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11088778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683.73KB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0年秋期期终质量评估
七年级生物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两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笔迹的水笔填写。
3、答题前请将答题卡上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涂完整。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答案序号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每小题2分,共50分)
1.如果请你调查某地森林公园山上某种树木的分布状况,你的调查步骤是( )
①设计调查线路;②选取调查范围;③归类、整理;④如实记录调查过程
A.②①④③B.②④③①C.④②①③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
调查的一般步骤:
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
【详解】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某一方面情况的各种材料,并作出分析、综合,得到某一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调查法。
它的目的可以是全面把握当前的状况,也可以是为了揭示存在的问题,弄清前因后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决策提供观点和论据。
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时的步骤:
选择调查范围、分组、设计调查线路、调查记录、归类、资料整理。
因此进行调查的方法步骤正确的是:
②选择调查范围→分组→①设计调查路线→④调查记录→③归类、将生物资料进行整理。
故选A。
【点睛】掌握调查法的内容和要求,不同的题目要根据题意选择正确的调查方法。
2.下面是一位同学选取的几种生物,他将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分类,将1、2、3、5、8归为一类,而将4、6、7三种生物归为另一类。
请问:
它们是按照什么方法归类的()
A.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B.按照这些生物的用途
C.按照生物的数量D.按照这些生物的生活环境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自然界中的生物有很多,我们要灵活的对其进行分类,按照生活环境,生物可以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如题中的①②③⑤⑧都生活在陆地上,归为一类;④⑥⑦都生活在水中,归为一类。
考点:
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
3.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制订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是探究成功的关键
B.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做出的假设可能会与实验结果不一致
C.对照实验要控制所有的变量一致
D.多次测量的结果取平均值会减少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详解】A.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A正确。
B.实验的结果与假设出现矛盾,可能是假设不正确,那么就需要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也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就需要重新进行实验,B正确。
C.对照实验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其中不同的条件只有一个就是唯一实验变量,C错误。
D.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应该设置重复实验(或重复组),多做几次,然后取平均值,D正确。
故选C。
【点睛】探究是否成功,取决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否科学合理。
4.下表是对几种生物体内不易分解农药含量的测定结果。
下列食物链,正确的是( )
生物种类
A
B
C
D
E
单位体积农药含量(毫克)
0.045
0.024
0.001
0.12
0.006
A.A→B→C→D→EB.E→D→C→B→A
C.C→E→B→A→DD.D→A→B→C→E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详解】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含量越高;营养级别越低,有害物质含量越少。
表格中几种生物体内单位体积农药含量由少到多依次是C0.001、E0.006、B0.024、A0.045、D0.12。
因此,食物链是正确的是C→E→B→A→D,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食物链的概念和组成以及生物富集的特点。
5.对如图食物网的分析,错误的是()
A.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成分外,还需加入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B.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C.在“农作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若大量捕捉蛇,鼠的数量会先增多后减少
D.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是:
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
【答案】B
【解析】
【分析】食物链: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详解】A.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图中还缺少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A正确。
B.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农作物→昆虫→鸟,农作物→昆虫→蜘蛛→鸟,农作物→昆虫→青蛙→蛇,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农作物→鼠→蛇,B错误。
C.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农作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如大量捕食蛇,则鼠的数量会先增多后减少,维持动态平衡,C正确。
D.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D正确。
故选B。
