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导论复习.docx
- 文档编号:1565300
- 上传时间:2022-10-23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4.30KB
考古学导论复习.docx
《考古学导论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学导论复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古学导论复习
名词解释
1.考古学,运用科学方法发掘整理古代人类各种遗存并据此研究古代人类社会的一门学科。
2.考古学文化,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同一地区,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定数量的遗存。
3.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以第一次发现的得有代表性遗存的所在地名的最小单位名命名,以典型的特征来命名,以族属来命名,以地区来命名。
4.考古地层学,应用地质学中的地层学原理,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判断相对年代迟早关系的方法
5.考古类型学,主要研究遗物遗迹的形态变化过程,找出变化规律,从而结合地层学研究相对年代。
大量用于陶瓷等使用周期短变化明显的的器物。
6.遗迹,一般人类活动留下的痕迹,多只体积较大,或不可移动的物体。
7.遗址,遗迹或文化堆积所在的地点。
通常指人类的居住地包括居住遗址,军事设施遗址,生产建筑遗存,生活建筑遗存。
8.遗物,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竟有一是加工使用过的或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物品,多指体积较小的和移动的物品。
9.文化堆积,各种废弃的文化遗迹或遗物乃至灰烬垃圾集聚在一起形成文化堆积。
10.文化层,古代人类各种遗留物组成的堆积层,不同层次是人们在某一地点的活动记录。
11.冥器,古代专为陪葬而制作的器物。
12.探方,发掘时开的方形坑,用以探索遗址的底层堆积和各种遗迹现象及相互关系,并获得地层遗迹的平剖图。
狭长的沟交探沟。
13.考古调查,博物馆和其他科研单位为解决学术课题配合基建,对某一地区的文化面貌考古遗存所作的调查。
14.考古发掘,通过科学发掘揭示人类生活遗址或墓葬内容,以考察历史真面目。
15.碳14断年,利用有机物中占一定比例的碳14的半衰期,推断年代。
16.相对年代,不同考古文化遗存时间上的相对早晚关系。
17.绝对年代,以确切纪年给出早晚关系
18.实验考古,通过复制手段,重建考古发掘所获得古代工具,武器,房屋等遗迹以了解古代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及思维过程。
19.科技考古,运用科技手段度考古提出的实物标本的有关资料进行古代科技发展史得研究。
20.考古动物学,研究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的科学。
揭示古代人类选择食物,狩猎,饲养家畜等方面的经济文化生活的概况。
21.考古植物学,研究考古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研究的科学。
揭示古人对植物的选择,作物的起源早期农业的出现等经济文化生活情况,并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
22.聚落形态考古,以聚落遗址为单位进行的田野考古操作和研究的方法。
23.聚落,中国古代一般指村落或人类聚居的地方。
24.技术,泛指人类利用自然力改造自然得的一种能力。
25.新考古学,又称过程主义考古学,60年代产生于美国就是从进化论的角度出发,用系统方法来解释文化发展过程。
26.后过程主义考古学,相对于过程考古学而言,是指考古学发展越过了过程考古学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7.次生堆积,自然破坏地质地层环境状况,重新堆积形成。
28.界面,一个地层单位为人类的活动范围平面。
29.堆积单位,在发掘中观察到的某一种或某一次的行为已留下的遗存。
30.区系类型学,区是块块,系是条条,类型呈分支。
31.年代学一般知识,马雅文明确切纪年3100bc,埃及3000bc
32.器物组合,在一定时期有突出特征有共存关系的标型器的一组器物群。
33.器物群。
同一地层单位,有共存单位的器物,包括标型器与一般器皿
