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案例模板.docx
- 文档编号:10622049
- 上传时间:2023-02-21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26.87KB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案例模板.docx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案例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案例模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案例模板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案例_模板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案例
(第一稿)
教学目标:
1、复习生词,掌握生词的读音,复习“得”的读法。
2、知道植物妈妈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传播种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独立生活的乐趣。
3、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2-4节。
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教具准备:
灯片2框,词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查词语:
植物、知识、已经、旅行、准备、降落伞、许许多多、四海为家。
2、查多音字“得”的读法.出示课后的三个句子。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诗里讲了哪几位植物妈妈送孩子出去旅行,用——标出。
2、谁能说一说?
(板书蒲公英、苍耳、豌豆)
三、学习第二节诗
1、我们先看蒲公英妈妈是怎样将孩子出家门的,自由读第二节诗。
2、(创设情境)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的是什么呢?
用——标出来。
(板书降落伞)
(出示灯片)看到一朵一朵的降落伞了吗?
光有降落伞行吗?
还得有什么?
哪怕是微微的。
轻轻的风。
做动作体会“轻轻”,这句诗怎么读呢?
(描述)风婆婆过来了,她轻轻地吹着,孩子们怎么样了呢?
能不能用一个词说说你刚才看到的景象?
“纷纷”是什么意思呢?
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轻声读“只要……”
3、谁来体会,谁能不看书读,可以试试,能背的一起背。
4、这时的孩子们多么自豪啊,他们长大了,终于可以离开妈妈独立生活了,他们在蔚蓝的天空中飞呀飞呀,他们会飞到什么地方呢?
试试你能不能用“蒲公英娃娃飞呀飞呀,飞到(),()就是它的家”这样的句式说话。
5、蒲公英妈妈请风婆婆帮忙,把孩子送到了他们想去的地方,你觉得蒲公英妈妈怎么样?
你喜欢蒲公英妈妈吗?
(聪明、伟大、了不起、无私)
6、让我们来想像当时的情景,夸夸蒲公英妈妈。
自己读读这节诗,你能加上动作读这节诗吗?
会背的可以不看书,看谁读得最投入。
7、蒲公英妈妈借助了谁的力量把孩子送出去旅行的?
四、学第三、四节诗
1、像蒲公英这样的植物妈妈还有很多很多,她们一样聪明,一样无私,一样伟大,接下来我们来看苍耳妈妈和豌豆妈妈是怎样送孩子出去旅行的,读读第三、四节诗,并和同桌说一说。
2、你知道他们的办法了吗?
3、(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节诗)谁来说说苍耳妈妈的办法?
知道铠甲吗?
这带刺的铠甲有什么妙用呢?
(出示灯片创设情境)小兔跑过去,苍耳会说:
“小兔小兔停一停,搭个车,带我去远行。
”想一想,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从苍耳身边经过?
苍耳又会说些什么呢?
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
就这样,苍耳跟着这些小动物们到田野,到山洼,小动物们把他们带到哪儿,哪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以四海为家。
4、这节诗怎么读呢?
谁能不看书读?
抽背。
5、苍耳妈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
6、豌豆妈妈的办法是什么呢?
谁来说一说。
豌豆妈妈为娃娃准备了什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
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着豌豆荚,听,什么声音?
(动作体会“脆、响、有弹性”,反复体会读“啪的一声,豆荚炸开”)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们迫不及待地蹦了出来,他们去干嘛?
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么样?
怎么读,试一试,谁把两句连起来读。
7、蹦到哪儿……跳到同儿……他们也以四海为家。
8、我们来读读这节诗,你想怎么读?
自由朗读,自己体会,自己背诵,可坐可站可做动作,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五、拓展延伸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知道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了吗?
他们的传播方法还有好听的名字呢,蒲公英妈妈的方法叫风传播,苍耳妈妈的方法叫动物传播,豌豆妈妈的方法叫弹射传播。
2、(出示植物图片)看,这里有这样一些植物,你知道他们传播种子的方法吗?
分四人小组讨论,可以猜一猜,也可以大胆地推测。
3、你喜欢哪位植物妈妈的办法?
我们一起来表演表演,你愿意演植物妈妈呢还是演植物娃娃?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角色自己在小组里先演一演,一会儿到台上来演,好吗?
4、同学们表演得真好,大自然有很多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得到很多很多的知识,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把你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介绍给大家,好吗?
5、最后,我们一起来把这首既有趣又好听的诗读一读,把它读得美一点,好吗?
