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
- 文档编号:10771593
- 上传时间:2023-02-22
- 格式:DOCX
- 页数:56
- 大小:40.37KB
外科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
《外科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科技术操作要求规范.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科技术操作要求规范
外科操作流程目录
1、熏洗法
2、中药保留灌肠法
3、切开引流法
4、手法复位
5、石膏夹板外固定
6、耳针法(耳穴穴压豆法)
7、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8、拔火罐操作规程
9、敷药法操作规程
10、中药外洗操作规范
11、刮痧法
12、涂药法
13、艾条灸操作规程
14、毫针法操作规程
15、水针法操作规程
16、火针操作规程
17、电针操作规程
18、中药塌渍疗法
熏洗法
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揍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场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1.2患者体质及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评估胎、产、经、带。
1.4心理状况。
2.目标
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直达病所,以此达到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
3.适应症
3.1风湿类疾病:
如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强直性脊柱炎。
3.2骨伤类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骨关节疾病、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
3.3风湿免疫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
4.禁忌症
4.1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4.2局部有皮肤破损、对药物过敏者。
5.告知
熏洗药液温度较高,患处熏洗时有出现烫伤、皮肤过敏的可能。
尤其是糖尿病病人对温度不敏感,要重点说明。
6.物品准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根据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准备坐浴椅、有孔木盖浴盆或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
7.操作程序
7.1遵医嘱配制药液.
7.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
7.3根据熏洗部位安排患者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用屏风遮挡,注意保暖.
7.4熏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放映,了解其生理和心理感受,若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7.5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适卧位.
7.6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8.护理及注意事项
8.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8.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温度适宜,以防烫伤。
8.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8.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
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8.5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9.出现意外的预防及处理
防治药液烫伤:
烫伤后立即撤离药液,给以生理盐水冲洗,后用凡士林纱布覆盖。
若水泡较大,可无菌下挑破,并用龙胆紫涂擦并包扎。
防止局部过敏:
出现局部过敏,立即去除药液,给以抗过敏治疗等对症处理。
熏洗法操作流程图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体质、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心理状况。
评估
治疗盘、药液、盛放药液容器、水温计等
↓
物品准备
→
↓
核对姓名、诊断、解释,关闭门窗,取合适体位,暴露熏洗部位,保暖
患者准备
←
遵医嘱配制药液,确定熏洗部位
↓
定位
→
将药液趁热倒入容器,根据不同部位要求熏蒸,药液偏凉时,随时更换
↓
熏洗
←
保持药液温度,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观察
←
协助衣着,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清理物品
整理
←
根据医嘱,详细记录熏洗后的客观情况,并签名
记录
→
中药保留灌肠法
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洗手,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的一种方法.此法适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功衰、带下病、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慢性痢疾等疾病.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场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1.2患者体质及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评估胎、产、经、带。
1.4心理状况。
2.目标
缓解骨科术后患者便秘导致的腹部胀满、疼痛等症状.
3.适应症
1骨科术后腹胀、便秘。
2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压缩性骨折、急性腰扭伤等导致的便秘。
4禁忌症
①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或大便失禁的病人.
②下消化道出血者、妊娠妇女等。
5.告知
药液纳入肛门后有异物感,会致患者疼痛等不适。
6.用物准备
治疗盘,灌肠筒或输液管,水温计,弯盘,肛管,纱布,石蜡油,棉签,止血带,止水夹,输液架,橡胶单,治疗巾或卫生纸,中药液,治疗本.
7.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说明目的,取得配合,嘱病人排二便,遮挡病人.
(2)灌肠液去渣,温度适宜.一般以39-40摄氏度为宜.
(3)左侧卧位,松开衣裤,将裤脱至大腿上1/2处.
(4)臀下用小枕垫高10厘米,垫上橡胶单及治疗巾或卫生纸,注意保暖.
(5)取去渣中药罐液约200毫升,倒入灌肠筒内.
(6)将灌肠筒挂在输液架上,携至病人床旁(液面离肛门40-50厘米).
(7)弯盘置于臀缘,润滑肛门前端.
(8)排气,夹紧水夹.
(9)左手分开臀部,右手持肛管插入.
