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江西省寻乌县项山乡福中村乡村医生潘昌荷为民行医的纪实.docx
- 文档编号:11210933
- 上传时间:2023-02-25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5.27KB
采访江西省寻乌县项山乡福中村乡村医生潘昌荷为民行医的纪实.docx
《采访江西省寻乌县项山乡福中村乡村医生潘昌荷为民行医的纪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访江西省寻乌县项山乡福中村乡村医生潘昌荷为民行医的纪实.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采访江西省寻乌县项山乡福中村乡村医生潘昌荷为民行医的纪实
脚踏三省,扬医术正气
——采访江西省寻乌县项山乡福中村乡村医生潘昌荷为民行医的纪实
人物小传:
潘昌荷,男,汉族,1957年4月出生,江西寻乌人,1974年6月,由大队推荐到寻乌县人民医院学习赤脚医生。
1975年3月派到寻乌县吉潭卫生院实习6月,随后分配到农村合作医疗站行医。
1983年3月农村医疗合作社解散。
1984年初,参加赣州地区乡村医生资格考试,取得乡村资质执业证书,在家里开办起诊所。
他在赣粤闽交界处的农村行医42年,爬山涉水,为三省交界处的村民解除病痛;他背着药箱在三省交界的山村走了42年,那里的人们每当看到他们熟悉的药箱,心情就会舒畅起来;他行医42年,累了42年,苦了他的家人,如今他和他的家人居住在100多年前及上世纪80年代建的土坯房里生活。
在赣粤闽三省交界处的江西省寻乌县境内有一个村庄叫福中村,这里的大自然依然是原有的风貌,这里没有通信网络,这里的村民使用手机信号是福建省的。
在这里,记者在这个脚踏赣粤闽三省寻找乡村医生潘昌荷。
那个有一个脚踏赣粤闽三省的乡村医生叫潘昌荷,他的行医行为随时随地告诉那里的人们,医术是用来救死扶伤的,命比金钱更重要。
他行医42年,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村民一有需要,他就会马不停蹄地前去治病救人,从来不收出诊费,只收微薄的诊治费和药品成本费;他行医42年,累了42年,清贫了42年,播送医术仁爱42年,让那里的人们享受健康的快乐,却辛苦了他的家人。
如今,那里有很多人家住上新房,他却带着妻子儿孙依然居住在他那陈旧的土坯房里过日子。
“你们采访了,把他调走了,我看病怎么办?
”
2015年7月14日9时31分,在这个村庄,记者来到福中村77岁的潘其荣家里采访,家里只有3人在家,老伴出去干农活了,孙子在外面玩耍,儿子和媳妇到外地打工了。
当潘其荣得知记者是来了解潘昌荷行医事迹后,立即哭泣地说:
“你们采访了,把他调走了,我看病怎么办?
”采访组反复说明采访来意,潘其荣才肯接受采访,慢腾腾地潘其荣说:
“不论三更半夜还是刮风下雨叫他看病,他都会来,医术不错。
福建、广东和村里的小孩生病了,都会找他看病,他看病不要那么多钱,几十块钱就能治好病。
前段时间,我走不动了,我打电话叫他过来,他出诊费都没有收我的,不但是我们福中村还是福建省武平县民主乡坪畲村、高书村、高横村、林荣村都离开不潘昌荷。
我老伴谢礼招8年前患急性阑尾炎,他给我老伴看完病后,已经是晚上11时多,看到我孙子还没吃晚饭,还给我孙子做饭吃。
