,并以“教学病历”为主每学期组织交流评比,要求学校领导、教师进行换位思考,指导学生模拟情境,角色扮演。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反思性教学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信念、经验、态度、知识和价值的意义及其他社会条件承担了认知、检查和反刍的责任。
而其直接文化背景是学校探究文化,这是学校的本质文化,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和环节。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对于学校发展,反思性教学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反思性教学可以成为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是值得我们去实践的一个较好的切入口。
三、开展教育科研,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当今社会赋予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和希望,就需要新的知识与能力,尤其是教育研究能力。
为此,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层次,就成为了我们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建立科研管理网络。
为了把科研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学校成立了科研室,制订了科研管理方案,要求教师做到三个“一”,即参与一个课题,上好一节研究课,提供一个案例;鼓励教师做到两个“中”即教中研,研或教。
确立科研总课题。
基层小学的教育科学研究,重在两个追求,一要追求课题的实践性价值,教育科研要能真正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二要追求持续性价值,科研要能持之以恒,梯度深入,从而让不同的教师在各自不同的转型期都能获得发展,并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在已确立的《以学为中心的小学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总课题下,学校又形成了教师教科研的课题群,为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研究搭建广阔的平台。
开展科研理论培训。
在教科研活动中,我们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邀请大学教授,研究机构专家、教学一线的名教师不定期来学校进行辅导。
同时。
还通过参与国家十五规划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数学学习HANDS-ON的探索与实践》等的研究,让教师在研究实践中学习理论、摸索方法、形成经验》。
抓实课堂教学。
课堂是办学理念落实的主阵地,也是教师获得成就感、增强教育信念的孵化器。
在学校组织的“听—说—评课”活动中,我们提出关注课前的教学设计,课中的学习过程,课后的反思评析这三个环节的要求。
在这里,“实践+反思”始终是全员参与式科研与培训的核心行为。
我们以备课组为单位,采用多种教育教学研究的工作流程,如:
个人设计—组内说课—教学实践—集体观察—组内分享—提出建议,合作设计—教学实践—集体观察—组内反思—教学实践等等,以此来强化团队合作,使不同个体的知识与能力在探讨、冲撞、分享等行为之中得到提升、创新,从而加速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培养教学骨干,凸显教师个性
我们通过建设学校科研中心组,培养一批敢于实践,善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骨干教师,要求每一位成员设计自己的具体发展规划。
我们深知,一个不善于规划自己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能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一个没有发展规划的人,不可能真正实现持续发展。
学生、教师和学校,是一个互动的整体,他们相互制约又相互发展。
教师是纽带,他们以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了学生自主发展,同时形成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学校因此而不断向前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内涵丰富、途径很多,我们只是对其中一小部分进行了研究和实践,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当我们每一位管理者都热情地支持教师依据个人差异快速成长;当我们积极为教师创造条件,点燃他们头脑中蕴藏着的燃料,让潜藏其中的扎实而丰富的实践经验由量变上升为质变;当每一位教师都能致力于寻找机会学习更多的知识,追踪他所教学科课程的最新发展,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那么,教师专业发展就将是学校最具活力的元素,而学校也将更具竞争力。
五、在校本培训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培训是一种源于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整体发展的需要,由专家指导、学校规划实施、教师参与的,以反思为中介,把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和教师研究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旨在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升的校内培训活动,出发点是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方式是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活动紧密结合。
学校建立了新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三级培训体系,经过这三级不同层次的培训,促使教师从教学能力向科研型教师转化。
同时,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让教师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思想表现、业务素质和课堂教育教学能力等作为个案加以分析研究,引导教师在学习、反思、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发展自我,从而不断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化水平。
我校的培训形式也有多种多样,专题讨论、论文交流、案例研究、课题研究、围绕主题研究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教学竞赛、评比与展示等。
六、在教育科研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关键任务是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致力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育科研的过程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我们将课题研究定位在“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重点解决实际问题”,力求体现“以校为本,以过程为本,以质效为本”,建立了“学校课题研究系统”,制定了鼓励教师参与教科研,开展课题研究的考评制度,形成了组组有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局面,在三级课题网络系统中,有:
“中学素描课创意教学”等2个市级课题,有“二级教育评价网络改革实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引导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德育研究”等三类区级课题十多个,有校级课题18个。
每学期都要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分析,如开研讨会,进行成果交流与评比。