(10)稍停片刻固定.
(11)松止水夹.
(12)滴入通肠,调整滴数.
(13)询问病人对药液滴入的反应.
(14)药液滴完后,用止血钳夹紧肛管缓缓拔出,置弯盘内.
(15)分离肛管,用卫生纸轻轻按压肛门.
(16)嘱病人平卧一小时.
(17)整理床单位,清理用物.
(18)洗手.
(19)记录灌肠液量,滴入过程、时间,病人反应并签名.
8.护理及注意事项
①在保留灌肠操作前,应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的卧位插入的深度.
②观察前,应嘱病人先排便.肛管要细,插入要深,压力要低,药量要少.
③肠道病变病人在晚间睡前灌入为宜,并减少活动.
④药液温度要适宜,一般为39-40摄氏度,虚症可为40-44摄氏度.
⑤灌肠筒要清洁消毒处理,肛管可用一次性的,一人一用,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处理.
9.出现意外的预防及处理
导致直肠粘膜破裂,应立即取出肛管,按压肛门止血。
血流不能止住可肛门纳入止血药粉如三七粉、云南白药粉等。
中药保留灌肠流程图
仪表端庄,整齐。
查看医嘱并转抄。
评估病人病情,核对,解释。
药液量,滴注过程中是否通畅,病人的反应,时间,签名。
记录
整理
撤弯盘于车下,盖被。
肛瓶放车下,移开输液架,撤橡皮单、治疗巾于车下。
助病人平卧、穿裤(臀下枕头1h后撤),整理床单元,交代注意事项,嘱休息1h后再排便。
开窗,撤屏风。
整理用物,擦盘、车,洗手。
素质要求
夹紧制水夹,撕胶布,用卫生纸包住肛管,血管钳夹肛管缓慢拔出置于弯盘中,分离肛管,按揉肛门。
灌肠毕
挂灌肠瓶(三注意:
核对、轻摇药液、高度)。
开包取弯盘放于治疗盘中,润滑肛管前端15—20cm后放在弯盘中,备胶布于治疗盘边缘,拿弯盘、卫生纸放于床旁。
排气,连接肛管,排少许药液后夹紧,管子理顺,置于臀下、腰部下。
垫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轻插肛管入直肠15—20cm(指导深呼吸、哈气),松制水夹,使药液缓缓流入,调滴数(68—80滴),固定肛管,观察病人反应、药液滴入情况。
灌肠
病人准备
医嘱单、记录单、治疗卡、治疗盘、滤好的中药煎剂200ml放入量杯中(贴有标签、床号、姓名、药名、量、用法)灌肠器(一次性输液装置一套)、细、粗肛管各一根、弯盘、血管钳(经过高压灭菌)、棉纤、胶布、卫生纸、橡皮布、治疗巾或一次性中单、水温计、石腊油、剪刀、便器、输液架、必要时备屏风。
用物准备
协助病人脱裤至膝并取左侧卧位,屈膝成80°C角,臀部靠近床沿,用小枕抬高10cm,铺橡皮单、治疗巾于臀下,盖被,注意保暖。
核对,解释,请排二便,关门窗,无关人员回避,必要时屏风遮挡。
松被尾,输液架移近床旁。
推车至病房
配液
测温度(38--41°C)查对,将药液倒入灌肠瓶中,套网套,插一次性输液器,贴治疗卡于瓶上。
切开引流法
切开引流法就是运用手术刀把脓肿切开,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毒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渐向愈的目的。
这里所讲的切开法仅指脓疡的切开。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场表现、凝血机制、血象。
1.2患者脓疡成熟情况。
1.3女性患者评估胎、产、经、带。
1.4心理状况。
2.目标
通过切开引流以彻底排出脓液,减轻患者局部脓毒症状。
3.适应症
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均可使用。
4.禁忌症
4.1痈疡脓未形成或未完全化脓。
4.2关节及颜面部脓疡慎重切开。
4.3血糖控制欠佳的糖尿病病人慎用。
5.告知患者
切开排脓有一定风险,有脓肿排除不尽的可能,脓疮继续发展的可能,可能并发全身中毒症状等。
6.用物准备
换药碗、敷料、刀片、局麻药、酒精、棉球、无菌手套、引流条等。
7.操作流程
运用切开法之前,应当辨清脓成熟的程度、脓肿的深浅、患部的血脉经络位置等情况,然后决定切开与否,具体运用如下:
(1)选择有利时机
