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发展概论.docx
- 文档编号:9332549
- 上传时间:2023-02-04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14KB
化学课程发展概论.docx
《化学课程发展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课程发展概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课程发展概论
化学课程发展概论
课程的定义及其演变
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
如: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课”指功课、课业,就是现在所说的教育内容之意,“程”有程度、程序、进程的意思。
朱熹的“课程”就是功课及其进程。
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KnowledgeisofMostWorth)一文中,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该词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
“Currere”的名词形式意为“跑道”,重点在“道”上,这样,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轨道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从而引出了一种传统的课程体系,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到课程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ofstudy)。
在当代课程理论文献中,许多课程学者对“Currere”的动词形式表现出浓厚兴趣。
“Currere”原意指“跑的过程与经历”,重点是在“跑”上,这样,着眼点放在个体对自己经验的认识上,课程是一个人对自己经验的重新认识,可以把课程的涵义表征为学生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
试想,如果我们把所有语言的“课程”都收集起来,那该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情。
我国课程论专家施良方把各种课程定义归纳为六大类型:
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
尽管人们对课程有不同的理解,但却都在课程所指向的某些方面达成共识。
即:
课程是客观实在和主观理念的统一,其实质是人类的经验(Experience)。
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使学生获得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要的经验的目的、计划和过程,是目标、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体;其存在形态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计划,包括课程设置(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教学方案等。
学校作为专门进行教育的社会机构,学校课程是由于传递经验的需要而产生的,学校教育必须保证给学习者提供最有价值的课程内容,其中包括最有价值的知识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课程中的经验通常有一定的领域(或范畴)的。
经验是知识的一种形态,但不是知识的惟一形态。
化学课程发展:
从制度到思想
我国的化学课程发展大致历经了初步形成时期、初建体系时期、稳步发展时期和发展改革时期。
1.初步形成时期
我国近代化学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化学开始传入中国。
60年代中期,在北京、上海等地首先开创了近代化学的教学活动。
2.初建体系时期
1952年12月,国家颁布《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
为新中国化学课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稳定发展时期
1978年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注意到了国际化学教育的发展。
1992年,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首次单独规定了初中化学教学的目的。
4.发展变革时期
199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2000年初,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于2001年颁布。
2003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总的来看,当前国内外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正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设置上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内容上力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与其他科学的相互渗透、充分体现化学科学的应用价值、精心设计适宜学生研究的真实化学问题和化学知识生成情境、强调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以应对新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化学教育的要求。
这已成为新时期国内外化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
中国化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发展
一、充实巩固时期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对学制和化学课程的设置作了规定,标志着化学学科在我国新教育制度中正式确定了其课程的地位。
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中学校令实施规则》、《中学校课程标准》,当时参照日本学制,规定四年制以及化学课程要旨、教授年级和时数,教学内容等。
1922年起在中小学实施六三三学制,规定在初高中的二年级各开设化学课一学年。
1936年把初中化学改在三年级开设。
民国时期的化学课程设置呈现多样性,初中有时设置综合的自然和理化课,有时单设化学;高中一般设置化学。
初中多数时候开设在初三,每周约3课时;高中在高二设置,每周约5、6课时。
二、战乱维持时期
