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一等奖教案设计.docx
- 文档编号:10118764
- 上传时间:2023-02-08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78.07KB
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一等奖教案设计.docx
《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一等奖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一等奖教案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苏教版五年级下册《郑和远航》一等奖教案设计
11 郑和远航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本课教学,教师以学定教,以情促教,语言煽
情——影像引情——情境悟情——朗读表情,借助文字关注每名学生的个性体验,努力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进而引领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感悟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以及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1)制作课件。
(2)搜集了解“郑和航海”的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
(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2)搜集“郑和航海”相关故事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郑和远洋”表演的图片。
你们猜一猜这个图片讲述了哪一历史大事件?
2.小结:
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评论道:
“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
学完课文,相信你也会发出同样的赞叹。
3.板书课题:
郑和远航。
4.师生交流郑和的生平:
郑和(1371—1433),中国明初航海家,回族,原姓马,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
12岁时,郑和入宫做太监,后被提拔为内官监,赐姓郑。
郑和体貌丰伟,聪明好学,机敏善辩。
5.引导学生结合文题进行质疑和交流,梳理质疑产生的问题:
(1)本篇课文写郑和什么时候远航?
从哪儿出发?
经过哪些地方?
到哪里去?
(2)郑和带了哪些人、哪些物去远航?
(3)远航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是怎样克服的?
(4)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和影响?
设计意图: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本环节通过奥运会图片以及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的评价语言引入,目的就在于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火花,为文本阅读铺垫积极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1.默读全文,读准字音。
(1)出示“自学指导
(一)”。
①边读课文边画出生字词语,并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②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2)组织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出示生词,指名认读,检查自学情况。
派遣 码头 仪器 赠送 撕裂 范围 抱拳 瓷器 炫耀 化险为夷 波峰浪谷 扶老携幼 镇定自若
教师适时提醒学生:
“瓷”“撕”是平舌音;“炫”“鬓”“遣”“拳”“范”是前鼻音;“赠”是后鼻音,也是平舌音。
(4)交流词语的理解情况,针对学生不懂的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重点理解“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四个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以及词语的意思。
2.试读全文,读通语句。
(1)出示“自学指导
(二)”。
认真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读长句的时候注意停顿。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师生评议、正音。
设计意图:
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疑促教就会使语文课堂更加简洁有效。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以“自学指导卡”为依托,及时反馈预习成果,做到有的放矢。
三、合作交流,理清课文层次
1.引言:
“郑和航海”在世界航海史上是了不起的壮举,你愿意做一个义务宣讲员,把这一象征中华文明的历史故事复述出来,讲给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为中华悠久的文明历史而骄傲吗?
2.出示“复述指南”。
(1)自由读文:
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2)合作交流: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
课文的第六、七自然段写了什么?
3.组织交流分段、各部分的段意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分段以及段意:
第一部分(1~5段):
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一层(1~3段):
扬帆起航。
第二层(4段):
友好交往。
第三层(5段):
战胜凶险。
第二部分(6、7段):
郑和七次远航的意义。
主要内容:
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
4.讨论交流:
郑和七次航海,为什么只详写了第一次航海的经历?
5.汇报交流,教师总结(出示课件):
郑和远航前后七次,历时28年,途经三十多个国家,如果要巨细无遗地罗列开来,显然是这篇短文不能容纳的。
巧在作者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即以第一次远航为“点”,详细描写,有时间,有地点,有船队的情况,有人员组成,有设备仪器等等,还有出发、访问、交往等情况,给人完整而深刻的具体印象,而以其他六次远航为“面”,概括介绍。
“点”见具体,“面”见周到,让读者由点推到面,既不限于一点,又不没有边际,可谓具体周到,详略合宜了。
6.小结:
我们在复述这一历史故事的时候就要注意作者详略结合的写作方法,把郑和第一次航海的经过作为重点来复述。
7.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复述,然后选出代表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
教育心理学认为,儿童的学习活动必须充满童趣,必须以儿童的方式进行,必须是体验型的。
“做义务宣讲员,介绍航海壮举”是个挑战,对学生来说有兴趣、有征服的欲望,在理清文章结构,感知各部分内容与主要内容的同时,更获得成功体验。
四、布置作业,拓展文本体验
郑和在航海的过程中,会是怎样的壮观场景?