即辨清脓成熟的程度,准确把握切开的有利时机。
当肿疡成脓之后,脓肿中央出现透脓点(脓腔中央最软的一点),即为脓已成熟,此时予以切开最为适宜。
若肿疡脓未成熟,过早切开则徒伤气血,脓反难成,并可致脓毒走窜。
(2)切口选择
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乳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关节区附近的脓肿,切口尽量避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般施行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因为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影响关节功能;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3)切开原则
不同的病变部位,进刀深浅必须适度,如脓腔浅者,或生在皮肉较薄的头、颈、胁肋、腹、手指等部位,必须浅切;如脓腔深者,或生在皮肉较厚的臀、臂等部位,稍深无妨,以得脓为度。
切口大小应根据脓肿范围大小以及病变部位的肌肉厚薄而定,以脓流通畅为原则。
凡是脓肿范围大,肌肉丰厚而脓腔较深的,切口宜大;脓肿范围小,肉薄而脓肿较浅的,切口宜小。
一般切口不能超越脓腔以外,以免损伤好肉筋络,愈合后疤痕较大;但切口也不能过小,以免引流不畅,脓水难出,延长治愈时间。
(4)操作方法
切开时以右手握刀,同时左手拇、食两指按在所要进刀部位的两侧,进刀时,刀刃宜向上,在脓点部位向内直刺,深入脓腔即止,如欲把刀口开大,则可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然后将刀直出即可。
如采用西医手术刀,可应用小号尖角刀以反挑式之执刀法进行直刺,如欲把刀口开大,则可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
【注意点】在关节和筋脉的部位宜谨慎开刀,以免损伤筋脉,致使关节不利,或大出血;如患者过于体弱,切开时应注意体位并做好充分准备,以防晕厥;凡颜面疔疮.尤其在鼻唇部位,忌早期切开,以免疔毒走散,并发走黄危证。
切开后,由脓自流,切忌用力挤压,以免感染扩散、毒邪内攻。
引流法是在脓肿切开或自行溃破后,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创等法使脓液畅流,腐脱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早日愈合的一种治法。
包括药线引流、导管引流和扩创引流等。
(1)药线引流
药线俗称纸捻或药捻,大多采用桑皮纸,也可应用丝棉纸或拷贝纸等。
按临床实际需要,将纸裁成宽窄长短适度,搓成大小长短不同线形药线备用。
药线的类别有外粘药物及内裹药物两类,目前临床上大多应用外粘药物的药线。
它是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溃疡疮孔中,使脓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线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使之外出;此外,尚能探查脓肿的深浅,以及有无死骨的存在。
探查有无死骨是利用药线绞形之螺纹,如触及粗糙骨质者,则说明疮疡已损骨无疑。
采用药线引流和探查,具有方便、痛苦少、患者能自行更换等优点。
目前将捻制成的药线经过高压蒸气消毒后应用,使之无菌而更臻完善。
【适应证】适用于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瘘管、窦道者。
【用法】常用的有外粘药物法和内裹药物法。
外粘药物法分为两种:
一种是将搓成的纸线临用时放在油中或水中润湿,蘸药插入疮口;另一种是预先用白及汁与药和匀,粘附在纸线上,候干存贮,随时取用。
目前大多采用前法。