1931年“九一八”日本侵华、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直至1945年八一五抗日战争胜利,接着是国内战乱,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致使中国的化学教育已经开端的局面未能顺利地向纵深发展。
三、新中国成立到“文革”时期
1949年十一,新中国诞生,开辟了中国化学教育的新纪元。
1950年,教育部公布了《化学精简纲要(草案)》,化学课程开设在初二、高二和高三,周课时分别为4、3、3。
195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统一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
1963年颁布了《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这些教学大纲对初、高中化学课程均未分开,导致初、高中化学课程和教学“基本一贯,适当分段”的体制得以长期沿袭、实行。
这一时期的化学课程开设在初三、高一至高三,周课时分别为3、2、3、4。
1966年至1976年,为“文化大革命”时期,化学课程和教学开始混乱,很多地方学校教育处于瘫痪状态。
四、改革开放时期
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化学教育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1.大纲时期
1978年1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
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公布实施,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由此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分为两个学段的不同要求,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996年,国家教委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由此化学教材采用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方式。
2000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这是义务教育段国家颁布的最后一个教学大纲。
2002年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至此,化学教学大纲的颁布告一段落,代之而行的化学课程标准的出世。
这一时期,化学课程开设在初三到高一、高二和高三,周课时分别为3,2,2,2。
2.课程标准时期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拉开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同年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003年,颁布《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2011年又对义务教育段化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
这一时期,开设在初三的化学课程是一个课标,五个不同版本的教材,周课时为3,高中是必修加选修共计八个模块,三个不同的版本,高一周课时为2,选修模块一般为4。
历史地看,中国的化学课程改革,应该重视如下几点:
必须重视课程编制理论的研究,着重提高化学课程编制的科学水平。
准确把握课程开发的要素,精心研制化学课程标准。
着力于重新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实现化学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和社会化。
革新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强化课程评价的激励作用,建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
节导学:
新中国之前,将化学教学大纲称为课程标准,后来学习前苏联就改称为教学大纲。
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课程标准,都是国家对学校设立该门学科的一个基本要求,具有强制性。
拿到今天的化学课程标准,追踪一下它的整个发展历史,对于理解它的结构、要求,读懂它,进而以它为指导来设计教学过程就不显得多余。
学习时,应根据政治制度上的分期,来对课程标准分期,通过比较,找出各个时期课程标准的结构特点、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的异同即可。
新中国的化学教材:
从唯一走向多元一、充实巩固时期
一、20世纪后50年的化学教材
1949—1965年,中国的化学课程和化学教材先后经历了向前苏联学习、自己编写的一个过程,其特点为基础理论水平比较低,基本处于描述化学阶段。
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初中以原子—分子论为主线,高中以元素周期律为主线。
1949—1955年,全国实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化学教材,以前苏联化学教材为蓝本,注意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注意提高教学质量,学科的知识性、系统性得到加强。
从1956年开始,新的化学教学大纲颁布,化学教材编写加强了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增加了大量的化工生产教育,比较注重生产技术的细节。
196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十二年制化学教材一套4册出版,调整了基础知识比重,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
1956—1965年,化学教科书在不断精简内容中进行探索,走本土化自编道路,开始注重实践,注重化学实验,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10年,彻底否定前17年传统的化学教学,各地成立教材编写组,编写出工(农)业基础知识教材以代替化学等分科教材,“文革”后期所编写的化学教材泛政治化,其中的内容是典型生产引路,只有农药化肥和土壤,化学科学知识体系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1977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拨乱反正阶段。
根据1978年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了全国通用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化学教材,初中1册,高中两年制2册。
这套教科书提高了理论水平,特别是高中阶段难度太大,大多数学校无法适应,这就开始了此后十多年不断降低难度的教材变化历程。