当采访组起身到寨上村民小组采访时,潘其荣老人突然说,你们不能把他调走。
2015年7月14日11时27分,在寨上村民小组,记者正好碰上5个从农田干活回来老人聚在75岁的潘其亮家小憩闲聊,5位老人都称赞潘医生是个好医生。
潘其亮指着坐在对面的谢传凤说:
“2008年7月,她自采草药治疗自己的中风病,喝了自己熬的药汤中毒休克了,从晚上12点到第二天早上,潘医生都在她家救她的命,看到她苏醒没事了,才回家,只收了她13块钱的医药费。
我老伴钟四妹患有风湿性心脏病,1994年冬天发病以来,一直是找潘医生看病。
你们刚才进村的路是2000年修通硬化的。
以前,他来给我老伴看病,要走3公里山路,从来没有收过出诊费。
我们大多数人都欠过他的医药费,要等过年儿子打工回来,才有钱跟他结账。
潘其亮指着坐在对面的谢传凤说:
“2008年7月,她自采草药治疗自己的中风病,喝了自己熬的药汤中毒休克了,从晚上12点到第二天早上,潘医生都在她家救她的命,看到她苏醒没事了,才回家,只收了她13块钱的医药费。
我老伴钟四妹患有风湿性心脏病,1994年冬天发病以来,一直是找潘医生看病。
你们刚才进村的路是2000年修通硬化的。
以前,他来给我老伴看病,要走3公里山路,从来没有收过出诊费。
我们大多数人都欠过他的医药费,要等过年儿子打工回来,才有钱跟他结账。
自从有了新农合后,村民欠他的医药费就更少了。
不论我们欠不欠他的医药费,只要一叫他,他就马上来,看病一下子就好了,还很便宜。
他给孤寡老人看病,只收成本费。
”在福建省武平县东留乡,大阳村的何冠元说:
“我们那边经常有人找他看病,他看病很认真、很细心,到潘昌荷的诊所有50多公里,原来没有修路时,只有走山路。
”
当日傍晚,记者从福建省武平县采访返回福中村,巧遇潘昌荷要去给本村潘其和老人换药,也就跟随他采访了。
在路上得知,70岁的潘其和患肺气肿好几年。
前些天,连续3天没有进食,第四天精神稍微好些,便起床到室外看看,不小心在卧室跌倒,摔断了左手前臂。
对于潘昌荷,潘其和的儿子潘向阳竖起了大拇指,潘向阳说,这几年,他的父亲患的肺气肿要经常靠打针来维持,当儿女不在家时,多亏了潘昌荷医生的悉心照料,即使他在外面放羊,到电话也会赶过来家中了解病情,对待病人比亲人还亲。
这时,房屋传来一种微弱断续的声音呼唤记者:
“你们过来”,只见,潘其和老人扶在墙上说,:
“我听到你们是来采访潘昌荷为民行医的事迹,我要跟你们说几句话。
潘医生看病后,不但送医还送药。
从我的角度看,这样的乡村医生比较少,出诊看病不收出诊费,护送病人到医院抢救不收护送费。
对职业忠诚,不厌烦病人,我欠过他的医药费,他从来不向病人要看病的钱。
原来我们村有两个乡村医生,一个走到广东去了,他的医术和医德不如潘医生。
有个病人去那个医生这里看病,这个病人由于上次欠他看病的钱,就向这个病人要钱,但这个病人家里确实很穷,实在是没有钱,可是这位医生却二话不说,就把已捡好的几包中药狠狠地扔进垃圾桶里,这位医生宁愿扔掉,也不给那个病人吃。
”
无论在福建武平还是在广东平远,或者是江西寻乌,听到最多都是每个村民对潘昌荷的褒奖,在这个三省交界的地方,很多村民都能说上一段与潘医生的故事。
当采访组走进老人卧室时,见他瘦如骨柴,说话也困难,连换药也只能躺在床上,大家沉默了,谁不想打搅眼前这位病人,只希望他早点康复,但他还是拿起右手树起大拇指,断断续续地说:
“潘医生好!
