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解析版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 文档编号:14785291
- 上传时间:2022-10-24
- 格式:DOC
- 页数:15
- 大小:1.44MB
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解析版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解析版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部分试题解析版解析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地方制度是不断演变的,后代并没有沿用汉代的地方制度,因此C选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地方吏治的意义
【名师点睛】本题关键之处就是理解材料中汉宣帝所说的那句话,这是一种对学生文言理解能力的检测。
汉宣帝的意思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这就强调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并重的关系,并没有提到两者的矛盾,这也是学生最容易错的地方。
很多学生往往一看到中央和地方就想到两者的矛盾,这并不是绝对的。
元代之后,中国的中央和地方问题基本解决,说明中央和地方之间是可以相互配合的。
其余选项对本题来说干扰不大,能够正确理解题目的含义便可以顺利解决本题。
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客观影响。
据“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
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并未因定都北京受到抑制;
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
明成祖迁都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跨区域的贸易盛行,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区域型经济交流
【名师点睛】关键字在解答问题时有很重要的作用。
本题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客观”,“客观”表示这种影响不是明成祖主观的意愿,而是明成祖行为所产生的一种客观结果,A选项由此排除。
除此之外,我们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答问题,C选项和D选项与我们所学的知识完全不符,因此利用排除法我们也能选出B选项。
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
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
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维新变法D.颠覆孔孟学说
材料中给出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风行后被禁止,说明该书在当时被社会人士所认同但是遭到了政府的抵制。
这就反映出他的思想违背了政府的意志,与统治阶级的思想相违背。
结合史实,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所以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他的著作被政府禁止。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自身对儒学的考究,主观意识较强,真实性不强,因此A选项错误;
《新学伪经考》主要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目的是对儒学体系加以改造,不是介绍西方思想,因此B不选;
康有为是拥护孔孟思想的,强调“托古改制”,并没有颠覆孔孟学说,D错误。
【考点定位】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康有为的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关键点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当然是为了他的政治目的服务,因此C选项直接就能选出。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意识到戊戌变法的一个特点——托古改制,戊戌变法并没有触动儒学根基,而是通过结合西方思想对传统儒学体系加以改造,这就可以排除很多干扰选项。
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
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
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
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D
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段是关键,材料中说到1952年底,俄语热在中国风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
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33.表1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
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材料中是将苏联1930年与1931年的粮食生产量与出口量进行对比。
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变化粮食生产量减少,出口量却增多,体现不出供不应求的现象,因此B选项错误;
之所以能出现这种现象,都是苏联人民缩减口粮支持国建的建设,这是是苏联人民巨大的牺牲,故A选项正确。
再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个时候苏联正在进行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的建设,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之下。
粮食虽然减产,但是出口量增多,工业化成果明显,C选项排除,D选项没有解释出口量增多的原因,因此D排除,故本题选择A选项。
【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斯大林模式”·
苏联国家工业化建设
【名师点睛】矛盾在历史现象中总是存在,我们在解答这种矛盾的问题是要注意矛盾的辩证统一性。
粮食减产但出口量增多,这是一种矛盾的体现,解释这种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矛盾体产生的各自因素。
粮食减产是由于农业集体化的弊端导致,出口量增多是人民自身消耗粮食的减少。
一减一多,差就出在人民身上,说明人民的重大牺牲,为国家工业化巨大贡献,因此A选项就选出来了。
35.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
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
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
二、非选择题(第40题25分,第41题12分;
第45、46、47、48题各15分,任选做一题;
共52分)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
“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
——据《孟子》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
【答案】
(1)孟子:
治国需要法制;
权力不能干预执法;
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5分)
苏格拉底:
守法是正义行为;
法制关乎城邦存亡;
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2)社会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
宗法观念的影响;
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6分)
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
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
各种社会思潮活跃;
法律作用突出。
历史价值:
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3分)
【名师点睛】本道题最关键的是找不同,说到底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对比。
分析材料是基础,找到不同是突破口,深入思考是关键,联系教材是得分手段,将这几个环节融会贯通就能将答案完整的呈现出来。
回答时候根据两者的不同分开回答,最好不同之处对比的回答,这样能比较直接明显的反映出问题,得到满意的答案。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2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年份
法定节假日天数
节假日
1950
1995
2000
2008
元旦
1
春节
3
劳动节
国庆节
2
星期日
星期六
——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新课 卷文综 历史 部分 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