34.二次葬,可能死而不葬腐烂后洗骨再葬,可能险葬一次后因各种原因迁出再葬。
35.叠压关系,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文化层相互叠压。
36.打破关系,在一个经较长时间居住的地区晚期的遗迹会破坏早期的文化层和遗迹,从而形成文化层与遗迹的打破关系。
考古学导论
第一章什么是考古学
·学科性质、特点:
1,通过自然科学方法实现,同一材料随方法的不断进步,改善和领域的不断扩展,可以榨取更多信息;
考古学方法的不断进步性为其他学科所不具备。
2,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没有文字的历史只可通过考古学来研究。
时代越早,文献越简单
文献受到时代、观点、流传、工具等的限制,不能全面、准确流传和反映社会状况。
3,有较强的客观性。
4,有一定局限性。
依照实物遗存,并非一切皆可以遗留下来,已经遗留的部分不能被全部发现,已经发现的部分不能全部进行发掘,能够进行发掘的遗存也会在发掘过程中造成破坏。
·学科结构与分支:
1,根据方法:
田野、水下、航空、实验、科技、民族、计量、考古测量学、年代考古学。
。
。
。
。
。
2,根据时代:
史前、原史、历史时期
旧、中、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铁器时代。
。
。
中世纪、古典、殖民时期。
。
。
三代、秦汉、隋唐、宋元明。
。
。
3,根据地域:
东亚、欧洲、美洲、中亚、西亚,国别。
。
。
。
。
4,专题:
植物、动物、环境、美术、陶瓷、宗教、城市。
。
。
。
5,边缘学科:
博物馆学、文物保护科学。
。
。
。
·与其他学科关系:
1,与历史学关系密切
现实:
与文献史学并列为历史学两大重点。
轮子与车,提供材料
史学发展:
欧洲历史起源于希腊,与中东、北非关系密切,文献缺乏,不得不进行考古研究
中国文献丰富,古史辨派疑古——商晚期之前为传说时代,古史体系被摧毁,通过考古学研究商前史
考古学为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文献缺乏而产生,为史学的前沿,没有考古学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历史观。
·引起历史学革命,扩大历史学视野。
。
。
。
。
(child)
2,与人类学:
中国一般设于历史学下的二级学科
欧美、澳大利亚归于人类学范畴
美国:
体质人类学:
研究人的生物属性,与考古有重叠
文化人类学:
民族学、语言学
·60s美国人大多数认为考古学即人类学,否则它什么都不是
民族考古学:
交叉学科,考古学的重要分支
3,与其他学科:
考古学同时是人类、历史、自然科学的产物,
没有自然科学的介入,19世纪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不可想象
近代考古学随着地质学、古生物学的发展而产生。
研究方法:
演绎推理,非归纳
考古学历史观:
属于史学,现代历史观的基础;
无法直接洞察政治、经济、文化的明显情况
因此必须借助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进行研究
具体技术:
完全来自于自然科学——实物性决定
第二章考古学发展历程
·萌芽:
中国:
没有系统的神权思想,因此注重传统和古代社会历史
北宋金石学兴起,真正系统研究古物
清代乾嘉学派,考据学专门研究类物
趋向:
正经补史,金石学、史学意味浓厚
西欧:
文艺复兴时期产生古物学,以古希腊、罗马时代为黄金时代
趋向:
艺术史、建筑史研究盛行
二者皆非考古学真正来源,本身对器物的局限,只对有文字者感兴趣,非经过发掘获得
·近代考古学产生:
19世纪—20世纪中叶,近代欧洲
工业革命背景,建设过程中发现古物——客观条件
近代科技、思想发展、变迁——实证科学基础
近代科学体系、近代学科形成:
地质学、古生物学影响最大
为彻底否定创世纪宗教史观提供有力证据
1825,汤姆逊“三时代”说
地层学:
1840德国,谢里曼,首次按地层发掘特洛伊
类型学:
1930瑞典,蒙特留斯《先史考古学理论》首次提出用“类型学”方法进行研究
皮特里:
交叉断代法,根据埃及年代推定欧洲
惠勒:
1944年使用探方法
19世纪中叶考古学基本形成
·二战前100年考古学迅速发展对人类思想的贡献:
1,首次将人类历史放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奠定当代科学历史观和人类学框架
2,事前考古学体系的建立。
细化了欧洲石器时代,建立了详细史前史框架,为世界其他地区提供参照与想象空间
3,考古学文化理论:
19世纪20年代,广泛开展研究、发掘,发现同时期不同地区遗存不同,为说明之,英国child试图
用“考古学文化”理论进行解释