1984—1986年期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实际,对高中编写了甲种本化学共3册,供重点中学使用,乙种本化学共2册,供普通高中使用。
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颁布,国家成立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化学教材编写由高度集权进入一纲多本时代,1988年,初中化学教学大纲颁布,标志着义务教育段的初中和非义务教育段的高中化学出现了不同的要求。
1996年,根据新的化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与初中化学相衔接的高中化学教材,第1册为必修,第2册为供文科方向的选修和供理科方向的选修,第3册为限选教材。
二、新世纪的化学教材
2001年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颁布,基础教育化学课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初三开设化学课程,周课时为3课时。
一个化学课程标准下共有5个不同版本的化学教材问世:
人教版、科粤版、沪教版、鲁教版和湘教版。
无论哪个版本,初中化学教材均为上下册供初三的两个学期使用。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于2003年颁布,此课标下共有3个不同版本化学教材:
人教版、鲁科版和苏教版。
每一种版本均为8本书,必修模块两本,分别是化学1和化学2。
选修模块6本,分别是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
2011年,颁布了经过微调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2012年下半年的化学教材也将随着这种微调而出现一些调整。
两岸三地的化学教材
一、香港的化学教材
香港沿用了英国的学制,即6·3·2·2制,初中三年中一至中三,高中四年。
高中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中四、中五,第二阶段为中六阶段,称中六、中七:
第二阶段又称大学预科,顾名思义,是为读大学做准备。
香港课程发展委员会于1986年颁布了科学课程发展纲要,在中一至中三阶段实行综合科学教育。
1989年10月以后,香港教育署对化学课程进行了一次重大修订,确立化学课程的主体方向是以社会及科技应用为本,而不是以学术知识为本,这表明香港地区中学化学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新的化学课程把教学方向对准社会实际,强调化学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让学生掌握社会实际需要的一般技能,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第一阶段(中一至中三)实行综合理科教育,第二阶段(中四至中五)实行化学分科教育。
为衔接中一至中三的科学课程,配合回归后的各项教育改革措施,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和香港考试局自1998年起对中四至中五的化学课程纲要(1991)进行修订,于2002年发表了《科学教育学习领域化学课程指引中四至中五》。
香港初中设综合的科学课程,内容涵盖物理、化学和生物;高中阶段开始设分科化学。
在中四、中五设必修化学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六、中七设高级程度化学(选修)和高级补充程度化学(选修),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选择性的课程。
香港雅集出版社有限公司2005年版的的《现代化学》(1,2,3)是按照教育署课程发展会议制定的中四、中五化学课程纲要(2002)编写而成,是香港地区高中化学的主流教材之一,全书分三册。
该教材采取的是以社会为中心的取向,力图反应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全书包括化学简介和物质基础、常见的金属、化学电池与电解作用、常见的酸和碱、化石燃料和碳化合物、塑料和清洁剂的重要产品、重要的工业产品、化学品与健康等八个部分。
二、澳门的化学教材
澳门回归后,特区政府通过第9/2006号法律《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重新规范澳门的教育制度和目标。
澳门初中自1999年开始推行《澳门初中物理及自然科学大纲》,是澳门教育史上第一份初中自然科学大纲,它采用综合科学的内涵,而编排是以分学科形式呈现。
初中化学学科涵盖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内容;化学主题社会化;关心环境,强调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融合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化学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澳门课程实施的最显著特点是有大纲而没有与大纲相配的教科书,这确是全球罕见且独有的教育现象。
在教科书方面,公立学校采用摘录式的自编教材;而私立学校主要有2大类型,其中一类坚持以综合科学的形式教授自然科学包括化学学科的内容,此类初中大部分采用香港教材,从初一到初三均开设有化学课程。
而另一类则在初三才开始分科地教授化学学科,这类初中大都选用内地教材。
澳门特区政府2006年颁布的《非高等教育制度纲要法》统一规定高中的学习年期为3年。
1999年颁行的《澳门高中化学试行大纲》,是澳门教育制度下的第一份化学课程大纲,深具历史意义。
但是和初中类似,高中化学教育也没有通用的本地教材,不同学制的学校广泛使用内地、台湾和香港的教科书。
澳门的化学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然、人和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以适应世界的变化。
三、台湾的化学教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的化学课程发生了三次大的变化。
1984年开始,台湾在初中设立理化课程,高一设基础科学,高二设化学一,高三设自然科学选修课程。
1994年对原有课程标准进行修订,高一开设必修的基础化学,高二设物质科学(化学篇),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志愿来选修。
高三开设选修化学,主要为研究学术及专门知能奠定基础。
教材编写从1989年开始,即有权威的“国立”编译馆编写的教材,也有民间出版社编写的教材。
1998年颁布九年一贯课程总纲,化学涵盖在七个领域之一自然与生活科技之中。
2002年开始对高中化学课程进行修订,2005年实施。
课程特点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出发点,体现课程设置的选择性,内容关注学生体验,学习方式立足自主探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 课程 发展 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