(第二稿)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妈妈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传播种子,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独立生活的乐趣。
2、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2-4节。
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了解更多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直难点:
目标1、2
教具准备:
灯片2框,多媒体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昨天老师布置了三个自学题,同学们都完成了吗?
(出示演示文稿)
1、想办法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
2、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
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
二、正确读全诗,初步感知全诗内容
1、自由读全诗,做到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请五位同学读这首诗,其余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不是读正确了。
3、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
我们再自己读一读,争取做到读正确。
4、我们轻声把这首诗一起读一读,好吗?
三、理解朗读全诗,体会诗的美和趣
1、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
老师觉得这首诗既美又有趣,还很有意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我们一起仔细读读这首诗。
2、诗里讲了哪几位植物妈妈送孩子出去旅行呢?
在书上把它们画出来。
(板书:
蒲公英、苍耳、豌豆)
3、我们先看蒲公英妈妈是怎样将孩子送出家门的,自由读第二节诗。
(创设情境)蒲公英妈妈给孩子准备的是什么呢?
用——标出来,(板书降落伞)
(出示灯片)看到一朵一朵的降落伞了吗?
光有降落伞行吗?
还得有什么?
哪怕是微微的、轻轻的风。
做动作体会“轻轻”,这句诗怎么读呢?
(描述)风婆婆过来了,她轻轻地吹着,孩子们你出发、我出发,大家都出发,这是书上说的哪个词语的意思,把它画出来。
4、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轻声读“只要……”
5、谁来体会,谁能不看书读,可以试试,能背的一起背。
6、这时的孩子们多么自豪啊,他们长大了,终于可以离开妈妈独立生活了,他们在蔚蓝的天空里飞呀飞呀,他们会飞到什么地方呢?
你能不能用“蒲公英娃娃飞呀飞呀,飞到(),()就是它的家”这样的句式说话。
7、蒲公英妈妈请风婆婆帮忙,把孩子送到了他们想去的地方,你觉得蒲公英妈妈怎么样?
你喜欢蒲公英妈妈吗?
8、让我们来想像当时的情景,夸夸蒲公英妈妈,自己读读这节诗,你能加上动作读这节诗吗?
会背的可以不看书,看谁读得最投入。
9、蒲公英妈妈借助了谁的力量把孩子送出去旅行的呢?
10、像蒲公英这样的植物妈妈还有很多很多,接下来我们来看苍耳妈妈和豌豆妈妈是怎样送孩子出去旅行的,读读第三、四节诗,并和同桌说一说。
你知道他们的办法了吗?
11、(简略引导学生理解第三节诗)谁来说说苍耳妈妈的办法?
知道铠甲吗?
这带刺的铠甲有什么妙用呢?
(出示灯片创设情境)小兔跑过去,苍耳会说;“小兔小兔停一停,搭个车,带我去远行。
”你想,还会有哪些小动物从苍耳身边经过,苍耳又会说些什么呢?
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
就这样,苍耳跟着这些小动物们到田野,到山洼,小动物们把他们带到哪儿,哪儿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也以四海为家。
12、这节诗怎么读呢?
谁能不看书读。
抽背。
13、苍耳妈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
14、豌豆妈妈的办法是什么呢?
谁来说一说。
豌豆妈妈为娃娃准备了什么,又借助了谁的力量呢?
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着豌豆荚,听,什么声音?
(动作体会“脆、响、有弹性”,反复体会读“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
这一下可不得了啦,豌豆娃娃们迫不及待地蹦了出来,他们去干嘛?
这时候他们的心情怎么样?
怎么读,试一试,谁把两句连起来读。
15、蹦到哪儿……跳到哪儿……他们也以四海为家。
我们来读读这节诗,你想怎么读?
自由朗读,自己体会,自己背诵,可坐可站可做动作。
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16、像蒲公英、苍耳、豌豆这样的植物妈妈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怎么知道他们的方法呢?
自己读读第五节诗。
17、(再出示演示文稿“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现在再谈谈你读这首诗的感受。
18、是的,这确实是一首非常美、非常有趣的诗,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你可以坐着读,也可以站起来读,可以做动作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今后,你要是拿到喜欢的文章,也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读,去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拓展阅读
(出示问题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
1、谁愿意把你收集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对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适时点拨)
2、(出示鸟帮石榴传播种子的幻灯片)老师这里有一幅图片,你仔细观察,和同学一块讨论讨论,它可能是采用的什么方法传播种子呢?
3、(出示《植物》一书)老师这里也有一本书,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很快地知道书里有没有我们要查的资料呢?