4,世界各地初步认识了古代文化,对若干消失的古代文明的新认识
重建历史的重要时期,后来再也没有过可与此时期相提并论的发现
5,考古学理论、方法、体系形成:
地层学、类型学、考古学文化三大近代考古学理论方法
在此基础上建构的考古学被后人称为“文化历史学派”
·中国近代考古学发生:
主要传自欧洲
真正吸收了西方科学体系,思想启蒙自20世纪初起,辛亥后传入成熟体系,全盘照搬,没有自己特色
四个主要来源: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者在中国北部探险、考察、搜集情报、古物活动,增加研究内容,刺激国人考古学产生
2,安特生1921发掘仰韶、周口店——中国近代首次科学发掘,中国当时旧石器考古发掘水平世界第一
3,根据古史辨派体系,发掘殷墟15次——首次中国人独立完成
山东城子崖龙山文化,黑陶,非彩陶,产生中国文化“本土起源”说
4,史学传统:
金石学
近代学术史三大发现:
甲骨学产生。
证明商史为信史;
敦煌文书——敦煌学
西北考察团——居延汉简
古文献的重新发现成为考古的一部份,此项研究使中国考古学在产生之初便带有浓厚史学倾向
总结:
此时期为初步发展期,大批有价值的发现使中国考古学基础比较扎实
认识了一批久远文化,本土起源说出现
主要特征:
1,主题(理论、方法、操作)传自西方,高水平、成熟状态
2,深厚的金石学传统,丰富的古代文献,对新发现可以马上展开研究,推动传统史学研究深入发展,浓厚史学背景
·战后发展:
1,科技进步推动:
核技术走向民间——C14测年
遥感探测、航空航天、探地雷达——寻找遗址
物理化学分析技术(生物、矿物。
。
。
。
)的应用——获得过去无法获得的信息,材料种类增加,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2,观念变化:
美国50.60s“新考古学派”:
反对传统考古学,不满于过去文化历史学派的理论,认为只是对古代物质遗存进行分类,没有人类文化活动研究。
研究应该建立于人类文化一般法则上,可以分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子文化因素,通过分别研究认识规律。
大量引用新研究方法,自然科技,达到重建文化系统的目的——“过程主义考古学”
70年代成为主流,影响世界其他地区
80年代“后过程主意”:
新考古学派过分注重共性,研究缺乏个性,
应该强调对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个体研究——历史主义,尚无具体研究成果
·中国:
49年后与西方隔绝,政治需要,向苏联学习
苏联考古学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框架下,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工具
20,30年代基本以研究古代生产力发展为方式——“实验考古学”方法
50年代后不单研究物质文化史,进一步研究社会发展史,了解古代社会
——“聚落考古”,完整揭露遗址,了解社会组织,证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史学说
一批学者未去台湾,建立考古系培养一批人才,配合建设展开发掘。
——“马克思主义观念下的考古学”
70年代黄河流域中下游、长江流域、西北、西南、华南古代文化的发现,基本填补了从旧石器时代到商之间空白
取向依然为苏式——“考古学文化史学派的本土化”
理论概况:
50—60s,中原中心论
70s多元一体轮
80s后西方学术思潮重新影响,对新考古学派的介绍、留学、重回世界考古学阵营
总体上目前尚未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理论方法
第三章考古学研究材料
·范围:
过去的实物遗存
考古资料:
人工制作、建设以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物品
人工制品:
武器、生活用器、装饰品、车船、与其制作过程相联系的原料、半成品、残次品、废品、生产工具。
。
。
建筑:
房屋、桥梁、墓葬、矿、垃圾堆、道路、建材、浪费或剩余材料、废弃堆积。
。
。
发掘品大多为废品,建筑堆积多,完整保存的少
与人类活动有关,不完全为人工制作:
粮食、驯养动物——干预过程
人工干预的环境:
地貌等
与人类活动无直接,有间接关系得自然遗存:
土壤、碳、花粉、植硅石。
。
。
遗留状态、联系——context(器物出土地、共生关系)
指标:
层位、位置、共存关系
·考古资料分类:
遗物:
个体较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古学 导论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