”等到潘医生换好药后,采访组跟随潘医生轻轻地走出了房间。
在他家大门口坪上采访他儿子潘向阳,46岁的潘向阳没有外出务工,是为了照顾年迈的父亲,便在坪上围着一圈采访他。
潘向阳说:
“潘医生服务态度好,不管什么时候叫他来看病,他都会来。
这几年,我的父亲患的肺气肿要经常靠打针来维持,我们不在家叫他来,他都会来。
即使他在外面放羊,接到电话也会赶过来。
今年6月4日,我父亲从广东省平远县人民医院住院回来。
潘医生知道后,就马上到家里了解病情。
我父亲的病是1995年患上的,当时听别人说,广告上宣传的药品吃了有用,我父亲就去买了,吃了以后,就把身体吃坏了。
潘医生照顾我父亲20年。
平时路过家门口,也会到家里来看一看我父亲的病情,还经常利用晚上串门,看望我父亲。
1996年10月,当时我大儿子才4岁,凌晨1点钟发高烧,找到潘医生看病,他马上就来,打一针,早上6点钟高烧就退掉了,下午就好啦。
”
采访正在兴头时,从房屋传来一种微弱断续的声音:
“你们过来”,在座的人都不约而同地回头寻找那声音。
当大家看到潘其和老人扶在墙上,左手招呼大家过去,他要为潘医生说两句时,大家惊诧了。
刚才在换药时还不能起床的病人怎么独自走到门口啦?
怎么就站起来?
大家都迅速起身,快步走到老人身边,扶他坐下,静默地听他说。
潘其和尽力地放大嗓门说:
“我听到你们是来采访潘昌荷为民行医的事迹,我要跟你们说几句话。
潘医生看病后,不但送医还送药。
从我的角度看,这样的乡村医生比较少,出诊看病不收出诊费,护送病人到医院抢救不收护送费。
对职业忠诚,不厌烦病人,我欠过他的医药费,他从来不向病人要看病的钱。
原来我们村有两个乡村医生,一个走到广东去了,他的医术和医德不如潘医生。
有个病人去那个医生这里看病,这个病人由于上次欠他看病的钱,就向这个病人要钱,但这个病人家里确实很穷,实在是没有钱,可是这位医生却二话不说,就把已捡好的几包中药狠狠地扔进垃圾桶里,这位医生宁愿扔掉,也不给那个病人吃。
”
采访组在踏访居住在广东省平远县仁居镇飞龙村的潘其和妻子赖六妹这里也得到证实。
赖六妹说:
“我是1969年与潘其和结婚,从那时起,一生病就请潘医生看病,我们一家三代都找他看病,潘医生服务态度好,技术好,我们很信任他。
”
“我叫我们福建的和广东的医生来,他们都不会上门看病”
2015年7月15日8时15分,在福建省武平县民主乡坪畲村芦兰地村民小组46岁的何国栋家采访。
何国栋听说采访组来意,随即打开话夹子。
他说:
“去年,我母亲患尿毒症,不管白天黑夜,只要电话打过去,他就会来。
我们这边村民不论是谁生病打电话叫他,他都会来。
我家里有人生病都是叫他,我们村里的乡村医生70多岁了,眼睛又不好,现在已经不出诊了,晚上不看病。
邻近的广东省差干镇新岭村、三达村的村民也是叫他看病。
潘医生很原则,是多少钱就收多少钱,从不收出诊费,就收一些药品成本费,很便宜。
他给我母亲治疗尿毒症最贵的一次是50多元,我听我们村的何方义说,他从来没有看过这么便宜的病。
”
2015年7月15日9时39分,到福建省武平县民主乡坪畲村芦兰地村民小组68岁的何方义家,见到了在家的何方义,他是2011年春天在广东省梅州市人民医院检查出患晚期肺气肿。
2014年10月一天,他感冒了,听别人说,江西那边有个潘医生,打个电话就会马上过来给病人看病,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叫儿子何国辉打个电话请潘医生看病,没有中午打的电话,下午一点多钟就过来了。
何方义老人说:
“他给我看病,打了两瓶吊针和给了一些药品,只收了我30多元。
你们不是问我为什么不找本地医生看病吗?