去年学校有十几位教师的论文及作品发表在市、区报刊杂志上,一位青年教师撰写的《初中美术创意教学实验》已通过市级评选,被选送到全国参加“艺术科学教育论文比赛”。
我们自办的《教育科研信息》和《实验风采》已成为教师交流教改经验的窗口。
着眼未来科学管理促教师专业化发展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国内专家认为:
社会职业又一条铁的纪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
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则在社会上是没有地位的。
教师如果没有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业部被社会尊重,那么这个社会的教育大厦就会倒塌,这个社会也不会进步,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的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一、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阵地
1、专家会诊——研究课
每个学期,我们都要分学科有的放矢地进行一些研究课,把专家请到学校,组织教师听取专家讲座,聘请专家做顾问。
要求教师带着问题学习,及时向专家请教,面对面的交流,拓宽视野,深化认识。
深入开展走近名师课堂,领略名师风采活动:
看名师授课录像,听名师学术报告,研究教学特色,感悟成长历程。
我校经常聘请语文特级教师史建中、张光樱;中央教科所李家骏;英语特级教师刘莹来校指导教学。
使教师体会到只有经过精心预设,才能给更好的生成资源以“着陆”之机。
及时让教师获取教改前沿的经验,使教师少走弯路,快速提高。
2、骨干教师——开放课
我校充分发挥了市、区、校级骨干教师及教研组长的作用,让他们在同伴互助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如:
几年来每学期我校坚持骨干教师开放月的活动。
即骨干教师在一个月内要保证节节课都向全体教师开放,其他教师均可依据课表去听任何一位骨干教师的常态课。
骨干教师开放月的活动既是对骨干教师的锻炼,也可以使其他的老师多了一些学习、观摩的机会,达到了教学骨干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
使学校各个层面的教师都得到发展:
骨干级教师,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逐步由“反思型”向“学科专家型”的角色转变。
3、全员参与——评优课
每年学校通过组织优质课、教学设计、基本功达标等评比活动,全方位出击,推出一批校级优秀教师,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培养出市、省级乃至国家级名师,扩大现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数量。
营造人才培养的氛围,加速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逐步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
1人获得北京市思想品德学科教学比赛一等奖;5人获得区“世纪杯”一等奖;18人分别获得中心、学校评优课一等奖。
随着课堂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使骨干教师铸风采,普通教师展特长,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4、科研课题——汇报课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本身就是教师解决教学问题、研究教学现象、探索教学规律、实现专业成长的过程。
学校开展全体教师的科研课题评优课活动,从研究教学中的小问题入手,通过课堂教学汇报研究的成果,将教师的科研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把科研落在实处。
5、领导重视——常态课
听推门课是教学管理的一种手段,教师是否有良好师德,能否自觉上好每一节课,不深入课堂了解,很难做出准确判断。
只有在课堂上才能捕捉到真实、鲜活的教育细节和教育案例,并能根据在原生态的课堂教学中发现的现象,调整思路,制定策略,开展真正有效的校本教研,从小现象中发现大道理和真道理,因为只有真实才是有价值的。
我们将对常态课的监控贯穿于学期始终,因此听到的课的内容、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新授课、练习课、期末复习指导课。
虽然学科不同、课型不一,但有一样是共同的,那就是每一节课都要讲效果、效率和效益,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时间一去不复返,做为教师决不能误人子弟。
我们将提高紧扣教学目标、驾御课堂、倾听、判断决策的工夫等做为我们不懈的追求。
二、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沃土
1、创设氛围,自主学习——
要想让教师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就要在校园内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与研究氛围,让广大教师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变教师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固化滞后”为“自我更新”。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读书活动,人人要读一本好书,记一本读书笔记,期末写出一份读书心得。
学校的任何会议之前都要学习一篇相关的文章;开展“每周荐文”的活动,将印发好的学习材料下发给每位教师,大力营造“人人讲学习、时时讲学习、处处讲学习”的良好氛围。
2、课题导航,专家引领——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理论的提高,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实践的转化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
用课题研究来推动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将实践转化为理论认识,非常值得一线教师采用。
结合区“十五”和“十一五”课题,组织各学科教师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并就科研方法进行分期分学科培训。
科研室充分发挥学科特点相同、同伴互助的作用,为提高教师队伍提供学术资源,请专家特级教师到校指导科研和教学,转变教师观念、提升认识高度和理论研究水平。
3、有效教研,同伴互助————
各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通过自评、年级组评及学科大组多种形式的评课活动,使教师在反思和交流中,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吸取教训,互相合作,共享智慧。
教师们在研究中,不断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寻找谈解决的办法与途径。
低年级语文教研组、体育组获得海淀区优秀教研组;数学大组获得中心先进教研组。
4、反思提升,共同提高
教师撰写论文、反思、案例,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选活动,学校编辑出版了获奖文集,它记录着老师们在课程改革中所走过的艰苦走过的艰苦历程。
学校获得课程改革先进学校;李春英、杨承云两位教师获得海淀区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刘明菲、孙锡霞获得区科研先进个人;张崧获得全国百名德育科研名师。
三、成长档案——记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足迹
1、我们为每位老师都创建了教师成长档案,它的内容主要包括:
⑴教师作为设计者的资料:
《个人发展愿景规划书》
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教师自主发展成长的过程,新世纪的教师应该是具有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构建和可持续发展的教师。
在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收成 教师 发展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