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理解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中的贫富差距Word文档格式.doc
- 文档编号:14921853
- 上传时间:2022-10-26
- 格式:DOC
- 页数:6
- 大小:34KB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理解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中的贫富差距Word文档格式.doc
《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理解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中的贫富差距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理解以及如何认识现实中的贫富差距Word文档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它只承认劳动差别及由此引起的分配上的差别,否定了剥削阶级无偿占有劳动者劳动成果的权利,否定了一切剥削制度,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
按劳分配的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由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确立,消除了任何人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权来占有他人的劳动产品,过不劳而获生活的可能性。
在公有制下,由于劳动者平等地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因而,使个人消费品能够按照劳动人民的利益以个人提供的劳动为依据进行分配。
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按劳分配的基础。
(2)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分配方式除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外,还取决于分配的产品数量。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还不可能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还不可能按照劳动者的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所以,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由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不够发达,生产技术水平还比较低,还存在着旧的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仍然存在。
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和向社会提供的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不可能从一种负担变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还有物质利益的要求。
因此在分配个人消费品时承认并反映这种差别,把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和劳动报酬联系起来,才能有效地鼓励劳动者充分运用自己的劳动技能为社会服务,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实行按劳分配可以有力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按劳分配这一基本分配原则。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是多种分配方式的集中表现
社会主义传统分配理论研究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的分配方式,即按劳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仅存在着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方式,而且还存在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分配方式。
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
我们将它制度化为“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十五大报告指出:
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生产要素,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管理才能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各种生产要素在参与创造社会财富中的贡献分配,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或收入分配原则的进一步概括。
按生产要素分配概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社会保障原则分配之外所有的分配形式。
因此,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
按要素分配原则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出发,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而提出来的。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原则是对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是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重要保证。
按生产要素分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来源,财富不同于价值,而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①创造财富的源泉是多样的,除了劳动之外,至少还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分配制度和政策是激发各种生产要素活力的有力杠杆。
理顺分配关系,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
为了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和政策。
十六大报告指出:
“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把生产要素投入到各项事业中去,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有利于国内外先进技术的运用,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有利于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育和成长,促进生产经营效益的提高。
三、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效率与公平是社会追求的两大目标。
效率的高低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增长,公平的状况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经济学所讲的效率是指对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
较高的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利用程度较高或能以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
较低的经济效率表示对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或未能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生产。
公平又称社会公平。
公平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
机会公平就是起点公平,收入公平就是结果公平。
所谓机会公平,是指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拥有平等获取收入的机会。
机会公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收入公平。
公平促进效率,有利于效率的实现,效率为公平的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从此方面来说二者是一致的,但是在某些现有的历史条件下,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有助于公平问题的解决;
实现社会公平,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又可以提高效率。
但是,在同一个时空里,偏向公平必然影响效率,偏向效率必然妨碍公平。
因此,任何国家都必须在二者之间作出选择。
有的牺牲效率而获得较高的社会公平;
有是牺牲公平而得到较高的经济效率。
要绝对地摆平两者的关系是不现实的。
理智的选择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
发达国家已具有较高的生产力,理应花更多的精力解决公平问题。
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的任务艰巨,不提高效率以发展生产力,得到的公平只能是建立在普遍贫困基础上的公平。
所以,发展中国家只能优先选择效率。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应当成为发展中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原则。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懂得发展才是硬道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国现阶段的必然选择。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持这个原则才能维护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实现按劳分配,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社会公平奠定物质基础。
2、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反对平均主义,防止收入悬殊。
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
过去,我们在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问题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把共同富裕理解成完全平均和同步富裕,严重损伤了人们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造成了普遍的贫穷。
社会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
平均主义是中国封建社会动荡时期的小农意识。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更不是社会主义。
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必然危及社会安定,阻碍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效率优先主要体现在初次分配过程中。
兼顾公平主要体现在再分配过程中。
国家通过税收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及法律制度等调节机制达到兼顾公平的目的。
为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向合理,防止两极分化,十五大提出要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十六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要求。
贫富差距的存在有其合理的必然性:
(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上财富增长最快的国家;
与此同时,中国国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也在持续拉大,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
不过,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一定时期内出现贫富差距持续拉大的现象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因为以效率为准则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而市场经济体制必然导致某些生产要素禀赋差的个体无法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甚至陷入贫困;
再加上中国选择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和发展的道路,不同地区改革开放进程不一,不同群体获得的政策支持也有差异,带来的发展机会也就不一样。
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变革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渐进过程,才能从规范到失范再到新的规范、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这个过程中往往很难实现机会的公平。
因此,在共同贫穷的前提下,中国出现贫富差距以及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其实是改革与发展中必然出现的现象。
(2)在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形成之前,贫富差距的存在是一种社会常态,甚至是保证社会前进的动力。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贫富差距有正负两方面的效应。
从正面效应来看,贫富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能力的高低、投入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
因此,合理的贫富差距既能激发人们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又能激发人们为创造社会财富而奉献自己的体能和智能。
从负面效应来看,由于机会的不平等,贫富差距有时并不完全是人们的主观努力和贡献大小所致,在导致这种差距的众多因素中,如果客观的自然或社会因素所占比重较大或过大,那么由此而产生的贫富差距,不仅不能激发人们去自我提高和自我奉献,反而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贫富差距的正面效应表明了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因而我们只能对其进行调控而不是将其完全消除;
贫富差距的负面效应表明它的存在有时也有其不合理性,因而我们要积极创造让大部分人都能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平等机会。
(3)根据贫富差距功能论的基本观点,贫富差距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是具有一定的积极功能的社会现象。
贫富差距的存在既能激发人们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又能激发人们为创造社会财富而奉献自己的体能和智能,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就是通过“先富带后富”的方式实现的。
因此,和谐社会也承认和接受一定程度的贫富差距的存在。
近年来中国的贫富差距之所以扩大得这么快,既有分配方式的市场化和改革发展的时空差带来的影响,也有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机制中非市场化的不合理因素的影响。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市场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负面效应。
市场转型的初期,贫富差距会急剧上升,而当市场转型完成后,贫富差距则会反转下降。
市场奉行的是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竞争必然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贫富差距的扩大正是市场转型的一种副产品。
(2)中国市场化改革起步较晚,市场规则还不甚健全。
在新旧体制交替的过渡阶段,由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难免出现管理真空。
相当一部分人通过钻法律法规的空子或非法操作,完成了不甚干净或肮脏的财富积累。
这些不合理、不合法的暴富现象,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
(3)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未随经济改革的深化而打破。
(4)政府的再分配手段不力和宏观调节政策不配套。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总的效果很不理想。
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有两点:
一是对富人的收入调节政策不得力。
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5)体制转轨过程中某些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分配制度 理解 以及 如何 认识 现实 中的 贫富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