我找了我们村的医生看病,不仅看不好,而且还贵很多,比到乡镇卫生院看病报账还便宜。
从来没有看过这么便宜的病。
”
2015年7月14日15时53分,在福建省武平县民主乡高书村马齐塘村民小组65岁的谢桂棠家采访。
2015年2月16日(大年二十八),谢桂棠家做过年的豆腐,把装有煮沸豆腐汁的盆子放在地面上,孙女谢毅汝不小心坐进了盆里,烫伤面积达到30%以上,第二天中午出现了休克现象,家人送到武平县人民医院,可那里没有烧伤科。
只好正月初五送到驻扎在漳州市的解放军175医院烧伤科救治。
正月十六,谢毅汝才脱离危险期,但伤口还没有愈合。
尽管医生建议还要住院治疗,谢桂棠考虑到换一次药要几百元钱,家里承受不起,就打电话给潘昌荷医生,把医院开的药带回来,请他到家里来给孙女换药。
潘昌荷了解病情后,满口答应了。
于是谢桂棠孙女年十六从175医院出院回家了。
年十七,潘昌荷来了谢桂棠换药。
每36个小时都要换一次药,坚持了3个月。
5月份,谢桂棠带着孙女谢毅汝回到175医院复检,医生要求不要包扎了,伤口外露,每隔3天换一次。
5月27日,谢毅汝伤口愈合。
谢桂棠给潘昌荷800元治疗费,他不收,硬塞给他400元,连摩托车汽油费都不够。
当采访组问他为什么不请当地医生来换药时,谢桂棠告诉采访组说:
“我们村有几个乡村医生,民主乡卫生院和寻乌县福中村到我家里都是4公里,我和潘昌荷从小一起长大,非常信任他,我怕乡卫生院的医生和其他乡村医生没有潘昌荷服务态度好,如果他们不按时来给我孙女换药,那我孙女就会给他们弄惨,他们也不一定会来,所以认为潘昌荷靠得住。
我们村里有好多人找他看病,尤其是小孩感冒。
到我们民主卫生院看病虽然有账报,花了钱还看不好病,报了账以后还比潘昌荷看病贵。
有一次我生病,到民主乡卫生院看病,花了100多元钱,还没有看好,到潘昌荷看病最多3天,花费才10多元钱。
他看病经常是10多元钱,就把病治好了。
他看病很讲究,大人是大小的,儿童是儿童的,他不会随便开药,我说他是神医。
我女儿谢卓芬在深圳产后无乳汁,打电话给潘医生开处方,潘医生给她了一个中药处方。
按照处方抓药后,女儿又打电话给潘医生核对药物,其中药店把一种药种子捡成为别的根片,潘医生核对出来,告诉我女儿赶快把药换过来。
”
“潘医生看病技术好,又便宜,细算起来还经常亏本”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潘昌荷连续6天为一位居住在深山老林的患者治疗的故事,准备前去采访。
带路人听说要去采访,再而三劝说不要去,说那里高山路陡,还要从穿越森林,但采访组始终没有被他说服,他只好带路前去。
第二天,记者来到了福建省武平县民主乡坪畲村中书垇村民小组何方远的家。
在这个大山垇原先居住着两家人,另一家把所有家当以5000元的低价卖给了何方远,举家搬迁到武平县城居住。
虽然只是59岁的何方远看上来却是一个像70岁的老头。
由于他患先天性青光眼,至今未婚。
家里仅剩下他躺在病床的母亲和妹夫,其他亲人都在武平县城谋生。
妹夫蓝生除留在家里是为了照顾岳母和大舅哥的生活起居。
何方远告诉记者,2007年正月二十那天,他从江西省寻乌县大中村骑摩托车回家,途中摔断了左腿。
大年二十三到广东省平远县差干卫生院拍片子检查,诊断为骨折没有移位,因为他知道潘昌荷医术医德,决定回家保守治疗。
潘昌荷连续6天在家给他治疗,回家路上摩托车坏了,他的妹夫叫村里修摩托车的师傅花费了50元换了1根链条,但摩托车还是不能正常行使,最后是潘医生费了1个多小时把摩托车骑到福建省武平县民主乡,花300多元换了主机,车子才能修好。
细算起来,他看病还亏本,6天时间才收我120多元。