外粘药物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方剂或黑虎丹等,因有提脓祛腐的作用,帮适用于溃疡疮口过深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
内裹药物法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备用。
内裹药物多用白降丹、枯痔散等,因其具有腐蚀化管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已成瘘管或窦道者。
【注意点】药线插入疮口中,应留出一小部分存疮口之外,并应将留出的药线末端向疮口侧方或下方折放,再以膏药或油膏盖贴固定;如脓水已尽,流出淡黄色粘稠液体时,即使脓腔尚深,也不可再插药线,否则影响收口的时间。
(2)导管引流
古代导管用铜制成,长约10cm左右,粗约O.3cm,中空,一端平而光滑,一端呈斜尖式,在斜尖下方之两侧各有一孔(以备脓腐阻塞导管腔头部后,仍能起引流的作用),即为导管的形状,消毒备用。
这种导管引流较之药线引流更易使脓液流出,从而达到脓毒外泄的目的。
【适应证】适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
【用法】将消毒的导管轻轻插入疮口,达到底部后,再稍退出一些即可。
当管腔中已有脓液排出时,即用橡皮膏固定导管,外盖厚层纱布,放置数日(纱布可每天更换),当脓液减少后,改用药线引流。
导管引流的另一种用法是:
当脓腔位于肌肉深部,切开后脓液小易畅流时,将导管插入,引流脓液外出,待脓稍少后,即拔去导管,再用药线引流。
导管引流目前在体表脓肿已很少采用,大多应用于腹腔手术后,且导管均改用塑胶管或橡皮管(导尿管)以替代铜制导管。
。
【注意点】导管应放置在疮口较低的一端,以使脓液畅流。
导管必须固定,以防滑脱或落入疮口内。
管腔如被腐肉阻塞,可松动引流管或轻轻冲洗,以保持引流通畅。
(3)扩创引流
是应用手术的方法来进行引流。
大多用于脓肿溃破后有袋脓现象,经其他引流、垫棉法等无效的情况。
【适应证】适用于痈、有头疽溃后有袋脓者,瘰疬溃后形成空腔或脂瘤染毒化脓等。
【用法】在消毒局麻下,对脓腔范围较小者,只需用手术刀将疮口上下延伸即可;如脓腔范围较大者,则用剪刀作十字形扩创。
瘰疬之溃疡除扩创外,还须将空腔之皮修剪,剪后使疮面全部暴露;有头疽溃疡的袋脓,除作十字形扩创外,切忌将空腔之皮剪去,以免愈合后形成较大的疤痕,影响活动功能;脂瘤染毒化脓的扩创,作十字形切开后,将疮面两侧皮肤稍作修剪,便于棉花嵌塞,并用刮匙将渣样物质及囊壁一并刮除。
【注意点】扩创后,须用消毒棉花按疮口大小,蘸八二丹或七三丹嵌塞疮口以祛腐,并加压固定,以防止出血,以后可按溃疡处理。
8.护理及注意事项
8.1引流位置尽量靠近低位,注意观察伤口情况。
8.2注意术后应用抗生素,伤口换药。
8.3术中切勿强力挤压致使走黄。
9.出现意外的预防及处理
创口周围出现走黄现象,应当给以抗生素以积极抗炎,伤口积极换药,充分引流,切勿再次强力挤压排脓。
切开引流流程图
仪表端庄,整齐。
评估病人病情,核对,解释。
素质要求
施术
医助准备
评估
病人准备
物品准备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体质、部位皮肤情况、心理状况
皮肤消毒物品,换药包,无菌刀片,引流纱条(或引流导管),无菌敷料及急救药品等
核对姓名、诊断;确认患肢。
再次核对,确定操作步骤,讲明助手应如何配合,医助思想统一,密切配合;做好患者思想工作,解除患者紧张和顾虑,达到医患合作,动作协调。
局部消毒、铺巾,选择麻醉与否及局麻部位,选择合适切开部位,完全扩开脓腔,充分局部排脓及清理,根据部位及脓腔大小选择合适引流装置
无菌敷料包扎
嘱患者饮食等生活注意事项、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及换药频率。
术后
术毕
记录术后的效果及其他病情。
手法复位
手法复位是医者用指、掌、腕、臂的劲力,结合身功或辅以器械,随症运用各种技巧,作用于筋骨,以及通过经络、穴位由表入里,从而达到整复疗伤,祛病强身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
分为正骨手法及理筋手法。
正骨八法:
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屈伸、提按端挤、摇摆触碰、夹挤分骨、折顶回旋、按摩推拿;
脱位复位的手法:
手摸心会、拔伸牵引、屈伸回旋、端提捺正、足蹬膝顶、杠杆支撑。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场表现、既往有无冠心病、高血压病史。
1.2患者体质及局部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评估胎、产情况。
1.4心理状况。
2.目标:
医者用指、掌、腕、臂的劲力,结合身功或辅以器械,随症运用各种技巧,作用于筋骨,以及通过经络、穴位由表入里,从而达到整复疗伤,祛病强身效果。
3.适应症:
①大部分的骨折(闭合性骨折);②各部位关节脱位;③周身各处软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④各种损伤的后遗症;⑤各种软组织劳损,退行性病变而致关节功能障碍、疼痛;内伤之气滞血瘀、脏腑功能紊乱等;
4.禁忌症:
①急性传染病、高热、脓肿、骨髓炎、骨关节结核、恶性肿瘤、血友病等;②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或者伴有脊髓压迫症状,不稳定性脊柱骨折和脊柱重度滑脱者;③肌腱、韧带完全断裂或者部分断裂;④施行手法后疼痛加剧或者出现异常反应者,不能继续手法治疗,应进一步查明原因;⑤妊娠三个月左右妇女患者急慢性腰痛;⑥手法区域有皮肤病或化脓性感染者;⑦精神病患者,患骨伤疾患而对手法治疗不配合者;⑧如患有严重内科疾病者;⑨长期服用激素的病人;
5.告知患者
骨折整复:
对位、对线并不是解剖复位,仅是功能复位。
复位期间出现疼痛刺激,致使血压升高。
复位后定期复查。
理筋手法:
可能手法较重致使疼痛。
6.物品准备
夹板、石膏、棉纸、绷带等。
7.操作流程
①手法前要全面掌握病情,复位前应根据X线片上骨折移位情况确定整复方案;②手法治疗前要充分完善准备工作;③沿肢体长轴行缓慢而稳固的手法牵拉,使肌肉放松,断端对合。
牵引力的大小以病人肌肉强度、年龄和性别等为依据,有时单用手法牵拉就能使之整复。
④对老年骨折患者,虽断端对位稍差,肢体有轻度畸形,只要关节以后活动好,能自理生活,即为满意。
⑤对儿童骨折患者,骨折断端不要有旋转及严重成角畸形,轻度的重叠或侧方移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⑥骨折整复后,为保持复位后的位置,可用小夹板固定或者石膏固定。
8.护理及注意事项
8.1注意患肢远端血运、感觉及指活动情况。
8.2定期复查。
8.3注意动静结合。
9.出现意外的预防及处理
出现患肢疼痛、麻木、发凉应尽快去除固定,并到医院诊治。
手法复位操作流程图
仪表端庄,整齐。
评估病人病情,核对,解释。
素质要求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体质、部位皮肤情况、心理状况
评估
手法所需要的一些器材,如夹板、扎带、绷带,敷药及急救药品等
物品准备
核对姓名、诊断;确认患肢。
清洗伤肢,有伤口者先行换药。
调整适合手法的体位,并保持舒适的体位。
病人准备
再次核对,确定手法步骤,讲明助手应如何配合,医助思想统一,密切配合;做好患者思想工作,解除患者紧张和顾虑,达到医患合作,动作协调。
医助准备
选择合适的手法或者多个手法想结合;术者与助手思想要集中,操作要熟练、灵活、刚柔相继;要注意解剖关系、经络循行的途径、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的方向;达到梳理筋脉,活血散瘀的功效;施术时应尽量减轻患者的痛苦。
施术
术后需固定者,及时与固定;对骨折、脱位者予行X线片检查。
术后
嘱患者注意患者的运动,避免造成骨折的再次移位。
术毕
记录手法后的效果及其他病情。
石膏夹板外固定
外固定是指损伤后用于体表的一种固定方法,目前常用的外固定方法有:
夹板固定,石膏固定,牵引固定及外固定器固定。
1.评估
1.1当前主要症状、临场表现、既往有无高血压病、冠心病等。
1.2患者体质及施术部位皮肤情况。
1.3女性患者评估胎、产、经、带。
1.4心理状况。
2.目标