又会有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
请大家利用网络等平台查阅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课堂之外,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努力实现“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语文教学理想境界。
第二课时
一、抓住主要人物,激发内心情感
1.引读文题:
600多年前,一位伟大的航海家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庞大的船队即将远航,这位航海家的名字叫——“郑和”(引说),一项令世人瞩目的壮举即将诞生,它被称为——“郑和远航”(齐读)。
2.过渡:
我们继续走近郑和,重温这伟大的航海壮举。
设计意图: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欢快、自主的学习过程铺垫积极的情感。
二、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1.引言:
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书上哪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
(1)学生交流之后,课件出示句子: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
(2)理解“顶峰”,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
(地位高,独一无二)
(3)质疑过渡:
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
2.小组合作探究:
学习小助手
(1)默读全文,边读边画出能体现“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的语句。
(2)朗读画出的语句,边读边想象船队出行的场景。
(3)抓住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或者几个语句,和同学谈一谈你的感受,也可以将自己的感受批注在书页空白处。
3.汇报交流:
★体会“远航”的规模之大
(1)自由地读第一至三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远航。
圈画出关键的词句,读一读。
(2)学生结合具体词语句子汇报交流。
预设:
生1:
我从第一自然段“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两万七千八百多人”看出场面大、随行的人多。
生2:
我从第二自然段“两百多艘船只”“62艘大船”看出船多,而且船的配备设施先进、齐全。
教师相机出示:
“其中62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
”(文中数字用红色标注)仔细读一读这段文字,透过句子中这些数字,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朗读:
读好句中的数字,突出“宝船”气势的雄伟。
生3:
第三自然段“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船队比作一条巨龙,不仅说明船队规模大,还代表着古代中华名族的声威和气势。
“浩浩荡荡”一词更体现了船队声势浩大的特点。
(3)过渡:
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地点、人员,船只数量、大小、配备和出发时的壮观场面等,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郑和远航规模的宏大,也看到了一个威武雄壮、信心十足的郑和。
(4)欣赏插图,观察郑和站在指挥船上的神情、动作,想象此时的语言和心情,将所见、所感批注在插图空白处。
(5)引导学生一边交流“观察插图时的所见、所想”,一边朗读第三自然段。
从朗读中体会郑和的威武、自信、决心和庄严。
(6)引读:
62艘宝船,多庞大的航海队伍啊!
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船只随行!
他们分工明确:
(出示其他船只图片)有负责装载粮食的粮船,有运输淡水的水船,有拴马匹的坐船……总共两百多艘,“像一条巨龙”。
上面载有两万七千八百多人,(引读)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
★体会“远航”的时间之长
(1)课文哪一个自然段介绍了“郑和远航”的时间长?
指名朗读相关语句。
(2)指名交流:
1405年至1433年,28年间,出洋七次。
(3)引读:
历时28年,多达七次,这么长时间,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让我们由衷地赞叹!
(出示第六自然段,生齐读。
)
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在返回途中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
让我们带着怀念之情再读!
(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
)
★体会“远航”的范围之广
(1)郑和下西洋到了哪些地方?
范围有多广呢?
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介绍。
(2)播放录像《郑和下西洋》。
(3)交流感悟。
(4)小结:
郑和前后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总共访问了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不刺哇、竹步(今索马里)和麻林(今肯尼亚)。
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5)过渡:
是的,直到今天,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尤其是那第一次航海的惊心之旅,更是久久流传。
这究竟是一次怎样的航行呢?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的感悟。
三、学习航海过程,感受郑和其人
1.自主学习:
自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尝试用简介的语言概述这次航海给你带来的感受。
2.汇报交流。
★感悟友好之旅:
(1)导言:
一般说来,一些国家看到如此浩浩荡荡的船队,可能会如临大敌,惊慌失措,马上阻击。
那么,郑和船队所到之处,情况如何呢?
(2)学生交流:
预设:
生1:
各国君臣“都表示热烈欢迎”,因为他们“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因为“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
生2:
老百姓也很欢迎,一是争相观看,二是惊叹不已,三是换取物品。
生3:
各地商人也十分欢迎,因为他们“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
(3)小结:
郑和船队与各国君臣和百姓友好交往,用客观事实反映了远航的意义——促进了中国与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感悟风险之旅:
(1)“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
”课文中分别写了几种凶险?