(老师通过实物展示平台展示查阅的过程,教学生查目录的方法)
书里有好多好多有用的有趣的知识,同学们赶快去阅读吧。
在实践与自我反思中成长——《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后感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人教社第三册的一篇课文,它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集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身,深受师生的喜爱。
我曾经以这篇课文的同一个教学设计在重庆地区开过多次研究课,后来到南通参加国家骨干教师培训班,我又准备以它作课例展示,目的是想通过课例展示为老师和学员们提供一个交流教学思想与实践的具体案例,同时也希望验证一下在跨越地域差异之后,原来的教学设计是否同样有效。
在经过两次试讲和不断修改以后,我把《植物妈妈有办法》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时已和我最初的设计大相径庭,但它得到了听课者的一致认可,我也在这个过程中成功地超越了自己。
在备课、试讲、上课的整个过程中,我一直以“如何体现新课标鲜明的人本位思想,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真正促使学生的发展”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结构,不断调整教学环节以适应学生的需要,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成长。
一、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结构
第一次试讲,当我还在写小黑板时,学生无意的一句话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他们说:
“这首诗我会背了。
”在那个瞬间,我意识到我有可能把握不住学生。
果然,在见面后,我将教学程序依次呈现:
复习生词、句子——整体感知——重点理解2、3、4节诗——表演——总结。
学生在这个过程被动地跟着我,终于逐渐失去耐心。
我的话越来越多,我感觉自己已失去了他们。
课后讨论时,我剖析了自己失败的原因:
教学设计的起点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太大,他们喜欢主动参与,而我老在扮演挡路人,虽然这次试教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我却有不少收获。
第二次试讲。
我在第一次试教的基础上,重点修改了最后一个教学环节,留出了近10分钟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黑板上给出了狗尾巴草等十余种植物的名称让学生分析或推测这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当时的场面倒是很热烈。
我心里有了一丝轻松。
但后来听上海一师附小张悦老师《奇怪的充气建筑》一课后我改变了想法,这位年轻的女老师以她的课堂教学真实地传达着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教师淡出课堂”。
我开始思考怎样让教学真正回到学生当中。
我准备大动教学结构,把教第二课时改为教第一课时,课前给学生三个自学题,即1、想办法读准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
2、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
3、收集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
我把这三道题作为贯穿教学的主线。
上课的头天晚上,我完成了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基本决定以这种全新的结构进行第三次教学。
一开课,我抛弃了以往老师谈话激趣的传统做法,直接出示三个自学题,并切入教学:
“昨天老师布置了三道自学题,同学们完成得怎么样?
先看第一题,你能做到把课文读正确了吗?
自己读一读。
”这样的切入具体、有效,奠定了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在此基础上有序地展开,40分钟的课堂教学呈清晰的块面结构。
课堂结构的改变解放了学生,也解放了老师,我觉得自己已不是挡路人,而是可亲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孩子们喜欢听这样的话:
“你能读正确吗?
不行就再试试。
”“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
”
二、不断调整教学环节以适应学生
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后由于没有时间试讲,对每个教学环节所花的时间心里没有数,这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地调整,但原则有一条,每个环节的教学应该见到实效,切忌虚晃一枪。
在教学第一个环节时,时间的安排就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不能一下子做到把诗读正确,原来安排的自由读一遍显然达不到目的,怎么办?
我果断地留出时间让学生读了四遍:
自由读、抽读、再自由读、齐读。
虽然表面看花了时间,但这种时间是应该花的,教学时间就应该用在学生读得不熟处、理解不清处、悟得不深处。
再如教学苍耳妈妈传播种子一节,也与课前的设计相距甚远。
在自读这节诗后,有个小女孩把一颗苍耳粘到了她的毛线帽子上给我看,这是多么形象的理解方法,是我课前没有想到的,于是,我抛弃了原有的教学设计,把小女孩请上台演示苍耳怎么挂在动物身上去旅行,接着辅之以一框拖动的幻灯片,学生恍然大悟。
这个教学环节的处理简约、有效,并弥补了第一个环节造成的超时,使整堂课的教学得以顺利完成。
当然,也有处理不当的地方,如最后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这一环节,由于学生收集的资料太多,无法—一展示,我只给了三个展示机会,让很多孩子很失望,如能安排一次小组内的交流会更好。
课堂是师生、生生全方位互动的场所,这种互动不可能是事先设计好的,老师的教学机智、教学敏感、课堂驾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锤炼。
三、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首先我要求学生能正确地朗读全诗,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这是引导学生体验自己学习的成果,看到学习的成效,产生对自学的心理认同。
接下来我出示第二个问题:
你觉得这首诗怎么样?