在寻乌县的福中村打子石村民小组,公路旁边三层砖房里有一老汉在家,这名老汉今年75岁了,叫赖和辉,是福中村梅子村民小组村民,离潘昌荷家有20多公里。
赖和辉听说是了解潘昌荷行医的事迹,边倒茶边说:
“我们到他家看病,他经常是又递烟又倒茶给。
现在路修好了,打个电话给他上门看病,他就来了。
他出诊不收摩托车油钱和出诊费。
我给他,他不收,我每次都要硬塞给10元至20元油钱。
要不然的话,他看病要亏本。
在没有修好通村公路的那个年代,要走半天山路才能到他家看病,当天看病了又不能回家,就吃住在他家,连吃住的钱都不收。
他家里至今留着一间房间作为客房,免费提供当天看完病回不了家的人住宿,我在他家住过,广东、福建那边的村民也有好多人在他家住过。
”
2015年7月16日7时30分,采访组从潘昌荷家出发,采访车始终在山高路陡的盘山公路上行使。
8时43分,到了江西省寻乌县的福中村打子石村民小组谢长恒家里采访。
57岁的谢长恒在1998年2月开始痛风的,当时在寻乌县中医院和个体诊所治疗9年,病情不见好转。
2007年从县城回到打子石村居住,聪坑村的医生和当地偏方医生都治疗了,病情还是老样子。
听朋友说,村里有个叫潘昌荷兴许能治好他的病。
2014年端午节,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到福中村找潘昌荷看病,按照潘昌荷的处方连续治疗了3个月,他的痛风好了,现在也不痛了。
谢长恒笑嘻嘻掰着手指头跟采访组算起经济账,他说:
“我在寻乌县城治疗9年,花费6万多元都没有治好。
回到家里居住,聪坑村的乡村医生每20天左右给我打一次,每次费用在180—210元之间,在潘医生连续治疗了3个月,100多元就治好了病,他人好,技术过硬!
”
2015年7月16日11时20分,采访组见公路旁边三层砖房里有一老汉在家,走进老汉家,随机采访了老汉。
老汉今年75岁,叫赖和辉,是福中村梅子村民小组村民,离潘昌荷家有20多公里。
赖和辉听说是了解潘昌荷行医的事迹,边倒茶边说:
“我们到他家看病,他经常是又递烟又倒茶给。
现在路修好了,打个电话给他上门看病,他就来了。
他出诊不收摩托车油钱和出诊费。
我给他,他不收,我每次都要硬塞给10元至20元油钱。
要不然的话,他看病要亏本。
在没有修好通村公路的那个年代,要走半天山路才能到他家看病,当天看病了又不能回家,就吃住在他家,连吃住的钱都不收。
他家里至今留着一间房间作为客房,免费提供当天看完病回不了家的人住宿,我在他家住过,广东、福建那边的村民也有好多人在他家住过。
”
“免费开处方给人看病,做生意赚钱还进药款,借钱进药重开药房”
在采访过程中发现,福中村有许多村民盖起了砖房,还有一些村民已经进城生活。
而记者来到了潘昌荷家中后,发现其居住的还是陈旧的土坯房,他家2004年花费4000元建的一间30多平方米用于门诊室,目的是为了让村民有看病有一个好环境。
记者了解到,1994年那年,潘昌荷的药房还不到300元常用药,没有钱进药了,还欠了福建省武平县医药公司500多元药品费,欠他医药费的村民又一时无法偿还,只好关闭药房。
潘昌荷一边免费给病人开处方治病,一边做点小生意赚钱,来还医药公司的药品费。
随后,还是用岳父的300元钱偿还了药品费。
直到1995年元旦他才还清福建省武平县医药公司药款。
公司的人问他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来进药?
他因没有的钱进药也只好说:
“不好意思来进药了。
”
1996年2月春节期间,他到福建省武平县民主乡的岳父钟碧华家走亲戚,岳父问他,为什么关闭药店,给人看病开处方又不收钱,你怎么生活?