分别是什么凶险?
(一种是自然的“险恶的风浪”,一种是“海盗的袭击”。
)
(2)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风浪的险恶?
请找出并在相应的词语下面画上圆圈。
(狂风呼啸、脱缰、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扑向、撕裂、波峰浪谷。
)
(3)朗读所画的描写风浪险恶的语句,请联系电影、电视中的相关画面和镜头,想象风浪的凶险令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4)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风浪险恶的句子。
(5)如果你是船上的一员,看着翻腾的巨浪,听着咆哮的涛声,站在颠簸的船上,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
(6)过渡:
俗话说“大海航行靠舵手”,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是怎样做的?
(7)学生抓住“镇定自若”“奋勇向前”“化险为夷”体会郑和出色的指挥才能和临危不惧的精神。
(8)引读描写风浪无比险恶,郑和沉着顽强的语句。
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
)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
)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面对如此险境,郑
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
(9)自然的凶险被战胜了,人为的风险也来考验郑和了。
在电影、电视中见识过海盗吗?
请说说你们所知道的海盗。
(凶悍异常、动作快捷、心狠手辣、残暴贪婪。
)
(10)课文中是怎样写海盗凶险的?
海盗又是如何成为俘虏的?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11)指导朗读,读出当时的“凶险”,读出郑和在战胜“凶险”时所表现出来的镇定、英勇和智慧。
3.小结:
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
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将中国的经济文化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
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
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设计意图:
此环节设计重点采用角色迁移法,让学生站在文中角色位置上主动积极地去感受、去体验、去实践,抓住学生情感导读课文,在文章中走个来回,学生的体验是真切的,真正达到了“入境、悟情”的阅读境界。
四、课内外相链接,升华文本情感
1.出示郑和图像。
从古至今,许多名人都高度赞誉过他。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赞誉郑和的文字。
(1)前有司马迁,后有郑和,皆国史之光也!
——梁启超
(2)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
至今南洋人士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
然今之中国人,借科学之知识,外国之机器,而造一艘三千吨之船,则以为难能,其视郑和之成绩何如?
——摘录自《孙中山全集》第六卷《建国方略》
(3)北大前副校长,史学家何川文曾经评价:
“自从人类有文明以来,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交汇,在整个明代的交流与交汇史上,唯有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对外交往最文明。
因为,它是和平。
”
2.让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来赞一赞郑和远航的这段历史!
请大家思考一下,写在书上。
3.交流。
4.总结: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郑和远航!
5.推荐阅读书目:
《郑和下西洋》《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与郑和相遇海上》。
设计意图:
学生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
因为学生是知识建构过程的主体。
网页以及图书既有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也有拓展学生学习时空的材料,而这些材料正可以成为学生获取、建构的素材。
学生在利用网络以及图书学习时,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获得大量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以“影像”为媒介,缩短学生与历史之间的情感距离。
例如第一课时,教师以奥运会开幕式“郑和下西洋”大型表演的图片引入,同时配合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的评价语言,“郑和远航”的宏伟盛景形成巨大视觉冲击力,跨越历史,直击学生的思维。
再如,第二课时,“郑和船队远航范围之广”,到底有多广,再精密的数字,再准确的描写,也难以超越抽象的文字符号,而一张小小的航海地图,一段航行的视频,就能使学生在好奇和兴奋中,轻松地感受到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以及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2.以“插图”为连接点,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互动。
郑和第一次航海,不只是“彩旗”和“欢呼”,也充满了“凶险”,一是指“险恶的风浪”,二是指“海盗的袭击”。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引领学生借助熟知的电影镜头,感知“海浪”“海盗”的双重威胁,再品读文字,透过文字深化惊险场景。
然后引导学生详尽观察郑和站在指挥船上的神情、动作,想象此时的语言和心情,惊险的处境与郑和泰然自若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巨大反差带给学生情感上的触动是可以震撼心灵的。
最后,再引导学生将所见、所感批注在插图空白处,给涌动的情感以“宣泄”的平台。
情动方能辞发,只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搭建一个桥梁,才有可能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生活经验去挖掘文本的“微言大意”,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促进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放飞生命的灵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郑和远航 小学语文 苏教版五 年级 下册 远航 一等奖 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