这个问题指向学生对全诗的整体的初步感受,学生能朦朦胧胧地感觉这首诗好美、有趣,于是我顺势引导:
“为什么这首诗会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呢?
让我们再仔细地读一读。
”在这个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采取幻灯演示、动作表演、想像体会、朗读表达等方式充分调动儿童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亲历获得美、趣、乐的过程,然后我又问:
“你现在觉得这首诗怎么样?
”学生说:
“太美了!
太有趣了!
太好听了!
很动听。
”“给了我们很多知识,我觉得很有意义。
”同样的问题,反映出学生情感体验的加深、丰富。
这时,我继续启发学生:
“你能把体会到的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吗?
选一种你喜欢的读书方式自己朗读全诗。
”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之后我又加以点拨:
“今后拿到喜欢的文章你可以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去读,享受阅读的乐趣。
”这样做使学生的情感体验由对一首诗的关注升华到对阅读乐趣的体会,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学即将结束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自由展示收集到的资料这一环节,并出示了飞鸟帮石榴传播种子的幻灯片,让学生推测石榴种子的传播方法,最后我给学生展示了一本精美的《植物》画册,引导学生用查目录的方法找到我们想要的内容,这一连串的设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更加广阔的天空,课外阅读、探究学习的乐趣也尽在其中,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
《欢庆》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欢庆》这首诗写的就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
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处都沉浸在欢乐之中。
金黄的果实,火红的枫叶,洁白的鸽子,阵阵的海涛,构成了多么美丽、欢乐、祥和的图画!
读着读着,我们似乎看见农民丰收的笑脸,看见天安门广场上缓缓上升的国旗,似乎听见中华儿女对和平的呼唤,听见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国的共同心声。
学习目标
⒈认识7个生字。
会写8个字。
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喜庆、欢乐的气氛。
⒊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生字的识写以及指导朗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好欢乐、喜庆的基调,用热情奔放、激情满怀的声音,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⒈十月一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日子。
1949年的这一天,整个中华大地沸腾了,整个世界震动了。
一个激动和豪迈的声音响彻全球: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万众欢呼,礼炮齐鸣,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是革命先辈的呐喊,也是新中国前进的号角。
多少人浴血奋战,多少人赴汤蹈火,为的就是这一刻的到来!
从此,每年的十月一日,我们都要为伟大的祖国妈妈庆祝生日。
每当这个时候,我们就会想起长眠地下的革命先烈,想起新中国走过的路和将要走的路。
⒉祖国的生日就要到了,小朋友们会怎么庆祝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板书《欢庆》,齐读。
二、初读体会
⒈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⒉把生字拼读几遍。
⒊出示词语:
欢庆、献上、旗帜、洁白、奏起、乐曲、十三亿、神州、山川、长江涌等。
注意“乐”是多音字。
指名组词:
音乐、乐曲、乐器、乐谱;快乐、乐趣、欢乐。
⒋范读课文,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师:
我们来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句子,读好了,再和大家交流。
三、朗读感悟
⒈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划出自已喜爱的句子读给小伙伴听。
⒉展示读:
学生愿读哪句就读哪句,检查是否读得正确。
⒊赏读课文:
读读你喜欢的诗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在学生说时进行指导。
朗读本诗,要掌握好欢乐、喜庆的基调,用热烈奔放、激情满怀的声音,表现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读开头四句,速度稍慢,声音不要太高,要带着想象读,读出韵律感。
然后突出“十三亿”,并用稍快的速度读“欢庆这美好的日子”,紧接着提高声音重读“十月一日”,最后适当放慢速度,用深情的声音读“祖国妈妈的生日”。
)
⒋读、议课文。
⑴学习前四行诗。
①范读,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
②学生自由模仿朗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③讨论:
为什么说田野献上金黄色的果实,而枫林举起的是“火红的旗帜”?
大海奏起的会是什么乐曲?
你说说大海在唱什么歌?
(在唱欢乐的歌)
师:
祖国妈妈的生日他会唱什么歌?
(如:
《生日快乐》歌;《欢乐颂》;《国歌》;唱《我爱中华》;会唱《十月是你的生日》……)
④欣赏歌曲。
⑤田野、枫林、蓝天、大海都充满了欢乐,他们想些什么?
⑵学习后四行。
师:
除了自然界的景物在欢庆外,还有谁在欢庆?