他如实跟岳父说了没有钱,岳父主动借给他300元钱进药款。
1996年3月,潘昌荷就到福建省武平县医药公司进400多元的药品,还欠100多元药品款。
2013年7月,寻乌县福中村在武平县给人带小孩的彭冬英见到邻居叫钟玉珍生孩子没奶水,向她介绍潘昌荷能治好这方面的病,她便叫彭冬英回到寻乌老家找潘昌荷开处方,潘昌荷免费给她开了处方。
2015年7月15日13时15分,采访组利用饭后闲暇采访了潘昌荷的妻儿。
从开始采访到被迫中止采访,虽然潘昌荷的妻儿都哭哭啼啼地说他们承受过的委屈和艰辛,点数潘昌荷没出息,但从字里行间还是深深地感受着他们默默无闻支持着潘昌荷为民行医。
随后,采访驱车前往广东省平远县差干镇采访养种户潘春阳,15时58分在他的养种场住房进行了采访。
潘春阳告诉采访组,他是2008年到平远县差干镇来办企业,如果不是潘医生及时救治他父母亲,后果不堪设想。
今年3月一天半夜,他父亲突发脑梗栓,潘医生立即把他父亲护送到福建省武平县人民医院抢救,安顿好后,就直接回家,护送费和出诊费都不肯收。
白天,采访组连续三天四次采访潘昌荷都被迫中止。
为了采访能够如愿进行,采访组只好把采访时间拟定在离开福中村那天深夜。
一来是怕采访潘昌荷时,他的妻儿会哭哭啼啼闯进来数落潘昌荷,致使采访无法进行;二来是三更半夜找他看病的人少,采访时间有保障。
2015年7月15日22时52分,采访组在潘昌荷家客厅采访潘昌荷。
说是客厅,其实是一间稍微宽敞些的住房。
客厅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茶几、木制沙发、电视柜、板凳上的油漆脱落得了无剩几,采访组的钟兆林、汤文君、张宏彬分别前去打开那上世纪八十年代钻石牌电风扇乘凉,电风扇像是会认人似的,就是不听使唤,最后还是由潘昌荷前去开电风扇。
说来也怪,潘昌荷手到,电风扇就开始送来凉爽的风,就如他看病那样,手到病除。
采访一直到凌晨1时15分,因考虑到5月16日还要进深山老林采访,便结束了采访。
采访组和
潘昌荷聊了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
问:
你行医感受最好的是什么时候?
最惭愧的是什么时候?
答:
把很痛苦的病人治好了,我很高兴,感受最好。
如果要把病人送到外地去救治,那个时候是感到我最惭愧的时候,恨自己医术不精。
问:
你行医了42年,不收出诊费,不收护送病人费,只收药品成本费,到今天还有那么多病人欠你几十年的医药费,你老婆孩子跟着你都过苦日子。
你老婆说,当初决定嫁给你,就是看上你是医生,今后有出息,跟着你肯定能过上好日子,没想到自从嫁给你那天,就没有过上一天好日子,说你没有出息;你儿子说,你行医是家里的缺失,他没有读到书,就怪你不管教他,连他的作业本都没有翻过。
对这些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答:
不收病人出诊费,不管是走路也好,骑摩托车也罢,主要是给自己压力,减轻病人负担。
没有收到病人的医药费,我不后悔;没有盖新砖房,住土坯房我不后悔;我全家人和茂铮主任住的那栋土坯房共有4间房子,是1980年我24岁盖的,是村民帮助建的。
3间是我全家人住,茂铮主任居住的那间房屋一直是作为客房,留给当天看完病回不了家的病人住的。
我愧对老婆孩子,尤其是我老婆,这个女人要比其他女人承担更多的体力劳动和家庭负担。
问:
你把家里唯一新建的一间30平方米的砖房拿出来作门诊室,难道你就不想住舒适的房子吗?
答:
想住舒适的房子,更想给病人一个看病好环境。
拿出新房子作为门诊室,就是给病人一个干净整洁的看病环境。
这间砖房是2004年花费4000多元钱建的。
村民听说我要盖房子,都不请自来帮助我盖房,那4000多元钱主要是购买建材和运输建材的费用。
问:
这三天,我们采访组成员分开住在福中村三户农户家,分成两组人员采访,一组蹲点在你的诊所采访,一组踏访赣粤闽交界处的乡村。
在采访中发现,你看病还是靠温度计、血压计、听诊器老三样,方法还是望、闻、问、切,一个药箱背了42年。
我们采访的村民都一致反映,你医术好,人也很好,看病从来没有误诊过,也没有发生过医疗纠纷,你是怎么做到的?