【点睛】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组成、食物链写法等知识是解题关键。
6.下表是显微镜使用过程中要达到的目的和所采用的操作,其中能达到目的的操作是( )
选项
目的
操作
A
调节光线强弱
转动转换器
B
换成高倍镜
转动细准焦螺旋
C
使物像更清晰
转动反光镜
D
将偏在左下方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将玻片标本向左下方移动
A.AB.BC.CD.D
【答案】D
【解析】
【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取镜和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整理存放。
解答即可。
【详解】A.遮光器上的光圈控制通过光线的多少,因此调节光圈能调节视野的明暗,反光镜也能够调节光线的强弱,调节细准焦螺旋,可使物像清晰,A错误。
B.转换器在镜筒的下端,圆形可以安装物镜,换成高倍物镜转动转换器,B错误。
C.调节细准焦螺旋能使焦距更精确,因此使看到的物像更清晰,C错。
D.显微镜下形成的物像是一个倒像,物像的移动方向与玻片的移动方向相反,即要向左移动物像,就要向右移动装片。
也就是物像在什么地方,就像那个地方移动装片。
所以,将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把装片推右上方移动装片,D正确。
故选D。
【点睛】掌握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7.如图为生物实验操作考试时某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人口腔上皮细胞的物像,仔细观察并分析:
从像A变成像B是做了怎样的处理( )
①低倍镜换成了高倍镜②玻片向右下移动了③玻片向左上移动了④把大光圈换成了小光圈⑤把小光圈换成了大光圈⑥转动了细准焦螺旋⑦转动了粗准焦螺旋
A.①②④⑥B.①③⑤⑦C.③①⑤⑥D.①②⑤⑦
【答案】C
【解析】
【分析】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实物的倒像,在显微镜下玻片标本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分析图示可知:
A图物像位于视野的左上方,只有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才能使得物像到达视野的中央。
B图比A图体积大,故低倍镜换成了高倍镜,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光线会变暗,把小光圈换成大光圈,最后调节细准焦螺旋使图象变清晰。
【详解】从图中可看出,A物像原来在视野的左上方,而B物像在视野的右下方。
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
在A图中物像位于视野的偏左上方,应该③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右下方移动移到视野的右下方。
A图中的细胞体积小,而B图中细胞的体积大。
故而由A变成B是由①低倍镜换成了高倍镜;当换上高倍镜后,由于视野变窄,透光量少,视野就会变得很暗,需要调节光圈,⑤把小光圈换成了大光圈或用凹面的反光镜使视野变得亮一些。
低倍镜换高倍镜是通过转动转换器来完成的。
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只是有点模糊,一般⑥转动细准焦螺旋就能使用物像更加清晰。
因此,仔细观察并分析:
从像A变成像B是做的处理是:
③玻片向左上方移动了→①低倍镜换成高倍镜→⑤把小光圈换成大光圈→⑥转动了细准焦螺旋。
故选C。
【点睛】解本题时,要注意换高倍镜会出现以下问题:
一是视野会变窄,二是视野会变暗,三是视野会变模糊。
针对以上问题思考操作步骤。
8.下列关于生物图的画法及注意事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一般用3H铅笔画图
B.务必使图形真实
C.文字说明一般注在图的右侧
D.图中比较暗的地方用铅笔涂阴影表示
【答案】D
【解析】
【分析】此题可根据生物图的画法及注意事项分析解答。
【详解】生物图的画法及注意事项:
一般用3H的绘图铅笔,根据观察到的物像,轻轻画出轮廓,经过修改,再正式画好,务必使图形真实。
图绘在纸上的位置要适中,一般稍偏左上方,大小适当,以便在右侧和下方注字和书写图形的名称。
图中较暗的地方,要用铅笔点上细点表示,不能涂阴影。
越暗的地方,细点应越多。
文字说明一般注在图的右侧,在图的下方写上所画图形的名称。
ABC正确,D错误,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生物图的画法,注意掌握。
9.如图是某动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细胞没有细胞壁
B.①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
C.①②③是细胞的基本结构
D.③中含有叶绿体、液泡等许多微细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识图可知:
①细胞膜、②细胞核、③细胞质。
【详解】A.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该图是动物细胞结构图,没有细胞壁,A正确。
B.①细胞膜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B正确。
C.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所以,①②③是细胞的基本结构,C正确。
D.③细胞质,动物细胞含有的能量转换器是线粒体,不含叶绿体,也没有液泡,D错误。
故选D。
【点睛】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10.19世纪30年代,创建细胞学说的生物学家是()
A.罗伯特·虎克B.李时珍
C.袁隆平D.施莱登、施旺
【答案】D
【解析】
【分析】“细胞学说”是两位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据此答题。
【详解】19世纪30年代,两位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大意是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能够产生细胞,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学发展历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理解掌握生物学上的重要历史人物及贡献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1.黄瓜的果肉细胞和人的肌肉细胞都有的能量转换器是
A.叶绿体B.细胞核C.叶绿体和线粒体D.线粒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有: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胞核、液泡、叶绿体等结构。
【详解】植物细胞和动物的细胞在结构上的相同点:
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线粒体;不同点:
是植物细胞内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而动物细胞内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
黄瓜表层果肉细胞和人体肌肉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线粒体和细胞核,其中的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二者都有。