①自由读后四行。
②课件出示全国欢庆图(理解“十三亿”及“孩子”)
③想想为什么说十月一日是个“美好的日子”。
④我们的共同妈妈是谁?
(师范读指名读回答读)
⑶升华感情
①师小结:
这首小诗,大部分诗句采用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国庆的热烈场面。
开头四行不直接写人们庆祝国庆的场面,而是通过赋予大自然以生命,表现出金秋十月,果实累累,红枫似火,白鸽翻飞,海涛阵阵的欢快、喜庆气氛。
这几行拟人化的景物描写,不但烘托了气氛,而且为后面写十三亿孩子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做好了情感的准备。
②十月一日是一个喜庆的日子,也是美好的特殊日子,让我们随着音乐深情地读吧!
(配乐读)
四、实践活动
⒈搜集歌颂祖国的歌曲,读一读歌词,唱一唱歌。
⒉用枫叶或彩色纸做一张庆国庆的书签,或者画一张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⒈小组展示自已送给祖国妈妈的礼物,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⒉我们一起来美读《欢庆》。
二、再读入情
⒈让学生看图找句,练习朗读。
老师借图指导。
⒉指名读,学生评,互相读、互相评,直到背诵。
⒊看图自由轻声地背诵,指名背诵。
三、识字交流
⒈出示生字,给生字找朋友,看谁找得多。
⒉介绍经验识字:
如,加一加:
大——庆 只——帜 南——献
四、指导写字
⒈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发现左右结构的字有什么特点。
⒉教师范写,有重点地指导。
“洁”字右上是“士”不是“土”“祖”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旗”字右下的“其”中间是两横。
“亿”右边的“乙”字折笔处应尽量向左,弯笔要尽量舒展。
“曲”字的“口”应写得扁些,两竖起笔处应该错落有致——左低右高。
“庆”字广字旁的横不宜太长,“大”的撇一定要写成“竖撇”,捺尽量向右伸展。
⒊学生描红临写。
五、作业设计
⒈用自己循环的方式欢庆祖国(可以是绘画、写祝愿、唱歌、跳舞、或参加比赛。
⒉( )的果实 ( )的枫林 ( )的乐曲
( )的鸽子 ( )的蓝天 ( )的大海
( )的田野 ( )的日子 ( )的祖国
附:
资料袋
国庆节的来历
“国庆”一词,本指国家喜庆之事,最早见于西晋。
我国古代把皇帝即位、诞辰称为“国庆”。
今天称国家建立的纪念日为国庆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
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
设计理念:
我所设计的这一片段的理念主要是遵循我校所实施的主体教学模式。
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作用,特别是重视挖掘师生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问题让他们自己提,疑点让他们辩,结论让他们得,放手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片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2、能有感情地朗读人造卫星说的话。
3、会说人造卫星能做哪些事,用“会……会……”说话。
教学流程:
1、感知内容,读中质疑
⑴自由读这一段。
思考:
读了这一小节你知道了什么?
⑵找出不理解的词句和问题,并做上?
2、读中释疑
⑴再读课文,小组讨论疑难问题。
⑵师抓重点来理解“侦察”“转播”导词语,这里主要通过直观的板画来理解。
再加上老师自己的讲解把“侦察”和“转播”的意思弄清楚。
3、读中感受,体会情感。
⑴你觉得人造卫星的本领怎么样?
(大)
如果你是这颗人造卫星,你说这些话的时候,心里会感到怎样?
(自豪)
⑵带着自豪的心情来读一读人造卫星的话。
(自由读→指名读并反馈评价)
⑶变换句式来说说人造卫星有哪些本领
人造卫星的本领真大!
它能(),能(),能(),还能()。
(自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
4、迁徙训练,拓展延伸。
人造卫星会干这么多的事,小朋友你们会干些什么呢?
我会(),会(),会(),还会()。
反思评价:
本段教学设计的特点有以下几点:
⑴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
比如: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大胆提问:
读懂了什么?
不懂什么?
然后教师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成教学思路,组织学生学习。
⑵朗读内化。
朗读既是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自悟自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和内化语言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本段的教学主要通过让学生不断地读来体会人造卫星说这话时的一种自豪感。
⑶迁徙训练。
古人云:
学以致用。
本段的教学抓住人造卫星会干很多事,进而要求学生也用“会”来说话,达到口语训练的目的。
◆[2003年5月13日]
《月亮姐姐的新伙伴》的第三段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物妈妈有办法 植物 妈妈 办法 教案 案例 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