答:
我行医这么多年,是没有误诊过。
一是坚持命比钱更重要的行医准则,认真对待每个病人,用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尽快治好每个病人的病,是什么病就开什么药,一般只给病人开个两天的用药。
如果自己治不好病,就立刻转诊。
看到危重病人,就亲自护送到福建省武平县人民医院或者武平县民主乡卫生院救治,安顿好病人后,就立即返回。
二是熟记村里人的健康状况,记住哪个老人居住在哪间房屋,掌握哪些人对什么药物会过敏,经常了解掌握本地病情发生变化等,这样就可以做到看病前心里有数。
问:
许多村民告诉我们,村里原来不止你一个乡村医生,村里也有上过医学类学校的年青人,他们都到外面闯荡去了,有的办餐饮业,有的还是做老本行。
你有没有想过,假如有一天,你走不动了,给村民看不了病了,叫谁给村民看病?
答:
我现在担心的是没有接班人。
以前,我考虑到让我儿子到医学类学校学医,可他坐不住。
经过几年的观察,我发现儿媳妇人比较静,可以去学医。
如果你们有办法,能否让我儿媳妇到医学类学校插班学医,让她接我的班,将来我干不动了,我就不担心村民看病的问题了。
“能不把诊所建在我家,这是最好的,毕竟家里有老人和小孩,怕疾病交叉感染”
2015年7月17日8时15时,采访组在寻乌县城河边公园采访了潘昌荷女儿潘秀珍。
潘秀珍是寻乌县实验小学数学教师,生了一胎三个男孩,采访了四个问题。
问:
谈谈你对你爸爸的看法?
答:
从小到大,不论是读书还是生活,爸爸都没有跟我们交流过,我和我弟弟都是跟我妈妈过。
比如我们读书,爸爸连作业本都没有看过,整天不在家。
问:
你爸爸行医那么多年,没有赚到钱,你有什么想法?
答:
可能我弟弟对我爸爸有意见。
上世纪90年代,农村各方面条件都不行,家家都很苦,我们跟我爸爸说,能不能按照县里定药价来收取费用,可我爸爸说,乡里乡亲的,还是按照成本价格来收取。
村里很多人拖欠医药费,家里的药几乎空掉了,我爸拖欠医药公司药品款,没有钱进药了,就关掉了。
第二次又为什么开呢?
那时我师范毕业了,爸爸在没有开诊所那段时间做了一些生意,积赚了一些钱。
村里的那个乡村医生搬到广东省平远县仁居镇去了。
村里没有乡村医生,他就接手了。
人家看病总是先收钱,我爸却是看病时先看病,我们也劝他先收钱,可我爸是说,命比钱更重要。
我爸就是这样一个人,我们都顺着他。
问:
你家爸看病苦了一辈子,也苦了你家妈一辈子,站在子女这个角度,你怎么去看这个问题?
答:
其实,我多多少少对我爸爸有意见,搞得我妈妈特别辛苦。
有时看到病人那么痛苦,心里也是特别难过,有的时候很怨恨他。
爸爸在诊所停顿期间,病人找他看病,就给病人开处方,叫别人拿着处方到福建省武平县民主乡卫生院买药。
我爸爸看病辛苦了一辈子,能够得到你们和社会的认可,他也就值了。
你能不能请你不要问过去的伤心事?
问:
你还有什么心愿要我们帮助你实现?
答:
其它没有,能不把诊所建在我家,这是最好的。
因为家里实在不方便,毕竟家里有老人和小孩,怕疾病交叉感染。
不把诊所建在我家,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采访结束时,采访组告诉她,寻乌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陈远程7月15日在福中村现场办公解决了6万元村卫生室建设资金,村里也正在选址,便给她母子四人照了一张合影,当天下午她收到了采访组发来的母子合影相片。
《脚踏三省,扬医术正气——采访江西省寻乌县项山乡福中村乡村医生潘昌荷的纪实》一文撰写的执笔人:
廖茂铮;采访组成员:
赣州市卫生计生委廖茂铮,赣县卫生局钟兆林,寻乌县卫生计生委钟耀辉、汤文君、张宏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采访 江西省 寻乌县 山乡 福中村 乡村 医生 潘昌荷 行医 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