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16155697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125.65KB
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
《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信阳市信阳高级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但并没有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国家最高地位是周王,A项错误;
宗法制防止内部权力和财产的纷争,但并没有起到强化中央集权的作用,最高权力并未实现高度集中,C项错误;
宗法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稳定秩序,并不是保证贵族的血统的纯正,B项错误;
故选D项。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
宗法制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淡漠
D.专制王权强大
【答案】B
根据材料“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强调姓而忽视名所反映的实质是宗法观念浓厚,强调尊宗敬祖,B正确;
材料也没有反映男尊女卑思想严重,排除A;
材料无法体现个人观念淡漠,排除C;
材料无法体现专制王权强大,排除D。
所以选B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影响
3.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
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
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王中肩”。
这段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春秋争霸战争
B.宗法分封制破坏
C.郑国变法效果显著
D.统一条件已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的增长,诸侯与周王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王权衰弱,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
材料中的“周郑交质”“射王中肩”反映出分封制和宗法制被日益破坏和削弱。
故答案为B。
ACD项不能反映实质,不能反映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等级关系的破坏,排除ACD。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4.柳宗元说:
“周之失,失之于制;
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制”。
文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答案】A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材料的意思是,分封制导致了周的灭亡。
而秦朝的灭亡并不是推行郡县制,在于暴政,故A正确;
周的灭亡主要是的分封制的弊端造成的,而不是宗法制,排除B、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造成秦朝暴政,导致秦朝灭亡,不符合题意,C错误。
5.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人,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
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
“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
”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
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
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
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
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
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
本题考查的是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王位的继承是遵循嫡长子继承原则,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此,所以B正确,CDA错误。
6.隋文帝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并规定:
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
地方官及僚佐,不许任职本地,而且三年一任,不得连任;
地方官赴任,不许携带父母以及15岁以上的儿子。
以上规定
A.推动了官僚政治的确立
B.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
C.完善了科举制度的实施
D.提高了官员的整体素质
根据“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三年一任,不得连任”,可知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
秦朝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A错误;
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措施,与提高官员的整体素质无关,排除D。
点睛:
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废除了汉代以来州县长官自辟僚佐的制度”“九品以上地方官,均由中央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三年一任,不得连任”,结合中央集权的含义和措施分析解答。
7.中国古代某朝的《职官志》写道: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
”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元代
【答案】C
由材料中“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可排除A、B两项,因五代十国局面是在唐朝灭亡后出现,再由“盐铁、度支、户部”可知正确答案为C项。
宋朝时设三司管理财政,以分割宰相的财权。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司
8.“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众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
D.派遣文臣担任地方官
材料中的宋太祖“选儒臣”意即选文官,“分治大藩”则是指治理地方,所以符合题意的选项是D;
A是在削减武官的权力,不符合题意而排除;
B项不符合是中央官员,不符合“分治大藩”;
C也不符合题意。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的政治制度。
9.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下列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列强间接统治
B.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C.“半殖民地”是指丧失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D.“半封建”指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
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
因此ACD项是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认识正确,排除;
半封建半殖民地不是指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10.直接受太平军威胁的清朝地方官员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认识到,在军事上,太平天国借用了西洋技法,因而需“借洋兵助剿”;
在中央的桂良等人也力主改变国策,向西方学长技。
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A.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瓦解
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D.获得了知识分子群体的支持
根据材料中清政府的地方官员主张“借洋兵助剿”,中央官员也主张改变国策,向西方学习可以看出,清政府上下都认识到需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为之后开展的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太平天国运动使一些开明的地主阶级认识到学习西方技术的重要性,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太平天国运动促成了清政府的自救运动,而不是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瓦解,故A项错误。
CD两项没有体现,故排除。
11.著名实业家张謇说: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由此可见,张謇认为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
A.推翻清朝统治
B.否定了帝制的存在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D.推翻了封建私有制
据材料“孙中山之革命,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否定了封建帝制的存在,体现了“国体之改革”,故B正确;
“推翻清朝统治”说法没有突出国体的变化,故A错误;
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故C错误;
辛亥革命也没有推翻私有制,故D错误。
故选B。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关键词“国体之改革”,学生应该明确国体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角度入手,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12.1921年底至1922年初,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回到上海后,建议中共加入到国民党之中,该建议立即遭到陈独秀的反对,但在1923年的中共三大上还是通过了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的方式来实现国共合作。
当时的中共中央认为合作
A.可以弱化国民党在中国国内的影响力
B.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
C.将扩大中共在南方的群众、军事基础
D.有利于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
AC不符合史实,排除;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确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国共合作符合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需要,是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选择,故B正确;
中共加入国民党的目的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需要,并不是为了“改造和纯洁国民党的阶级成分”,故D错误。
13.1935年10月,蒋介石发表演讲:
“今后的外患,一定日益严重……但是我们可以自信:
只要四川能够安定,长江果能统一、腹地能够建设起来,国家一定不会灭亡,而且一定可以复兴!
”材料表明
A.政府意图发展西部建立反共战略基地
B.政府决心推进第二次国共合作
C.国家政策决定停止内战
D.蒋介石已经有持久抗战的战略准备
材料反映了国民政府意图发展西部建立抗日的战略基地,不是反共,故A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决心推进第二次国共合作,故B错误;
材料未涉及是否停止内战的问题,故C错误;
材料说明蒋介石建设西部持久抗战的战略准备,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今后的外患,一定日益严重……只要四川能够安定”,学生可以正确理解“外患”指日本,据此即可得出“蒋介石已经有持久抗战的战略准备”的结论。
14.“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这段话评述的是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详解】依据材料中“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发生于1937年8月13日—1937年11月12日的淞沪会战,这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进行的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故B项符合题意;
A项是指1937年7月的抗战,不符合“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排除;
太原会战发生于1937年9月—11月,历时两个月,不符合“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排除C项;
D项发生于1938年3-4月间,不符合“1937年”,排除。
【点睛】“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15.美国军事史学家塞缪尔·
格里菲斯曾指出:
“他们(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忍耐难以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信阳市 信阳 高级中学 年高 学期 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答案 解析