为了维持损伤修复后的良好位置,防止骨折移位、脱位再移位,保证损伤组织正常愈合。
3.适应症
小夹板固定:
①四肢闭合性骨折(包括关节内和近关节内经手法复位整复成功者);股骨干骨折因肌肉发达收缩力大,需要配合持续牵引;②四肢的开放性骨折,创面小或经过处理闭合伤口者。
③陈旧性四肢骨折运用手法复位者。
石膏固定:
①小夹板难以固定的某些部位的骨折,如脊柱骨折;②开放性骨折清创缝合术后,伤口尚未愈合,软组织不易受压,不适合小夹板固定;③病理性骨折;④某些骨关节术后,需要较长时间固定于特定位置,如关节融合术;⑤为了维持矫形术后的位置;⑥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用以固定患者,控制炎症;
4.禁忌症:
小夹板固定:
①较严重的开放性骨折;②难以整复的关节内骨折;③难以固定的骨折:
如髌骨骨折、股骨颈骨折、骨盆骨折等;④肿胀严重伴有水泡者;⑤伤肢远端搏动微弱,末梢血循环较差,或者伴有动脉、静脉损伤者。
石膏固定:
①确诊或可疑伤口有厌氧菌感染者;②进行性浮肿患者;③全身情况恶劣,如休克病人;④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患者、孕妇、进行性腹水患者禁止用大型石膏;⑤新生儿、婴幼儿不易长期石膏固定;
5.告知患者
5.1骨折整复:
对位、对线并不是解剖复位,仅是功能复位。
复位期间出现疼痛刺激,致使血压升高。
5.2复位后定期复查。
6.用物准备
石膏、夹板、棉纸、绷带等
7.操作流程
沿肢体长轴行缓慢而稳固的手法牵拉,使肌肉放松,断端对合。
牵引力的大小以病人肌肉强度、年龄和性别等为依据,有时单用手法牵拉就能使之整复。
对老年骨折患者,虽断端对位稍差,肢体有轻度畸形,只要关节以后活动好,能自理生活,即为满意。
对儿童骨折患者,骨折断端不要有旋转及严重成角畸形,轻度的重叠或侧方移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自行矫正。
骨折整复后,为保持复位后的位置,可用小夹板固定或者石膏固定。
8.护理及注意事项:
①抬高患肢,以利于肿胀消退;②密切观察伤肢的血运情况;③注意询问患者骨骼突起处有无灼痛感,,防止压迫性溃疡发生;④注意调整小夹板的松紧度;若因肿胀消退或肌肉萎缩致使石膏松动者,应立即更换;⑤注意保持清洁,若小夹板或石膏被污染,应及时处理;⑥定期行X线检查,了解骨折有无移位及骨折的愈合情况;⑦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功能锻炼
9.出现意外的预防及处理
出现患肢疼痛、麻木、发凉应尽快去除固定,并到医院诊治
外固定操作流程图
记录
术后
仪表端庄,整齐。
查看医嘱并转抄。
评估病人病情,核对,解释。
素质要求
检查肢体活动、感觉及活动,如有不适,及时调整。
石膏固定者做清洁工作,擦出肢体上的石膏粉。
术毕
固定
定位
评估
再次核对,确定固定位置,将患肢固定于功能位(特殊要求位),如无法持久维持这一体位,需要相应的器具,或者专人扶持。
病人准备
物品准备
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体质、熏洗部位皮肤情况、心理状况
小夹板固定:
小夹板、棉垫、绷带。
石膏固定:
石膏绷带、棉垫、绷带、手套、盆(内装温水约2000ml)、报纸;
核对姓名、诊断;确认患肢。
清洗伤肢,有伤口者先行换药。
小夹板固定:
根据患者肢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夹板,在助手的持续牵引下将所需压垫安放在合适的位置,用胶布贴牢,将棉垫包裹伤处,避免有皱褶,将夹板置于外层,排列均匀,板间距离1-1.5cm,骨折线最好位于夹板中央,助手扶持板,依次系好扎带(间隔1-1.5cm为宜)
石膏固定:
在桌面或者平板上,按所需长度和宽度,上肢8-10层,下肢12-14层,以包围肢体2/3为宜;两端折叠后放入温水中浸泡2-3min,取出,握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外科 技术 操作 要求 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