可见D正确。
故选D。
【点睛】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组成是解题的关键。
12.下列对人体组织叙述错误的是()
A.皮肤属于保护组织
B.血液和骨组织属于结缔组织
C.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的是肌肉组织
D.神经组织是由神经细胞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人体的基本组织有:
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各具有不同的功能。
【详解】A.皮肤由上皮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构成。
因此,皮肤属于器官,错误。
B.骨组织、血液等都属于结缔组织,具有连接、支持、保护、营养的作用,正确。
C.肌肉组织,主要由肌细胞构成,具有收缩、舒张功能,C正确。
D.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产生和传导兴奋,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及功能。
13.屠呦呦作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人,她和她的团队研究的青蒿素是消灭疟原虫最有效的药物。
下列生物与疟原虫结构最相近的是()
A.艾滋病病毒B.大肠杆菌
C.草履虫D.酵母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疟原虫是单细胞、寄生性的原生动物。
【详解】A.艾滋病病毒无细胞结构,仅由蛋白质外壳和核酸构成,A不符合题意。
B.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B不符合题意。
C.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与疟原虫结构最相近,C符合题意。
D.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真菌的结构特点。
14.观察下面图形,阴影部分表示四种植物的共同特征,这一特征是( )
A.有种子B.种子有果皮包被
C.种子无果皮包被D.叶形为针形叶
【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有关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我们识图、分析图形的能力,思考解答。
【详解】图中的油松和雪松的种子外无果皮包被,裸露,属于裸子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叶为针形叶;玉米和豌豆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属于被子植物,也用种子繁殖后代,玉米的叶是长条形的,豌豆的小叶长圆形至卵圆形。
可见四者的共同特征是都有种子,属于种子植物。
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关键点: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有种子,属于种子植物。
并会识图解答题目。
15.小强为了探究“花生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设计了如表所示的实验(每组种子数目相等、大小相同,均有发芽能力)。
组号
空气
水分
光照
温度/℃
①
充足
适宜
光照下
20
②
充足
干燥
黑暗中
20
③
充足
适宜
黑暗中
0
④
充足
适宜
黑暗中
20
⑤
缺乏
适宜
黑暗中
20
如果要验证“花生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光照”的假设。
应选择哪两组进行比较( )
A.①④B.②④C.④⑤D.③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本实验要验证花生种子萌发可能需要光照,则变量是光照。
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因此应该选择①和④两组,①和④只有光照条件不同,其他条件相同,而②和④验证水对花生种子萌发的影响,④和⑤验证空气对花生种子萌发的影响,③和④验证温度对花生种子萌发的影响,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环境条件实验。
16.植物的根能够不断地伸长,是由于()
A.根冠不断地增加新细胞,分生区也不断地增加新细胞
B.根冠不断地增加新细胞,伸长区细胞不断地伸长
C.伸长区的细胞不断地伸长,成熟区形成了大量的根毛
D.分生区细胞不断地分裂增加新细胞和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尖结构中的:
根冠位于根的顶端,属于保护组织,细胞比较大,排列不够整齐,像一顶帽子似地套在外面,具有保护作用;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细胞体积小、细胞核大、细胞质浓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成熟区细胞停止伸长,并且开始分化,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详解】分生区被根冠包围着,属于分生组织,细胞很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使细胞数目增加,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
伸长区在分生区上部,细胞逐渐停止分裂,开始迅速伸长,是根伸长最快的地方。
因此根的生长主要是由于分生区细胞不断地分裂增加新细胞和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的缘故。
D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根的生长原因。
17.如图是叶芽(枝芽)的纵切结构及其发育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幼叶发育成叶B.芽原基发育成芽
C.芽轴发育成叶D.叶芽发育成枝条
【答案】C
【解析】
【分析】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叶芽发育成枝条,胚芽发育成茎和叶,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由分析可得,幼叶发育成叶,A不符合题意,芽原基发育成芽,B不符合题意;芽轴应该发育成茎而不是叶,C符合题意;叶芽发育成枝条,D不符合题意。
【点睛】芽分为叶芽和花芽。
18.下图表示果实形成的简略过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 ( )
A.子房、受精卵、果皮、胚
B.子房、胚珠、果皮、种子
C.胚珠、受精卵、种子、胚
D.子房、受精卵、果皮、种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当一朵花开放之后必须完成传粉与受精,才能结出果实和种子。
传粉是指雄蕊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受精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
一般当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只有子房进一步发育为果实。
果实与种子的形成图如下:
可见,传粉受精完成以后,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珠被发育成种皮,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
故如图示桃子的形成过程,其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子房、胚珠、果皮、种子。
19.下图为小麦叶肉细胞内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过程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
B.同时促进①②过程,小麦才能增产
C.①②过程分别在光下与黑暗条件下进行
D.①过程在线粒体进行,②在叶绿体时行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如表:
区别
联系
场所
原料
条件
产物
能量
光合作用
叶绿体
二氧化碳、水
光
有机物、氧气
储存能量
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
呼吸作用
所有的活细胞中的线粒体
有机物、氧气
有无光皆可
二氧化碳、水
释放能量
(2)图中,①表示光合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
【详解】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①过程参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A正确。
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因此生产上想要小麦增产,应该需促进①光合作用的过程同时抑制②呼吸作用的过程而不是需同时促进①②过程,B错误。
①光合作用过程在光下下进行、②呼吸作用过程在光下与黑暗条件下都进行,而不是①②过程分别在光下与黑暗条件下进行,C错误。
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因此①过程在叶绿体中进行,②过程是在小麦细胞的线粒体上进行,D错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0.下列关于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关系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就无法进行
B.绿色植物叶片承接雨水,能够大大减弱雨水对地面的冲刷
C.绿色植物形成的枯枝落叶层像海绵一样吸纳雨水使更多雨水渗入地下
D.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答案】A
【解析】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可以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据此解答。
【详解】如果没有绿色植物,水循环仍然可以进行。
海洋、湖泊等蒸发的水蒸气进入大气中,形成云,继而形成雨、雪,再回到海洋或陆地。
但是,如果没有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水循环会受到一定影响,如陆地的降雨会减少;降雨造成的地表径流会增多、加快,等等。
水循环是依托水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之间的转换才完成的,而这三态的转换需要太阳光的照射,也就是来自太阳光能,A错误。
【点睛】考点: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21.如图是菜豆种子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②③共同组成菜豆种子的胚
B.图中结构③将来发育成菜豆苗的根
C.豆苗的茎和叶主要由图中结构②发育而来
D.菜豆种子结构中①②③④
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中是大豆种子的结构:
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
【详解】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共同组成菜豆种子的胚,A错误;图中③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B正确;种子萌发时,②胚芽发育成茎和叶,C正确;①胚轴,②胚芽,③胚根,④子叶共同组成菜豆种子的胚,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D正确。
【点睛】明确种子的结构和成分及玉米种子和菜豆种子的异同即能正确答题。
22.生物小组的同学利用天竺葵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并检测了叶片中淀粉的产生情况。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实验前天竺葵需暗处理一段时间B.该实验应在光照条件下进行
C.该实验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D.一段时间后,脱色、滴加碘液,②叶片变蓝
【答案】D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
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详解】A.实验前天竺葵需暗处理一段时间,目的是为了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这样实验中用碘液检验的淀粉只可能是叶片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而不能是叶片在实验前贮存,A不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无光照,无光合作用,本实验探究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则该实验应在光照条件下进行,B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
有二氧化碳的①叶片有淀粉产生,而无二氧化碳的②叶片没有淀粉产生,则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不符合题意。
D.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而②叶片没有二氧化碳(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则不能产生淀粉,因而脱色、滴加碘液后,②叶片不变蓝,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的重点是了解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实验。
23.下列各项能正确表示呼吸作用的是( )
A.水+氧气→有机物+二氧化碳+能量
B.有机物(储存着能量)+氧气→水+二氧化碳+能量
C.水+二氧化碳
有机物+氧气+能量
D.有机物+二氧化碳
水+氧气+能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细胞利用氧将植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在生物体的线粒体中进行的。
【详解】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精品 解析 河南省 南阳市 西峡县 学年 年级 学期 期末 生物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