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道管理六大歪理邪说16全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5948337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108.26KB
渠道管理六大歪理邪说16全Word下载.docx
《渠道管理六大歪理邪说16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渠道管理六大歪理邪说16全Word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看看一些快速消费品大牌企业高悬在办公室的的标语口号,就知道“无处不在”理论是多么甚嚣尘上:
·
我们的任务:
第一是铺货,第二是铺货,第三还是铺货!
铺货率等于销售力!
增加铺货,就是增加销售机会!
坚决消灭白点,因为空白点在培养竞争对手!
再看看这些企业的组织结构,也都是根据“让产品无处不在”这个核心策略而设计的:
线路扫街队:
将区域划成“井田”,每块“井田”设置一名或者多名线路业务,像扫街一样全面扫荡每一个销售点;
特攻队:
专门攻克疑难杂症的“钉子户”,或专门开拓新兴渠道,决不允许辖区内存在空白点;
铺货率检查队:
相当于是公司豢养的“锦衣卫”,专门秘密执行铺货率调查。
奖优罚劣,把铺货率与业务员的收入直接持钩。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那么,我们就不妨看看这些以“无处不在”为导向的企业,结果又是怎样?
销售部为了铺货率指标,忙得团团转,但业绩却总是踏步不前;
铺货特攻队以“席卷之势”开局,以“尸横遍野”收摊,一边拼命铺货,一边又拼命处理过期品和退回品;
销售部常被“一丑遮百俊”。
业绩稍有闪失,市场部就会阴阳怪气地影射:
“消费者想买我们的产品,却不容易买到啊!
”甚至一棍子打死:
“铺货率这么差,业绩怎么会好?
销售部门被逼到“以铺货为中心”的绝境,没有被竞争对手打死,而是被“无处不在”的目标,反反复复地折腾,活活累死。
销售总监是迷惑:
为何向可口可乐“无处不在”看齐的结果,往往既不“可口”又不“可乐”,反而落个“可悲可叹”?
这就是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
这也不免向我们的渠道管理者提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渠道的本质是否并非是“让产品无处不在”?
“让产品无处不在”或许根本就是一个策略性的错误?
笔者对此的回答是坚决而又肯定。
“让产品无处不在”既不可能,也没有丝毫必要,它委实是销售管理领域最大的谬种,仍然在代代流传,流毒无穷。
当然,“让产品无处在”,可以成为一个憧憬,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目标,但销售管理毕竟是真刀真枪的“写实”,不能被一种夸张式,超越现实的“写意”所驱动。
核心问题:
铺货率与销售之间的关系
爱因斯坦说:
“面临重要问题时,我们若停留在发生问题时的思想高度,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让产品无处不在”这一问题的实质,说穿了就是“铺货率与销售量”之间的关系问题,搞清楚二者之间的关系,自会拨云见日。
不妨看看两组“铺货率与销售量”的关系曲线:
1、“铺货率/销售量”理论关系曲线。
该曲线所揭示的关系是:
销售量与铺货率成线形正相关,随着铺货率的提高,销售量会相应的增商。
因此,要获取最大的销售量,只要将铺货率极大化即可。
该曲线正是“让产品无处不在”的理论基石,所以笔者将其命名为“理论曲线”或“理想曲线”。
2、“铺货率/销售量”实际关系曲线。
稍懂经济学的读者都知道上述“理论曲线”的荒谬,因为它违背了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
“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新增加的产出越来越少。
换言之,在其他要素投入不变时,随着某一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达到一定临界值之后,其每一单位要素投入的边际产量会下降。
我们打一个更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要使农作物长得更快更高,施肥是一个常用的手段。
在一定量范围内,农作物的生长速度会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这一阶段边际效应为正;
但超过一定数量,无论怎么增加施肥,农作物的生长速度显然无法等比例增加,就会出现停滞,这个阶段施肥的边际效应就为零;
如果我们继续增加施肥量,那就会因为施肥过度而让农作物枯萎直至死亡,这个阶段施肥的边际效应就为负。
铺货率与销售量的实际关系曲线同样符合边际效应递减规律,该曲线分为ABC三段:
A段:
该段铺货率的边际效应为正。
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做的任务就是“铺货,铺货,再铺货”,这是没有任何借口的,是销售单位义不容辞的使命;
B段:
当铺货率提高到“B”这个拐点的时候,铺货率的边际效应为零。
在其他要素(比如产品、广告、促销等)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单纯靠铺货是徒劳无益的,无论销售主管多么声嘶力竭地要求,销售兄弟们多么任劳任怨地卖命,都无法改变销售“原地踏步”的困境;
C段:
“神志不清”的主管,以为B段销售出现停滞的原因是铺货率还不够高,于是加足马力,继续下大力气铺货,一旦提高到“C”点,铺货率边际效应就变为负值。
此时,前期铺的产品由于没有销售大量退回,或铺进了无效网点,摆在货架上无人问津。
销售颓势不但没有挽回,反而江河日下,淤堵而死。
科学铺货的“五项注意”
1、不迷信:
教科书对于渠道本质的定义,是抽象状态下的一种理想境界,本身并没有错。
但如果我们迷而信之,就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2、不盲从:
国际大品牌之所以敢于追求“无处不在”,有其特殊的整合营销背景。
我们模仿国际大牌企业的一招一式不难,但要模仿和复制其系统作业能力,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
以可口可乐“3A策略”为例,Availability(让产品无处不在)是与Acceptability(乐得买)和Affordability(买得起)相辅相成的,三者缺一不可。
3、要有辩证的观点:
一方面,我们不能否认铺货率的重要性,尤其在曲线的A段,铺货率的边际效应为正,铺货率的提高与销售量的增加成正相关;
另一方面,不能把铺货率当成提高销售量的灵丹妙药。
因为铺货率同样符合边际效应递减规律,在达到一定临界值时(俗称拐点),边际效应为零甚至为负,这个时候一味增加铺货率反而加剧产品的衰败。
4、要有洞察力:
毫无疑问,一个成熟的销售主管,必须能够大致判断出产品铺货率的拐点值(曲线图中的C点)。
一般而言,铺货率与产品的知名度大致匹配。
特别说明,本文中曲线中的拐点位置仅做示意,不同产品、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渠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读者不要试图按照该曲线上的大致比例去生搬硬套。
5、要抓住关键:
在执行铺货率调查时要重视“加权铺货率”,不要单看“数量铺货率”。
所谓数量铺货率,就是销售有该品牌(产品)的渠道数量占总样本数的比例。
比如,抽查学校点10家,大卖场10家,水摊点20家,烟杂点60家,样本总数为100家。
抽查结果,铺进8家学校,10家大卖场,2家水摊点和20家烟杂点,那么数量铺货率为:
(8+10+2+20)/100=40%。
加权铺货率有别于数量铺货率,它认为不同的渠道对于该品牌(产品)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重要性高的渠道赋予较高的权重,而重要性低的渠道赋予较低的权重,不需要进入的渠道直接赋予零权重。
比如,对于某中档方便面而言,大卖场重要性最大,赋予权重0.6;
学校次之,赋予权重0.3;
烟杂店再次之,赋予权重0.1;
水摊点根本不需要进去,赋予权重0(注意:
各渠道的权重之和为1)。
那么,上例的加权铺货率为:
{(8/10)×
0.3+(10/10)×
0.6+(20/60)×
0.1+(2/20)×
0}=87.33%。
显然,加权铺货率与数量铺货率的结果完全不同。
笔者的实践证明,采用加权铺货率更有利于“集中资源、突出重点、统领全局”,更为务实有效。
渠道管理六大“歪理邪说”之二:
这是一个渠道为王的时代?
企业里,销售部历来就是任性、嚣张的角儿。
这些年“渠道为王”的论点甚嚣尘上,销售部愈发“自鸣得意”了,薪水奖金高高在上自不待言,其他部门还都得唯其马首是瞻,全心全意做好服务。
理由很简单——每个企业都坚守这样的信条:
这是一个渠道为王的时代!
企业发展和壮大的重担,都得让“渠道”一肩挑。
在这些企业看来,渠道建设好,一好百好!
渠道建设差,一输百输!
事实真是如此吗?
逻辑上的荒谬
“渠道为王”一说,实在是天下之大谬!
这在逻辑上显而易见:
任何一个产品,成功的关键因素至少有三个:
渠道力、产品力和传播力。
这三种“力”都只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渠道力”自然也不例外。
所谓必要条件,就是“无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
渠道力很弱,铺货率很差,销售好是“必不然”的事情。
渠道力很强,终端能见度极高,但产品力不好,消费者一次尝试后就不会重复购买,“未必然”成功;
渠道力强,但传播力不好,摆在深巷无人问津,渠道力再好也是白搭。
所谓充分条件,就是“有之必然,无之未必不然”:
所谓充分条件,就是“有之必然,无之未必不然”。
其意显见,不再赘述。
“中国式”杀人有两种,一种是“棒杀”,大棒直接打死;
另一种是“捧沙”,把你吹捧上天,高高落下而摔死。
“渠道为王”一说,是典型的“捧杀”,企业或销售人员姑且听之就好,如果真当回事儿,死到临头还不知怎么死的,岂不冤枉糊涂?
仅限特定的历史条件
或有读者不解:
你这般咬文嚼字,休想一棍子“棒杀”人!
难道在某个特定的环境和特定的条件下,渠道就不能为王?
反诘有理,这完全符合辩证法的思考。
过去这十几年,的确有“渠道为王”的特定历史条件。
因为在与跨国大企业顽强搏杀、拼命求生存的战斗中,本土企业的竞争策略和手段无疑相对落后。
首先,短期内,本土企业在消费者洞察、了解消费者习性和消费态度、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技术上等“产品力”形成要素方面,无法超越跨国公司。
其次,在传播力方面,品牌传播对资源要求很高,大部分本土企业还没有完成原始积累,没钱也舍不得钱去搞品牌建设。
同时,大多数本土企业对“品牌”还没有琢磨透彻。
什么是“品牌”,什么是整合行销传播(IMC),怎样做“品牌健康检查”,90%还是稀里糊涂。
尽管我们常常也在呐喊要创造自己的民族品牌,但多数情况是半途而废甚至无疾而终。
因此,在产品力和传播力都落于下风时,本土企业要想活下去,唯有在“渠道力”上发力,祭起“渠道”这个唯一的法宝与跨国公司一比高低。
幸运的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本土的渠道结构和形态颇有“中国特色”:
1、中国渠道发育滞后,大多以传统渠道为主(即便到今天,在中西部地区现代化渠道占比还不到20%),渠道不仅长(三、四级市场渠道长度多达四、五级),而且宽(一个中等规模的县就有三、四千个鸡毛小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渠道 管理 六大 歪理 邪说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